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创直接前(DAA)与传统外侧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5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为对象,结合手术方式差异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研究组,均是41例患者。对照组:传统外侧方式,研究组:微创直接前方式,两组患者治疗对结果分析和总结。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具备统计学差异。研究组的不同时间段的评分低于对照组,分析结果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的优良率分析是重要的指标,对照组优良率是64%,研究组优良率是92%,64%<92%,数据分析得知,观察组的优势更突出。结论:针对股骨头坏死的案例实施微创直接前方式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整体上效果突出,能缓解术后疼痛感,改善髋关节功能,让患者早日下床活动。

  • 标签: 微创直接前入路 传统后外侧入路 全髋关节置换 股骨头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在无神经损伤的腰段椎体骨折手术中,采用椎旁肌间隙正中的具体应用效果。方法: 72例无神经损伤的腰段椎体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正中,观察组使用椎旁肌间隙,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疼痛、腰椎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表现优于对照组,且在治疗的疼痛、腰椎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P<0.05。结论:相比正中,椎旁肌间隙更具安全性、有效性,值得在无神经损伤的腰段椎体骨折手术中应用。

  • 标签: 胸腰段椎体骨折 无神经损伤 手术 椎旁肌间隙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股骨颈骨折的治疗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和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两种方法进行实验对比。结果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出血量等方面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较好。结论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很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小切口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三踝骨折采用漂浮体位外侧及内侧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予以探究。方法纳入本院2014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84例三踝骨折患者,并根据双盲法分为2组,对照组42例实施传统配合仰卧位手术治疗,观察组42例实施漂浮体位外侧及内侧手术治疗。并对2组患者的优良率、手术与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优良率92.86%,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观察组手术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漂浮体位外侧及内侧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效果更高,住院时间更短。

  • 标签: 漂浮体位 后外侧及内侧入路手术 三踝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肘内外侧联合治疗成人肘关节内翻内侧旋转不稳定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上肢骨科收治的20例肘关节内翻内侧旋转不稳定患者资料。男13例,女7例;年龄36~65岁,平均46岁。尺骨冠突骨折按O'Driscoll分型:ⅡA型15例,ⅡB型4例,ⅡC型1例。内侧给予冠状突骨折直视下复位、克氏针或空心螺钉固定,然后置入冠状突专用钢板辅助支撑固定;20例患者的肘关节外侧不稳,常规给予外侧带线锚钉缝合外侧副韧带复合体。记录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活动度、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平均手术时间72 min,术中平均出血85 mL,平均住院时间12.5 d。2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4.5个月随访。手术切口均为甲级愈合;冠状突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全部患者肘关节活动稳定,无内置物松动、断裂。2例患者出现创伤性关节炎,3例患者出现异位骨化。末次随访时患者肘关节功能:屈曲平均113.2°,伸直平均10.3°,前臂旋前平均72.4°,前臂旋平均83.4°。末次随访时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5例,良5例,优良率为100%(20/20);评分平均88.5分。结论肘关节内翻内侧旋转不稳定为肘关节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通过内侧复位并坚强固定冠状突骨块同时修复内侧副韧带,外侧探查修复外侧副韧带,指导患者早期肘关节功能锻炼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肘关节 冠状突骨折 骨板 外侧副韧带 肘关节半脱位 缝合锚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适应证、手术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其疗效。结果按Harris评分标准评估髋关节功能,优为≥90分8例,良为70~89分13例,差为<70分1例。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没有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法,疗效肯定。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全髋关节置换术 后外侧入路 小切口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外侧联合内侧双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三柱骨折的效果,以指导后续改进胫骨平台三柱骨折的治疗方案。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侯马市人民医院诊治的60例胫骨平台三柱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传统前内外侧双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行前外侧联合内侧双钢板固定治疗。比较手术及恢复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3、6个月测量并比较膝关节X线结果,术后3个月统计并比较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通过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评估],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各时点,两组胫骨平台内翻角(TPA)、膝关节活动度(ROM)均较术前增加,且随时间的延长呈不断增加趋势,且观察组术后各时点TPA、ROM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96.67%,29/30)高于对照组(73.33%,22/30),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外侧联合内侧双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三柱骨折效果较好,可加快骨折愈合,缩短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改善TPA与ROM,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更快,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 标签: 胫骨平台三柱骨折 前外侧入路 后内侧入路 双钢板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采用肩峰下前外侧和传统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分成治疗组和传统组。治疗组患者采用肩峰下前外侧锁定钢板治疗,传统组患者采用传统(三角肌大肌间隙)手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组患者(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组患者(P<0.05),术后随访10个月治疗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Neer)明显高于传统组患者(P<0.05)。结论肩峰下前外侧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作为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首选方法。

  • 标签: 肩峰下前外侧入路 肱骨近端骨折 传统入路手术 肩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uperPATH与传统外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对髋关节疾病患者炎性反应、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单县中心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髋关节疾病患者14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外侧组(n=70)和SuperPATH组(n=70),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炎性反应指标、髋关节功能、生活质量及疼痛情况。结果SuperPATH组术中出血量为(105.40±15.11)mL,少于外侧组的(196.89±24.26)mL(t=26.74,P < 0.001),切口长度、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6.85±1.42)cm、(2.92±0.28)d、(6.67±1.36)d,均短于外侧组的(13.07±1.89)cm、(8.36±1.45)d、(10.91±1.34)d(t=19.36、30.82、18.58,均P < 0.001),而手术时间为(69.38±8.62)min,长于外侧组的(60.45±7.79)min(t=6.43,P < 0.001)。SuperPATH组术后6个月社会功能、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精神健康、躯体疼痛、情感功能、生理职能、生活功能8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外侧组(t=9.12、11.80、11.64、11.69、6.45、11.79、6.04、10.74,均P < 0.001)。两组术后3 d、术后14 d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SuperPATH组术后1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76.42±4.17)分,高于外侧组的(69.37±5.11)分(t=8.94,P < 0.001)。SuperPATH组术后3 d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评分为(3.18±0.21)分,低于外侧组的(4.26±0.29)分(t=25.23,P < 0.001)。结论与传统外侧相比,SuperPATH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虽然手术时间更长,但可减轻患者的术后早期疼痛,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骨关节炎,髋 股骨颈骨折 失血,手术 手术时间 疼痛,手术后 炎性反应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侧联合内侧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74例开展研究,分为A组和B组,每组37例。B组内侧手术治疗,A组外侧联合内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骨折复位效果与膝关节活动度评分。结果在本研究中,A组与B组相比,HSS评分与ROM关节活动度都相对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骨折复位优良率为97.3%,B组为83.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中,外侧联合内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有着良好的疗效,可以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后外侧 后内侧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 临床疗效 影响
  • 简介:目的探讨基础远外侧存枕骨大孔区腹外侧区病变的应用。方法回顺性分析15例枕骨大孔区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基础远外侧手术、其中下斜坡腹侧和腹外侧肿瘤12例,椎动脉动脉瘤1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2例.结果12例肿瘤中,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3例;3例动脉瘤均顺利夹闭。术后脑神经功能障碍加重2例,肢体活动障碍1例,继发小脑梗死1例,无脑脊液漏或皮下积液,随访14例,时间2-6年。3例次全切除病人术后复发,接受伽玛刀治疗:余病人术见复发。失访1例。结论根据病灶特点,基础远外侧治疗枕骨大孔区腹外侧病变的效果理想,术中磨除枕髁并非必要步骤。

  • 标签: 脑肿瘤 颅内动脉瘤 枕骨大孔 入路 基础远外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侧卧位Frosch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具体方法及优势,为临床工作提供新的选择。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来自武汉市第四医院的1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证实骨折范围累及胫骨平台后外侧。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6~59岁,平均38.6岁。均采用侧卧位Frosch进行骨折部位的暴露、复位及固定。术后进行规范化的功能锻炼。术后定期随访,拍摄膝关节标准的正侧位片,采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评价术后膝关节功能。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结果随访时间(12±2)个月。所有患者的伤口均愈合,无感染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所有病例均有良好的骨折复位并最终骨愈合。HSS膝关节评分为(92±3)分。结论采用Frosch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效果良好,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脾脏外侧在腹腔镜巨脾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腹腔镜脾切除术(LS)的巨脾患者临床资料。共组48例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5.8岁。根据手术分离脾脏分为研究组(n=26):采用改良脾脏外侧,脾蒂最后处理;对照组(n=22):经前,建立脾蒂隧道,脾蒂优先处理。比较两组患者脾切除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等指标和术后腹腔感染等并发症。随访预后。结果两组患者脾切除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50.2±15.1)ml、中转开腹2例(7.7%)、术中输血1例(3.8%),优于对照组的(160.1±40.3)ml、7例(31.8%)、5例(2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9例(34.6%)术后发生并发症,优于对照组的13例(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15个月,研究组20例(76.9%)患者发生血小板增多症,7例(26.9%)门静脉血栓;对照组17例(77.3%)患者发生血小板增多症,6例(27.3%)门静脉血栓。结论改良脾脏外侧分离脾脏用于腹腔镜巨脾切除安全可行。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高血压,门静脉 脾切除术 后外侧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俯卧位外侧手术用于外踝与后踝骨折中的有效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诊治的14例外踝与后踝骨折患者,运用踝关节后外侧复位以及内固定进行治疗,对其有效性进行分析。结果所选取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失血量及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85.5±24.0)min、(45.5±19.7)ml和(12.4±3.6)周,患者术后均为出现并发症状况。1年,对患者运用足踝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其中优良率为85.71%,结论针对外踝和后踝骨折患者,对其采用俯卧位外侧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显著,术中显露清晰,具有良好复位及固定效果,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俯卧位 后外侧入路 外踝与后踝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比较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常规外侧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接收的8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计算机数字序列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40例患者接受常规外侧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40例患者接受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术后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8h、12h、24h、48h,观察组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小切口与常规外侧切口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均具有良好的效果,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失血量少、术后恢复快、术后疼痛轻微、并发症少等优势。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后外侧切口入路 微创小切口 髋关节功能
  • 作者: 冉俊材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06-07
  • 出处:《今日健康》2022年31期
  • 机构:达川区人民医院(达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 达州 635000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外侧切开复位内固定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起始时间在2020年5月,截止时间在2021年12月,研究对象为我院接受治疗的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在研究开展的时间段内共收治患者40例,将其按照数字表法(以随机分配为原则)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单组样本量一致,均为2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入院以后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分别采取外侧切开复位内固定、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在经过治疗,从两组的手术指标,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面进行分析,两组之间的各项数据均存在着明显差异,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要明显短于对照组,而AOFAS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作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数据并没有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的治疗中,采取外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取得了理想效果,患者的恢复时间明显缩短,且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低,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后外侧入路 切开复位内固定 踝关节后踝骨折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内侧倒L形切口联合前外侧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20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共3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参照组,各15例。参照组应用前外侧手术治疗,观察组应用后内侧倒L形切口联合前外侧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的围术期指标对比存在差异,观察组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存在差异,观察组低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内侧倒L形切口联合前外侧手术可改善患者围术期指标,并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 标签: 后内侧倒L形切口 前外侧入路 胫骨平台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外侧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64例股骨头坏死髋关节置换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髋关节置换术实施过程中手术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2例:常规外侧)与实验组(32例:外侧小切口),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切口长度、平均术中失血量、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等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此外,实验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6.25%)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

  • 标签: 后外侧入路小切口 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头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