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SuperPATH与传统外侧全髋置换的疗效,总结SuperPATH的优势。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指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结果SuperPATH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术后引流、1个月内的VAS评分、3个月内的Harris评分方面与传统外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疗效优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并发症、1个月后VAS评分、3个月后Harris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uperPATH切口小、出血少、疼痛轻、康复快,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前景广阔。

  • 标签: SuperPATH 传统后外侧入路 VAS评分 Harris评分
  • 简介:【摘要】 目的 比较经与经腹手术治疗贲门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 5.01-201 7.01我医院收治的 212例贲门癌患者,( A组, 112例),经腹( B组, 110例)。记录两组住院时间、 肺部并发症等

  • 标签:  经左胸入路 经腹入路 贲门癌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腓骨外侧治疗旋外旋转Ⅲ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本院中选取从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的50例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分析和对比,按照所采用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经腓骨组和外侧组,各25例。比较他们的具体并发症情况和手术指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手术指标并没有差异性,外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与经腓骨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外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外侧治疗骨折愈合时间都比较短,踝与后足功能恢复也比较好。

  • 标签: 经腓骨入路 后外侧入路 治疗旋后外旋型 踝关节骨折
  • 简介: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已经成为关节外科近年来最成功的手术之一。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人们希望能找到一种更符合快速康复(ERAS)要求的手术方式。直接前方THA成为一种热门的选择。目的:探讨直接前方外侧THA近期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按时间顺序,依次抽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分别采用直接前方外侧行THA的两组病历资料,每组100例。所有患者均随访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平均髋臼假体直径、术后1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平均假体直径及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前方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少)于外侧组(P〈0.05);直接前方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定量表8个维度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外侧组(P〈0.05)。结论:直接前方THA与外侧THA相比,可以明显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直接前方入路 后外侧入路 全髋关节置换 生活质量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32例后踝骨折的患者,患者使用后外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研究治疗的效果和优良率以及负重视觉模拟评分。结果32例后踝骨折的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患者骨折均在术后的六个月内愈合,平均的愈合时间为(4.12±1.25)个月,所有的患者未出现固定松动以及断裂情况。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评分,平均分为84.69分,优良率为93.75%。患者可视化视觉模拟评分为(1.98±1.25)分。结论外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显著。

  • 标签: 后外侧入路 切开复位 后踝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病人总结LetenneurⅢ型外侧Hoffa骨折病人接受经外侧meta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进行治疗的具体方法与效果。方法对于我们医院在过去8年之内所收治的LetenneurⅢ型外侧Hoffa骨折病人资料100例施行分析,由于病人所接受治疗方案的不同对其施行分组,对照组病人接受锁定钢板联合螺钉治疗,研究组病人接受经外侧meta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LetenneurⅢ型外侧Hoffa骨折病人,为其提供经外侧meta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效果理想,能够提高骨折愈合几率,病人的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理想,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经后外侧入路meta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 Letenneur Ⅲ型外侧Hoffa骨折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右三切口与二切口手术治疗胸中段食管鳞癌效果对比。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期间入院接受治疗的56例胸中段食管鳞癌患者,分为甲组(n=28),施以右三切口手术治疗;乙组(n=28),施以左二切口手术治疗。将两组各项手术指标、淋巴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与对比。结果甲组患者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均高于乙组(P<0.05);甲组淋巴清扫数目多于乙组(P<0.05);甲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乙组(P<0.05)。结论右三切口手术治疗胸中段食管鳞癌,能彻底清扫淋巴结;但针对于高龄且体质肥胖者,二切口因手术出血少,宜选。

  • 标签: 右胸三切口 左胸二切口 胸中段食管鳞癌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治疗中采取椎旁肌间隙正中一期减压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一期减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正中,观察组患者采取椎旁间隙。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用时、术中平均出血量、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一般手术资料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45例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是8.8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3%(P<0.05)。结论针对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实施椎旁肌间隙一期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良好,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并促进患者术后尽快康复,该术式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胸腰段脊柱骨折 椎旁肌间隙入路 一期减压重建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经外侧先解剖复位固定后踝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作探讨。方法选入对象为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30例,将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组为对照组用经后路内侧手术显露后踝治疗,观察组用经外侧先解剖复位固定后踝治疗;将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3%比对照组73.3%高,P<0.05,χ2=3.1895。结论三踝骨折患者接受经外侧先解剖复位固定后踝治疗的效果更佳。

  • 标签: 经后外侧入路 经后内侧入路 三踝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三踝骨折患者采用经外侧先解剖复位固定后踝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8例三踝骨折患者为此次实验研究任务主要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其中参照组为54例,实施常规手术治疗,研究组为54例,予以经外侧先解剖复位固定后踝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手术治疗各临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统计分析,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15%),要高于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7.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变化,均要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三踝骨折患者实施经外侧先解剖复位固定后踝治疗,应用价值十分优异,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 标签: 三踝骨折 后外侧入路 解剖 复位固定 后踝治疗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经食管癌切除术治疗段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治疗段食管癌的患者209例作为研究对象,时间2016年7月-2017年7月,全部209例患者都采用经食管癌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其手术时间为(176.24±27.32)min,清扫淋巴结(12.76±0.68)枚;且上、中、下三段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采用经食管癌切除术治疗段食管癌患者,其治疗效果显著,可以对段食管癌的原发性病灶有效切除。

  • 标签: 经左胸入路食管癌切除术 胸段食管癌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经肌间隙正中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腰椎骨折患者70例纳入至本次研究中,将其根据不同方式完成平均分组,分别是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正中椎弓根,研究组患者则接受椎旁肌间隙,对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状况进行对比。结果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以及术后引流量方面,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25.71%和5.71%,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腰椎骨折的过程中,经肌间隙治疗效果显著优于正中治疗效果,不仅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也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治疗中值得不断采纳和推广。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后正中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 肌间隙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直接前方外侧髋关节置换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方法我院2016年9月-2018年1月收治的66例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按照是否给予手术不同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前方组(33例)与外侧组(33例),外侧组患者行外侧髋关节置换术,前方组患者行直接前方髋关节置换术,观察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数据。结果前方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2小时VAS量表得分、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各项手术数值均优于外侧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对于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前方可有效缩短手术切口,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从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 标签: 直接前方入路 后外侧入路 髋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三踝骨折采用漂浮体位外侧及内侧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予以探究。方法纳入本院2014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84例三踝骨折患者,并根据双盲法分为2组,对照组42例实施传统配合仰卧位手术治疗,观察组42例实施漂浮体位外侧及内侧手术治疗。并对2组患者的优良率、手术与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优良率92.86%,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观察组手术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漂浮体位外侧及内侧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效果更高,住院时间更短。

  • 标签: 漂浮体位 后外侧及内侧入路手术 三踝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侧联合内侧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74例开展研究,分为A组和B组,每组37例。B组内侧手术治疗,A组外侧联合内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骨折复位效果与膝关节活动度评分。结果在本研究中,A组与B组相比,HSS评分与ROM关节活动度都相对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骨折复位优良率为97.3%,B组为83.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中,外侧联合内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有着良好的疗效,可以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后外侧 后内侧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 临床疗效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糜采用右胸腔镜辅助下行导管结扎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乳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患者采用右的胸腔镜辅助下行导管结扎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经手术进行导管结扎术进行治疗。结果研究组的引流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复发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糜患者采用右胸腔镜下辅助行导管结扎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特点,在医师操作熟练的情况下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乳糜胸 胸腔镜 右胸入路 胸导管结扎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肩胛骨外侧与标准Judet方式治疗肩胛骨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2016年3月-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肩胛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外侧缘组39例和标准Judet组,分别采取肩胛骨外侧、标准标准Judet,比较两组的手术治疗情况和肩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同标准Judet组相比,外侧缘组均要明显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缘组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4.9%,标准Judet组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79.5%,外侧缘组要明显高于标准Jude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胛骨骨折手术治疗中,选择肩胛骨外侧要比标准Judet组效果更好,更具推广及应用价值。

  • 标签: 肩胛骨外侧缘入路 标准Judet入路 肩胛骨骨折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