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将 GPF用于轻质汽油车辆,可显著减少 PM、 PN颗粒的排放量。文章主要讨论了 GPF中的匹配内容以及算法。通过对实车道路试验的对比分析,得出城市工况下、郊区工况和高速工况下的累积累碳量与实际累碳量之比分别为1.192和1.169。当车辆进行有源再生过程时,模型再生量为60公里/小时和80公里/小时的实际 soot再生量比率为1.128和1.120。soot模型累积量、 soot模型再生量、实际 soot累积量、实际 soot再生量与实际 soot再生量的比率都为30%。

  • 标签: 汽油机 颗粒捕集器 研究分析
  • 简介:摘要:将 GPF用于轻质汽油车辆,可显著减少 PM、 PN颗粒的排放量。文章主要讨论了 GPF中的匹配内容以及算法。通过对实车道路试验的对比分析,得出城市工况下、郊区工况和高速工况下的累积累碳量与实际累碳量之比分别为1.192和1.169。当车辆进行有源再生过程时,模型再生量为60公里/小时和80公里/小时的实际 soot再生量比率为1.128和1.120。soot模型累积量、 soot模型再生量、实际 soot累积量、实际 soot再生量与实际 soot再生量的比率都为30%。

  • 标签: 汽油机 颗粒捕集器 研究分析
  •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当前严重的细颗粒(PM2.5)和臭氧(O3)污染问题,提出了PM2.5和O3污染协同防控的必要性和方法。构建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工作模式,补齐各地O3污染防治技术、人才和能力短板,提出科学性、针对性、操作性强的PM2.5和O3污染协同防控综合解决方案,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 标签: 细颗粒物 臭氧 协同控制 污染防治
  • 作者: 任向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4-01-20
  • 机构:江苏省南京环境监测中心    江苏南京    210019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究固定源可凝结颗粒中金属元素的组分特征,以提供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希望本文能够有助于加强对固定源可凝结颗粒中金属元素污染的认识,为环境保护工作和治理减排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固定源 可凝结颗粒物 金属元素
  • 简介:摘要:在众多环境监测技术中,基于光散射法的颗粒传感器因其高效、灵敏和成本效益高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这类传感器利用光与颗粒相互作用时发生的散射现象来检测和量化空气中的颗粒浓度。由于这种方法具有实时监测能力和较高的准确性,它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业排放控制以及个人健康设备等多个领域。

  • 标签: 光散射法 颗粒物传感器
  • 简介:摘要:细颗粒污染已成为当前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亟需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低温电除尘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粉尘治理技术,在细颗粒捕集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本文首先介绍了细颗粒的来源及危害,阐述了细颗粒控制的重要性。随后对低温电除尘技术的原理及优势进行了解析。接着重点探讨了温度、湿度、粒径浓度、电场强度等因素对低温电除尘技术细颗粒捕集效率的影响。最后对该技术的优化改进方向、在不同行业的应用潜力以及与其他技术的组合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和分析。

  • 标签:  细颗粒物 低温电除尘 捕集效率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大气细颗粒(PM2.5)短期暴露对老年人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定群研究设计,于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在山东省济南市招募76名60~69岁老年人并进行5次随访,每次随访开展3 d的个体暴露监测,随后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样采集与检测。血脂检测项目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时通过TC减HDL-C计算得到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浓度。利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PM2.5个体暴露与老年人群血脂代谢的关联。结果70名对象年龄为(65.0±2.8)岁;男性占48.6%(34名);BMI为(25.0±2.5)kg/m2;TC、TG、LDL-C、HDL-C以及non-HDL-C浓度分别为(5.75±1.32)、(1.55±0.53)、(3.27±0.94)、(1.78±0.52)和(3.97±1.06)mmol/L。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滞后72 h PM2. 5浓度每升高10 μg/m3,TC、LDL-C、HDL-C和non-HDL-C的百分比变化值(95%CI)分别为1.77%(1.22%~2.32%)、1.90%(1.18%~2.63%)、1.99%(1.37%~2.60%)和1.74%(1.11%~2.37%),高TC、高TG和高LDL-C的患病风险OR(95%CI)值分别为1.11(1.01~1.22)、1.33(1.03~1.71)和1.15(1.01~1.31)。结论PM2.5短期暴露对老年人血脂指标的浓度水平和血脂异常风险均有影响。

  • 标签: 细颗粒物 老年人 血脂异常 定群研究
  • 简介:摘要:饮用水系统中存在大量的颗粒质,不仅导致饮用水浊度和色度增加,同时为水中微生物的附着聚集提供载体,威胁饮用水水质安全。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和总结,为控制饮用水系统中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技术支持,以保障饮用水供水水质安全。

  • 标签: 颗粒物 附着聚集 微生物
  • 简介:PM10作为大气污染监测的主要指标之一,探究大气PM10浓度对大气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黄、渤海滨海带包括京、津和辽、冀、鲁、苏等工、农业大省,区域大气PM10污染的时空分布和来源特征具有复杂性和典型性。在锦州、北京、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和盐城7个城市布设10个采样点,7个城市点和3个农村点,开展为期一年的大气颗粒的采样;同时,于冬季1月和夏季7月在锦州、天津和烟台进行合计60d的加密采样,藉以确定研究区域大气PM10的时空分布和来源特征。结果表明,黄、渤海滨海带大气年均PM10总浓度为(129±18)μg·m^-3,单月最低值出现在2015年7月盐城农村样点15μg·m^-3,最高值为2015年3月北京城市点307μg·m^-3。盐城大气PM10浓度(城市点(85±27)μg·m^-3和农村点(66±35)μg·m^-3)显著低于其他样点大气PM10浓度。渤海滨海带中西部的京(140±68μg·m^-3)、津(169±60μg·m^-3)两市大气PM10年均浓度显著高于东部的锦州(125±41μg·m^-3)和烟台(109±31μg·m^-3);而且黄海滨海带大气PM10年均浓度(114μg·m^-3)显著低于渤海滨海带年均浓度(136μg·m^-3),总体上表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特征。黄、渤海滨海带城市点和农村点年均浓度分别为(129±18)μg·m^-3和(112±30)μg·m^-3;农村点春冬季大气PM10浓度和城市点浓度相当,无显著差异,夏秋季大气PM10浓度略低于城市浓度,表明农村地区大气颗粒污染情况也较为严重,需受到关注。区域内PM10浓度季节变化整体表现为春冬高、夏秋低。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初步判断黄、渤海滨海带PM10属于复合来源,大气PM10浓度约30%的变化与降水、人均能耗和沙尘天气相关。黄、渤海滨海带大气PM10浓度的昼夜变化不大,大气PM10浓度与气温呈现正相关,与风速和降水呈现负相关,表现为受各种气象因素综�

  • 标签: 黄渤海滨海带 大气 PM10 时空分布 来源特征
  • 简介:目的研究可吸入颗粒对大鼠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均为雄性,体重150~200g。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对照组),每组12只。实验组大鼠按25mg(1ml)/kg体重经气管内缓慢注入颗粒生理盐水悬液染毒,每周染毒2次,连续染毒4周;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颗粒悬液。大鼠麻醉后经皮下引导电极连续采集心电信号,计算SDNN和r-MSSD。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组间比较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组大鼠首次和末次染毒之后30min的心率均较染毒之前明显下降;两组大鼠首次染毒之前和末次染毒之前的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大鼠首次染毒之后和末次染毒之后30min的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大鼠首次染毒之前和首次染毒之后30min的心率变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染毒之前和末次染毒之后30min的心率变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末次染毒之前和末次染毒之后30min的心率变异性分别较首次染毒之前和首次染毒之后30min时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末次染毒之前和染毒之后30min的心率变异性明显下降(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可吸入颗粒能够导致心率变异性的降低。

  • 标签: 可吸入颗粒物 心率 心率变异性
  • 简介:为了研究利用卫星遥感方法监测大范围可吸入颗粒的空间分布,本文在利用MODIS卫星资料反演河北省晴天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基础上,将河北省11个城市地面监测站的可吸入颗粒PM10浓度值与对应的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值作了相关分析,建立了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与PM10的关系模型,相关系数为O.5390,达到了O.001以上的显著水平。经多次应用效果检验,平均误差为17%。结果表明,利用晴天AOD与地面PM10质量浓度的关系模型可以有效地监测PM10的空间分布。

  • 标签: MODIS 气溶胶光学厚度 可吸入颗粒物 遥感监测
  • 简介:利用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辽宁中部城市沈阳、鞍山和本溪大气成分站能见度与颗粒连续监测资料,分析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其与颗粒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各城市能见度具有明显的月和季变化,峰值出现在3月或5月,谷值出现在12月或1月;各城市的能见度与颗粒PM10、PM2.5和PM1的质量浓度均呈负相关关系,但其最优拟合关系方程及决定系数R2不同。从拟合方程来看,沈阳市雾霾污染时采用倒数曲线y=b1+b1x拟合效果相对较好,全年采用指数曲线y=b0e^b1x拟合效果较好;鞍山市采用对数曲线y=b0+b1lnx或指数曲线y=b0e^b1x拟合效果较好,本溪市采用倒数曲线y=b0+b1/x或对数曲线y=b0+b1lnx拟合效果较好。从决定系数R2来看,沈阳和本溪市能见度与颗粒的质量浓度总体相关最好,鞍山市能见度与颗粒质量浓度总体相关性相对较差。颗粒细粒子PM2.5和PM1拟合的能见度效果较好,且在雾霾污染时拟合效果更好,说明细粒子对能见度的影响更明显。

  • 标签: 能见度 颗粒物 相关分析
  • 简介:粒径≤2.5μm的细颗粒(PM2.5),由于其在空气中悬浮时间长,且携带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如多种金属、多环芳烃等,容易被吸入人体呼吸道深部,直至进入肺泡,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 标签: 遗传毒性 吸入 携带 肺泡 呼吸道 细颗粒物
  • 简介:近年大气污染备受关注,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成为国内外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大气污染不仅与呼吸道疾病直接相关,与心血管疾病也有较为明确的相关性.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了《大气污染与心血管疾病》的科学声明,提出细颗粒暴露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细颗粒暴露应被视为心血管疾病-种可控的危险因素.本文拟综述大气颗粒污染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大气颗粒物污染 心血管疾病 大气污染 美国心脏协会 细颗粒物 呼吸道疾病
  • 简介:文章简要介绍了柴油机微粒捕集器的过滤机理,并对现阶段主要的再生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列出了每种再生技术主要的原理和最近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国内外与DPF相关的软件仿真研究的进展,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后提出了在未来节约能源的大前提下以连续再生技术为主,微波加热再生技术为辅,通过软件仿真优化结构并在实验中加以验证的结论.

  • 标签: 柴油机 微粒捕集器 再生技术 仿真研究
  • 简介:摘要基于β射线原理的大气颗粒浓度监测仪是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大气颗粒监测仪器。β射线法大气颗粒监测仪是可测量大气中可吸入肺颗粒(PM10和PM2.5)浓度的专用仪器,用户可以交互设置仪器参数进行连续在线测量。本文根据国内外现行标准,对β射线法大气颗粒监测仪原理及常见故障进行合理分析。

  • 标签:
  • 简介:最近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高,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与此同时,很多地区的空气质量却不断下降,对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 标签: PM2 5 细颗粒物 定名 中文 国民生产总值
  • 简介:摘要:针对离子色谱法测定环境空气颗粒中阴阳离子的过程中,常出现的空白高、精密度差、准确度差、基线问题、色谱峰问题、保留时间问题和相关参数不合格等问题,简要列出相应原因和解决办法,并总结出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 标签: 离子色谱 颗粒物 无机阴阳离子
  • 简介:摘要 本文从水蒸气对环境空气中细颗粒(PM2.5)浓度变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水蒸汽是影响环境空气中细颗粒(PM2.5)浓度变化产生雾霾的载体并起着决定性的因素。

  • 标签: 细颗粒物(PM2.5) 水蒸汽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