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僧肇将认识主体分为人圣人,二者都有能动的构造观念的能力,他们的差别在于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常人只能认识“相”,而圣人却能认识到“实相”。“相”相当于现象,“实相”相当于本质,它们是一物之两面。主体客体的关系随认识层次的深入可分为三个阶段:主客二分、主客统一、主客同一。在主客同一阶段主体客体的差别消失了,人达到了“物我俱一”的境界。

  • 标签: 僧肇 圣人 实相 主体 客体
  • 简介:王船山学宗张载。以易学为人路构建起形上学体系。他从易学最基本的象理问题出发·提出了“《易》之全体在象·象理一体隔”的易学基本理念,并据此导出“即象以见理”的易学方法论。他以此象理隔的易学视野和方法来统摄《六经》。进一步得出了“《五经》皆象,《易》统其理”的经学观。并主张治经要以训诂为根基,以义理为标的,从而使他的经学呈现出汉宋兼采并治的学术特色。

  • 标签: 王船山 周易 象理无隔 经学观
  • 简介:晚近共和主义学者所着力阐发的“第三种自由概念”可以恰当地被理解为第二种消极自由概念。这种消极自由概念的恰切含义被阐释为“支配”或“依赖之缺位”,从而在某些重要方面根本地不同于自由主义式的以退守至私人领域为特征的那种被阐释为“无干涉”的消极自由观。它最初源于罗马式传统在自权人从权人之间所做的根本性区分,从而体现为一种基于主体而得以界定的自由理论,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启发于运动者不受外在障碍地持续其运动状态的那种基于行动自身而界定的自由理论之间不可公度。尽管共和主义式消极自由概念的独特性常常遭受来自各种学

  • 标签: 消极自由 共和主义 无支配 依赖之缺位
  • 简介:在世界艺术之中,中国绘画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审美文化影响中国绘画艺术,使其有着独特的审美体系。道家思想中的“虚”“实”观念更是启迪了中国画的审美创造,形成了“空白”“留白”的艺术法则。“空白”“留白”的含义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空白”这词用在绘画作品中指的是纸上没有被填满的部分;而“留白”更像是“空白”一词的提炼,“留白”中的“留”字更是表达了作画者的主观能动性思维创造性。这两个词在中国绘画的千百年历史中起着推进作用。直到今天我们仍在探讨画面构成中的“空白”“留白”。因为画面中空白大小、位置高低都会影响一幅画的视觉效果,也会影响观者的情绪。

  • 标签: 中国绘画 留白 空白 区分 边界
  • 简介:本文对荣格罗杰斯的理论的背景渊源,他们人格理论中的意识、无意识、自我及前者的自性化或后者的自我实现的潜能,他们的治疗目标、态度及方法作了一个浅显的比较,以期在共性个性之中有所发现。

  • 标签: 集体无意识 自我 自性化 无条件积极关注
  • 简介:本文探讨了话剧《在看见以前》里禁锢自由之间的关系。一个受过伤害的生命个体因为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以冷漠处世,其实质是生命个体的自由丧失,被禁锢在一种不自由的状态里,当生命个体意识到自己是可以自由的,就有从恐惧的禁锢中挣脱出来的希望可能。文中还探讨了女性叙事的意义和宏大叙事的由来。

  • 标签: 禁锢 自由 女性叙述 宏大叙事
  • 简介:陆王心学之所以自宋明理学中产生,有着历史的和逻辑的必然性。但就思想根源上看,程颢的“识仁”思想,直开心学一派源流。他从天人一体的人生境界及心理合一的道德修养工夫上体认“理”,开辟了理学中心性合一的本体论和直觉体认方法论的先河。它依据孔子之“仁”,上承先秦《易传》的“生生之化”,及《中庸》的性理合一思想,吸收了张载《西铭》万物一体的伦理本体意境,“大心”说为学方法的直觉倾向,将理学之“理”看作人性物性、知觉性理贯通的伦理本体,并由本体而推及方法,论述了伦理本体实践道德的统一关系。而这正是陆王心学所始终要解决的问题。

  • 标签: “理” 万物一体 心学 伦理本体 天地万物 程颢
  • 简介:为了降低发展的代价后果、化解社会的矛盾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社会建设的理论实践应运而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社会建设,初步形成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新形势下,我国社会建设在继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上,要将重点放在优化社会结构和加强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上,促进社会结构秩序和社会价值秩序相统一,促进社会建设提升为社会文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协调发展,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

  • 标签: 社会建设 社会文明 社会结构秩序 社会价值秩序
  • 简介:事实价值之间不适合分类法,二者相互独立,但不是对立。实际上,事实价值都是人类在生存活动中根据需要而建构起来的关于世界的认识或评价,都服从于生存目的,二者乃是作为独立变量,统一于效用。在数学上看,效用、事实价值之间具有函数关系,事实(f)价值(v)的乘积就是效用(u),即:u=fv。此函数可命名为事实价值函数。在实践中,此函数在管理、教育上有重要价值。引入数学方法,可以推进伦理学的科学化。

  • 标签: 事实 价值 效用 事实与价值函数
  • 简介:文王卦位是以中国原有的时空观念为基础,适应占筮需要形成的.最迟在西周之时,先后形成了四时四方相配的时空统一观念,以及五行顺次相生观念.文王卦位的安排,首先是将四时四方相配延展为八个时段八方一一相配,然后据八卦的卦象、卦德排定其时位方位,理解时位是理解卦位的关键.在卦位的安排中,很可能已考虑到五行的循环相生.这种卦位说形成于古经成书前,在观象系辞中利用了这种卦位说.

  • 标签: 易经 八卦 文王卦位 四时 五行
  • 简介:6月7日上午9点,2013年全国高考拉开了序幕。郑州市79530名考生奔赴了各自的考场,为实现个人乃至整个家庭的梦想而拼搏。郑州市天主教会为了给考生和陪考家长送去一份及时的清凉关爱,表达教会对高考考生的关心和支持,举行了爱心送助高考的活动,受到广大考生和考生家长的肯定,也体现了“爱主爱人、奉献社会”的宗教情怀。

  • 标签: 全国高考 天主教会 郑州市 爱心 高考考生 教区
  • 简介:取经、译经、解经、注经、刻经等构成一部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史。印度、西域高僧大德们为了佛法的流通,不断的向汉地输送佛教经典,或讲习或翻译;汉地的高僧大德们为了纯净的佛法、健全的僧团制度不畏艰辛冒着生命的危险,经过流沙、前往戈壁到印度去学习佛教的仪轨、经典,引进如法如律的僧团生活形式,回汉地后夜以继日或翻译、或讲习。这些高僧大德们宏大悲愿,无私的奉献,无上人格品质,

  • 标签: 译经 中国佛教史 大师 法显 佛教经典 生活形式
  • 简介:在职业协会惩戒中,一方面,惩戒决定人不得对裁决结果享有个人利益,尤其是金钱利益,同时,也不得对被惩戒人存在着个人偏见;另一方面,惩戒决定人应当保持独立性,通过内部职能分离制度可确保惩戒决定人的独立性,这兼顾了公正和效率的双重价值。另外,可采合理怀疑标准作为撤销职业协会惩戒决定或主张该惩戒决定无效的判断标准。

  • 标签: 无偏私 职业协会惩戒 适用
  • 简介:以474名大学生、青年教师和企业员工为被试,通过筛选情境故事,建立结构性问题道德主题评定参照系统,创立道德敏感性定量记分方法,从而开发道德敏感性测评工具并对其进行初步的心理测量学特征检验。结果表明:以结构性问题为形式进行道德敏感性测评研究符合道德敏感性的本质;所开发的道德敏感性测评工具兼具定性评定和定量分析的特征;鉴于道德敏感性的情境特异性,测评工具的同质性信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 标签: 道德敏感性 无结构性问题 道德主题 测评
  • 简介:上周六,我在住处附近参加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读书报告会。与会的中国同学十多人,有学哲学的三人(其中一人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学戏剧的两人,学英语文学、社会学、家政学的若干人,有一位台湾来的同学读完博士在本地某研究所工作;这次读书报告会的主讲人高慧霞女士,目前在鲁尔大学撰写日耳曼文学方面的博士论文。慧霞还是主内的姊妹,四月底在查经聚会之后,听她讲起有这样一次读书会,她表示欢迎我参加。我立即就答应了,因为我在自费学德文,这种免费的学习机会,我当然不愿放弃。于是第二天,我就收到这次读书会的阅读材料——

  • 标签: 读书会 读书报告 接受美学 短篇小说 中国大陆 布莱希特
  • 简介:本研究整理了近年国内、国际对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儿童青少年地震后PTSD的特点,症状影响因素,及较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对震后儿童青少年的PTSD干预问题提出建议。

  • 标签: 地震 儿童 青少年 PTSD
  • 简介:根据篇的内容和结构,可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二十六个章节,第一部分提出"五行"的命题;第二部分围绕着善、德,智、圣及相互关系立论并展开,进而引申出"慎独"和"金声而玉振"之说;第三部分围绕德、仁、义、礼及相互关系立论、解说、引申,重点在以德、圣为代表的"五行之所和"上.三个部分不仅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结构上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述体系,其中可能还有"经""解"之别.

  • 标签: 楚简 帛书 《五行》 篇章结构 “经” “解”
  • 简介:以中国大陆16个特殊儿童康复机构的278名自闭症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探讨自闭症儿童的依恋及其功能领域的关系。结果发现:(1)自闭症儿童依恋总体水平偏低;(2)自闭症儿童依恋各个功能领域的发展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3)影响自闭症儿童总体依恋发展水平的因素是儿童自身的障碍程度,具体取决于交往、认知、感觉、生活自理等功能领域的发展情况。

  • 标签: 自闭症儿童 依恋 功能领域
  • 简介:本实验以85名大班6岁儿童为被试,其中实验组45人,采用2×2设计(即熟悉度(熟悉,陌生)×权威性(老师,同伴)),以7点量表评画为任务,考察了儿童在当事人是否在场情况下的评分改变问题.研究发现:(1)6岁儿童在4位不同身份的人士面前均出现较高的说面子谎率.(2)6岁儿童在说面子谎上无性别差异.(3)6岁儿童在说面子谎上更倾向于给熟悉的人面子,而权威性则对儿童的说面子谎行为显著影响.

  • 标签: 儿童 面子谎 熟悉度 权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