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论述了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作用,以及与坚定文化自信之间的辩证关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制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目标。这些理论、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在十八大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进一步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和原则的进一步升华,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政策纲领和行动指南。

  • 标签: 党的十九大报告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自信
  • 简介:协商民主理论面临巨大的践行困境,主要表现为主体理性不足、价值共同体缺位、各协商主体不平等和协商场域的缺失。走出协商民主的理论困境应从制度建构和非制度培育以及二者的互动做起,培育现代公民社会社会资本是化解协商民主困境的有效社会机制。中国现代社会资本的培育应从发展和创建公民社团、扬弃血缘型社会资本、构建协商公共领域和培育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作起。

  • 标签: 社会资本 协商民主 理论困境 社会机制
  • 简介:作为多维框架的综合性理论呈现,社会运动理论围绕"何以发生、何以演化、何以收场"的生成逻辑衍生出不同理论流派。社会运动的知识传统,在欧美学界大体形成以美国的集体行为、社会运动研究和以西欧的新社会运动研究为主要理论范式。从传统社会运动理论流派及演化来看,主要包括古典的集体行为理论、理性选择理论、资源动员理论、政治过程理论社会建构理论,等等。从西欧社会运动理论的演进来看,主要基于在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反思和建构基础上生成的一种"后马克思主义"新社会运动理论范式。从社会运动走向新社会运动,美欧两大阵营的研究旨趣、概念命题及框架内容等呈现不同的逻辑进路。

  • 标签: 社会运动 新社会运动 后马克思主义 演化进路
  • 简介:通过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考察,指出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不仅应当以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为指导,以加强经济建设为基础推进社会建设;还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积极构建"强国家-强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形成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建设。

  • 标签: 马克思 市民社会 社会建设 强国家 - 强社会
  • 简介:"重民"思想是马利在《君主论》中反映出的一种政治理念。马利认为,民心是统治者执政的根基,同时也是改革成败的关键,统治者要想赢得民心,就必须做到维护民利、惩恶扬善。辩证分析马利的"重民"思想,就是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依法治国,并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改革的人本取向,从而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 标签: 马基雅维利 君主论 重民思想 改革
  • 简介:可以说如何看待人的两重性,即他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大体决定了关于人的理论的基本走向;是否科学地摆正了这两种属性的位置,往往关系到这种理论的命运。社会心理学正是研究人的,它把人类社会行为所反映的心理现象及心理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如果在研究中看不到人的心理的自然基础,

  • 标签: 《社会心理学》 态度理论 序言 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 心理过程
  • 简介:文章认为,全面而又准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结构,必须在坚持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阶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结构的学说,创立从宏观和总体上认识现阶段社会结构的新的理论和方法,即社会利益群体理论和利益群体分析方法,作者从多重角度上对社会利益群体理论及其方法的概念、范畴、基本原则等有关问题作了论证和分析,概括性地对社会利益群体理论及其方法的基本思想作了总体描述,并对人们比较关心的经济上的一致性与差异性、思想上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政治上的一元论与多元性的关系作了重点论述.

  • 标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利益 社会结构 群体理论 群体分析 发展马克思主义
  • 简介:一个社会的实质是什么?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谐社会”的提出,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和谐社会实质上是文化和谐的社会,深入挖掘和谐社会文化底蕴,重视和谐文化的建设,解放文化生产力,对于和谐社会构建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标签: 和谐社会 和谐文化 文化建设
  • 简介:我国的青少年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研究较少应用宏观性的理论框架。社会质量理论具有很强的概念包容性和较好的本土基础。以社会质量视角研究青少年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可以从社会经济保障、社会融合、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四个维度展开,它可以展示青少年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青少年与社会制度、体系和组织之间的制度性联系,以及青少年与社区、家庭和其他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为青少年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提供一个宏观的理论框架。

  • 标签: 青少年 社会质量 社会政策 社会工作
  • 简介:文化的和谐涉及到整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本己文化与异己文化的关系问题。各种文化社会发展进程中实现的更新与融合,就是整合。在这里,不存在谁是整合主体、谁整合谁的问题,一切文化都是民族的文化,民族才是文化的主体。传统文化、外来文化、本土文化、本己文化、异己文化作为既存的现实文化,都是和谐文化构建的客观存在形态。维护文化的和谐,就必须接受这种多元一体化的文化

  • 标签: 文化和谐 社会和谐 标识 社会发展进程 传统文化 本土文化
  • 简介:市民社会的崛起突破政治-宗教对文化的绝对控制,使消费性文化的大发展成为可能。而消费性文化作为现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整体社会发展具有加乘效应。改革开放30年我国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但相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需求,还有巨大落差。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要重点解决文化需求不足的问题,建议通过发放文化消费券刺激市民社会文化需求,进而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 标签: 市民社会 消费性文化 文化产业 文化消费券
  • 简介: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客观的政治历史和政治现实。如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准确把握政治文化的基本问题。探索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的规律.并以此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国人迎接十七大的关注热点之一。

  • 标签: 政治文化 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政治 马克思主义 现代化事业 政治现象
  • 简介: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立法、司法、行政等措施,促进和保护人民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目前,中国已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包括《劳动法》、《教育法》等在内的一系列保障公民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法律体系。

  • 标签: 文化权利 经济 社会 中国 《劳动法》 《教育法》
  • 简介:社区警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而社区建设是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缩影,是中国地方治理的重要单元。用社会资本理论与社区警务理论对社区警务建设进行关联分析,既有无限的理论前景,又对我国社区警务建设蕴含着深刻的实践指导意义。社会资本的积累和运用可以促进社区警务目的和社区公共利益的实现。

  • 标签: 社会资本理论 社区警务 治安治理
  • 简介:【摘要】社会危害性理论是我国犯罪概念的基础,也是犯罪构成理论的中心,我国由苏联引入此理论并沿用至今。自我国79年刑法确定罪刑法定原则以来,学术界有关社会危害性理论存废改之争不断,本文从我国现今学术界对社会危害性理论的研究现状出发,综合三种学术观点(肯定说、否定说、折衷说)进行对比分析,力求重新定位社会危害性在我国刑法体系中的地位。【关键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罪刑法定一、社会危害性的渊源(一)社会危害“社会危害”这一概念首先由贝卡利亚提出,“指犯罪对签订社会契约的全体个体即所有社会共同体成员的危害”,社会危害是实然的客观存在;而对与“社会危害性”,贝卡利亚没有做出明确的定义,只是客观的认为其是应然的犯罪的标准,而并非由实定刑来确定、也并非由司法官直接援引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二)我国刑法对社会危害性的规定我国刑法中社会危害性的概念由苏联引入(1922年苏俄刑法典第6条规定),强调犯罪的实质特征,明确了“社会危害性”这一概念,使其成为苏联刑法学的中心。我国吸收了苏联犯罪构成四要件理论,并将社会危害性作为这一理论的核心,形成了我的刑法体系。其一,1950年7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大纲草案》第7条规定“凡反对人民政权及其所建立的人民民主主义的法律秩序的一切危害社会行为,均为犯罪。”这是一个犯罪的实质概念。这一概念结合了犯罪的形式特征与实质特征,规定了犯罪的混合概念。与此同时,结合我国1979年刑法第3条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有关社会危害性与罪刑法定原则是否存在冲突、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的关系等等问题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焦点。……

  • 标签: 争议综述 危害性理论 理论争议
  • 简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社会稳定的理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将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提到新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不断发展实现社会稳定的基本方略.

  • 标签: 社会稳定 改革 发展 战略
  • 简介:“东方社会理论”从概念到实践均是一个伪命题,它是特定时期意识形态的产物,给马克思理论学科体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本文试图从方法论、概念及实践三个方面对"东方社会理论"进行论证、厘清,对确立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尤其对阐述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 标签: 东方社会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 逻辑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