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海绵窦和床突周围段动脉瘤的特点、分类及手术适应证和方法.方法全部采用直视手术处理动脉瘤和暴露控制载瘤动脉近远端,磨除前床突和视神经管上壁及外侧嵴,经内侧三角进入海绵窦,夹闭动脉瘤后视神经充分减压.出院时按GO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18例动脉瘤全部得以夹闭,其中15例术后复查造影动脉瘤完全消失.视力视野障碍明显改善.疗效好16例,疗效差和死亡各1例.结论海绵窦动脉瘤在不适合栓塞的情况下应采取手术,而床突周围段动脉瘤则应首选手术治疗.

  • 标签: 动脉瘤 手术 海绵窦 床突周围 脑动脉瘤
  • 简介:目的通过对43例岩斜区肿瘤显微外科治疗的分析,探讨岩斜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提高岩斜区肿瘤的全切率,减少并发症,改善手术效果.方法总结43例岩斜区肿瘤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显微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结果肿瘤全切除28例,次全切除9例,大部切除6例,死亡2例.全切率为65.1%,手术并发症率为51.2%.结论采用颅底手术入路和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可以提高岩斜区肿瘤的全切除率,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大多数病人能达到治愈目的.

  • 标签: 岩斜区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并发症 治疗 切除率 体会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至2004年3月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1037例痉挛性脑瘫病例.依据病例的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包括:胫神经、坐骨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颈段和腰骶段脊神经后根.结果全部患者平均随访24.1个月.96.05%患者术后即感痉挛状态缓解,随访期间缓解率为91.23%.术后6周内运动功能改善率为70.74%,随访期间为87.24%.生活质量提高率在随访期间为89%.术后发生肢体感觉障碍382侧(21.66%),肌无力256侧(14.51%),随访期间均见好转.术后肢体痉挛状态不同程度复发134例(10.58%).结论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是治疗痉挛性脑瘫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选择合适的病例、熟悉局部解剖、掌握显微手术技巧和术后坚持长期正规康复训练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 标签: 脑性瘫痪 痉挛状态 显微手术治疗 周围神经
  • 简介:目的探讨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5年8月手术治疗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47例,采用经皮层入路25例、经脑沟入路22例。结果47例肿瘤按SimpsonⅠ级全部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经脑沟入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7%)明显低于经皮层入路(60.%;P〈0.05)。47例术后随访1~12个月,平均为6个月。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有不同程度地改善,复查CT、MRI未见肿瘤复发;按GOS评分评估预后,经脑沟入路手术的患者中,5分12例(54.5%),4分7例,3分2例,2分1例;经皮层入路手术的患者中,5分2例(8.0%),4分4例,3分8例,2分11例;两者预后良好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脑沟入路切除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符合微侵袭手术理念,术中辅助超声可以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预后也较好,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但是对于肿瘤较大、颅内压明显增高的患者,采用经皮层入路是较好的选择。

  • 标签: 脑膜瘤 侧脑室三角区 显微手术 经皮层入路 经脑沟入路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破裂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的早期显微手术治疗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3例破裂MCA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按Hunt-Hess分级:Ⅱ级14例,Ⅲ级10例,Ⅳ级8例,Ⅴ级1例。均在动脉瘤破裂后72h内行显微手术治疗。结果动脉瘤夹闭30例,夹闭加包裹2例,一侧夹闭、另一侧未处理1例。依据GOS预后评分:5分(恢复良好)24例,4分(轻度残疾)5例,3分(重度残疾)2例,1分(死亡)2例。结论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破裂MCA动脉瘤效果显著,充分的术前评估和良好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脊膜瘤老年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至2011年10月显微手术治疗的56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脊膜瘤老年患者(年龄60—84岁)的临床资料;按McCormick神经功能分级,56例患者中术前McCormickI级6例,Ⅱ级11例,Ⅲ级22例,Ⅳ级14例,V级3例。结果肿瘤位于硬膜下髓外55例(98.2%),完全位于硬膜外1例(1.8%);56例患者中38例(67.9%)肿瘤位于胸段。55例(98.2%)肿瘤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McC0rmick分级改善者31例(55.4%),不变者19例(33.9%),恶化者6例(10.7%)。术后随访3个月至7年,肿瘤无复发。结论老年脊膜瘤患者中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老年患者术前脊膜瘤误诊率高,术前大多数患者有中、重度神经功能障碍。肿瘤多位于胸段及脊髓腹侧及腹外侧,且部分质地坚硬,显微手术应精细操作,尽量避免脊髓及神经损伤。

  • 标签: 椎管内脊膜瘤 老年患者 显微手术 临床特点 疗效
  • 简介:目的评价高级别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9年11月期间25例高级别(Hunt-HessIV~V级)动脉瘤患者的资料,他们均在发病后48h内的早期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以格拉斯哥转归评分量表(GOS)对患者神经功能评分。结果25例颅内动脉瘤均显微手术夹闭,术后六个月时的GOS评分:恢复良好10例;中度病残但生活自理8例;重度病残且生活不能自理4例,死亡3例。结论对高级别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早期手术治疗是可行的,结合及时的气管插管控制呼吸,脑室外引流以及去骨板减压等处理可以帮助改善其预后。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早期 高级别
  • 简介: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PIC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近侧段11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7例,开颅夹闭术1例,行枕动脉-PICA血管吻合术1例,保守治疗1例;过渡段5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开颅夹闭术2例,开颅动脉瘤包裹术1例;远侧段5例,行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1例,NBCA闭塞载瘤动脉1例,Gluba胶闭塞载瘤动脉1例,开颅切除动脉瘤2例。结果术后1周内死亡5例,其余病例随访6-36个月,其中近侧段行单纯弹簧圈栓塞的1例复发,再次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再随访24个月未见复发;远侧段开颅切除动脉瘤的1例术后出现共济失调,近侧段保守治疗的1例未见动脉瘤增大,其余13例未见复发及明显并发症。结论确保PICA延髓支通畅是治疗PICA动脉瘤的首要前提,PICA动脉瘤的形态、位置、PICA是否为优势血管是动脉瘤治疗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而血管内治疗手术相辅相成是治疗PICA动脉瘤的有效途径。

  • 标签: 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外科分离和术中电生理监护技术对脊髓脊膜膨出早期修补术后失败患者再手术治疗价值.方法16例曾于出生3个月~5岁施行脊髓脊膜膨出早期修补术失败的患者,因神经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而再次接受显微手术,术中采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仪观察与监测整个感觉通路的整合功能以及反射通路功能;术后2~3周对巨大皮肤缺损者施行植皮手术.结果术后12例患者随访3个月~3年,8例轻度排尿、排便障碍或下肢无力者,术后功能改善良好;2例严重下肢无力及感觉减退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2例严重排尿障碍并已行膀胱造瘘者,术后排尿感觉恢复,但尿控制功能未恢复.结论对脊髓脊膜膨出早期修补术后失败的患者,可根据其神经功能障碍情况,选择性地再次施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神经功能仍可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

  • 标签: 脊髓脊膜膨出早期修补术 再手术治疗 电生理监护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垂体瘤术后残留再次手术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垂体瘤术后残留再次手术病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治疗及其预后.结果自2000年1月至2008年5月,我院共收治1412例垂体瘤病例.其中,15例术后肿瘤残留的患者短期内接受了再次手术.包括初次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再次开颅肿瘤切除术4例;初次经鼻蝶手术,再次经鼻蝶手术9例;初次开颅手术,再次经鼻蝶手术2例.再次手术后肿瘤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8例.随访3.5~10.2年.结论垂体瘤术后残留再次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垂体瘤 残留 再次手术
  • 简介:2008年3月~2009年3月,我科在神经导航辅助下行再次经蝶入路手术治疗垂体腺瘤7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男4例,女3例;年龄22~46岁,平均34岁。距离上次手术时间4个月~7年,平均3.6年。主要临床表现:头痛2例,视力、视野障碍4例.肢端肥大1例。术前MRI检查显示:大腺瘤(直径1—3cm)5例,巨大腺瘤(直径〉3cm)2例。

  • 标签: 神经导航 垂体肿瘤 再次手术 经蝶入路
  • 简介:目的评价外科切除致痫皮质治疗脑穿通畸形相关性顽固性癫痫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脑穿通畸形病人的临床特征、电生理数据、术中所见及致痫皮质切除后的癫痫发作情况。本组均为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9例,复杂部分性发作3例。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显示:发作间期VEEG异常与囊肿位置吻合7例,分布弥散5例;发作期VEEG异常6例,其中5例与囊肿位置吻合。对术前VEEG和术中皮质脑电图(ECoG)显示的间期异常区、可能的症状区、硬化皮质和磁共振流体抑制翻转复原序列(MRI—flair像)上的高信号区等予以切除。结果随访6个月~7年,本组均获EngelⅠ级控制,其中2例仍有先兆发作。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在脑穿通畸形病人中,致痫灶不仅涉及电生理异常区(包括术前VEEG及术中ECoG异常区),也可能涉及解剖异常区(包括术前MRI—flair像上的高信号区及术中所见硬化皮质)。这些异常区的充分切除和功能区的确切保护为脑穿通畸形性顽固性癫痫的外科治疗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办法。

  • 标签: 脑穿通畸形 癫痫 皮质切除
  • 简介:目的探索经蝶骨内镜辅助切除垂体腺瘤对患者生长激素(GH)、催乳素(PR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影响。方法网页检索PubMed、WebofScience和Embase数据库,获取有关内镜切除垂体腺瘤的文献,根据文献纳人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经两位工作人员分别提取文献内资料,用Stata1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经文献筛选后,最终纳入7篇符合要求的文献,包括1080个患者。Meta分析结果:GH[危险度差值(RD)=0.18;95%可信区间(CI):0.06-0.27];PRL(RD=0.20;95%CI:0.14-0.27);ACTH(RD:0.02;95%CI:0.14-0.17)。小腺瘤和大腺瘤两组间,GH和PRL的术后恢复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内镜治疗垂体腺瘤术后,ACTH恢复率在小腺瘤和大腺瘤间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GH和PRL的恢复率在小腺瘤要高于大腺瘤。

  • 标签: 垂体腺瘤 生长激素 催乳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荟萃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前颅底骨折合并视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12例前颅底粉碎性骨折合并视神经损伤的临床资料,急诊行经颅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联合前颅底骨折修补术。结果术后未发生脑脊液鼻漏。术后随访6个月,12例均未见颅内容物疝出、脑脊液鼻漏复发等表现;5例视力得到改善,7例视力未得到改善。结论前颅底粉碎性骨折合并视神经损伤可以同时行经颅入路颅底骨折修复术联合视神经管减压术。

  • 标签: 颅底骨折 视神经损伤 手术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大脑镰及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大脑镰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4例患者均行显微手术治疗。结果脑膜瘤切除程度按Simpson分级:I级切除26例,Ⅱ~Ⅲ级切除8例。术后随访0.5~5年,22例患者感觉或运动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8例癫痫患者中6例癫痫未再发作;复发1例,再次行手术治疗。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有效保护重要引流静脉、侧副静脉及静脉窦,尽可能全切除或次全切除肿瘤,是提高大脑镰及矢状窦脑膜瘤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脑膜瘤 大脑镰 矢状窦 显微手术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脑恶性胶质瘤切除术后结合间质内放疗并间质内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脑恶性胶质瘤均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全切除或次全切除,术中根据术前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在瘤床上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行组织间持续内照射,总量为50~60Gy,同时于瘤腔内放置Ommagy化疗囊,术后1周开始应用盐酸尼莫司汀(ACNU)行间质化疗,每周1次,连续6周.随访观察肿瘤复发率、患者生存率、中位生存期.结果32例患者1、2年复发率分别为31.2%、68.8%,1、2、5年生存率分别为94.3%、80.6%、29.1%,中位生存期为92.3周;无明显放疗、化疗并发症.结论在手术力争全切除肿瘤基础上结合术后间质内放疗、化疗治疗脑恶性胶质瘤,疗效较好,安全而且并发症少.

  • 标签: 脑胶质瘤 ~125I放射性粒子 间质放疗 间质化疗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的手术方式、手术疗效及长期随访结果。方法2003年5月至2014年7月显微手术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33例,手术均采用单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23例,舌咽神经根及迷走神经根上部第1、2根丝切断术3例,微血管减压术+神经根切断术7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0个月至11年,平均5.1年。结果责任血管为椎动脉5例,为小脑后下动脉18例,为小脑后下动脉合并椎动脉8例,为小脑后下动脉合并小脑前下动脉1例;1例未发现责任血管。33例患者术后即刻疼痛全部消失。5例术后出现暂时性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嘶,3例有阵发性干咳,1例有耳鸣,1例有复视;随访期间,除复视1例外,余9例患者并发症逐渐减轻至消失。结论显微手术治疗舌咽神经痛是有效、安全的,正确合理选择适宜的术式,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术后并发症是可控、可接受的。

  • 标签: 原发性舌咽神经痛 显微手术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方法及其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5月显微手术治疗的16例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按照Simpson切除标准,16例SimpsonⅡ级切除,6例SimpsonⅣ级切除;术后随访6~48个月,SimpsonⅡ级切除16例未见复发;SimpsonⅣ级切除6例中,4例术后0.5~2年复发,采用伽玛刀治疗2例,再次手术2例。新增对侧肢体感觉障碍5例、肌力下降2例,随访半年恢复正常。术前5例有癫痫发作,术后不再服用抗癫痫药物4例,药物使用明显减量1例。结论显微外科技术可以有效保护重要引流静脉及静脉窦,是提高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术中无需强求SimpsonⅠ级切除和上矢状窦重建,会增加手术风险;对残留肿瘤术后可酌情辅以伽玛刀治疗或二次手术

  • 标签: 脑膜瘤 上矢状窦 显微手术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锁孔手术-内窥镜协助显微镜血肿清除术的临床分析.方法CT定位锁孔内窥镜协助显微镜下清除高血压脑内出血.结果血肿清除率为823%,32例死亡6例,死亡率<20%,提高了生存质量.结论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在CT定位下,锁孔手术内窥镜协助显微镜下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锁孔手术-内窥镜 显微镜 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