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人类胚胎干细胞系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对人类干细胞的研究,加速了利用干细胞治疗人类疾病的步伐.但是,在将干细胞正式应用于临床治疗之前,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成.由于要涉及到人体应用,因此对干细胞移植可能引发的人体安全性问题进行全面的评价和研究是干细胞临床应用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干细胞临床移植可能面临的安全性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 标签: 干细胞治疗 临床应用 干细胞移植 临床治疗 性问题 人类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特发性突聋远期预后与近期预后之间的差异,评价当前综合治疗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24例患者分别于入院、出院及出院后〉6个月分别进行纯音听阈检测。以出院时听力状态为近期预后指标,出院后〉6个月时听力状态为远期预后指标。远期预后与近期预后的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近期有效率为45.8%,远期好转率为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发性突聋远期预后与近期预后不同,远期预后优于近期预后,患者的听力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标签: 特发性突聋 预后 远期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发病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5例颅内出血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新生儿均于出生后1周内行头颅CT检查,全部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对患儿颅内出血程度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采用SPSS13.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胎龄≤32周的新生儿Ⅲ级、Ⅳ级出血程度明显高于>32~35周组和>35~38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说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与出血程度和胎龄密切相关.全部患儿中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3例,有2例放弃治疗.结论新生儿颅内出血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提高孕期妇女围产期保健意识,及早发现和治疗是降低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 标签: 新生儿 颅内出血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硬脊膜外脓肿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3年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4例硬脊膜外脓肿患者(男1例,女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2例完全瘫痪患者未行手术治疗,予以抗感染、脱水等对症治疗;另2例未完全瘫痪患者行手术治疗。结合文献复习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4例患者均表现脊柱疼痛、发热、肢体运动障碍等临床症状。2例未完全截瘫患者经手术及药物治疗后,症状均改善;2例完全截瘫患者治疗后无明显效果。结论硬脊膜外脓肿的治疗效果及预后与病程缓急、患者全身状况及脊髓受压情况、手术是否及时等有密切关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硬脊膜外脓肿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极为重要。

  • 标签: 硬脊膜外脓肿 抗生素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产科临床医疗护理过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采用临床对照研究,选取该院产科实施临床路径前后两组住院患者进行对比,使用自行设计的产科临床路径表作为标准方案,并对医护人员和患者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实施临床路径后,患者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实施临床路径前;医护人员和患者对临床路径的实施均有积极的反应。结论:临床路径作为一种全新的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可以减少医疗费用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对医疗护理工作和患者自身都有积极的作用,需要管理层进一步重视和开展。

  • 标签: 临床路径 产科 护理
  • 简介:临床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临床医师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诊疗技能,这其中思维方式方法的学习和锻炼是不可或缺的。鉴于睡眠学科的特点,我刊在创刊伊始即设立了"临床病例(理)讨论"栏目,每期至少刊出1篇,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为了把这个栏目办好、办活,更好地为睡眠领域各专科医师服务,特向全国各级医院征集"临床病例(理)讨论"稿。

  • 标签: 临床医师 诊疗技能 专科医师 文稿字数 论著类文章 专家审阅
  • 简介:目的研究女性颅脑创伤(TBI)患者的临床因素,为优化女性TBI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368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女性TB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comascale,GCS)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女性TBI患者例数约为男性的1/3。与男性TBI患者相比,女性患者中开放伤和多发伤者更少,老年(≥65岁)患者的比例明显增加。男女TBI的首要伤因均为交通伤,但≥75岁女性TBI患者的首要受伤原因是跌倒。女性TBI患者中,在伤后≤6h即入院者更多,入院时昏迷程度较男性患者轻;但总体上女性与男性TBI患者的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5岁、受伤至入院时间≤6h以及入院时GCS评分较低,可能是治疗后女性患者出院时GCS评分改善的保护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0.425,95%CI:0.238~0.760,P=0.004)、受伤至入院时间(OR=0.576,95%CI:0.345~0.962,P=0.035)以及入院GCS评分(OR=0.768,95%CI:0.713~0.827,P<0.001)为女性TBI患者出院时GCS评分改善的影响因素。结论预防老年女性受伤及尽快将伤者送医院就诊,可能改善女性TBI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 标签: 颅脑损伤 女(雌)性 临床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内具有脊索样形态特征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42例脊索瘤、6例脊索样脑膜瘤及2例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形态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脊索瘤好发于颅底及骶尾部;镜下肿瘤组织呈分叶状结构,瘤细胞以条索状、簇状或单细胞结构漂浮在淡蓝色粘液样基质中,胞浆内可见空泡,瘤内可见液滴样细胞;瘤细胞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及S-100表达阳性。脊索样脑膜瘤好发于幕上,与脑膜关系密切;组织学大部分类似于脊索瘤,但可找到典型的脑膜瘤结构;瘤细胞EMA、的和波形蛋白(Vim)表达阳性,CK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阴性。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几乎只发生于第三脑室和下丘脑,组织学特点为条索状或簇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漂浮于粘液样基质中,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及胶质细胞增生;肿瘤细胞GFAP、Vim和CD34表达阳性。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脊索样”改变是脊索瘤、脊索样脑膜瘤及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共同的组织学特征,但三者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及发病部位又各有特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需对临床、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综合分析。

  • 标签: 脊索瘤 脊索样脑膜瘤 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研究复发听神经瘤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复发听神经瘤病人的临床诊治资料。手术方法采用原手术切口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5例,颞下入路2例;术中使用内窥镜辅助切除肿瘤10例。结果27例再手术病人中肿瘤全切除21例,次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2例。无死亡病例。12例在手术后面神经得到解剖保留。有2例手术后出现伤口脑脊液漏,1例出现脑脊液耳漏,经腰穿置管引流等保守治疗后好转。2例于半年内复诊时仍伴有明显脑积水,行分流手术后症状改善。术后按GOS评估,15例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8例可做轻量工作或生活能自理,4例需要他人照顾。结论虽然复发听神经瘤与面听神经、脑干等结构有不同程度的粘连。但大多数患者经显微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听神经鞘瘤 复发 显微手术
  • 简介:由江苏省卫生厅主管,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主办的《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已经国家科学技术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进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光盘版)以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标准刊号ISSN1672-7770,CN32—1727/R。

  • 标签: 神经外科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征稿启事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杂志 临床
  • 简介:多元文化护理是随着整体护理的广泛深入实施和对护理文化建设的重视和加强,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护理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临床护士在护理病人的过程当中,面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护理对象,提供具有不同护理内涵的多元文化护理将成为必然趋势,也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的具体体现。如何对临床护士进行教育和培训,增强其多元文化护理的意识和能力,是当前应该恩考的课题。文章阐述了多元文化护理的含义,以及实施多元文化护理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意义,从教育途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对临床护士的多元文化护理的教育和培训模式。作了一定的分析和思考。

  • 标签: 护士 多元文化护理 培训
  • 简介:目的探讨强迫与焦虑的关系,为探索心理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Foa的八型分类,将100例强迫症患者按焦虑程度(SCL-90焦虑因子分)分三组追行比较研究。结果100例患者中伴焦虑者占79%,伴抑郁者占74%;高焦虑组病程长于低焦虑组(P〈0.05);Foa分型中,高焦虑组以Ⅰ、Ⅱ和Ⅵ型多见;临床症状中以强迫恐惧的焦虑分高于污染/检查、强迫意象/表象、强迫思考、强迫性犹豫不决和强迫观念(P〈0.01)。结论强迫症与焦虑的关系确有Foa等人提出的八种临床类型;强迫症患者伴焦虑的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病程,而是致焦虑性强迫想法与减焦虑性强迫反应相互作用的结果。

  • 标签: 强迫症 焦虑 临床症状 临床类型 焦虑程度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分析11例脑膜癌病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对2002年7月-2003年12月收治的11例经脑脊液细胞学证实的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首发症状多以头痛、呕吐为主,亦可有视觉障碍、复视、眼睑闭合无力、口角歪斜以及发作性上背部疼痛,可伴脑神经和脊神经损害及脑膜刺激征;头部CT及MRI均无异常发现.脑脊液检查颅内压均不同程度增高(200~400mmH2O),其中8例细胞数、蛋白升高,糖、氯化物下降;细胞学检查均发现癌细胞,形态与原发肿瘤相似,来源于肺癌者5例、乳腺癌3例、胃癌1例、卵巢癌1例、血液系统恶性淋巴瘤1例.其中5例于发现原发肿瘤之前即有神经系统症状.11例患者中6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2例院内死亡,3例经对症治疗症状缓解出院.结论对以头痛、呕吐发病伴脑神经、脊神经受损,并出现脑膜刺激征和颅内压增高,头部CT及MRI无明显异常者,应考虑脑膜癌病的可能,及早行全身检查寻找原发病灶,以脑脊液发现癌细胞为确诊依据.

  • 标签: 脑膜癌 临床特征 误诊 颅内压 脑膜刺激征 脑脊液检查
  • 简介:由江苏省卫生厅主管,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主办的《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已经国家科学技术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进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光盘版)以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标准刊号ISSN1672-7770,CN32—1727/R。

  • 标签: 神经外科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征稿启事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杂志 临床
  • 简介:脑静脉窦血栓为临床少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全部脑卒中的1%。其中以上矢状窦血栓形成(superiorsagittalsinusthrombosis,SSST)最为常见,临床表现呈多样性,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则可危及生命。笔者对我院2001年1月-2007年10月诊断明确的22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颅内栓塞和血栓形成 矢状窦血栓形成 脑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提高对脑梗死死亡病例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对19例脑梗死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患者多为年老、丧偶、伴有生活事件、合并脑卒中后抑郁,存在脑卒中的多种危险因素。②全部病例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③其中有15例合并血管性痴呆(VD)。④头颅CT或MRI存在严重的脑组织损害,表现多个病灶、重要部位的梗塞。15例VD患者中13例检出脑白质损害和脑室扩大,脑沟、回、裂增宽加深。结论:本组病例危险因素复杂,大多数患者合并VD、MODS,临床难以救治,重症病例的抢救不仅仅是原发病的救治,而是要针对整个机体多器官系统。

  • 标签: 脑梗死 临床病死 危险因素 合并症 质脑白疏松 血管性痴呆
  • 简介:目的:对帕金森患者的睡眠障碍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其临床特点,为临床上治疗帕金森病的睡眠障碍提出更加有效的措施,从而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帕金森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帕金森病睡眠量表、嗜睡量表、抑郁情绪测定表以及用药调查表等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价,统计分析患者的睡眠障碍程度、病例的临床表现、药物的运用等问题。结果:30例帕金森患者中,存在睡眠障碍的患者21例,睡眠障碍率为70.0%,睡眠障碍患者中难以入睡患者5例、睡眠情况发生破碎的6例、白天睡眠过多的6例、睡眠时呼吸出现暂停情况的4例,通过研究分析,患者在夜间难以入睡的最主要因素在于夜尿、梦魇、疼痛、麻木等情况,以上情况和患者的患病时间长短、病情严重程度、抑郁的严重程度以及左旋多巴胺每天用的剂量息息相关。结论:帕金森患者的睡眠情况十分不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睡眠障碍,在临床上通过表现为难以入睡、睡眠出现破碎、白天睡眠时间过长等,出现以上情况,大概率和患者的睡眠障碍病程长短、病情、抑郁时间长短以及左旋多巴胺的使用剂量密切相关。

  • 标签: 帕金森病 睡眠障碍 临床特点 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脑肿瘤继发性癫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脑肿瘤继发癫癎病儿的临床资料,包括致癎脑肿瘤的生长部位、病理类型、癫癎发作类型、脑电图表现、手术治疗方式以及预后等。结果引起癫癎发作的儿童脑肿瘤主要来源于额叶和颞叶,而顶叶、枕叶、岛叶相对少见(P〈0.05)。病理类型以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多见,其次为少突胶质细胞瘤。额叶肿瘤主要引起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颞叶肿瘤以复杂部分性发作为主,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头皮脑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尖波或尖-慢波。手术方式以肿瘤全切加致癎灶切除为主,术后随访3~15个月,治愈32例,肿瘤复发4例,死亡2例。术后癫癎控制达到EngelⅠ级28例,EngelⅡ~Ⅳ级8例。结论儿童继发性癫癎发作的脑肿瘤以良性肿瘤为主,治疗策略应早期行肿瘤加致癎灶切除手术,临床预后较好。

  • 标签: 癫癎 脑肿瘤 儿童
  • 简介:目的对脑室内出血的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预后做初步的分析.方法对我院1999~2001年以来收治的脑室内出血122例的治疗情况做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死亡48例占全部病例的393%,生活自理20例,需人照顾者22例,恢复良好者32例.其预后相当不乐观.结论脑室出血的原因多数是高血压占385%,其次为动静脑畸形,烟雾病、动脉瘤、外伤,部分病因不清,治疗以脑室外流,加尿激酶灌注,脑脊液置换等方法为主,预后不佳,尤其是年龄越大、预后愈差,昏迷越深预后越差,发病早期脑室扩大,说明已形成梗阻性脑积水,它是导致病人急性恶化和死亡的主要因素.此外,出血部位和伴有脑实质内血肿量的大小,都影响预后的程度.

  • 标签: 脑室内出血 临床分析 病因 临床表现 治疗
  • 简介:临床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临床医师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诊疗技能,这其中思维方式方法的学习和锻炼是不可或缺的。鉴于睡眠学科的特点,我刊在创刊伊始即设立了"临床病例(理)讨论"栏目,每期至少刊出1篇,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 标签: 临床医师 诊疗技能 文稿字数 论著类文章 专科医师 专家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