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诊断及治疗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05月~2016年0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60例,对其诊断方法与治疗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LVVF进行诊断。同时采用利尿合剂进行治疗。结果进行诊断后,有50例患者确诊,确诊率为83.33%,确诊率较高。采用利尿合剂治疗后显效35例(58.33%),有效23例(38.33%),无效2例(3.33%),总有效率为96.67%。有1例患者出现血压升高、1例患者出现低钾血症,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表明采用利尿合剂治疗效果突出,且不良发生率低。结论LVVF对老年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早期诊断性高,采用利尿合剂治疗老年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临床治疗效果突出,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利尿合剂 老年肺源性心脏病 心力衰竭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黏液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46例直肠黏液腺癌的临床资料,分析直肠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情况。结果对比直肠普通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黏液腺癌患者在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等方面存在差异,且生存率明显低于普通腺癌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低龄、肿瘤直径大、TNM分期高为主,预后较差。

  • 标签: 直肠癌 黏液腺癌 病理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行院前急救治疗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中心和上级医院急诊科救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80例,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采取常规的救治措施,观察组40例,对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治疗,分析抢救效果和患者的预后。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82.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救治时,采取院前急救方式对患者进行救治能够获得更好的救治效果,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降低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改善患者的预后,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救治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 院前急救治疗 临床疗效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个性化护理措施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5月我院治疗的60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个性化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一般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各项肺功能指标及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6.67%(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措施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及预后有非常积极的影响,能有效促进患者的肺功能改善,缩短患者的症状改善时间,并减少并发症发生。

  • 标签: 个性化护理 小儿支气管肺炎 疗效 预后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冠心病合并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及预后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9例冠心病合并COPD患者为研究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利尿、强心、扩张血管类及抗菌类药物治疗,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改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9例冠心病合并COPD患者中,显效53例(59.55%),有效35例(39.33%),无效1例(1.12%),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8.88%;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冠心病合并COPD的临床治疗中,需要以患者的疾病特征和临床特点为治疗依据,规范治疗可提高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对患者肺功能造成的影响,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 标签: 冠心病 COPD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了解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长期服用氯吡格雷和临床预后的关系;同时评价长期服用氯吡格雷对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预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38例Acs病人。其中93例患者在出院时单用阿司匹林;245例患者在出院时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其中127例患者6一12月后停用氯吡格雷,其余118例患者继续长期联合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根据患者服药情况分为阿司匹林组、二联1年组和二联2年组。平均随访24个月,观察各组出院后1年时、2年时一级终点(心血管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卒中)和出血(主要出血、次要出血、轻微出血)的发生率。结果与阿司匹林组比较,二联1年组和二联2年组患者在出院后1年时心血管死亡率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联合终点显著下降。与阿司匹林组比较,二联1年组和二联2年组患者在出院后2年时心血管死亡率显著降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卒中的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联合终点显著下降。主要出血、次要出血、轻微出血,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别。结论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阿司匹林等治疗的基础上长期使用氯吡格雷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连续服用氯吡格雷2年的患者比仅服用1年的患者死亡率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同时不增加严重出血风险。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氯吡格雷 血小板 血栓弹力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检验对判断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择取128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之后,均对其凝血功能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其中如果患者≥3个指标,比其正常值升高或者降低30%,则归为观察组;反之,则为对照组。最后对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各项指标监测结果和预后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T、TT、APTT和D-dimer数据变化情况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患者病残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采用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判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 标签: 凝血功能检验 心脑血管疾病 预后 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乳腺癌患者的预后过程中其生活方式的不同与预后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45例,通过生活质量核心问卷和应对量表调查患者不同生活方式和其预后效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听天由命及情感的生活方式和患者机体功能和身体健康情况呈负相关关系,与患者症状呈正相关关系(P<0.05);勇敢面对、支持、乐观的生活方式和患者的机体功能呈正相关关系(P<0.05);逃避、保守、自我依赖的生活方式与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患者的生活方式会对其预后效果产生明显的影响,积极的生活方式与预后生活质量为正相关,消极的生活方式则为负相关。

  • 标签: 生活方式 乳腺癌 预后 相关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在对危重症患者预后评估过程中,分别运用血乳酸清除率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对患者患病情况进行评估,并作比较分析。方法对我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152名危重症患者进行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清除率对危重症患者预后评估,分为两个组别,APACHEⅡ评分<20的分为观察组,>20的分为对照组,同时将死亡与存活的患者分为两个组别,均进行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清除率测定。结果对照组的血乳酸水平显著高于观察组,血乳酸清除率较观察组明显较低,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死亡患者的APACHEⅡ评分较存活患者APACHEⅡ评分明显较高;两类患者24小时血乳酸水平都较即时数据较低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在危重症患者病情严重的评估中,血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均能有效应用,为主治医师的治疗提供依据,降低危重症患者死亡人数。

  • 标签: APACHEⅡ评分 血乳酸清除率 重症患者 预后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检测D-二聚对无转移性大肠癌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09年12月在南通市肿瘤医院住院的60例行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病例资料,分析术前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60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52.5个月(5~78月)。D-二聚体升高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正常D-二聚体组(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D-二聚体水平、T分期及N分期、Dukes分期与患者预后相关,COX回归显示,年龄、D-二聚体水平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术前D-二聚体升高提示非转移性大肠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存时间较短,术前检测D-二聚体对患者术后生存预测有一定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乳腺癌手术病患采取心理护理结合健康指导措施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80例自2012年2月-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乳腺癌病患,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病患常规护理措施,给予观察组病患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措施,并对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比较两组病患的住院时间、SAS、SDS及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乳腺癌手术病患采取心理护理结合健康指导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意义重大。

  • 标签: 乳腺癌手术 心理护理 健康指导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腹腔镜外治疗宫外孕患者应用细节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于本院行腹腔镜治疗宫外孕的患者为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细节护理),每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组间术后恢复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方面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7%vs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节护理对腹腔镜治疗宫外孕患者预后及并发症有十分积极的影响,值得推广。

  • 标签: 细节护理 腹腔镜治疗 宫外孕 并发症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在脑梗死溶栓治疗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5例脑梗死患者,分别给予静脉溶栓治疗,采用头架固定,检测大脑动脉TCD血流情况,检测脑血流再通程度(使用TIBI6级评分法)、用TCD检测患者溶栓前以及溶栓后2h、4h、24h、48h、72h、一星期内的脑血流再通程度,进行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评分(使用NIHSS)。结果患者溶栓后与溶栓前NIHSS变化比较明显。溶栓后TCD检测血流的TIBI分级指数明显升高,NIHSS评分在4-14分之间患者大多再通,而15~22分患者大多为部分再通,溶栓前后相比,血流再通程度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结论TIBI血流分级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并且能够有效反应溶栓效果、判断预后,TCD可作为筛查手段。

  • 标签: 经颅多普勒超声 脑梗死溶栓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月-2017年1月间我科收治的8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于24h后行气管切开治疗,观察组42例于24h内行气管切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感染控制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肺部感染13例,感染率31.0%、成功控制感染12例,控制率92.3%、最终死亡4例,死亡率9.5%、感染控制时间(6.9±1.2)d;对照组肺部感染36例,感染率85.7%、成功控制感染17例,控制率47.2%、最终死亡20例,死亡率47.6%、感染控制时间(14.3±1.5)d(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早期行气管切开术治疗,可明显减少肺部感染、改善预后,对感染患者的控制效果较为理想,应在临床推广。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气管切开 肺部感染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某县部分农村缺血性胸痛院前急救与转运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急救的78例农村缺血性胸痛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将35例经过正确院前急救和转运、入院后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将43例未开展院前急救和转运、入院后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转入上级医院后均给予相同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67.44%,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农村缺血性胸痛患者实施正确的院前急救和转运可以为接下来的治疗赢取宝贵的时间,减少死亡率,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缺血性胸痛 院前 急救与转运 预后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给予系统护理干预后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接受治疗的46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为干预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试验组患者实施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干预结束后比较两组的认知功能及负性情绪。结果试验组患者的WMS得分、WAIS-RC得分高于对照组,SAS得分、SDS得分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护理干预可以改善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负性情绪,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系统护理 双相情感障碍 躁狂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148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护理组和常规组,各74例。常规组行一般护理干预,护理组行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总体依从率以及预后改善率。结果护理组的总体依从率68例(91.89%)显著高于常规组44例(59.46%),护理组5min内的步行距离为(536±28)m显著多于常规组(368±22)m,护理组的预后改善率65例(87.84%)显著高于常规组47例(63.51%),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依从率,同时,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 标签: 护理干预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 治疗依从性 预后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出院后随访管理及早期干预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在本院儿科定期体检早产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早产儿出院后医护人员定期随访并给予早期干预护理,出院后一年内每月随访一次,建立随访档案,对产妇进行系统的育儿教育,给予早产儿发育支持护理,鼓励母乳喂养或奶粉喂养,依据早产儿身体情况补充铁剂,指导父母早期训练早产儿的智力及运动能力,定期进行系统的神经系统发育监测,对早产儿进行康复训练等。对照组早产儿出院后给予常规育儿指导,出院前对产妇进行基本的育儿知识普及,出院后一年内随访3次,不进行早期干预。比较两组早产儿出院后一年内的智力发育情况及身体发育情况(使用贝莱量表评测两组早产儿出院后4、8、12个月时的智力及身体发育情况)。结果两组早产儿4个月时的智力及身体发育情况相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8、12个月时,观察组早产儿的智力及身体发育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出院后定期随访并进行早期干预对早产儿的智力及身体发育有积极意义,值得在儿科推广应用。

  • 标签: 早产儿 随访管理 早期干预 预后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复发宫颈癌发病因素及其不同治疗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的复发宫颈癌患者148例,单纯化疗、单纯放疗、手术+化疗、手术+铂类+紫杉醇的方法进行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复发宫颈癌患者的主要发病因素,同时对不同疗法患者,对比其半年期、1年期的生存率。结果ⅢA期临床分期、G3组织分化、内生型病灶等因素是复发宫颈癌主要的发病因素。采用综合方法进行治疗,患者半年期及1年期存活率高于单纯方法治疗。结论复发宫颈癌发病因素较为复杂,采用综合方法进行治疗,患者预后情况优于单纯治疗。

  • 标签: 复发宫颈癌 发病因素 治疗方式 预后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计数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54例晚期NSCLC临床病理资料,以NLR均值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低NLR组和高NLR组,分析NLR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及预后的变化。结果NLR与肺癌病理类型、ECOG评分、血小板计数有关(P<0.05),住院死亡组NLR值更高。结论NLR越高,NSCLC患者住院死亡率越高,NLR对判断NSCLC患者的病情危险性及预后有着重要价值。

  • 标签: 非小细胞肺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