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8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现有的个性化医疗背景下的临床试验案例,总结经验教训,明确受试者管理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通过制定更灵活、个性化的管理措施,提高临床试验的成功率和效果,为推动个性化医疗的落地提供支持。研究结果:通过对多个个性化医疗临床试验案例的深入研究,本研究总结了在受试者管理方面的一系列创新做法。这包括但不限于拓展受试者招募渠道、优化数据监测与分析、实施个性化的随访计划等。这些策略的实施有效提高了受试者参与度,降低了试验的中途退出率,为临床试验的科研质量和实际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 标签: 个性化 医疗背景 临床试验 受试者 管理策略
  • 简介:摘要:药品稳定性试验是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本文深入分析了药品稳定性试验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包装材料以及药品本身的性质等,并探讨了相应的控制策略。通过优化试验条件、改进包装材料、改进药品配方与生产工艺以及建立完善的稳定性评价体系,可以有效提高药品的稳定性,为药品的研发、生产和临床应用提供有力保障。

  • 标签: 药品稳定性试验 关键影响因素 控制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奥扎格雷钠注射液的无菌检查方法的适用性试验。方法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无菌检查方法要求,采用薄膜过滤法,对奥扎格雷钠注射液(规格5ml80mg)进行无菌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结果奥扎格雷钠注射液采用薄膜过滤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阳性对照菌,进行无菌检查方法学验证,验证结果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无菌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要求。结论该方法可作为奥扎格雷钠注射液的无菌检查方法。

  • 标签: 奥扎格雷钠注射液 无菌检查 薄膜过滤法 方法学适用性试验
  • 简介:摘要:探究心肺运动试验在尘肺患者心肺功能评估及康复治疗中的应用。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85例病患,研究对象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结果健康行为在护理3个月的问卷调查情况上,观察组各方面的评分均是显著高于对照组(<0.05)。肺功能治疗前在肺功能各项指标上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后各指标均是较治疗前提高,治疗后的各肺功能指标观察组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尘肺患者实施心肺运动试验,可取得满意的教育效果,改善患者的健康行为及肺功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心肺运动试验 尘肺患者 肺功能评估 康复治疗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潮气呼吸肺功能及支气管舒张试验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年龄在3个月~3岁同期门诊哮喘患儿58例、住院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29例、支气管肺炎患儿50例作为研究组,无心胸疾病正常小儿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潮气呼吸功能测定,然后行支气管舒张试验予沙丁胺醇0.5ml\次吸入后15分钟,再次测定潮气呼吸功能,观察各研究组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前后肺功能指标变化及改善率的差异。结果①婴幼儿哮喘组、支气管肺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i、Te、TPTEF/Te及VPTEF/Ve明显降低;支气管肺炎组Vt/kg减少,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毛细支气管炎组TPTEF/Te、VPTEF/Ve值与正常参考值比较均明显降低。②婴幼儿哮喘组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Vt/kg增加,TPTEF/Te、VPTEF/Ve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毛细支气管炎组、支气管肺炎组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婴幼儿哮喘组与毛细支气管炎组、支气管肺炎组比较TPTEF/Te、VPTEF/Ve改善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毛细支气管炎组与支气管肺炎组比较TPTEF/Te、VPTEF/Ve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以TPTEF/Te、VPTEF/Ve任意一个改善率≥15%作为支气管舒张试验的阳性标准,灵敏度为34.9%,特异度为81.3%。结论①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测适宜于婴幼儿肺功能检测,间接反映婴幼儿哮喘、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生理特征;②TPTEF/Te、VPTEF/Ve可以显示气道阻塞;③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TPTEF/Te、VPTEF/Ve的改善率可以为婴幼儿哮喘的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 标签: 潮气呼吸功能 支气管舒张试验 婴幼儿 哮喘 毛细支气管炎 支气管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抗核抗体的前带效应。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752例标本,分别采用免疫印迹法作为确认试验检测抗核抗体谱和间接免疫荧光法作为筛查试验检测抗核抗体,将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根据LIA对各种特异性抗核抗体的检测结果,分析IIF对各特异性抗核抗体的检出率,可见抗dsDNA检出例数44例,检出率65.00%;抗Jo-1检出例数18例,检出率33.30%;抗M2检出例数26例,检出率80.80%;抗PCNA检出例数10例,检出率50.50%;抗PM-Sc1检出例数7例,检出率42.90%;抗Sm例数16例,检出率68.80%;抗SS-A检出例数104例,检出率74.00%;抗SS-B检出例数28例,检出率89.30%;抗U1-nRNP检出例数42例,检出率73.80%;抗P蛋白检出例数22例,检出率95.50%;抗核小体检出例数21例,检出率95.20%;抗着丝点检出例数19例,检出率94.70%;抗组蛋白检出36例,检出率66.70%(P<0.05)。IIF不同稀释倍数和与LIA结果相关性分析,LIA阳性患者的IIF稀释倍数以高低度的≥1:1000为主,占64.30%,而LIA阴性患者的IIF稀释倍数则以低滴度的1:100为主,占50.5%。结论:临床上对于抗核抗体的检测可先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筛查,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建议要给予高度重视并定期随访。

  • 标签: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抗核抗体 免疫印迹法
  • 简介:【摘要】:目的:脱落预防措施对药物临床试验影响。方法:对在我院接受药物临床试验的72例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20年7月-2023年6月,随机抽取36例常规措施,设为对照组;另36例脱落预防措施,设为观察组。分别观察两组依从性。结果:观察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97.22%vs80.56%),=5.0625,P<0.05。结论:在药物临床试验中采用脱落预防措施,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可推广应用。

  • 标签: 脱落预防措施 药物临床试验 优化 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临床进行血液检验的过程中应用直接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法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于本院随机抽取了141例2020年5月-2021年5月接诊的发热或存在感染症状患者进行,按照检测方法将结果分为2组,使用常规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法检验的记为参照组,使用直接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法检验的记为研究组,将不同方案下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两种方法在检验符合性的对比上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方案下获取报告的用时更短,对比差异明显(P<0.05)。 结论 在临床进行血液检验的过程中常规细菌鉴定和直接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法均能较为准确的对细菌种类进行确定,但相对来说,直接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法的应用更加简便,能够减少等待报告的时间,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血液检验 直接细菌鉴定 药敏试验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临床试验护理工作中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参与药物临床试验的7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纳入受试者34例和36例。对照组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要求常规护理,观察组增加风险管理,对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受试者试验过程不良事件发生率(2.78%)显著低于对照组(2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药物临床试验 护理工作 风险管理 具体效果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CD发泡试验对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在我院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发病后24小时内,经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前庭性偏头痛的证据,患者120例,对患者实施TCD发泡试验。所有前庭性偏头痛患者中,使用TCD发泡试验中,合并PFO者40例,未发生合并PFO的为80例。其中先兆性疼痛无论是在合并PFO,还是未发生合并PFO的患者中,均高于非先兆性疼痛人数。药物治疗前后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来看,患者药物治疗前VAS疼痛评分(8.42±0.32分)显著高于药物治疗后疼痛评分(1.41±004),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CD发泡试验对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PFO诊断及治疗评估价值显著。

  • 标签: TCD发泡试验 前庭性偏头痛 诊断 治疗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风险管理应用在药物临床试验护理工作中的效果。方法:将100名药物临床试验受试者按照护理管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风险管理和常规护理管理。将两种组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各维度评分和风险事件发生率相比对照组存在明显优势,(P

  • 标签: 风险管理 药物临床试验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卡式微柱凝胶试验联合盐水法在输血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8月-2023年9月阶段我院接收的具备输血治疗指征的患者78例,均实施卡式微柱凝胶试验联合盐水法检验,统计患者的正向定型符合率、反向定型符合率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78例患者经卡式微柱凝胶试验联合盐水法检验,其正向定型符合率为100.00%,反向定型符合率为94.87%。78例患者发热、头晕头痛、胸闷、乏力等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3%。结论:卡式微柱凝胶试验联合盐水法可显著提升输血检验准确率,并能够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卡式微柱凝胶试验 盐水法 输血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POCT血糖仪与日立7180生化检测血糖进行比对,从而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方法:对我院8个临床科室使用中舒霖伴侣GE333D快速检测血糖仪与检验科日立7180生化分析仪检测的血糖结果进行比对。结果:8个临床科室比对结果中间浓度(2.8-11.1mmol/l)和高浓度(≧11.1mmol/l)结果符合比对要求,但低浓度(

  • 标签: POCT快速检测血糖仪 比对试验 质量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在健康人群中的应用效果及检出率。方法:随机选取568例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结果:289例男性研究对象阳性人数为21(7.27%)人,可疑阳性人数为10(3.46%)人;279例女性研究对象阳性人数为18(6.45%)人,可疑阳性人数为15(5.38%)人。男女性别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分组平板运动结果40岁以上的阳性率明显高于40岁以下,(P<0.05)。结论:通过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能够有效的对健康人群进行心血管疾病的检测,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健康体检 心电图 平板运动试验 冠心病
  • 简介:本文采用一个独特的体外定量模型,即用生物基质模拟伤口与医用敷料的黏附作用。用纤维蛋白凝块提供创面黏着,通过测量从纤维蛋白凝块上去除敷料材料所需的力,来评价敷料对创面的黏附性。本试验可用于不同敷料对创面的潜在黏附性的横向比较,4种敷料剥离力值分别为:0.150N、0.225N、0.445N、2.760N,试验结果说明带防粘连层的新型敷料比传统型敷料潜在黏附性明显降低。本试验重复性较好,可用来替代目前的动物体内试验

  • 标签: 医用敷料 纤维蛋白凝块 黏附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HP)过程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科800例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检查过程中的护理措施和体会。并对检测出来的98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进行抗体检测,详细记录病变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次检测出的98例患者,Hp感染率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Hp感染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P感染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随着年龄增长HP感染率呈现上升趋势。做好检测前的护理和准备,检测时规范操作,会使得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的结果更准确,更可靠。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14C尿素呼气试验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在临床血液检验中应用两种细菌鉴定药敏试验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月到2021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临床血液检验呈阳性的240例患者进行此次研究,对两组阳性血液标本分别采用直接药敏实验以及常规药敏实验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检验方法的符合率。结果 比较两种检验方式的符合率,对比不存在差异(P>0.05);比较两种检验方法的检验时间,直接药敏实验低于常规药敏实验(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在临床血液检验中应用两种细菌鉴定药敏试验均可以取得理想的符合率,但是应用直接药敏实验则可以提高检查效率,降低操作难度,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临床血液检验 直接药敏实验 常规药敏实验 诊断价值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建立相关管理模式和有效机制,以将临床研究协调员(CRC)引入临床药物试验机构,以提高机构管理水平。方法:临床研究试验机构对CRC所涉及工作质量和奖惩措施,以及对CRC准入关的严格把控等方面进行管理。结果:研究机构可以应用本文中的CRC管理模式,该模式将研究中心创建的CRC与现场管理组织直接委托的CRC结合起来。CRC培训可由专职培训机构,医院机构和现场管理机构协调。建立CRC工作质量奖惩管理制度,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稳定CRC服务质量。结论:要发展这种崭新的角色,需要相关部门采取有效行动,以便CRC的培训,使用和管理可以逐步朝着符合我国国情的标准和科学道路发展,并可以进行临床试验研究以及真正符合国际标准匹配。

  • 标签: 临床试验机构 临床研究协调员 管理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麻疹IgG抗体检测中应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观察该种方法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县疾控中心免规科于2020年7月24日-10月25日常规监测三个乡306例不同年龄段群体作为分析目标,并且根据年龄段不同,将其分成8个年龄组,即:8-17月龄、18-35月龄、3-6岁、7-14岁、15-24岁、25-34岁、35-44岁,≥45岁,并且采用回顾资料分析方法,获得每组人员麻疹IgG抗体阳性率情况。结果:对306例不同年龄段群体麻疹IgG抗体阳性率统计中,8-17月龄为87.80%、18-35月龄为78.37%、3-6岁为81.08%、7-14岁为56.09%、15-24岁为72.97%、25-34岁为80.55%、35-44岁为75.00%、≥45岁为77.77%。结论:麻疹IgG抗体检测中应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能够准确监测,同时不同年龄段麻疹IgG抗体不同,需要采用针对性方法进行免疫。

  • 标签: 麻疹IgG抗体 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