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4 个结果
  • 简介:<正>加莉娅,亲爱的!谢谢您的来信。您的信使我高兴万分,也叫我略略伤感,因为您提到了沃隆斯基。我信以为真,原来一切都是幻影。或许,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我们只是感觉到互相的存在。看在上帝的份上,您可别成为幻影。这是我最后的,也是心灵最深处的指望。亲爱的,您认为怎样好就怎样做吧。我在沉思默想。但不知道昨天写了什么,明天将要写什么。现在,我感到自己很豁亮,我不需要这种愚蠢的,名噪一时

  • 标签: 沉思默想 最深处 手杖 幻影 拉夫 尼斯
  • 简介:<正>英国著名现代派女作家,凯瑟琳·曼菲尔德以其在短篇小说领域里的优秀创作在英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并且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争论、分析和批评。她的《幸福》是作家影响最大,引人注目的优秀作品之一。《幸福》的发表进一步奠定了曼菲尔德作为现代短篇小说家的基础。其中的犬儒主义和看破尘世的态度震惊了当时的伦敦的上流社会,以至其在此之后的作品未能产生出同样的强

  • 标签: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伦敦的上流社会 现代短篇小说 叙述者 梨花 犬儒主义
  • 简介:虽因过多的性爱描写成了一部颇有争议的小说,但它却深刻地反映了劳伦斯的哲学观点.劳伦斯用性爱的描写诠释了他的"血性意识"和"极性"理论.小说充分表现了劳伦斯这样的观点:热血的性爱能使男女之间取得极性,进而使人与人、人与宇宙之间恢复活的关系.

  • 标签: D.H.劳伦斯 极性 血性意识 性爱
  • 简介:哈罗德·品的《回家》自1965年上演以来一直备受评论界关注。剧中人物的行为动机充满不确定性,令人费解。本文探讨剧中人物的复杂性,指出麦克一家人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只是住在一起的熟悉的陌生人而已。此外,针对有的评论认为剧中的回家是指露丝回家的观点,本文论证《回家》的真正主题是反映现代人无家可归的精神状态。

  • 标签: 品特 《回家》 不确定性 复杂性 无家可归
  • 简介:威廉·卡勒·威廉的《帕特森》很容易被认为是一首描写一座城市的诗歌.可是诗人在"作者注释"中声称:"一个人本身就是一座城市."如果我们将"一个人本身就是一座城市"看成是这部长诗的中心意象,那么威廉选择这一中心意象对美国现代长诗创作又有什么贡献呢?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似乎还没有得到国内外批评界的足够重视.本文拟探讨诗中抒情性与史诗性兼容并蓄的创作手法,以窥见美国现当代抒情史诗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

  • 标签: 威廉斯 抒情史诗 长诗 意象 诗歌 史诗性
  • 简介: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美国著名女作家伊丝·华顿的鬼故事,介绍华顿创作鬼故事的独特理论,以女性主义理论解读华顿鬼故事的深层意义:借超自然的力量表达"不能言说话语"以及探讨无法出现在其他文学形式中的性主题.

  • 标签: 伊迪丝·华顿 美国 女性主义 创作理论 性主题 超自然力量
  • 简介: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和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家蕾切尔·卡逊于1962年发表了著名的《寂静的春天》,提出了滥用杀虫剂和化学药品给自然生态和人类健康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揭开了环境保护运动的序幕。从《寂静的春天》的发表到1963年初,美国当代著名的自白派诗人西尔维娅·普拉在这段时间里发表了“榆树”、“侦探”、“高烧103度”等著名诗作。普拉的这些诗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卡逊及其《寂静的春天》的影响。这些诗篇包含了明显的生态环境意识,反映了一定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

  • 标签: 西尔维娅·普拉斯 蕾切尔·卡逊 《寂静的春天》 生态环境
  • 简介:艺术终结论是西方美学的重要论题之一。艺术史家汉·贝尔廷即是围绕“破框”概念阐释艺术史的发展与终结。“破框”不仅仅是“突破框架”,更体现着图像与框架、艺术与艺术史、艺术与非艺术的复杂交叠。通过“破框”,贝尔廷从艺术史家的角度给予“艺术终结”独到的解释,也实现了对黑格尔、丹托等艺术终结理论的突破。

  • 标签: 贝尔廷 艺术终结 艺术史 破框 黑格尔 丹托
  • 简介:<正>从前,在快乐的幸福谷里住着一位王子。他厌倦了谷中的享乐生活,出逃去寻找真正的幸福。他和同伴周游列国、历尽艰险寻访在常人看来拥有幸福的各种人,以求得关于人生的教诲,但结果总是出人意料……

  • 标签: 幸福 人生 漫游 各种人 快乐 寻访
  • 简介:荷马史诗《奥德赛》以人的智谋及入神关系为主题,同时是以大海为辽阔背景的返乡作品。如对奥德修返乡之旅的环境性进行考察,“故乡”与“归途”是环境之眼。主人公对故乡伊塔卡岛的土地依附、岛上亲人对家园的持续守护凸显了故乡环境在想象、记忆和生存现实中的意义。归返途中“群岛”地理构成的欲诱、博物学知识对成功返乡的帮助表明了归途环境与人类的自我约束力及自然智识的关系。本文对《奥德赛》做生态批评解读,指出奥德修的返乡是水球环境中人类家园情怀的隐喻。

  • 标签: 奥德修斯 返乡 环境性 生态批评
  • 简介:召唤新现实主义——威廉小说观述评殷企平当代西方小说陷入了僵局!英国文坛巨人雷蒙德·威廉(1921—1988)曾经发出过这样的警告。他是在《漫长的革命》(TheLongRevolution,1961)一书的第7章“现实主义和当代小说”(Realis...

  • 标签: 威廉斯 新现实主义 传统现实主义 小说观 社会小说 现实主义小说
  • 简介:马丁·艾米的长篇小说利用启蒙运动以来的主导时间观念--时间的线性、矢量性和不可逆性,将时间的流程倒置过来,使时间的不可逆性成为可逆性,通过戏仿诞生、堕落和拯救的人生模式,构成了对启蒙运动以来线性进步的历史观的质疑;而主人公分成为两部分--"魂灵"与"身体",互不了解与互不统属,这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拉康的分裂的主体观;主人公人生轨迹的倒置又瓦解了现代性的根本价值"自由"观念;所有这些使整部作品构成了一部质疑现代性的后现代寓言.

  • 标签: 马丁·艾米斯 《时间之箭》 长篇小说 英国 文学评论 启蒙运动
  • 简介:A.金伯格的诗歌反映了美国年轻一代的身心焦虑与文化反叛,也显示了美国诗歌中激扬蹈厉诗风的延续.本文从"Beat"的释义、诗歌传承和作品解读等方面对之做了探讨,指出金伯格在艺术创新和文化批判两方面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诗人.

  • 标签: A.金斯伯格 反叛诗人 文化焦虑 美国 诗歌 文化反叛
  • 简介:卡里尔·菲利普是英国著名文化学者吉尔罗伊流散思想最精粹的表达者,尤其是其作品《渡河》被公认为是吉尔罗伊的《黑色大西洋》中所表达的流散思想的范例文本,也是菲利普流散思想的精华体现。二人均强烈抵制将黑奴与奴隶主、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等一系列关系简单粗暴的对立,反对以国家和民族为基础的流散身份模式,致力于一种无种族的混杂研究,《渡河》1993年出版时,因身负刻意遗忘"非洲"形象和"美化"白人的罪名一度被视为是殖民统治的共谋者,质疑声颇多。但如果在全球化语境下加以观照就不难发现,随着大规模的移民迁徙运动的发展,流散群族与流散文学也得以发展。《渡河》虽然具有局限性,但作者所表达的超前的流散思想与当前的流散趋势不谋而合。小说往日备受抨击的方面恰恰应和今日流散文化之趋势,成为智者对流散文化的一部预言书。同时菲利普流散思想的形成也经历一个演变过程。

  • 标签: 《渡河》 流散 全球化 预言 演变
  • 简介:在阿伍德的小说《使女的故事》中,作者用文学的想象和叙事阐释了权力的无孔不入,权力政治的运作在社会的每个角落,每个主体都被它俘获。小说中身体被呈现为书写的对象,也是权力、意识形态、宗教等因素的作用对象。对身体的书写体现为对制服的符号语义学应用,通过服装将社会等级进行可视化分类与限定,使得基于视觉的对身体的驯服得到强有力执行。小说还呼应了福柯的身体权力力学机制,权力对身体的控制需要符合严格的物理学和力学原则,最终服务于政治目的和经济功用目的。小说中最为极端的权力形式方式就是对人口的控制、淘汰、管理和社会等级分层。本文结合福柯有关权力的理论探讨了阿伍德小说的权力描写,以此阐释作者的权力观。

  • 标签: 阿特伍德 《使女的故事》政治权力 凝视身体
  • 简介:本文选取了冯内古不同创作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部小说《猫的摇篮》(1963)、《五号屠场》(1969)和《囚鸟》(1979),分析了作家对基督教的态度,发现冯内古特对基督教体系和基督教思想的态度迥然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恰恰体现了冯内古独特的人道主义宗教观。

  • 标签: 冯内古特 《猫的摇篮》 《五号屠场》《囚鸟》 宗教
  • 简介:印度当代作家阿拉文德·阿加在作品中关注印度的庶民境遇,传递庶民的诉求,以此获得了国际声誉。然而他的小说在批判印度社会种种弊端的同时,却对影响庶民命运的全球资本主义保持暧昧。他赋予庶民言说的权力,似乎成功建构了觉醒的庶民形象,但这种觉醒也带有悖论色彩,因为他不但未能充分认识庶民困境的根源,而且表现出与全球资本主义合谋的倾向。因此,作为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作家,阿加还需要进一步扬弃他的书写策略。

  • 标签: 阿拉文德·阿迪加 《两次刺杀之间》 庶民 觉醒 阶级 悖论
  • 简介:丝·华顿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文坛享有很高的声誉,被称为最后的“文学贵族”。她的小说多侧重于描写维多利亚时代末期纽约社会顶层的一个特殊人群——老纽约。华顿的早期小说《欢乐之家》讲述了该背景下主人公莉莉·巴特被上流社会抛弃和牺牲,最后孤独死去的故事。本文从古老的道德命题入手,重新从社会学、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华顿对当时社会道德危机的应对,分析了华顿对理想社会的知识和情感关注。

  • 标签: 伦理 习俗 社会达尔文主义 理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