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旨在以文化不可译理论为依据,以导致文化不可译的因素为切入点,通过对《许三观卖血记》的中文原版本与英译本ChronicleofaBloodMerchant的对比研究,揭示英译本中存在的诸如姓名、习语、宗教与道德文化等方面的翻译缺失,并提出一些可采用的翻译策略,希望为译者的翻译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将文化的不可译转化为可译,从而促进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交流。

  • 标签: 文化不可译性 对比研究 翻译缺失 翻译策略
  • 简介:扬·阿尔贝是当代西方非自然叙事学阵营中最为活跃、最有建树的理论家之一。尽管受到布莱恩·理查森的激发和影响,但阿尔贝无论在非自然叙事的概念界定、特征描述还是在阐释策略方面都与理查森有着明显的不同。在概念层面上,阿尔贝把非自然叙事界定为物理上、逻辑上、人类属性上不可能的场景与事件;在特征描述上,他主要聚焦于非自然的叙述者、非自然的人物、非自然的时间和非自然的空间;在阐释策略上,他倡导以认知方法为导向的自然化解读策略。本文在评述阿尔贝非自然叙事学理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指出:关于非自然叙事的界定与判断至少涉及“程度”与“层面”两个问题,而对非自然叙事特征的考察需要扩大至更多的类别与内容,如非自然的聚焦、非自然的心理以及非自然的情感等;在非自然叙事的批评实践上,所谓的自然化解读与非自然化解读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种“两者皆可”的选择,即我们应该在有效保留非自然叙事之“非自然”的同时对其做出合理的阐释。

  • 标签: 不可能性 非自然叙事 非自然叙事学 扬·阿尔贝
  • 简介:本文重新解读李健吾先生的名剧《这不过是春天》,认为这部描写草命题材的剧作,事实上也是一个反映两性关系的悖论。革命话语形成这部戏的表层结构,而深层结构则是两间的矛盾与紧张,这是剧作家在创作中无意留下的性别痕迹。

  • 标签: 深层结构 革命 两性的 悖论 李健吾
  • 简介:书籍史家及文化史家认为,十八世纪的英国是近代意义上印刷文化日渐进入社会日常生活的历史时期。这引起了近代书写生产机制与文本文化的兴起。论文从关于“情感”这个在十八世纪非常关键的关于身体的美学观念出发,探讨在休谟的书写体系中,作为主体间的情感如何契合了近代印刷文化逻辑,以及休谟在近代知识生产的意识下是如何发展自己文人职业生涯的。论文侧重于从物质的讨论出发,探讨近代书写机制、剧场个体感官和知觉情感史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印刷文化情感 剧场性 休谟 十八世纪
  • 简介:本文讨论了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有关文学经典的论述,认为他的理论代表了文学批评对待文学经典的立场,跟文化批评的文学经典理论相对立。本文还进一步讨论了布鲁姆对美国经典的重新划分,并根据布鲁姆的经典理论,从身体书写的角度解析当代美国诗人斯奈德的诗歌入选美国经典的原因,以进一步说明布鲁姆经典理论的实用价值。

  • 标签: 文学批评 文化批评 文学经典 美国 诗歌
  • 简介:语文教学的改革不但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需要,更是语文教学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但是,语文教学究竟怎样改革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这还需语文教育家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也还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在丰富具体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创造。为了促进中学

  • 标签: 语文教学 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 中学 学习兴趣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新新闻主义或曰"非虚构小说"浪潮以及接踵而来的全球的纪实小说热,倡导了小说创作"非虚构"即"纪实"的潮流.它对传统小说的创作是一场严重的挑战.纪实小说从其崛起到发展至今充分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卓越的艺术魅力.

  • 标签: 中国纪实小说 主义中国 兼评
  • 简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着力突出梁启超演讲时那种戏剧的情形,写得浓墨重彩、悲喜交加,却也不无夸张失真之处。在对文本进行了基本的品读与分析之后,我们的教学也许可以分为两步:一是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资料,赏读其中的细节,分析、归纳课文有哪些失真之处,发现文本之外的问题;二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散文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 标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散文 虚构 教学解读
  • 简介:在这个男性占据优势的电影圈中,有一位成就卓越的女性,那就是许鞍华。她以敏锐的女性视角和一贯的人文情怀讲述了一段段平静而又充满现实感的故事。对于女性题材的关注和女性形象的刻画,许鞍华更是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与内涵,《女人,四十》作为许鞍华电影生涯的分水岭,以细腻的镜头刻画出一位在社会、家庭、两性关系中奋力挣扎生活的中年女性阿娥,展现了导演本身对女性主体意识的强调。

  • 标签: 《女人 四十》女性许鞍华
  • 简介:冯尼古特的《五号屠场》表面上看是一部“时空旅行”小说,讲述主人公毕利·皮尔格利姆在过去、现在和541号大众星之间的旅行。但是,通过元小说和互文叙事策略,作家实际上也同时解构了毕利的“时空旅行”,使之成为主人公精神错乱的表征。通过这种建构和解构主人公“时空旅行”的过程,作家试图表现创伤、反战和重建人类精神家园等主题。

  • 标签: 时空旅行 元小说 互文性 创伤
  • 简介:他们分布于世界五大洲68个国家,年纪轻轻的他们为了传播中华文化远赴他乡,光荣地工作在“国际汉语教育”事业的第一线.为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无私的奉献。

  • 标签: 教学生涯 志愿者 教师 马超 汉语教育 中华文化
  • 简介:<正>经过几年的酝酿和筹备,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于今年六月在南京成立。这个研究会的成立,受到了国内外知名人士的重视。许多外国文学翻译家、研究家、教育家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和贺电。其中有冯至、伍蠡甫,季羡林、匡亚明、吴富恒、李赋宁。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秘书长、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委员、美国斯坦福大学教

  • 标签: 外国文学教学 翻译家 季羡林 研究家 高等学校 东方文学
  • 简介:主体的时间是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式主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批评界鲜少关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拉康早期论述时间问题的代表作《逻辑时间与预期确定性的判定:一种新的诡辩》,一方面说明主体的时间的内涵和特点以及逻辑时间对群体中的主体生成所发生的建构作用,另一方面结合史实阐明主体的系统误认与群体逻辑之间的必然关联,进而彰显拉康对社会现实的忧思与批判。

  • 标签: 逻辑时间 “我”之生成 群体逻辑 系统性误认
  • 简介:2016年4月23-24日,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外文学》编辑部、北京大学出版社主办的"2016全国高校英国文学研究方法与课程教学高端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来自全国高校150余位教师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采取专家讲座与互动交流的形式,邀请了六位国内英国文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讲座嘉宾。

  • 标签: 高端论坛 文学研究方法 国外文学 理论视野 北京大学出版社 大学外国语
  • 简介: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承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30年来中国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新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8月17日至19日在东北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50余所高校及科研和出版机构的近1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共提交150余篇论文或发言提纲。本次会议全面总结我国30年来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宝贵经验,展望今后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的新方向,

  • 标签: 外国文学教学 全国学术研讨会 东北师范大学 周年纪念 日至 优秀成果奖
  • 简介: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新世纪的第一次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8月19日-22日在南京大学召开。来自全国高校和相关研究和出版机构的一百二十多位从事外国文学教学、研究、翻译和出版的专家学者与会,一道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探讨世纪之交的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编辑部、南京师范大学和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联合承办了本次会议。

  • 标签: 外国文学教学 当代 学术研讨会 年会 纪要 未来
  • 简介:2018年5月19-20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外文学》杂志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的"2018全国高校英国文学研究方法与课程教学高端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百余位专家学者、高校教师参加了此次论坛。北京大学出版社张黎明总编辑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表达了对各位专家学者、参会教师的热烈欢迎和诚挚谢意。本次论坛采取专家讲座与互动交流的形式,邀请了六位国内英国文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担任讲座嘉宾。专家学者理论视野开阔,研究功底深厚。

  • 标签: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学研究方法 高校教师 外国语学院 课程教学 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