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5 个结果
  • 简介:基于中国2000—2012年的地区面板数据并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环境分权对产业结构升级及工业绿色转型的非线性空间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视角下环境分权与工业绿色转型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适度的环境分权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及工业绿色转型,过度的环境分权将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及工业绿色转型,而且环境分权与财政分权的结合将会加剧工业污染而不利于工业绿色转型。环境行政分权、环境监察分权与工业绿色转型之间存在明显的“U”型关系,但环境监测分权却与工业绿色转型呈现明显的倒“U”型变化趋势。不同地区环境分权的影响效应具有较大的空间异质性,东部沿海地区的环境分权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及工业绿色转型,但中西部内陆地区的环境分权阻碍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不利于工业绿色转型。

  • 标签: 环境分权 财政分权 工业绿色转型 产业结构升级 动态空间效应
  • 简介:本文基于影子成本函数的SFA模型,在测度制造业要素错配程度的同时,从偏向型技术进步、所有制差异的角度对要素错配的变动进行了解释。结论表明:在制造业中,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要素错配程度整体上呈现出缓步下降态势,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要素错配程度则相对稳定,要素市场的价格扭曲不再成为决定要素错配的关键变量,行业准入、要素流动性限制、与所有制绑定的政治红利才是制造业要素错配的关键。同时,偏向型技术进步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对要素错配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成本节约效应,而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则更主要的体现为技术依赖效应,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价格扭曲—要素错配”偏离的事实,也为提升制造业,乃至整个工业部门的配置效率,提供了产业政策设计的着力点。

  • 标签: 要素错配 价格扭曲 偏向型技术进步 政治红利 所有制差异
  • 简介:本文在微观基础和跨期替代形式上,考虑技术研发存在着显著的外部效应和垄断效应,将Romer内生性增长模型、Obstfeld和Rogoff粘性价格跨期模型相结合.建立一个两国模型,从技术进步视角研究汇率制度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结果显示:汇率制度对经济增长有一定解释能力;在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汇率制度与经济增长的联系方式不同:中国有管理的汇率制度以及现阶段实行的人民币盯住美元政策使有效劳动力、经济结构等因素更好地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本文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 标签: 汇率制度 经济增长 内生增长模型 粘性价格跨期模型
  • 简介: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愈来愈严重,渐渐成为阻碍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矛盾。基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视角的博弈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富人群体因具有信息优势且原始积累较多,与穷人群体获取收益的机会不等,加剧社会贫富差距;在收入初次分配上,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差距扩大都会使城乡的贫富差距扩大,而经营净收入差距扩大会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在收入再分配上,房市财富对贫富差距扩大的效果比股市财富增加要大,而人力资本财富增加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抑制投机性炒房行为;加快中国股市实质性的改革,杜绝股市圈钱现象;继续"反腐"及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个人收入起征点,从而实现"提低、限高、扩中"政策预期效果,进而构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和谐社会。

  • 标签: 供给侧改革 收入分配 房市股市 博弈
  • 简介:摘要:建立碳市场是中国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要实践探索。碳交易一方面可以促进碳减排和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会潜在地增加企业个体的经营成本,进而减少产出收益,甚至进一步地限制经济发展,碳交易政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有待检验。本文基于2008-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SBM-DDF模型测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以此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显示,碳交易政策能显著提升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经过PSM-DID检验、替换被解释变量衡量方式、改变政策实施时间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碳交易能够通过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转型等途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场效应越强、地区企业国有化程度越高,碳交易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强。建设全国碳市场是实现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政策工具,应加快善全国碳市场运行全流程的体制机制,加速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激励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政府管控与发挥市场机制并行,进而推动全国碳市场的稳定发展。

  • 标签: 碳排放权交易 经济高质量发展 SBM-DDF  PSM-DID
  • 简介:通过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等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政府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政府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长期内东、中部地区政府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短期内政府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呈现出单向因果关系;对西部地区而言,政府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长期内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但是短期内并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并且经济增长对政府科技投入也无显著的影响。

  • 标签: 政府科技投入 经济增长 因果关系 面板协整
  • 简介: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考虑到现期消费水平受到收入水平和前期消费水平的影响,基于VAR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以1978-2012年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城乡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在城镇消费水平受前期的消费水平影响较大,并且消费是收入的单向Granger原因;而在农村消费水平受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双重影响,并且收入是消费的单向Granger原因,人们更多是“量入为出”。一方面,可以通过刺激城镇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进而提高其消费水平。

  • 标签: 消费水平 收入水平 向量自回归模型 GRANGER因果检验
  • 简介:利用1990—2013年全国各省区相关面板数据,通过空间相关性分析和空间计量分析,揭示了交通基础设施对我国城乡收入公平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对我国各省区城乡收入公平的改善有正面影响,忽视区域间的间接效应将低估这一影响。在将研究期限划分为两个阶段后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交通基础设施存量的增加,交通基础设施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边际效应有所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高速公路、铁路和各等级公路对改善城乡收入公平的作用大小依次递减。

  • 标签: 交通基础设施 城乡收入公平 空间面板计量 空间溢出 区域经济联系
  • 简介:甘肃陇东和陇东南地区作为新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龙头区域,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正确选择对加快甘肃省城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陇东南地区城镇化的现状和特征分析,运用计量模型——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结果,提出适合甘肃陇东南地区发展应选择城乡关联发展、走廊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 标签: 甘肃陇东南 城镇化 发展模式
  • 简介:基于2004—2008年中国高技术产业15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研究了FDI溢出效应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并没有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主要原因是我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一直处于生产微笑曲线的低端;内资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其自身的研发资本和人力资源投入。

  • 标签: 高技术产业 外商直接投资 溢出效应 技术创新
  • 简介:中国特色政治经济管理体制下,环境规制对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会受到行政垄断的约束。首先,将行政垄断与环境规制纳入生产函数,构建了环境规制与行政垄断影响生态效率的理论框架。其次,利用Super-SBM模型测算了中国2000—2015年30个省份的工业生态效率,结果表明,中国工业生态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最后,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检验环境规制和地区性行政垄断对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工业生态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而且环境规制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和区域异质性。考虑到不同地区行政垄断程度存在差异,进一步设定面板门槛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当地区性行政垄断程度低于门槛值0.343时,环境规制有效提升工业生态效率,当地区性行政垄断程度超过门槛值时,环境规制的系数不显著。据此提出制定异质性环境规制政策、放松地区性行政垄断、建立企业清洁生产技术研发激励机制、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的政策建议。

  • 标签: 环境规制 行政垄断 工业生态效率 空间效应 门槛效应
  • 简介:本文采用1994~2003年和2004~2010年制造业面板数据,运用GMM估计方法,分别考察汇率、工资和经济增长对中国全部制造业、不同外向度和不同劳动密集度制造业部门均衡就业的影响。结果显示,不管是整体还是分类回归,2004年前,制造业部门就业都与实际有效汇率、工资负相关,与经济增长、滞后一期就业正相关,但2004后就业与实际有效汇率负相关,与经济增长、滞后一期就业正相关。从整体上看,2004年前经济增长对制造业部门就业影响不明显,2004年后则有微弱的拉动作用,并主要作用于外向度低的部门。在分类检验中,2004年前的就业实际有效汇率弹性大于2004年后,且外向度高的企业就业受汇率升值的不利影响更大。此外,2004年前工资也对制造业部门就业造成较大冲击。

  • 标签: 制造业 劳动力 就业 工资 人民币汇率
  • 简介:基于股权激励与其它公司治理机制共同决定公司治理质量水平进而影响公司绩效的理论基础,使用2006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实施以来首次宣布股权激励计划上市公司2006-2010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的治理质量及其对股权激励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实施股权激励显著提升了公司治理质量,股权激励对公司治理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包含股权激励与其他公司治理机制的公司治理质量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证明股权激励机制和其他公司治理机制应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激励作用。

  • 标签: 股权激励 治理质量 公司绩效 非平衡面板数据
  • 简介:对越南和中国宏观经济进行回顾对推理和预测其贸易趋势至关重要。研究越中两国的“机械和运输设备”商品的贸易趋势,通过使用RCA,TCD,SI和TCI指标(模型)分析中越“机械和运输设备”贸易互补性及比较优势,可以发那才大多猢H掘和运输设备贸易而言,中国和越南之间存在较强的贸易互补性;中国与越南的机掘和运输设备贸易世界市场上具有良好的互补性;中国和越南甜H掘和运输设备方面的出口相似度较低,因此其在世界市场上不存在竞争力;越南工业化导致其机械韭口大幅增加,从中国进口量增加是其与中国在市瞒和运输设备贸易逆差的原因等。

  • 标签: 机械和运输设备贸易 比较优势 互补性
  • 简介:基于我国14家主要商业银行于2002—2008年的面板数据,选用了一个新的指标ROE/DR作为因变量,把不良贷款率作为一个重要的控制变量,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绩效和效率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X效率结构假说,而否认了规模效率假说的观点。

  • 标签: 商业银行 银行绩效 银行效率 面板数据
  • 简介:城市群理论上能够通过群内城市之间的市场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生产效率提升。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这一政府合作机制作为城市群形成的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江苏、浙江和上海131个县市区1993—2010年的数据,运用倍差法检验其是否提高了城市群经济绩效。结果显示,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可以使地区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8.9%,且这种效应呈现出随时间逐渐增强的趋势。进一步,我们发现协调会能够显著降低地区间的市场分割。本文结论在相关的稳健性检验之后都仍然成立。

  • 标签: 城市群 市场分割 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
  • 简介:随着资本账户的逐步开放,境外资本流入流出等外部效应对国内生产效率的影响变得日益突出.国际资本的进出流动是否有利于本土技术进步?抑或只是改进东道国的技术效率?有待深入研究.以随机前沿函数和无效率效应模型为基础构造随机边界模型,利用1991-2013年全球73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实证分析资本账户开放下,国际资本流动以及金融发展水平对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降低了生产无效率,提高了技术效率;其中,直接投资流入对东道国技术效率改进的影响并不显著,但直接投资流出则对本国技术效率改进有显著的逆向溢出效应.同时证券投资流入和流出分别对本国技术效率改进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和逆向溢出效应.特别是,资本账户开放下跨境资本流动有助于促进本国的技术效率改进.此外,提高国内金融发展水平不仅拓展了国内资本要素来源,而且推动资本要素流动,并最终有效降低技术无效率和改进本国技术效率.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受教育水平对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正效应;储蓄率对技术效率改进却存在负效应,但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向影响;人均GDP,即初始禀赋对技术效率改进和全要素生产率都存在正效应;人口增长率对技术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但高人口增长率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负面的影响.初始禀赋和人力资本积累对于提升技术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资本账户开放 随机前沿模型 国际资本流动 技术效率
  • 简介:国际服务外包作为全球服务产业转移的新浪潮为接包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供了一次重要契机。本文采用中国1991—2010年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回归分析对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与产业结构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够显著地提高服务业的产业水平值,但是对整体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第二产业的拉动作用不显著。

  • 标签: 国际服务外包 产业结构
  • 简介:本文以沪深两市2005~2006年1332家上市公司为对象,研究审计事务所的行业专长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来看,审计事务所的专业化水平对审计收费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专业化水平愈高,审计收费愈多;但从发展阶段来看,在高度专业化以前,专业化程度愈高,事务所的审计溢价收入愈多;而在专业化达到较高程度后,溢价收入消失。研究还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子公司数量、分部报告数量、近三年是否亏损以及审计意见等因素均对审计收费有显著影响,而企业的净利润额、应收账款额和年末存货额的影响不明显。希望该研究发现,能为审计事务所制定专业化发展战略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 标签: 行业专长 审计收费 溢价收入
  • 简介:借鉴系统动力学分析模型,建立了区际产业转移推动转入地城市化进程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安徽省2009-2014年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省外投资形成的资本存量来度量产业转移,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产业转移与城市化之间存在内生性的关系,二者之间均存在正向的相互关系,且城市化在其中处于主导地位;此外,对外开放程度、教育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对城市化的影响均是正向显著的,而国有产值比重对城市化的影响却是反向显著的;地区经济发展的规模和产业转移的路径依赖效应则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是正向显著的。

  • 标签: 承接产业转移 城市化 省外投资资金 互动效应 中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