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60 个结果
  • 简介:在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机器人有可能具有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智能机器人在设计和编制的程序范围外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理应受到刑罚处罚。我国现有刑罚体系是由生命刑、自由刑、财产刑和权利刑构成,刑罚处罚对象及刑罚处罚方式均无法也不能涵括智能机器人。重构我国刑罚体系并将智能机器人纳入刑罚处罚的范围符合刑罚的目的,同时也符合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需要且并未违背基本法理。建议增设能够适用于智能机器人的删除数据、修改程序、永久销毁等刑罚处罚方式,并在条件成熟时增设适用于智能机器人的财产刑或者权利刑等刑罚处罚方式。将智能机器人纳入刑罚处罚的范围,本质上是将智能机器人作为社会成员资格的承认,这是由其参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程度、所处的经济社会地位所决定的。

  • 标签: 人工智能 智能机器人 刑罚体系 权利刑
  • 简介:法律不仅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理念。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为西方法治理念的形成助了一臂之力。全球化时代,全球统一市场的建立为法治理念的趋同奠定了经济基础。而民主措施的加强,自由民主的理念深入世界民众之心,为法治理念的趋同奠定了政治基础,法律制度的趋同是法治理念趋同的法制基础,全球问题在法治的框架内得以顺利解决,则为全球法治理念的趋同乃至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

  • 标签: 全球化 市场经济 民主政治 法律制度 法治理念
  • 简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在损害救济、启动机制、适用范围、责任主体及制度性质等方面具有区别于合同违约责任与产品侵权责任的独特功能,成为独立的法律制度。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突破了传统私法主要保护单个主体民事权利的模式,直接以消费者群体作为保护对象,以消费安全作为保护内容,其利益基点已经从保证交易利益转向市场安全,直接指向国家利益;已经从保护特定的人和产品转向不特定消费者的安全和利益,直接维护公共利益。

  • 标签: 缺陷产品召回 独立性 市场安全 公共利益
  • 简介:读书的"专"与"泛"似乎一直是难以拿捏的尺度。其实,读书的范围关涉到认知基础的锻造问题,后者的深度与广度将影响对具体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法律作为一门技艺之术,其构建同样离不开与之匹配的知识广度与深度作支撑,我国的特许经营制度不失为诠释这一问题的鲜活样本。认知基础的偏狭导致现有制度陷入混乱与尴尬的境地却不知就里,唯有通过多维学科知识的涉猎,全貌而深入地把握特许经营的性质及其治理机制,认识到制度强制干预的局限性以及双方自我实施的理路,才能更好地设计规则。赋予法律技艺以无穷生命力的乃是其背后的深厚而广博认知基础

  • 标签: 技艺之术 认知基础 特许经营
  • 简介:附条件逮捕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于证据有所欠缺但已基本构成犯罪、认为经过进一步侦查能够取得定罪所必需的充足证据、确有逮捕必要的重大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予以批准(含决定)逮捕的一项制度。笔者将对附条件逮捕制度的几个基础性问题加以具体分析。

  • 标签: 附条件逮捕 逮捕制度 性问题 犯罪嫌疑人 人民检察院 重大案件
  • 简介:检察机关案件集中管理是在新时期司法体制和工作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其产生契合了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精神,是确保刑事诉讼法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机制之一。检察机关应以刑事诉讼法实施为契机,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完善相关措施,确保案件集中管理工作效能的充分发挥。

  • 标签: 案件集中管理 刑事诉讼法 人权保障
  • 简介:<正>中国互联网搜索服务商百度,正经受着全所未有的诉讼磨难。2005年9月初在上海步升音乐文化公司诉其"音乐侵权"案中落败,9月底又被百代、索尼、华纳、环球等全球五大唱片公司告上法庭。尽管后案经初次开庭后还未有结果,但前案法院判其侵权成立的定论,已经表明"链接构成侵权"原则在司法领域被采纳。然而,这一原则的适用是否正确?法律界和业界竞相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长期以来,法律和技术层面都没有对互联网音乐搜索服务作出明确的限制,国内外有多家知名网络公司提供MP3等多媒体文件的搜索,搜索引擎所带来的简单音乐获取方式并未遭到否定。此种链接方式有别于网络音乐非法下载服务对音乐著作权人网络传播权的侵权,国内并没有互联

  • 标签: 音乐文化公司 版权人 著作权人 网络服务提供者 前案 网络音乐
  • 简介:<正>第三届全国法学基础理论研讨会于1990年5月22日至25日在安徽大学举行。来自中国法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司法部所属五所政法院校、部分大学法律系、《人民日报》社、《中国法学》杂志社及安徽省人大,政法委、法学会、公检法司机关的专家学者一百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法学会法学基础理论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刘升平教授主持,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总干事、北京大学沈宗灵教授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围绕当前我国法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若干重

  • 标签: 法学基础理论 中国法学 民主建设 民主意识 研讨会 北京大学
  • 简介:审执分离体制的构建,要从民事执行的本质出发,以权利救济理论为基础,围绕提高执行效率和规制执行行为设计具体的制度,目的是要在确保权利人实现权利的同时平衡保护义务人的基本人权。如果我们以此作为审执分离改革的基本要求,那么,由法院授权实施型的审执分离体制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 标签: 审执分离 理论基础 路径选择 执行权
  • 简介:<正>司法三段论在实际诉讼中得以顺利应用的前提是待证事实(要件事实)的存在,即法官对待证事实形成了为真的心证,如果心证结论为"伪",则将不适用大前提,因此也不发生一方当事人所希望的法律效果。除此以外,心证状态还可能是真伪不明(nonliquet),在这种情况下法官应当如何适用法律就是证明责任理

  • 标签: 证明责任 要件事实 法律要件分类说 心证 间接事实 待证事实
  • 简介: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当下刑事法界域一个颇为热门的话语,并带动了新一轮刑事政策研究浪潮。这固然是一个可喜现象,但在繁华表象下保持一定的慎思却是必要的。基本刑事政策乃刑事法治的灵魂与导向,从根本上决定了刑事法律活动的基本框架,并将直接影响惩治犯罪与预防犯罪的效果。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夯实宽严相济政策的理论基础,提升基本刑事政策研究的理论品格,并为其实践展开作好理论准备。

  • 标签: 宽严相济政策 理论基础 哲学基础 价值基础 方法论基础
  • 简介:辽宁省铁岭市属于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落后,人民法院的物质装备建设也很薄弱,基层法庭更是处于滞后地位,这不仅制约了审判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法院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近五年来,全市两级法院坚持一手抓审判工作、一手抓法庭建设,按照审判规范化、设置规模化、办公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使法庭建设取得了显

  • 标签: 法庭建设 司法公正 辽宁 审判工作 诉讼费
  • 简介:现当代中国法制实践适应了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变迁和社会变革的需要,并从根本上回答了"法制现代化"、"法律与发展"、"法律与社会整合"、"法制建设的群众基础"等命题在中国语境下的具体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不仅是国家在认真总结现当代中国法制实践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对国家法制实践的一次全面提升;同时,也是中国法治实践从"变革法制实践"向"常态化法治实践"迈进的重要开端。法治作为一项有目的的事业,不再只是国家和社会建设的工具,更是一种凝聚共识的治国方略和一种全新的组织和生活方式。

  • 标签: 依法治国 法制建设 代表 社会变革
  • 简介:从罗马法时代直至现代,物即指有体物,物权的客体主要是有体物,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财产权利进入交易领域,从而成为他物权的客体.传统民法上的有体物可以再细分为二类:(1)有形物;(2)无形物.有体物实际就仅是有形物,无形的有体物则为现代民法的功绩.无形物除如光线、电力、热能、频道、磁场等自然力外,在现代社会还有一种十分重要的类型,即网络空间中的虚拟财产.有形物中,动产与不动产划分是十分重要的分类方式.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分应当坚持传统的标准.

  • 标签: 有体物 有形物 无形物 虚拟财产 动产 不动产
  • 简介:作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重要目标的法律现代化,依然在努力实现过程中。这一可能缓慢的历史进程恰逢中国共产党主导下的全面深化改革,一系列打破原有熟人社会结构、建构现代陌生人社会的政策措施加速形成法律现代化的社会基础,这就为平等个体之间以契约关系依规则行为的法律现代化奠定基础。法律现代化需要建构理性、自由、平等的契约观念基础,需要建构形式法治基础;但是在此之前,有必要充分认识法律现代化面临的社会现实,这正是法律社会学所擅长的方面。

  • 标签: 法律现代化 社会转型 熟人社会 契约 法律社会学
  • 简介:儒家学说的民本主义不仅为古代中国灾民的人权保障提供了思想基础,也指导着灾民人权保障实践。统治者通过制定和实施灾前预防、灾情报勘、灾中紧急救助、灾后重建以及救灾官员奖惩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灾民的权利。从古代社会的救灾举措来看,古代灾民人权保障呈现出以下特征:以生命权和适当生活水准权为保障中心、人治型保障模式、以反射性利益为特征的保障模式以及权利保障的不平等。

  • 标签: 古代社会 灾民 人权保障 民本主义
  • 简介:如今,电子商务已经广泛深入城市甚至乡村群众的日常生活。在电子商务领域,中国的普及程度和商业创新已经不亚于互联网的发源地美国,原本线下就存在的假货问题也‘与时俱进”,转移到.“线上”,借助电商渠道牟取暴利,

  • 标签: 请求权基础 法律路径 打假 电子商务 日常生活 商业创新
  • 简介:在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研究中,事权与事权划分的内涵、理论及原则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前却被极大忽略。事实上,应当在明确事权、事权划分等基础概念准确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委托——代理”、公共产品层次、博弈等基础理论的学术价值,以兼顾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客观现实、事权、责任和职能相适应、灵活性以及法制为指导原则,进而明晰因何划分、以何划分和如何划分三个重要逻辑问题,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事权划分乃至宏观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 标签: 中央与地方关系 事权划分 内涵 理论 原则
  • 简介:<正>近十余年来,民事案件执行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实务界、理论界乃至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对于何谓"执行难",当事人、法官和学者的看法大相径庭,争议颇大,而对与之密切相关"执行乱"的问题却很少关注。所谓"执行乱",是指执行人员怠于执行、消极执行、不当执行、错误执行、违法执行等,以及执行过程的腐败现象。执行乱是造成执行难的原因

  • 标签: 民事执行 检察监督 执行中止 制度建构 正当性基础 民事诉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