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魏晋时期,社会处于一个急剧变化和转型的时期,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在不断转变。这种转变又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文学的创作中,导致了魏晋文学的转型。魏晋文学无论是题材、主题,还是体裁、艺术表现手法、审美趣味,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魏晋文学的转型与魏晋伦理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 标签: 人物品评 魏晋文学 魏晋伦理 文学评论 文学创作
  • 简介:死亡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最爱表现的一个主题,我国魏晋时的诗文尤其如此,挽歌诗是典型的探讨死亡的诗歌体裁.魏晋文人挽歌诗是在理性的觉醒和动荡的历史土壤中酿就,文人通过挽歌诗表达了浓烈的感伤情绪和对死亡主题的终极关怀,并且不同时期所关怀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 标签: 挽歌诗 死亡 感伤 陆机 陶渊明
  • 简介:张颔先生今年93岁了.过90岁生日,由林鹏先生在迎泽街上一家酒店设宴庆贺,我去了,送他一张裱好的条幅,上面写的是:“学津远溯周秦上,风度平居魏晋间”.降大任先生见了,说词意甚好,切合张先生的学问与性情,接下来说,是你编的吧.我忙说,我哪有这等本事,前几天看杨树达先生的《积微翁回忆录》,有人送给杨先生这么一副对联祝寿,觉得意思甚好,就偷来写下献给张先生.张颔先生的学问,系古文字学与先秦考古,确可说是“周秦上”.他的性情,风度,如何平居魏晋间,却是我这些年来慢慢咂摸出来的.

  • 标签: 魏晋 风度 古文字学 回忆录 杨树达 先秦
  • 简介:以往对秦汉时期官吏连坐的研究多从历史学的角度展开,且分类标准模糊不清。从任用和管理的角度来看,秦汉官吏连坐现象可分为保举连坐和行政连带责任两大类,其中后者在基层手工业、军事事务以及官府财物的校验管理等不同职务领域规定不同。保举连坐和行政连带责任是秦汉时期重要的官吏管理制度,并且不断地成熟和完善,主要表现为整体刑罚的减轻和具体规则的细化。

  • 标签: 秦汉 保举 连坐 连带责任 简牍 吏治制度
  • 简介:魏晋玄学在发展上大体经历了“名教本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和“名教即自然”三个阶段,从这样一种发展历程上就可以看出,魏晋玄学最终极的目的乃是旨在解决“名教”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把两者予以调和。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可以说始终有着一条“名教”的主线,魏晋玄学与其说是对“名教”进行批判,倒不如说是为“名教”寻找“自然”的依据,这尤其体现在玄学中的伦理道德思想、自然主义思想和人本主义思想三个方面。

  • 标签: 魏晋玄学 名教 自然
  • 简介:汉代官员的后备人才一般由基层公推,将地方公认的贤良、孝廉、直言散谏以及熟习经书的人物,推举给朝廷,以供任用。汉有天下四百多年,基本上实行的便是这种用人制度。

  • 标签: 九品中正制 任用 孝廉 地方 官员 用人制度
  • 简介:清谈是魏晋时期盛行的社会风尚,清谈之风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清谈在魏晋时期经历了正如清谈、元康清谈和东晋清谈三个发展阶段。魏晋清谈对当时的文教政策、教育思想、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和教育方法、教育形式、教育内容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 标签: 魏晋 清谈 教育 影响
  • 简介: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体研究的鼎盛时期.文笔说的提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区别文学之文与实用之文,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它对我国文体的发展,扩大文学的社会作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文笔说 起源 背景 作用 影响
  • 简介:魏晋堪称中国历史上的“多事之秋”,生活于斯的士人常遭朝不保夕、身名俱裂的厄运,士林身心因此而备受煎熬。在维持士人生存及风度的艰难之旅中,魏晋士林与混乱的时局进行了长期痛苦的调适。历经愤世嫉俗的营生、放荡不羁的混世直至怡情自然的逍遥等一系列心路历程之后,魏晋士林终于从政治关怀、人生关怀的跋涉中,找到了一条超然物外的心隐之路。道家道教的终极关怀最终使得士人将身名俱泰的理想和潇洒飘逸的风度在魏晋特有的现实中较好地统一起来。

  • 标签: 魏晋士林 心路历程 宗教关怀
  • 简介:<正>魏晋六朝时期是我国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肇自司马迁《史记》“八书”,后为班固《汉书》“十志”所因循完善的书志体例,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充分的发展。《史通·书志篇》云:“原夫司马迁曰书,班固曰志,蔡邕曰意,华峤曰典,张勃曰录,何法盛曰说。名目虽异,体统不殊。”在这里,华峤以下,均是魏晋六朝史家,他们的著述都已散佚,其所撰书志更名曰典、录、说,还有易名曰记,或仍以志为名的。但后来有的论者,由于对大量散失的史著(佚史)缺乏应有的重视,或是揣摩不周,只注意到今存可据的史著,如二十四史书志编纂

  • 标签: 后汉书 隋书经籍志 司马迁 艺文志 三国时期 魏晋
  • 简介: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的军事化袁刚秦汉地方政府郡、县、乡三级管理体制卓有成效地推行了近四百年地方政务。汉武帝以后又在郡以上设置十三部州刺史,郡县之间设督邮,县乡之间有廷椽,监乡五部,分层级地对地方政务进行监察,绩效甚佳。中央以行政和监察两手,加强了对地方...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地方行政区划 军事行政 军事化 都督诸州军事 行台
  • 简介:玄言诗是与抒情诗并列的诗歌类型,实质是玄学思维主导的,以究天人之际与泛理感悟为指向的新诗体。玄学思维是玄言诗生成的主因,它不同于传统抒情诗重情感象喻的通感思维,而是通感思维与理性思维融合的结果,是重理感玄悟的新的诗学思维。玄言诗在魏晋以前已有漫长的演化史,它孕育于《易经》玄言,萌芽于春秋战国《老子》、《庄子》、《楚辞》、《易传》的玄言短章,发展于两汉的玄言小诗。玄言诗体与抒情诗体并行发展的历史亦折射出两种诗学思维方式玄学思维与通感思维对人类艺术精神的影响。

  • 标签: 玄言诗 诗学思维 玄学思维 通感思维
  • 简介:董仲舒建立的天人感应神学思想体系,以儒家礼法名教为主要内容,以儒家道德规范约束人们的言行,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然魏晋之际,天人感应神学思想崩溃,汉代以来的传统道德陷入危机之中,反道德现象弥漫风行,士人对反道德问题予以深刻的思考,为道德观念的恢复和道德规范的重构提出了新理论,如王弼、何晏的"道本儒末",向秀的"儒道为一",等等。这些新理论对儒家思想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并在建构过程中有所吸收与发展。

  • 标签: 魏晋时期 儒学生存 道德重构
  • 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编修蔚为风气。当时所修谱牒的主要内容包括谱主姓名、郡望、官爵、世系、婚姻关系等。这些内容折射出较强的等级差别性和血缘传承性等法社会学特征。魏晋南北朝谱牒本质上是当时社会分层——门阀制度的客观体现。王僧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谱学名家,亦是中国谱牒学史上著名的王氏谱学的代表人物。以王僧孺谱学为中心展开研究,在历史性考述王僧孺修谱行为的基础上,探析其行为背后的法社会学动因并作出评价,具有法社会学与历史学的双重意义。

  • 标签: 法社会学 魏晋南北朝 门阀制度 谱牒 王僧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