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1900年,夏威夷25767名华人中,3471位是妇女,占夏威夷华人移民总数的13.5%;而在美国大陆,89863名华人中,女性仅有4522位,占美国大陆华人移民总数的5%。比较而言,1920年(日本人移民美国,始于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颁布的4年之后,止于1924年,放与中国相比的年代确立稍晚),

  • 标签: 早期移民 移民社会 华人移民 夏威夷人 种植园主 排华
  • 简介:<正>大约产生于远古狩猎和采集时代的图腾神话,是整个神话系列中最早的一类。它包含着原始先民最早的审美观念和其它各种观念意识。同各种原始的造型装饰艺术一样,它是打开人类童年时代审美活动这个迷宫的钥匙之一。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各个民族社会发展不平衡,一些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直至解放前夕,还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原始社会的痕迹,所以图腾神话在很多少数民族中都有流传。本文试图从这些图腾神话入手,就人类早期审美活动的特征,作一些尝试性的探索。

  • 标签: 审美活动 审美观念 实践活动 云南少数民族 心理结构 客体
  • 简介:文章通过对《申报》(1925-1935)中与"肉感"和"电影"有关的语料的分析,尝试说明"肉感"聚焦"女体修辞"的过程演进,并通过商品化的肉感与女体消费主义修辞、堕落的肉感与女体的民族主义修辞、意识正确的肉感与女体的新生活主义修辞等不同路径的阐释,说明"肉感"的女体修辞在获得艺术现代性和审美自在性的同时,如何走向不同的修辞路径。《申报》影评中"肉感"一词的意义生成和文化史建构的复杂样貌,一方面是修辞作为意识形态工具被主流意识形态利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反证了不同时期意识形态转向所显示的现代性尴尬。

  • 标签: 申报 肉感 女体修辞 近代性(现代性) 意识形态工具
  • 简介:中国共产党是高举人权大旗登上政治历史舞台的,并且自始至终都把争取中国最广大人民的人权明白无误地写在自己的奋斗旗帜上。中共的人权理论是中共革命和建设理论中至关重要且具有显著地位的一部分。本文就是通过研究从中共成立到八七会议前后这6年的峥嵘岁月中,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无比艰难而又无限执着地探寻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的道路。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 中国化 中共 实践 中国共产党 创新
  • 简介:中共成立后至1931年间,其主要领导人发生了几次大的更替。它们都是在共产国际与联共(布)的掌控下完成的。莫斯科在取舍中共主要领导人时,更多的是顺从自己的理论指向或自身利益的需要。按照莫斯科的意图来取舍中共的主要领导人,给中国革命事业和中共党的自身建设带来了两个主要弊端:一是共产国际、联共(布)的理论指向和自身利益不一定符合中国革命的利益;二是这样做的结果使中共主要领导人的更替完全围绕着莫斯科的意图来进行,党不能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领导核心。两个弊端给中共领导的革命事业以及自身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

  • 标签: 共产国际 联共(布) 中共主要领导人 更替
  • 简介:<正>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逐步传入、初步传播及同中国妇女解放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萌芽、成长和形成的过程。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形成的初始状态的考察,初步弄清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是何时产生、从哪里起步以及在那些方面首先与中国妇女解放的实际相结合的,以此作为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史的起点,为当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一点历史启示。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中国妇女运动 妇女解放思想 早期传播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妇女解放
  • 简介:早期现代新儒家学者置身现代场景,融合中西之学,洗练或提升了中国传统价值理念的内容,从而构成了他们理路明晰的中国传统价值观,为当代中国价值理念的重建提供了重要启示。

  • 标签: 现代新儒家 传统价值观 中国
  • 简介:列宁早期的社会主义学说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也是时代的物质条件和思想条件的产物。20世纪初,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无产阶级准备力量直接推翻帝国主义统治,夺取政权已成为时代的中心内容。当时的沙皇俄国,工农运动风起云涌,革命形势,日益成熟,处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夜。

  • 标签: 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中心内容 早期 列宁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
  • 简介:遵循个体认同建构到整体共同体形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通过对海南省Q县早期农场的职工认同的研究发现:职工个体相同地理空间的共处、人生经历的相似、面临处境的相同促使其先置性认同产生.先置性认同属于职工纯粹心理层面的情感认同,标志农场职工个体间地域、身份、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为了塑造整体意义上共同体的生成,农场通过去个体化和以政治学习的方式对职工进行价值集体化教育,致力建构价值共同体,农场价值体系最终内化为职工的行为,表明农场共同体最终形成.

  • 标签: 个体认同 农场早期职工 多重认同 建构
  • 简介:建党时期(1921-1923年),中共中央高度肯定了农民阶级的伟大革命潜力和在国民革命中无产阶级同盟军的阶级地位。在以衙前农民运动和海丰农民运动为代表的早期农民运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领导人不仅开始启发农民的阶级斗争意识,而且通过组织农民协会领导农民开展以减租为重点的经济斗争。这一切都为国民革命兴起后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奠定下思想和实践基础。

  • 标签: 建党时期 农民问题 农民运动
  • 简介:常州市悠悠早教培训中心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经验基础上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婴幼儿社区早期教育公共服务基地建设的实践模式.实践过程中遵守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办园;健全组织机构,科学管理机制;统筹规划园所,优化办园环境;搭建交流平台,提升服务质量;加强课程建设,拓展教育视野;社区联动服务,树立品牌形象.

  • 标签: 婴幼儿社区早期教育 公共服务体系 基地建设
  • 简介:20世纪早期的中国,处在动荡时期、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复杂的社会现象。这其中,自杀现象已成为当时社会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也引起了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的极大关注,他们当时分别阐述了社会环境等因素对自杀现象的影响,这些观点体现了其个人的进步性,但同时也存在时代的局限性。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我们当今社会减少自杀,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标签: 自杀现象 社会环境 中共早期
  • 简介:广松涉在《唯物史观的原像》一书中作出了一个基本判断,认为异化劳动不过是马克思对私有财产所作的概念性把握,二者的真实关系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尚未最后解决。广松涉的这个判断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关于马克思所面临的逻辑张力和理论困境,他的分析就难免有疏漏之处。

  • 标签: 广松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唯物史观的原像》 异化劳动 私有财产
  • 简介:在20世纪20年代的“科玄”论战中,除了对科学派进行批判外,玄学派对在中国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也进行了质疑,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知识理性、价值理性、实践理性功能.为此,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积极的回应,以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知识真理性、价值真理性、实践真理性.具体体现为:初步阐述了科学与哲学的辩证关系,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真理性;深刻论述了自由人生观或自由意志的不“自由”,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真理性;较为正确地分析了通过变革实行社会主义救国论的现实依据,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真理性.这些回应,既巩固了之前批判东方文化派所取得的成果,即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也更重要地在于为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如何正确地推进指明了方向.

  • 标签: 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 玄学派 挑战 回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不仅需要我们借鉴当代西方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与手段,而且也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中去学习,尤其是从《共产党宣言》这部经典著作传播的历程中去探索与借鉴。由此,本文从《宣言》在早期各个国家大体传播历程的视角出发,总结《宣言》广泛、有效、持久传播的主要特点,进而探讨《宣言》的传播方式在新世纪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 标签: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共产党宣言 传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