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在肿瘤微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免疫抑制作用。肿瘤细胞可通过外泌体参与调控MDSCs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功能,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肿瘤来源的外泌体(tumor-derived exosomes,TEXs)在肿瘤微环境中可以通过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信息传递等过程来促进MDSCs的发育和提高其免疫抑制功能。同时TEXs的miRNA也会转移到受体细胞通过诱导靶基因的负调控作用从而抑制MDSCs的免疫抑制功能。本篇综述将介绍TEXs对MDSCs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 标签: 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 肿瘤微环境 肿瘤来源的外泌体 免疫抑制 miRNA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免疫抑制患者罹患巨细胞病毒肺炎的临床特点以及对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到2018年10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内二科病房收治的68例非HIV免疫抑制细胞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28 d病情转归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临床资料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罹患肾脏疾病、风湿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并接受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容易发生巨细胞病毒肺炎。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中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评分、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最小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较高(P值均<0.05),淋巴细胞计数、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较低(P值均<0.05);长疗程(≥3个月)糖皮质激素以及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在死亡组更为多见(P值均<0.05);死亡组中基础疾病为皮肤疾病、合并多重耐药革兰阳性球菌感染、血流感染、需要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患者较多(P值均<0.05)。结论长疗程糖皮质激素以及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合并多重耐药革兰阳性球菌感染、血流感染、需要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死亡率较高。

  • 标签: 巨细胞病毒肺炎 呼吸功能不全 T淋巴细胞亚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探讨外周血CD14+HLA-DR-抑制细胞及IgE在过敏鼻炎(AR)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AR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行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外周血中CD14+HLA-DR-抑制细胞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含量及IgE水平,并做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外周血CD14+HLA-DR-抑制细胞及血清IgE水平在AR患者表达显著升高(P<0.05);Person相关分析表明,AR患者外周血CD14+HLA-DR-抑制细胞水平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含量及血清IgE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AR患者外周血CD14+HLA-DR-抑制细胞水平高,提示抑制胞可能参与AR的免疫调节过程。

  • 标签: CD14+HLA-DR过敏性鼻炎 嗜酸性粒细胞 IgE
  • 简介:摘要肝移植受者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但免疫抑制过度可能产生多种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成功将免疫抑制剂减量到最小甚至停用的病例,然而停药很可能使移植肝出现纤维化等组织学异常,进而导致移植物功能丧失。诱导免疫耐受、检测外周血中能够反映免疫耐受的生物标志物,或运用某些临床参数建立的预测模型提前评估移植受者成功停药的概率,均有助于筛选出可以安全减停免疫抑制剂的潜在候选者,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免疫抑制剂减停 肝移植 免疫耐受 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和外周血B淋巴细胞免疫抑制因子在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中的表达意义。方法抽取2018年11月至2021年6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IM患儿462例作为IM组,并以1∶1配比抽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46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对象的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程序死亡受体-1(PD-1)、程序死亡受体-1配体(PD-L1)水平。比较IM组与健康对照组T淋巴细胞亚群、外周血B淋巴细胞免疫抑制因子水平,比较IM组中不同病情时期、不同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ALY%)患儿的T淋巴细胞亚群、外周血B淋巴细胞免疫抑制因子水平,分析其相关。结果IM组CD3+、CD8+、CTLA-4、PD-1、PD-L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CD4+、CD4+/CD8+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IM组急性期CD3+、CD8+、CTLA-4、PD-1、PD-L1水平高于恢复期,CD4+、CD4+/CD8+水平低于恢复期(P<0.05)。IM组中ALY% ≥10%患儿的CD3+、CD8+、CTLA-4、PD-1、PD-L1水平高于ALY% <10%患儿,CD4+、CD4+/CD8+水平低于ALY% <10%患儿(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CD3+(r=0.671、0.647)、CD8+(r=0.685、0.598)、CTLA-4(r=0.694、0.612)、PD-1(r=0.671、0.712)、PD-L1(r=0.682、0.685)和病情时期、ALY%呈正相关(P<0.05),CD4+(r=-0.469、-0.512)、CD4+/CD8+(r=-0.501、-0.567)和病情时期、ALY%呈负相关(P<0.05)。结论IM患儿机体T淋巴细胞亚群和外周血B淋巴细胞免疫抑制因子异常表达,并与疾病时期、ALY%密切相关,可据此评估病情进展和严重程度,指导临床制定针对治疗方案。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T淋巴细胞亚群 外周血B细胞 免疫抑制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环磷酰胺、硫唑嘌呤、霉酚酸酯和来氟米特在狼疮肾炎长期维持治疗中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7例狼疮肾炎患者病例资料,在激素和环磷酰胺诱导治疗后,观察环磷酰胺、硫唑嘌呤、霉酚酸酯和来氟米特维持治疗后患者尿蛋白、肾功能、血沉、尿红细胞和补体C3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环磷酰胺组1例随访10年,尿蛋白、血沉、尿红细胞和补体均正常,肾功能肌酐轻度升高,6例患者坚持治疗2年,各项指标明显缓解,3例患者因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感染等不良反应未能坚持治疗,停药后复发率高;硫唑嘌呤组1例患者维持治疗6年,各项指标稳定,未见不良反应;1例患者因血压高口服卡托普利,出现粒细胞缺乏;霉酚酸酯组2例患者维持治疗6年,蛋白尿明显降低,肾功能、血沉和补体正常,未见副作用;来氟米特组1例患者因血压明显升高,肾功能肌酐升高而退出,2例患者维持治疗3年,各项指标稳定。结论狼疮肾炎维持治疗可选用不同的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疗效较好,但副作用较多,停药复发率高,其中硫唑嘌呤、霉酚酸酯和来氟米特患者耐受好,副作用相对较小,复发率低。

  • 标签: 狼疮肾炎 环磷酰胺 硫唑嘌呤 霉酚酸酯 来氟米特
  • 简介:摘要抑制细胞(MDSCs)是一群异质、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未成熟细胞。常在肿瘤免疫逃避机制的研究中被提及,除此之外,MDSCs还参与慢性炎症、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创伤等疾病的免疫调节。最近研究发现,MDSCs在脓毒症的发病机制中也起着关键作用。脓毒症是由于宿主对感染的免疫反应失调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衰竭。有研究表明,与脓毒症幸存者相比,非幸存者的淋巴细胞显著减少。在脓毒症发病早期,MDSCs被招募到炎症部位,起到抑制炎症的作用;然而,如果MDSCs数量增多及其组织浸润持续存在,可导致显著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如淋巴细胞减少、宿主免疫抑制免疫瘫痪),从而导致患者病情快速进展甚至愈后恶化。由此可见,MDSCs为脓毒症患者淋巴细胞减少提供了新的见解,现已成为脓毒症研究的一个新兴课题,并可能为脓毒症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本文综述了MDSCs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脓毒症免疫抑制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脓毒症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 标签: 髓源性抑制细胞 脓毒症 免疫抑制 靶向治疗
  • 简介:免疫抑制剂(immtmosuppressor)是指能够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它可以通过影响机体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免疫抑制剂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趋于成熟的阶段。然而,随着移植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免疫抑制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其能够在防治排斥反应的同时,进一步减少毒副作用,达到高效、安全、稳定的目的。于是,对免疫抑制剂的新一轮研究又开展起来。在对现有免疫抑制方案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新型分子途径被人们发现,新型治疗方案被人们确定,新型药物从“幕后走到台前”。这些成果将为免疫抑制剂下一步的发展提供新的指导和依据。现对近年来免疫抑制剂的新进展进行探讨。

  • 标签: 免疫抑制剂 抑制机体免疫功能 移植 免疫抑制方案 新型药物 细胞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单纯大鼠喂药模型及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观察卡培他滨(CAP)的免疫抑制效应。方法建立单纯大鼠喂药模型,选取18只成年清洁级雄性BN大鼠,数字随机分为CON组、CAP节拍剂量组(MET组)和CAP足量剂量组(MTD组)。于喂药前、喂药后第7 d、14 d和21 d,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目,ELISA检测IL-2和IFN-γ浓度。建立20对Lewis→BN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数字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A组)、他克莫司单药组(B组)、他克莫司+节拍剂量CAP组(C组)和他克莫司+足量剂量CAP组(D组)。术后7 d处死,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目,ELISA检测IL-2和IFN-γ浓度,HE染色观察移植肝病理变化。结果单纯大鼠喂药模型中,与CON组相比,在14 d、21 d时,MET组和MTD组中T淋巴细胞、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目均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和IFN-γ于给药7 d、14 d和21 d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排斥模型中,与A、B组相比,术后7 d时,C组和D组的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目均降低,RAI指数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培他滨可降低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CD4+和CD8+T细胞数目,并抑制IL-2和IFN-γ的分泌,具有免疫抑制效应。卡培他滨联用他克莫司可减轻大鼠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强度,预示卡培他滨可能成为一种具有抗肿瘤效应的免疫抑制剂,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 标签: 肝移植 卡培他滨 免疫抑制效应 T淋巴细胞 实验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监测与护理。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某三甲医院行肾移植术患者共20例,按照病床号的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10例,术后仅应用免疫抑制剂,研究组患者10例,术后早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同时加强免疫抑制剂的监测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服药完全依从率为90%,对照组患者的服药完全依从率为70%,研究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情况明显要比对照组的更有优势,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有6例,通过药物监测和护理,不良反应均有效缓解,缓解率为100.00%,对照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有5例,不良反应及时处理缓解概率为80%,研究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处理情况明显比对照组更优,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早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加强用药监测与护理的效果良好,能够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同时及时处理缓解药物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 标签: 肾移植术后 免疫抑制剂 护理
  • 简介:摘要狼疮肾炎是由系统红斑狼疮导致的一类以肾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的继发性肾病,同时也是系统红斑狼疮最为严重的一类并发症,本病的发病因素尚未完全明确,发病机制复杂,属于免疫性病变,狼疮肾炎的发生除却增加临床诊疗难度外,也会增加患者死亡的风险。目前狼疮肾炎的临床治疗以免疫抑制剂、多靶点治疗、肾脏替代疗法、激素等常见,本文主要介绍免疫抑制剂在狼疮肾炎患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

  • 标签: 狼疮肾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抑制剂 临床诊疗
  • 简介:摘要难治肾病综合征是指在足量激素治疗8至12周以上病情仍未缓解的肾病综合征。该病症经久不愈可诱发各种致命的并发症,不但给病人造成巨大的身体负担和经济担,甚至威胁生命。针对该病开展免疫抑制治疗以及抑制剂的研制已经取得一些新的进展。就这些抑制剂在这种治疗中的应用,笔者进行了观察。

  • 标签: 难治型肾病综合症 免疫抑制治疗 现状和观察
  • 简介:FK506结合蛋白12(FK506bindingprotein12,FKBP12)是FK506结合蛋白的重要成员,目前对其参与免疫抑制剂抗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的研究较多他克莫司(FK506,tacrolimus)、雷帕霉素(rapamycin)和子囊霉素(ascomycin)是FKBP12的三个天然存在的大环内酯类配体,除了免疫抑制外还具有其他生理功能.这三个配体的衍生物也对FKBP12有一定的亲和力,且有些已经作为药物被应用于临床上.本文针对FKBP12的配体及其治疗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FKBP12 配体 他克莫司 雷帕霉素 子囊霉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抑制治疗(IST)应用于儿童获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SAA)的疗效及对其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9月,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收治的采取IST的35例SAA和15例VSAA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为33例,女性为17例,中位年龄为9岁(2~14岁)。对患儿均采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环孢素的IST。回顾收集患儿接受IST后的疗效,以及IST前,治疗后3、6、12个月时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的T细胞亚群比例。对SAA与VSAA患儿T细胞亚群比例比较,采用t检验或者Wilcoxon秩和检验,达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与未缓解患儿T细胞亚群比例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或者Kruskal-Wallis H检验;达CR患儿IST前与治疗后12个月时T细胞亚群比例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者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对血液学缓解与未缓解患儿IST前、治疗后3、6、12个月时调节T细胞(Treg)比例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对血液学缓解患儿IST前、治疗后3、6、12个月时Treg比例两两比较采用LSD-t法。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征得受试者及其监护人知情同意。结果①全部SAA/VSAA患儿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10.5个月,24.0个月)。截至末次随访时间,2例患者失访,其余48例患者中,39例(81.3%)经IST达血液学缓解,其中CR为28例,PR为11例;9例(18.8%)未缓解。② SAA与VSAA患儿IST前各T细胞亚群比例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达CR(n=28)、PR(n=11)和未缓解(n=9)的SAA/VSAA患儿治疗前各T细胞亚群比例分别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IST前相比较,治疗后12个月时达CR(n=22)的SAA/VSAA患儿CD3+ T细胞[74.5%(63.4%,78.6%)比62.0%(50.8%,72.9%),Z=-2.197,P=0.028],CD3+ CD4+ T细胞[(48.1±3.2)%比(41.2±1.8)%,t=2.240,P=0.034]及Treg比例均显著下降[6.8%(4.8%,7.9%)比3.3%(2.6%,5.4%),Z=-3.340,P=0.001]。达PR(n=17)患儿Treg比例亦显著降低[(5.2±0.6)%比(3.6±0.4)%,t=2.636,P=0.023]。④IST前与治疗后,不同疗效SAA/VSAA患儿的Treg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07,P=0.750)。治疗后不同时间Treg比例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F=0.328,P=0.805)。IST疗效与时间的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3.394,P=0.028)。治疗后达血液学缓解患儿不同时间点Treg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410,P<0.001)。达血液学缓解患儿在IST前Treg比例较低,治疗后3个月时Treg比例上升,然后在治疗后6、12个月时下降。结论SAA/VSAA患儿接受IST前、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可反映IST对患儿T细胞免疫抑制主要为针对CD3+ CD4+ T细胞,尤其是Treg,推测Treg比例变化可能影响IST早期的治疗反应。

  • 标签: T淋巴细胞,调节性 T淋巴细胞,辅助诱导 T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抑制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 儿童
  • 简介:目的观察骨关节炎(OA)患者膝关节滑膜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SMSCs)多向分化能力以及免疫抑制能力。方法无菌环境下通过关节镜取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10例OA患者膝关节滑膜组织,分离培养出SMSCs,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通过成骨、成软骨和成脂肪诱导分化培养基对SMSCs诱导分化,于诱导第21天分别行茜素红、甲苯胺蓝和油红O染色。将SMSCs和CD3、CD28抗体刺激后的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进行共培养,通过流式细胞术对PBMC的增殖率进行检测,组间比较通过方差分析总体差异后再通过Bonferroni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OA患者SMSCs第3天开始进入对数增长期,第7天细胞增殖进入平台期。SMSCs经过成骨、成软骨和成脂肪诱导分化后,茜素红、甲苯胺蓝和油红O染色均为阳性。SMSCs和CD3、CD28抗体刺激后的PBMC进行共培养5d后,阴性对照组PBMC增殖率为(3.8±0.4)%,几乎不增殖,阳性对照组PBMC增殖率为(80.9±8.1)%,实验组PBMC的增殖率为(52.3±5.1)%,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97,P〈0.01)。结论OA患者SMSCs同样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和免疫抑制能力,可作为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

  • 标签: 骨关节炎 滑膜 间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 免疫抑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