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性脑梗塞患者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就诊的性脑梗塞患者共计80例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所纳入患者中伴发高血压的患者72例,伴发二型糖尿病的患者35例、伴发高脂血症的患者15例;存在器质性情感障碍的患者共计15例、存在器质性幻觉症的患者共计20例、存在器质性妄想性障碍患者共计45例;80例患者治疗后,62例患者好转,18例完全恢复。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针对老年性脑梗塞患者,在采取改善脑组织血供治疗措施的基础上,联合小剂量精神药物治疗,既能够对并发症进行治疗,也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老年 腔隙性脑梗死 精神障碍 并发症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核磁共振诊断性脑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07月-2022年07月本院60例性脑梗死患者开展研究,所有患者均采取CT检查(对照组)和核磁共振检查(观察组),比较两组诊断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检查费用、检查时间、小脑、脑干和丘脑部位梗死灶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在性脑梗死诊疗中引入核磁共振技术效果明显,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核磁共振 腔隙性脑梗死 检查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曲美他嗪片治疗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5月间收治的100例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依据(0,1)分布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运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曲美他嗪片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为82.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片治疗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曲美他嗪片 腔隙性脑梗死
  • 简介:患者女,51岁,已婚,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因不停涮牙和洗涤2周,于1998年8月2日入院.入院前18天无诱因突然出现大小便失禁,伴双下肢乏力.无头痛及呕吐,能独自行走.病后4天出现不停的涮牙,洗脸时不停地洗涤毛巾,喝水时不停地将水含在口中.曾在某院住10天,治疗无效而转入我院.

  • 标签: 梗死 正常 治疗 双侧 查体 乏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老年人性脑梗塞的CT或MRI表现、临床症状、体征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提高对性脑梗塞的认识。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对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将有助于预防性脑梗塞的发生,从而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 标签: 腔隙性脑梗塞 螺旋CT 危险因素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早期性脑梗死患者给予CT和MRI检查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在2013年2月~2014年9月收治的早期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分别实施CT检查和MRI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结果经过临床统计,对早期性脑梗死患者实施CT检查时,共检出123个病灶;对早期性脑梗死患者实施MRI检查时,共检出641个病灶,其是CT检查的5.2倍。同时,MRI检查,在病灶直径>5mm、<5mm时,均优于CT检查。结论通过对早期性脑梗死患者实施MRI检查,能够更加清晰的确定患者的病灶数量、部位、具体的形态等,建议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MRI检查。

  • 标签: 早期 腔隙性 脑梗死 CT MR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性脑梗塞CT与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7月~2017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170例性脑梗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85例,观察组85例。对照组给予CT检查;观察组给予核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组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在基底、脑干部、额叶部位检出的病灶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检查时间、检查费用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性脑梗塞的患者,采取核磁共振检查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但CT检查较核磁共振检查的时间更短,成像清晰,检查费用更低廉,选择何种诊断手段,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经济实力综合考虑。

  • 标签: 腔隙性脑梗塞 CT检查 核磁共振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核磁共振诊断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分析28例性脑梗死,CT、核磁共振的检查及对照分析。结果28例患者核磁共振扫描发现病灶118个,CT扫描发现病灶34个。结论核磁共振对早期病变、微小病变及脑干、颅底、颅顶的病变显示较CT优越,是诊断性脑梗死的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脑梗死 CT 核磁共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性脑梗塞的临床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72例高血压合并性脑梗塞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应用胞二磷胆碱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对照组单独应用胞二磷胆碱,对两组间的临床资料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在改善神经功能及脑血流速度上存在优势。结论尼莫地平不仅能有效地治疗高血压合并性脑梗塞病,而且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患侧脑血流速度。

  • 标签: 尼莫地平 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丁苯酞胶囊治疗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丁苯酞胶囊,200mg/次,3次/d,疗程均为14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7d、14d、21d的NIHSS评分结果①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87.2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9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95,P<0.05);②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天NIHSS评分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29,1.214,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4天及治疗后21天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65,10.261,P<0.05);结论丁苯酞胶囊能够改善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的缺损,疗效显著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腔隙性脑梗死 丁苯酞胶囊 临床疗效
  • 简介:性脑梗死(lacunarinfarction,LI)约占缺血性卒中的1/4,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主要原因是大脑深部的小动脉硬化、闭塞。目前认为大血管狭窄和栓子脱落也是性脑梗死的原因之一[1],颈动脉超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故成为探索脑血管病变的早期观察指标,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92例患者颈部血管超声资料,分析性脑梗死和血管病变的关系。

  • 标签: 腔隙性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变 颈部血管超声 缺血性卒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和MRI检查诊断早期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就诊并确诊的早期性脑梗死患者,共71例,所有患者均先后进行CT和MRI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发现病灶情况。结果CT发现病灶数目123个,MRI发现病灶数目356个,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更能精确发现病灶。对于发现≤0.5cm的病灶,MRI优于CT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CT图像比较,MRI诊断早期性脑梗死更具优势,灵敏性及准确性高,尤其可以发小更多≤0.5cm的微小病灶。

  • 标签: CT MRI 腔隙性脑梗死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59例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检测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管狭窄程度,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以及颈部血管MRA检查,甘油三脂、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化验,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血管是否狭窄以及狭窄程度,回顾性地总结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狭窄的相关性。结果发现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狭窄的发生密切相关。

  • 标签: 腔隙性脑梗死 彩色多普勒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狭窄
  • 简介:患者,女,73岁。2001-07某日夜里去厕所时突然感觉右半身活动不良,随即又出现口角歪斜,言语含糊,次日在地方医院治疗,经检查诊断为性脑梗塞。血压一直在195~205/90~110mmHg之间,但却未出现头痛、耳鸣等任何高血压病的症状,经静滴杏丁、血塞通一个月有好转后出院。但于2003-01再次发病出现了右半身瘫痪,言语障碍、流涎、进

  • 标签: 脑梗塞 高血压
  • 简介:摘要: 目的:评价丹参川芎嗪治疗性脑梗塞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 2019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收治性脑梗塞眩晕患者 30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采用前列地尔治疗对照组( n=150)与联用丹参川芎嗪治疗实验组( n=150),对比临床疗效与神经功能情况。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性脑梗塞眩晕联用丹参川芎嗪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丹参川芎嗪 腔隙性脑梗塞眩晕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研究患有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并发症的临床发病原因。方法本次论文研究地点定位于作者工作的医疗单位,具体地点为作者所处科室,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3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试验组,这26例患者同时患有腔性脑梗死并发症,另外选择24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例如,年龄大小、身体质量指标、血糖高低。结果通过分析对比得知,试验组患者的年龄比对照组年龄大,而身体质量指数、SBP指标、DBP指标低于对照组患者。再进行医学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能确定脑梗死发病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和糖尿病有关系。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脑梗死和患者的高血压病史、颈部的中膜和厚度增加、血红蛋白量增加有很大的关系。

  • 标签: 2型糖尿病 腔隙性脑梗死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血塞通胶囊和脑心通胶囊治疗缺血性脑梗塞后遗症疗效。方法脑心通胶囊治疗组36人,血塞通胶囊治疗组32人分别治疗1年以上,观察疗效。结论脑心通胶囊治疗组有效率91.6%,血塞通胶囊治疗组有效率81.2%,脑心通胶囊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疗效比血塞通胶囊疗效好。

  • 标签: 腔隙性脑梗塞后遗症 脑心通胶囊 血塞通胶囊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于罹患性脑梗死疾病的患者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程度产生影响的具体因素。方法:本次研究选定了于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期间,来我院内科接受诊疗服务的98例罹患基底节区域梗死患者以及76例半卵圆中心区域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托回顾性分析方法对于两组患者的临床性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依托MRI技术针对患者的血管周围间隙具体扩大程度做出了评价,依托单因素类分析与多因素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明确了对于基底节区域血管周围间隙以及半卵圆中心区域血管间隙扩大具体程度产生影响的具体因素。结果:依托多因素类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得知,体质量指数水平与高血压疾病因素均会对于患者机体基底节区域血管周围间隙出现扩大症状拥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体质量指数会对于半卵圆中心区域血管间隙出现扩大症状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结论:在为罹患性脑梗死这一疾病的患者提供诊断与治疗服务的过程中,有关从业医师应当预先明确,高血压是会导致患者机体基底节区域内血管周围间隙发生扩大状况的突出危险性因素,但体质量指数的高低可以作为对于基底节区域内部以及半卵圆中心区域内部血管周围间隙整体扩大程度进行控制与保护的关键性因素。

  • 标签: 腔隙性脑梗死 血管周围间隙 扩大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