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中嗜血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方法自我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随机选取44例嗜血细胞综合征患者,均实施骨髓、血液检查,分析诊断结果。结果本组探究中,35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全血细胞减少表现,另外9例患者出现了白细胞减少、全血细胞减少表现,骨髓细胞涂片表现巨核细胞升高、红细胞升高及粒细胞升高,骨髓内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实施对症治疗后治愈率是97.72%(43/44)。结论给予嗜血细胞综合征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效果显著,嗜血细胞增多可作为临床参考指标。

  • 标签: 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 嗜血细胞增多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应用荧光定量RT—PCR榆测乳腺癌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并评价其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49例乳腺癌患者外周mCK19mRNA表达。结果49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mRNA检测阳性28例,阳性率57.1%,统计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K19mRNA的表达阳性牢在患者不同年龄、病理类别、临床分期、ER、PR状态的各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淋巴结转移状态间有显著差异。结论CK19mRNA可作为RT-PCR法榆测乳腺煽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分子标志物,有助于早期预测乳腺癌发生血道微转移,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乳腺癌 CK19 MRNA 荧光定量RT-PCR 微转移 外周血
  • 简介:肝硬化是我国常见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受损和门脉高压症(portalhypertension,PH),常并发一种或多种外周血细胞减少,且影响到预后。已有文献报道,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所致脾功能亢进(脾亢)性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下降发生率可达50%以上,多呈轻、中度(较少发生重度)下降。在外周血细胞减少的病例中,64%表现为多种血细胞减少,36%表现为单种血细胞减少。

  • 标签: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外周血细胞减少 hypertension 并发 脾亢 门脉高压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发热患者病因诊断中应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18年1月-2月间收治的52例发热疾病患者设为研究组,随机将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无发热者5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血液分析仪对两组行常规检验和血液涂片染色显微镜检,观察显微镜下有核细胞形态学变化,并比较两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的细胞异常阳性率为61.5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7%(P<0.05);观察组的HCT、RDW-SD、MCV、MCHC水平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血细胞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发热疾病患者的病情,检测血细胞形态学变化对于发热疾病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血细胞 形态学 发热 病因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发热患者临床诊断中应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从2022年1月-2023年3月择取60例发热患者作为研究组,并择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名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对血细胞形态异常检出情况进行对比,并比较两组不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指标的结果。结果:从血细胞形态异常检出情况分析,研究组白细胞变化、小细胞性贫血、异常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变化、大细胞性贫血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形态正常例数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平均细胞体积的检验结果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发热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利用人工智能辅助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具有十分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它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人力负担,避免主观化,有利于实现标准化。其主要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图像获取、图像分割、细胞识别与分类等几个关键的技术环节。近年来,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算法都进展迅速,这使得人工智能辅助系统从数字图像采集、白细胞分割到细胞特征提取、分类等方面都出现了重要的发展。其中,相对于传统的机器学习而言,深度学习技术在血细胞形态学识别方面的应用尤其值得关注。此外,显微血细胞图像数据库的不断涌现也为各种算法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了重要支撑。了解人工智能辅助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关键技术进展将有利于推进其不断发展,更好地走向临床应用。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从“传统的机器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不再依赖于人工提取特征,而是依靠其自动抽取数据的能力来实现。与国外血细胞图像数据库相比,国内数据库还有较大差距,应加强此方面的建设。

  • 标签: 白血病 人工智能 血细胞 形态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必要性。方法:选取 2018年 3月 -2019年 3月 63例患者接受血细胞形态检查,设定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期健康者 63例,设定为 对照 组。 观察两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细胞比容 (HCT)、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SD)、红细胞体积 (MCV)指标。 结果:观察组MCHC、 HCT、 RDW-SD、 MCV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血细胞形态检查阳性 57例,阳性率 90.48%。结论: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数据,使得患者病情得到准确判定,对于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临床检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必要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必要性。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7月我院接受的60例血液检测异常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接受的5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对两组的案例实施血细胞形态检测,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比两组案例的MCH、MCHC、RDW-SD指标等,对比可知,对照组的各项指标值正常。说明针对血液检查无异常的患者实施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整体优势明显。结论血细胞形态检验是当前可行性高的一种方式,能为患者的病情判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在当前临床检验分析中,必须注意的是明确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内容,有序进行落实。

  • 标签: 临床检验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必要性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临床经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必要性。方法 选取我院 2013年 10月至 2014年 10月各科收治的血常规检验结果为危急值范围的患者共 100例,将其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该时间段内健康体检人群 100例,将其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观察对象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对两组观察对象的, 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数量)、 MCH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RDW-SD(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值)、 MCV(平均细胞体积)、 HCT(红细胞压积)进行检测,对两组观察对象的红细胞形态学检验结果的阳性概率进行计算。结果 观察组共有 90例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结果呈阳性,阳性率为 90%,对照组共有 45例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结果呈阳性,阳性率为 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在临床检验中可以通过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来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直观的反应,因此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具有辅助诊断的作用,在临床检验中具有必要性。

  • 标签: 必要性 细胞形态学检验 临床检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检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各科接受治疗的发热、贫血或因血常规检查提示为危急值范围内的患者中抽选300名。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随机抽取15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无上述疾病的健康人群1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发现,实验组的阳性率比对照组高。结论此临床检验中对患者血细胞形态学的检验有效地反映了患者的病情,两组观察对象的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结果的差异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普及。

  • 标签: 临床检验 细胞形态学检验 必要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必要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我院血常规检验血细胞异常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40例作为实验组,开展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工作,筛查MCH指标、HCV指标与HCT指标、阳性检出率。结果经过调查实验组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实验组,组间对比呈现为p<0.05的差异性。结论在临床检验的过程中,采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法,能够正确反映病情异常情况,辅助临床诊断工作,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临床检验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必要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发热疾病诊断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我院 30 例发热疾病患者为观察 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正常者 30 例为对照组,两组均分别进行血细胞常规分析和血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对各项检测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细胞平均体积 ( MCV) 、红细胞压积 ( HCT)、 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 (RDW -SD)均值均高于对照组 ( P< 0.05), 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 MCH) 与对照组相近( P> 0.05)。 结论:血细胞形态与发热疾病有一定的联系,可以在一定程度内反应患者发热疾病的情况。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以对血细胞形态、数量检查,可为临床的诊断、治疗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值得 在临床检验中大力推广。

  • 标签: 血细胞形态学 检验 发热疾病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到2016年12月由于发热、贫血和血常规检查结果提示为危急值范围入院检查的100例患者资料,将其纳入分析组;将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100例体检者作为参照组对象,比较两组受试者平均红细胞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蛋白浓度以及红细胞平均体积。结果分析组患者平均红细胞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蛋白浓度以及红细胞平均体积均显著高于参照组对象,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患者血细胞形态异常发生率为90%,参照组患者血细胞形态异常发生率为10%,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价值突出,能够清晰了解患者的病情状态,对患者的临床诊断与临床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

  • 标签: 临床检验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必要性。方法选取68例经过检查显示结果在危机值内的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68例身体健康的自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血细胞形态检验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查察看,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细胞体积,红细胞分布标准值,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和数量。结果研究组血细胞形态检验阳性率为92%,对照组血细胞形态检验阳性率为45%,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所给出的结果已作为具有关键性的指标,对患者病症的诊断及治疗疗效判定有着一定的影响,表明血细胞形态学检验针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较大的意义及作用,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还会有更大的突破和进展。

  • 标签: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临床检验 必要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发热疾病诊断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1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发热疾病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并以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正常人150例作为对照,行相同检验,比较两组受检者检测结果的区别。结果:观察组发热患者大细胞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异型淋巴细胞血细胞形态异常改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红细胞形态指标MCV、MCH、MCHC、HCT、RDW-SD等的比较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发热疾病的患者的血细胞形态会出现异常改变,医生可以通过血细胞形态的异常变化来对发热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为患者提供治疗,效果值得肯定。

  • 标签: 发热疾病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实际价值。方法:取我院接受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患者41例,另选健康体检的患者41例,分析检验结果。结果:两组比较,组间各指标、血细胞形态异常发生率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检验时运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真实将患者的疾病状况反映出来,降低血细胞形态异常发生率,对疾病的判断有良好的作用,应用意义优良。

  • 标签: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临床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