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室间质评结果来谈重视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 1

从室间质评结果来谈重视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张琳

张琳(辽宁省临床检验中心辽宁沈阳110016)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2-0421-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血液分析仪已经普及到每个医疗机构的检验科,有的医院甚至有多台血液分析仪,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也不少见。血液分析仪的确为临床提供了较多的数据,且有比手工法快捷、准确等特点。尽管如此,血液等标本的显微镜检查仍然是实验诊断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实验室技术性较强的检验项目,它需要细胞形态学专业知识和技术,是从事检验医学的各级人员所必须认真掌握的基本功。目前一些实验室仍存在有了血液分析仪忽视血细胞分析检验中的形态学检查,有的甚至有了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不重视或不做血细胞形态学的检查(镜检),再加上有的实验室使用血细胞分析仪不当,即:没有校准过血液分析仪,没有室内质控措施,使用非配套的试剂等等,这些现象往往是造成漏检、错检的主要原因。因此,为保证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质量、普及血细胞形态学的检验技术,形态学室间质评工作开展的必要性是勿容置疑的。本文通过多年来我省的血细胞形态学室间质量评价结果来谈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重要性。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①血细胞涂片:外周血涂片或骨髓涂片。其中有红系、粒系、单核淋巴系、巨核系正常的各阶段的细胞,还有细胞内含的特殊结构、其他细胞(如浆细胞、成骨细胞等)以及病理性的血液细胞。②采用典型视野拍摄彩色图片,每10个血细胞图制成一张,每年发二张,统一编号。每年的3或4月一次性分发给各参控实验室,各实验室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要求回报结果。③从2007年开始,采用发放光盘的形式把血细胞质控彩图存在光盘中分发给各实验室。

1.2方法①每个血细胞都有相对应的编码,并均为瑞-姬染色。回报结果要求辨认血细胞或血细胞内容物以及一些由血液病导致的现象等。按照对应的编码填好回报结果。②中心收到回报结果后,按血细胞形态学室间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并将正确的结果反馈给各实验室。③回报结果与参考结果一致时,判为符合;否则,为不符合。

2结果

2.1统计了从2003年至2009年共7年14次280个血细胞形态质控图,共收到1448份28960个血细胞室间质评回报结果。每年参控情况、年平均符合率如表1所示。

表12003年至2009年血细胞形态室间质评参控及年平均符合率情况

2.2红系、粒系、单核系、淋巴系、巨核系及其他类细胞的符合率统计结果见表2~8。

表2红系血细胞室间质评结果

表3粒系血细胞的室间质评结果

表4单核系血细胞室间质评结果

表5淋巴系血细胞室间质评结果

表6巨核系血细胞室间质评结果

表7浆细胞和MM细胞室间质评结果

表8其他血细胞室间质评结果

3讨论

3.1ICSH早就将血细胞形态学质评列为国际血液学室间质评项目,我国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也早在1989年开始在国内进行了血液细胞形态学室间质评。我省检验中心是从1999年开始在二级以上参加省室间质评工作的医院检验科开展了血液细胞形态学的室间质评工作,现已历时11年。每年进行2次共计22次对216个血细胞形态图的室间质评、血细胞形态图包含了红系、粒系、单核淋巴系、巨核细胞系以及其他血细胞等。中心可以通过室间质评了解各实验室对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水平和质量,实验室也可以通过质评反馈信息,重新学习认识血细胞形态质评图,达到进一步学习提高之目的,这是其他项室间质评所无法做到的。从2003年至2009年血细胞形态室间质评参控情况来看,有3.5%-8.6%的实验室没有参加血细胞形态学的室间质评工作,这也说明了这些实验室对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质量不够重视。

3.2虽然通过室间质评各实验室对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但从近七年的血细胞形态室间质评结果来看,中幼红细胞、巨幼变红细胞、人为红细胞改变、原粒细胞、中幼粒细胞、嗜酸嗜碱粒细胞、原幼单核细胞,还有一些少见的血细胞(高雪氏细胞、毛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的质评结果仍是不理想,符合率均在50%以下。有部分实验室对常见的血细胞形态认识不够,使得常见血细胞形态的符合率达不到100%。

3.3通过血液细胞形态学的室间质评工作,各参控实验室可以找到在血细胞形态学的不足,特别是近两年的血细胞形态质控图是光盘形式,可以收集各系的不同阶段的细胞形态图,为实验室内部专业训练解决了标本不足不全等问题,也能学习到少见的血细胞形态。

3.4从上述的质评结果可以看到,血细胞形态学的室间质评年平均符合率是逐年提高。虽然提高的幅度不大,但对我省参控的实验室提高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质量的确起到促进作用,也使得参控实验室认识到血细胞形态学这个基本功还需要不断学习和加强。尤其是拥有五分类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实验室,更要注意不能丢弃血细胞形态学的检查。

总之,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只有不断提高检验人员对形态学检查的重视度、加强人员培训、建立规范的操作规程等,才能够解决形态学检查存在的质量问题,才能推动形态学检验标准化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