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9 个结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一把语言和逻辑绑在一起,最开始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用语言的逻辑分析来研究事物的,所以语言必须符合逻辑的原理,不符合逻辑的讲话不应该存在。这样的认识是在逻辑学刚产生的时候,逻辑学是对人的思维形式的一种总结,所以对人的思维和人的整个知识发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后来,把语言和逻辑做彻底捆绑,有两个比较激进的推动者,一位是罗素,一位是维特根斯坦。罗素明确提出"逻辑是哲学的本质"①的观点。在罗素看来,真理就是语言和事实

  • 标签: 非逻辑 语言游戏 诗歌理论 思维形式 特朗斯特罗默 反词
  • 简介:毋庸讳言,当前中国散文界的真实情况是:我们的散文写作基本上已成为了“消闲”“做作”“假饰”的复制品和代名词,我们的写作显然已经坠入到了一种自我消费和自我欺骗的境地。

  • 标签: 散文写作 中国散文 散文作品 散文作家 刘亮程 周涛
  • 简介:说来与华君武先生还是有点儿缘分。一九八七年我调至人民日报文艺部,才知道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华君武曾担任过文艺部负责人。想想当年文艺部真是何等了得,曾聚集林淡秋、华君武、贺敬之、袁鹰、姜德明、蓝翎、李希凡、英韬、江帆、苗地等文学、美术界赫赫有名的一批人,如果加上担任过副刊顾问的萧乾先生,更是了不得的一个阵容。

  • 标签: 蔡若虹 中国美协 袁鹰 贺敬之 蓝翎 江帆
  • 简介:新世纪开头的短短几年时间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与人类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抢救和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之中。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进入新世纪以来,逐步走上了全面的整体性保护阶段。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人类口头和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我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年12月,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6年元宵节,“中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隆重举办。2006年6月10日,我国迎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在此之前,国务院正式批准并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说,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已日益深入人心,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正在朝着更广阔的领域、更深入的屡面拓展.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昆曲艺术 非物质遗产
  • 简介:至少对我来说,西藏是个神奇而又神秘的地方,许多年来一直为没有去过西藏而感到遗憾。朋友中去过西藏或在西藏生活工作过的,对于西藏都有他们的记忆和想象,有的偏重于对藏民族精神信仰的探究和挖掘,强调灵魂与灵魂之间的对话;有的讲述藏民族的英雄传奇和宗教奇观,将藏民族的历史笼罩在佛的光环之下;

  • 标签: 历史叙事 浪漫化 藏民族 精神信仰 英雄传奇 西藏
  • 简介:1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离开北京,开始了他长达12天的非洲之行。这是胡锦涛自2003年就任国家主席以来的第三次非洲之行,也是他在不到一年之内第二次访问非洲,也是去年10月中论坛之后,中国和非洲关系发展中的又一个重大事件。

  • 标签: 中国外交 国家主席 重大事件 胡锦涛 非洲
  • 简介:一个自然主义者的乡间弹唱江声称自己是一个自然主义者。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我们也就会经常看到那些足以代表自然世界的泥土、月光、枯草、麦地。牛羊、蛙虫以及农妇和壮汉都是江诗歌写作中一直倾力投射的意象,也是他生命和诗学追求中的重要依存。我们读江的诗歌,可以看见无论他是在用什么技法,强调什么视角,很长时间内,他的诗歌视点大都是故土乡间的这些零碎事物。

  • 标签: 诗歌写作 自然主义 诗学
  • 简介: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大兴水利工程和旅游业的兴起,在世界范围内因此而毁掉的古迹要远多于两次世界大战对古迹的破坏。埃及在尼罗河上游修建了阿斯旺水坝,致使两座千年神庙毁于一旦,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例子。为了保护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使之免于毁灭,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规定保护的对象是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到的“文化遗产”只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三类,显然它并不包括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由于这种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深藏于民族民间,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因此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的精神。人类这一伟大的精神创造,其内容和内涵要比物质遗产更为多姿多彩,更加博大深厚。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详细地界定了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以及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抢救和保护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人类为保护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开展的一项极其伟大的文化传承工程。

  • 标签: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文化 两次世界大战 水利工程
  • 简介:"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子路》)中国古代社会,不管哪一方面,最爱争个名分,讲个正统。政治是这样,文艺也是这样,反映在苏词研究上,同样是这样。围绕苏词的"正""变"问题,历代研究者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总的来看,不论言"正"言"变",人们立论的着眼点基本都是在其风格方面的。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云:"昔人谓东坡正声,此特拘于音调言

  • 标签: 苏词 晚唐五代 中国古代社会 词风 研究者 以诗为词
  • 简介:一在其小说《母亲的风月》《钟山》2015年第2期)中,从对一个时代记忆的“反刍”中,诠释了文学与生活、人性、命运之间复杂的“吊诡”关系及其存在哲学,政治、革命、理想、人性、正义、苦难,诸多的有关社会、灵魂、精神和情爱、性的元素,在历史和现实的云烟里,若隐若现,显示出生活和人性的种种可能。

  • 标签: 母亲 小说 《钟山》 存在哲学 人性 生活
  • 简介:近闻日本庆应大学藏有蒲松龄著《聊斋随笔录·对联集萃》(下简称《集萃》),甚喜,函致盛伟先生索得影印件观之。然读罢,发现似曾相识联不少,再经检索,可疑之处更多,仅就手头资料与《集萃》相校,可以断定《集萃》之联决非蒲氏所撰,亦非蒲氏所辑录。《集萃》共录对...

  • 标签: 非蒲松龄 楹联 对联 笔录 梁章钜 评论人物
  • 简介:印象中,传统戏曲总是演绎着才子佳人的故事,写意的舞台需要绝对遵循传统审美规范,但活在当代的我们,该怎样从传统戏曲中寻找到与现实生活的连接点呢?有没有一个既能够贴近当代人的心理又能够突出戏曲特色的故事呢々陈自强改编的大型古装粤剧《梨花情》让我看到了希望——金钱与真爱的抉择,书生与商贾的价值定向,中国传统美德与利益观的碰撞,不愧为难得的文化盛宴。

  • 标签: 《梨花情》 粤剧 传统戏曲 无情 小生 中国传统美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莎士比亚创作《无事生》的时候,他的名字已经是剧团的票房保证了。伦敦的戏迷们隔段时间就吵嚷着要花钱看他的新戏,他的创作压力也不断增加。剧团要赚钱,第一关就是他自己呀!每当要写新剧本,缺少灵感的时候,莎士比亚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看书,阅读总会让他有所收获。

  • 标签: 说话 莎士比亚 创作 剧团 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