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1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超声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0年01月-2022年01月52例疑似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将病理诊断作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价值。结果:超声诊断准确性略低于病理诊断,P>0.05;非腋窝淋巴结转移病灶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低于腋窝淋巴结,P<0.05。结论:超声诊断技术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度相对比较高,可高效鉴别病灶,可运用。

  • 标签: 超声诊断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 准确性 血流动力学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应用超声联合增强CT的诊断效果。方法 将68例2021年7月-2022年7月入院的甲状腺癌患者选入本次研究,均进行超声检查和增强CT检查,分析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情况。结果 颈部淋巴结转移检出率方面,单独超声为61.76%、单独增强CT为54.41%、联合诊断为67.65%,组间无差异(P>0.05)。联合诊断准确度为95.59%、灵敏度为95.74%,均高于单独诊断,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论 甲状腺癌患者应用超声联合增强CT检查,能更加准确诊断出颈部淋巴结转移,值得推广。

  • 标签: 超声 增强CT 甲状腺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应用超声联合增强CT的诊断效果。方法 将68例2021年7月-2022年7月入院的甲状腺癌患者选入本次研究,均进行超声检查和增强CT检查,分析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情况。结果 颈部淋巴结转移检出率方面,单独超声为61.76%、单独增强CT为54.41%、联合诊断为67.65%,组间无差异(P>0.05)。联合诊断准确度为95.59%、灵敏度为95.74%,均高于单独诊断,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论 甲状腺癌患者应用超声联合增强CT检查,能更加准确诊断出颈部淋巴结转移,值得推广。

  • 标签: 超声 增强CT 甲状腺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无淋巴结转移胃癌病人术后长期生存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对98例接受根治性切除的无淋巴结转移胃癌病人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与同期111例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病人对比。结果无淋巴结转移组肿瘤平均体积较小、进展期病人较少、分化较好、肿瘤局限于黏膜和肌层者较多。5年存活率(64%)高于淋巴结转移组(54%)(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女性、肿瘤直径大于3cm、进展期、分化程度低和穿透肌层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无淋巴结转移胃癌病人的预后较好,影响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是性别和肿瘤病理改变,与切除范围、重建方式和辅助治疗无明显关系。

  • 标签: 病人 淋巴结转移 胃癌 肿瘤 长期生存 术后生存
  • 简介:目的观察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1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给予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OX方案治疗,西妥昔单抗首次给予负荷剂量400mg/m^2,每周给予维持剂量为250mg/m^2。结果全组1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5例,稳定2例,进展3例,有效率54.5%(6/11),疾病控制率为72.7%(8/11),中位肿瘤进展时间为8.4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痤疮样皮疹(9例)和腹泻(6例)。5例合并肝转移患者中经治疗后1例转化为可切除病灶。患者耐受良好,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OX方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多可耐受。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西妥昔单抗 化学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氨酚羟考酮片联合放疗治疗骨转移疼痛的疗效。方法:64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氨酚羟考酮口服联合放疗)及对照组(即释吗啡片口服联合放疗)。结果:研究组显效率87.50%,中度疼痛显效率93.33%,重度疼痛显效率82.35%,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嗜睡、便秘等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氨酚羟考酮片联合放疗治疗中重度骨转移疼痛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氨酚羟考酮片 放疗 骨转移疼痛
  • 简介:肿瘤的增殖和转移都需要血液供应的支持。在研究恶性肿瘤转移过程中发现,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是很关键的因素,肿瘤脑转移的重要条件是脑组织血管密度增加,研究证实,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与血清中VEGF浓度相关。

  • 标签: 颈淋巴结转移 癌淋巴结 脑转移 恶性肿瘤转移 血管密度 联合根治术
  • 简介: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生长增殖及其对迁移能力的影响和机制。方法:CCK-8活细胞计数法分析氧化苦参碱不同浓度(0、1、2、4、6、8、10、20mg/mL)在不同时间(24、48、72h)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生长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Transwell法观察氧化苦参碱对MDA-MB-231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QPCR法检测EMT相关因子Snail-2和E-cadherin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浓度为2、4、6、8、10、20mg/mL的氧化苦参碱处理MDA-MB-231细胞24、48和72h后,对细胞的生长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实验提示2mg/mL氧化苦参碱可使G0/G1期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S期和G2/M期的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细胞生长阻滞于G0/G1期。中、高浓度氧化苦参碱(4mg/mL、6mg/mL)处理12h能明显抑制MDA-MB-231的侵袭能力,抑制Snail-2mRNA的表达(P〈0.01),上调E-cadherin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P〈0.01)。结论:氧化苦参碱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生长和迁移侵袭有抑制作用,具有潜在的抗肿瘤生长和转移作用。

  • 标签: 氧化苦参碱 人三阴性乳腺癌 上皮间质转化 侵袭 生长抑制
  • 简介:目的:观察黄芪、莪术配伍方对胃癌细胞MKN-45中COX-2、PPAR-γ、MMP-2、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以黄芪、莪术配伍作用于MKN-45细胞,并设塞莱昔布组(cox-2抑制剂)、罗格列酮组(pparγ激动剂)和空白组相对照。通过ELISA法检测VEGF水平的变化,用RT—PCR以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加药后胃癌细胞cox-2、ppary、mmp-2基因及COX-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中西药组对VEGF表达的抑制效应起始于48h,以塞莱昔布组和中药组作用显著.各药物对COX-2蛋白、COX-2mRNA和mmp-2mRNA均有抑制作用,对pparymRNA有促表达作用。其中对COX-的抑制以塞莱昔布组和中药组最明显,且呈时间依赖性,对MMP-2的抑制作用起始于48h,以塞莱昔布组和中药组较明显:罗格列酮组和中药组对pparγ的促表达作用最明显.结论:说明益气活血疗法对cox-2及其上下游基因有明显调控的作用,中药抗肿瘤作用可能是对肿瘤基因多靶点作用的结果.

  • 标签: 益气活血疗法 胃癌 基因靶点
  • 简介:目的观察榄香烯注射液联合唑来膦酸钠治疗肺癌骨转移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4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肺癌骨转移患者59例,根据给药方式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31例治疗组为应用榄香烯注射液联合唑来膦酸钠,28例对照组给予唑来膦酸钠单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8周内疼痛缓解、体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31例患者中骨痛呈不同程度的缓解,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体力改善例数(KPS评分)多余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榄香烯注射液联合唑来膦酸钠对肺癌骨转移所致疼痛有良好的缓解作用,能够明确缓解患者骨痛,不良反应轻,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应用。

  • 标签: 榄香烯注射液 唑来膦酸钠 肺癌骨转移 中医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主治医生、配偶两个角色测评患者生活质量(QOL)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2年10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全军肿瘤诊治中心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应用EORTCQLQ-BR53(三方角色版)分别由患者本人、主治医生、患者配偶对患者QOL进行测评,分为患者-医生、患者-配偶两组.分析测评结果均数的差异,领域间完全一致率(EA)、组内相关系数(ICC)判定测评结果的准确性及可行性.结果共有61例患者入组.患者-医生组总体一致率50.00%,患者-配偶组总体一致率60.87%,患者-医生组平均EA42.78%,平均ICC0.34;患者-配偶组平均EA45.26%,平均ICC0.45.结论医生和配偶的QOL测评均与患者有较好的一致性,两者相比配偶的可信度更高.以配偶角色为主导的QOL测评模式更加可靠.

  • 标签: 乳腺肿瘤 肿瘤转移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特点、临床特征与跳跃性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7月本院纳入的10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收集其超声诊断资料,分析临床特征,探讨跳跃性转移高危因素。结果:100例患者中18例出现跳跃性转移,多转移至侧颈Ⅱ区和Ⅲ区。Logistic分析结果提示微钙化、结节≤10mm、甲状腺上极结节是导致跳跃性转移的高危因素(p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临床特征 超声 跳跃性转移
  • 简介:摘要:帕博丽珠单抗是FDA批准的针对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PD-1)的单克隆抗体,在美国销售。它最初于2014年9月获得FDA加速批准用于治疗难治性晚期黑色素瘤。随后,它已被批准用于许多其他肿瘤疾病的治疗,还有许多目前正在临床开发中。(1)

  • 标签: 帕博丽珠单抗,晚期黑色素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及PET-CT在诊断肺癌及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肺癌及淋巴结转移患者76例,所有患者行CT、PET-CT。76例患者均经病理诊断证实后,对CT与PET-CT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论:膀胱癌患者经CT及PET-CT检查,PET-CT诊断效果更为显著,结果更接近病理检查结果。

  • 标签: 肺癌 淋巴转移 CT PET-CT 价值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对大肠癌术后化学治疗患者复发转移的影响。方法:选择 2018.01-2019.01,1年以内在我院进行大肠癌术后化学治疗患者 6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 30例, XELOX 方案 ),观察组(30例,加味香砂六君子汤)。治疗结束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皆有一定好转,但是使用加味香砂六君子汤的患者免疫功能和肿瘤标志物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者,P<0.05,数据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对大肠癌术后化学治疗患者复发转移的效果良好,复发率较低,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大肠癌术后 加味香砂六君子汤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局部转移皮瓣联合应用在手部多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8例42指损伤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指,根据手指损伤的部位、形状、面积设计局部转移皮瓣,修复创面。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9个月,皮瓣质地优良,无明显疼痛,指间关节活动正常。结论局部转移皮瓣联合应用是修复手部多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首选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创伤和损伤 软组织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中药联合常规化疗对乳腺癌术后患者远期转移复发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44例乳腺癌术后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86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6个月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5年复发转移率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中医证候评分、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转移复发率为11.63%,显著低于对照组转移复发率的25.86%(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较同组治疗前均提高(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CD4和CD4/CD8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0.05),CD8较同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联合常规化疗可显著降低乳腺癌术后患者的远期转移复发率,改善免疫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乳腺癌 中药 化疗 免疫功能 转移复发 生存质量
  • 简介:目的探析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特征和病理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50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根据患者病理类型分为A组(乳头状癌)和B组(滤泡癌),各25例。两组均接受相同超声检查,比较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特征和病理类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纵横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99,P>0.05)。A组回声、淋巴门、边界、囊性坏死、钙化、血流分型与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875、5.128、8.333、9.742、17.568、3.920,P<0.05)。结论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特征与病理类型存在明显相关性,临床可以用于对手术效果进行判断。

  • 标签: 甲状腺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 超声特征 病理类型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和单纯肝动脉灌注术治疗胃癌肝转移瘤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胃癌肝转移瘤患者共8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40例,单一组的患者给予单纯肝动脉灌注术治疗,联合组采取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比较两组1年、2年和3年的生存率、治疗前后患者生命质量评分、肿瘤直径、治疗6个月后总有效率。结果:联合组1年、2年和3年的生存率分别是82.50%、72.50%和42.50%高于单一组,其1年、2年和3年的生存率分别是62.5 0%、50.00%和25.00%, P<0.05。联合组生命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单一组,肿瘤直径显著低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治疗6个月后总有效率82.50%高于单一组60.00%,,P<0.05。结论: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胃癌肝转移瘤效果确切,优于单纯肝动脉灌注术治疗,可有效改善病情和生命质量,提高生存率,值得推广。

  • 标签: 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 单纯肝动脉灌注术 胃癌肝转移瘤 疗效
  • 简介:摘要: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实体器官恶性肿瘤正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促使人们认识到一种新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其根源是T细胞活性的上调导致自身免疫。(1)联合用药可以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的益处。本文简述晚期转移性黑色素瘤的不良反应及帕博丽珠单抗的联合用药。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不良反应,晚期转移性黑色素瘤,联合用药,帕博丽珠单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