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虽然我国1992年已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而且多年来也不断加大对全社会的宣传力度。但目前乙肝仍然在我国法定传染病发病率高居前三位。为控制乙肝发病,降低乙肝病毒携带率,阻断母要传播,我县自2002年12月份开始。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为新出生的婴儿提供免费乙肝疫苗。为了解我县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后,乙肝

  • 标签: 清河县 乙肝疫苗 儿童 计划免疫 接种率 乙肝病毒
  • 简介:摘要:慢性乙肝是现代医学疾病名称,指乙肝时长超过6个月,患者仍有肝炎等症状更明显疲劳和疲劳,食欲差,腹胀,肝脏,脸色阴沉的,它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属于藏医“红刺病”范畴,藏医治疗是一种特色鲜明、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本文比较了藏、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从藏医临床治疗、常用药物、临床研究进展等方面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必要条件进行了分析,目前的优势,提出应科学规范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在临床和实验研究,探索西藏的统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筛选出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藏医药综合疗法 慢性乙肝 优势 新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取创新型护理后产生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1日到2021年12月接31日收的26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表方式分组,50%采取一般护理,设定为对照组,50%采取创新型护理,设定为观察组。分析两种护理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P

  • 标签: 创新型护理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 价值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取创新型护理后产生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1日到2021年12月接31日收的26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表方式分组,50%采取一般护理,设定为对照组,50%采取创新型护理,设定为观察组。分析两种护理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P

  • 标签: 创新型护理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 价值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高勇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9-06-16
  • 出处:《药物与人》 2019年第6期
  • 机构:内江市东兴区郭北中心卫生院高勇肛肠疾病是很多人都有的难言之隐,因为患者的患病部位十分尴尬,所以很多人如果患有肛肠疾病的话并不会直接到医院检查,而是选择上网搜索相关的治疗方式,但是网络上很多不良商家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会用错误的方式指导患者习性购买药物进行治疗,因此造成了很多肛肠疾病患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等到患者到正规医院检查的时候,患者的疾病程度已经很严重了,没有办法简单的通过药物治疗的方式治疗肛肠疾病,只能通过手术割除的方式,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长治疗时间,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研究发现,不孕症患者中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患病率和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自然妊娠人群,提示甲状腺疾病与不孕症具有密切关系。甲状腺激素对生殖系统的作用,包括甲状腺疾病与不孕,控制性超促排卵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甲状腺自身抗体与辅助生殖不良妊娠结局。

  • 标签: 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激素 不孕 甲状腺自身抗体
  • 简介:脂肪肝可以说已经发展成一种“职业病”,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追本溯源,之所以脂肪肝风行是因为随着“宅男”、“宅女”一族越来越多.上班族的日常生活习惯不合理所造成的。据相关数据统计,严重亚健康人群以及嗜酒或酗酒人群是脂肪肝的高危发病人群。而肝脏疾病的增多又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率持续提升,据统计,目前有1100种化学药物存在肝损害的可能性,可以说很多药物都有可能诱发药物性肝病。

  • 标签: 肝脏疾病 药物性肝损害 药物性肝病 日常生活习惯 数据统计 发病人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比较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疾病、非心脑血管且非肿瘤疾病患者的收缩压水平,找出规律,利用调整收缩压预防相应疾病,通过监测收缩压水平的变化对相应疾病进行预警、筛检。方法选取厦门市某三级医院2017年10月-11月的住院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心脑血管组42例、肿瘤组41例、非心脑血管且非肿瘤组29例,比较3组收缩压水平。结果3组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3组进行不同因素分层后的收缩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疾病、非心脑血管且非肿瘤疾病患者的收缩压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一定程度上可通过调整并监测收缩压水平进行相应疾病的分类、预防、预警和筛检。

  • 标签: 心脑血管疾病 肿瘤 非心脑血管且非肿瘤 收缩压
  • 简介:慢性乙肝治疗中,抗病毒治疗是当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是抗病毒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有部分患者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如何判断抗病毒治疗效果和治疗停止指标,对慢性乙肝的治疗至关重要。最近几年有关抗病毒治疗终端预测标志物的不断涌现,但是各种预测标志物分析结果仍然存在较大争议。文章研究分析中主要综述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终端预测标志物研究进展,为合适停药时机选择提供更多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五项结果中的常见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门诊或者病房进行乙肝五项检测的患者160名,将所有患者的血标本分为4个组,抗凝组与不抗凝组,静置水浴时间20分钟组与静置水浴时间40分钟组,每组各40个标本,都对其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法和胶体金标法检测,比较各组标本的检测结果。结果抗凝组与不抗凝组比较,不抗凝组的阳性率低于抗凝组,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置水浴40分钟组的阳性率明显低于静置水浴20分钟组,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本的血清状态及静置时间的长短可以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五项的结果,检测过程应严格按照标准步骤进行,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酶联免疫吸附法 乙肝五项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表达,旨在探索IL-17A与肝脏损伤、乙肝病毒(HBV)复制之间的关系。方法:(1)对101例CHB患者和33例健康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IL-17A水平;(2)所有研究对象HBV抗原抗体采用ELISA法检测;(3)所有研究对象肝功能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4)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CHB患者HBV-DNA。结果:(1)对照组、CHB轻度组、CHB中度组及CHB重度组之间血清IL-17A水平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依次逐渐升高;(2)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的血清IL-17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3)IL-17A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16、0.762、0.181、0.509、0.345、0.403,P均〈0.05;IL-17A与白蛋白(A)呈负相关(r=-0.194,P〈0.05);(4)血清IL-17A水平与HBV-DNA水平正相关(r=0.204,P〈0.05)。结论:(1)CHB患者血清中IL-17A水平升高,且随炎症程度加重、合成功能下降呈上升趋势,推测IL-17A可能参与了CHB患者肝脏受损和疾病进展;(2)IL-17A不能使e抗原发生血清学转换;(3)血清IL-17A的表达与HBV复制相关;(4)联合检测IL-17A和肝功能对CHB患者的病情、预后判断有参考价值。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IL-17A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乙酰半胱氨酸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了2015年3月~2016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诊断并治疗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患者122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61例。对照组进行异甘草酸镁降酶、腺苷蛋氨酸退黄、维生素K1补充凝血因子等措施。治疗组较对照组加用0.9%生理盐水250ml+乙酰半胱氨酸4.0Bid静点,连续10天。观察患者血清胆红素、凝血酶原及谷丙转氨酶水平。结果在血清胆红素、凝血酶原及谷丙转氨酶改善方面,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有效(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乙酰半胱氨酸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清胆红素、凝血酶原及转氨酶的改善更有效。

  • 标签: 肝硬化 乙酰半胱氨酸 胆红素 凝血酶原 谷丙转氨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