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6 个结果
  • 简介:资料患者男性,51岁。因颈前痛及吞咽困难2d于2013年7月16日来我院急诊。患者2d前曾进食猪蹄,之后出现颈前根部梗阻感,伴咽部不适,喜进流质,易流口水。因患者自幼确诊为“21三体综合征”,平日言语表达不清,故家人未能带其及时就医。2d后上述症状加重,于我院行食管造影,结果显示:食管上段可见局部钡棉絮存留征象,双侧中下肺野支气管内钡剂存在(图1)。暂给予禁食、禁水、留院观察等处理。

  • 标签: 21三体综合征 食管造影 患者 钡剂 误吸 吞咽困难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前后囊环形切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预防治疗儿童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36眼患儿行前后囊环形切除、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随访1年以上,评价其手术疗效.结果术后全部病例周边囊均有不同程度混浊,视轴区均透明,未出现人工晶状体明显移位、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一期行前后囊环形切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是处理和预防儿童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的有效方法,方法简便,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 标签: 儿童白内障 囊膜环形切除术 前段玻璃体切除术 超声乳化 后囊混浊
  • 简介:过熟期白内障由于晶状体皮质液化,悬韧带发生退行性变,造成手术操作困难,中截囊易发生悬韧带断裂、囊袋口放射状撕裂等并发症。笔者对37例过熟期白内障中采用改良信封式前囊切开治疗,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过熟期白内障 前囊切开术 白内障术 信封式 改良 晶状体皮质
  • 简介:目的探讨微小型甲状腺乳头状颈淋巴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5月~2001年12月住院治疗的27例微小型甲状腺乳头状患者,其中23例行颈清扫,并与同期住院治疗的144例非微小型甲状腺乳头状进行对比.结果微小型与非微小型甲状腺乳头状颈部淋巴结转移分别为12/23(52.2%)、108/144(75.0%),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29.7%、37.8%;Ⅵ区淋巴结转移分别为9/23(39.1%)、43/58(74.1%),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32.0%、58.4%;Ⅰ-Ⅴ区淋巴结转移分别为11/23(47.8%)、93/144(64.6%),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15.2%、34.9%,三者统计学均有显著性意义.10例临床颈部N0微小型甲状腺乳头状患者,6例病理检查发现淋巴结转移.结论微小型甲状腺乳头状患者颈淋巴结转移比非微小型低,以颈静脉链为常见部位,其次是气管食管沟.对一个确诊为微小型甲状腺乳头状患者,都应行颈清扫.

  • 标签: 临床研究 甲状腺 微小癌 乳头状 淋巴结转移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无创性的LASIK中角膜标记方法。方法:采用角膜环钻在角膜表面压痕的方法进行标记,观察了2007—07/2008-01的633例(1237眼)的LASIK手术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游离瓣发生5眼,4眼手术台下用20倍裂隙灯检查发现轻微错位,均将角膜瓣准确复位。结论:该方法简单,不损伤角膜上皮,不增加术后刺激症状,是一种无创性的LASIK手术中角膜标记方法。

  • 标签: LASIK 角膜标记 角膜瓣
  • 简介:我科采用坐位气管切开对20例呼吸困难危重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1995年3月至2005年3月,本院收治的呼吸困难危重患者2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15~30岁者6例,30~50岁者12例,50~65岁者2例。

  • 标签: 气管切开术 坐位 危重患者 呼吸困难
  • 简介:目的探讨可拆除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中的临床应用疗效观察。方法对已确诊的闭角型青光眼67例,在小梁切除中巩膜瓣两角对位缝合后,再行巩膜瓣两侧外置可拆除缝线缝合2针。结果67例患者中仅2例术后出现浅前房现象。结论可拆除缝线可有效减少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浅前房的发生率。

  • 标签: 青光眼 小梁切除 可拆缝线
  • 简介:目的探讨缩短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晶植人学习曲线的途径.方法对2006年萧县彭年光明行动中完成29例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晶植入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最先完成17例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晶植入部分手术操作步骤,循序渐进最后独立完成12例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晶植入的全部操作步骤.结论熟练掌握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技术,是缩短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IOL植入学习曲线的关键因素.

  • 标签: 缩短 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 学习曲线
  • 简介:喉部分切除腔缺损,可采用颈部皮瓣、带状肌软骨膜瓣、会厌等修补,自1982年以来,对合适的患者在喉部分切除后以会厌、胸骨舌骨肌肌筋膜联合修补喉腔缺损,扩大了新喉腔,较好地恢复了喉的功能,取得了预期的手术效果,现将近几年所做的病例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喉部分切除术 会厌肌筋膜喉腔重建术 手术方法 术腔缺损修补
  • 简介:目的观察广泛切除联合术后丝裂霉素C点眼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翼状胬肉患者施行胬肉广泛切除后,立即点滴丝裂霉素C(0.2g/L)液,以后点眼2次/d,共5d.广泛胬肉切除手术的方法是:做胬肉体部与球结膜潜行分离至半月襞,将胬肉与巩膜面和肌止部的粘连分离后,在靠半月襞处结膜下将胬肉广泛切除,暴露光滑的巩膜面和肌止部.结果随访6~18(平均6.7)月,没有1例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广泛切除联合术后丝裂霉素C点眼治疗翼状胬肉减少了术后的复发率,是翼状胬肉的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手术方案.

  • 标签: 丝裂霉素C 治疗 翼状胬肉 手术切除 眼科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比较两种自体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对64例(69只眼,其中有复发性翼状胬肉合并轻度睑球粘连的5只眼)分别用两种方法手术,均在显微镜下,其中33只眼行球结膜瓣转位移植,另36只眼行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后随访6-18月。结果球结膜瓣转位移植组有6只眼复发,复发率为18.18%。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组有2只眼复发,复发率为5.56%。两组复发率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是治疗胬肉的一种比较好的手术方法。

  • 标签: 翼状胬肉 复发率 自体移植 角膜缘干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后囊膜撕开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48眼先天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并行后囊膜撕开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观察术前、术后视力及并发症。结果:患者48眼中有5眼(10%)在术后3mo~1a出现后发性白内障,术后常见并发症有:角膜水肿、前段葡萄膜炎反应、后发性白内障。结论:后囊膜撕开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能有效降低后发性白内障出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标签: 后囊膜撕开 前段玻璃体切除 先天性白内障
  • 简介:目的:观察大范围切除联合新鲜羊膜移植在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复发性翼状胬肉47例50眼在显微镜下行大范围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新鲜羊膜移植,观察术后胬肉复发及眼表修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观察6~36mo,4眼复发,46眼治愈,复发率为8%。结论:大范围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新鲜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能够有效降低胬肉的复发,且羊膜取材方便,手术操作简单,有利于基层医院开展。

  • 标签: 复发性翼状胬肉 新鲜羊膜 移植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翼状胬肉逆向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172例(179眼)翼状胬肉逆向切除后,将眼颞上方带有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移植到巩膜暴露区。随访观察6-24个月。结果179眼中治愈166眼,占92.74%,复发13眼(包括复发性胬肉5例),占7.26%。结论翼状胬肉逆向切除有利于病变组织干净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重建角膜缘,角膜上皮修复快,降低了复发率,操作简单,费用低,是基层医院治疗翼状胬肉较好的手术方法。

  • 标签: 翼状胬肉 逆向切除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 简介:我科行耳内镜下吸切器经口腺样体切除41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2005年2月至2009年5月我科收治的腺样体肥大患儿41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2例;年龄4~10岁;病程3个月至6年。临床表现为睡眠打鼾32例,伴张口呼吸17例,听力下降、耳呜9例,鼻塞、鼻溢18例,嗅觉减退10例。

  • 标签: 腺样体切除术 吸切器 耳内镜 腺样体肥大 2009年 睡眠打鼾
  • 简介:角膜热成形作为治疗圆锥角膜和远视的手术方法经历了悠久的发展历程,早在100+a前就用于动物实验,近30+a来,随着对热源研究的进展,角膜热成形逐渐应用于临床.目前,一种以射频能量为热源的传导性角膜成形被正式应用于临床治疗远视、散光、老视,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综述如下.

  • 标签: 角膜热成形术 圆锥角膜 远视 屈光度 激光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适应症、时机、手术方法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2月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44例,其中预防性虹膜周边切除8例,滤过性手术36例。对39例术前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或仅局部药物能控制正常的病例做上方透明角膜内切口或颞侧角膜缘巩膜隧道切口,避开功能滤过区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对3例术前眼压须全身药物才能控制的病人,控制眼压后避开原手术区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随访半年。结果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0.5以上33例,视觉电生理检查视功能损害与术前有明显差别,眼压均在正常范围。结论超声乳化手术是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白内障 青光眼术后 超声乳化
  • 简介:目的探讨和评估微型角膜刀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epipolis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Epi—LASIK)与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laserepithelial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Epi-LASIK组31例(59眼)和同期LASEK39例(75眼),Epi—K微型角膜上皮刀(平推型)进行Epi—LASIK(MoriaEpi刀须负压45S才达到规定指标)。LASEK采用20%乙醇浸润20~30S,临床观察两者术后症状、视力、角膜上皮瓣愈合特点及视觉质量等。结果Epi—LASIK组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达术前矫正视力占92.35%,LASEK组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达术前矫正视力占93.83%。主要并发症有术后部分少许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形成及继发高眼压。两组术后对比敏感度提高,出现眩光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Epi—LASIK及LASEK均可安全,有效的矫治中高度近视。两者的长期疗效有待观察。

  • 标签: 角膜切削术 上皮下 激光 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