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汉防己甲(Tet)对人肺腺癌SPC-A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MTT法检测Tet对SPC-A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比较单纯照射组(4Gy)、照射(4Gy)+Tet(1μmol/L)组、单用Tet组(1μmol/L)及空白对照组间SPC-A1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差异。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来计算受照射后的细胞存活率,拟合细胞存活曲线,计算D0、Dq、SF2。流式细胞术检测照射前后SPC-A1细胞周期的分布情况。结果Tet对SPC-A1细胞的24、48和72h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0.77、5.78、和3.89μmol/L。照射+Tet组24、48、72h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均高于单纯照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隆形成实验显示照射+Tet组的D0、Dq和SF2值分别为(1.551±0.045)Gy、(0.522±0.023)Gy和0.503±0.008,均低于单纯照射组。放射增敏比(SER)为1.48。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照射导致了SPC-A1细胞G2期阻滞(P<0.05)。联合Tet后可以降低G2期阻滞细胞比例(P<0.05)。结论Tet可以有效增加人肺腺癌SPC-A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放射导致的G2期阻滞细胞比例,从而使DNA的损伤固定,发生增殖性死亡。

  • 标签: 汉防己甲素 肺腺癌 放射增敏 G2 期阻滞
  • 简介: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持续静脉输注联合FOLFOX/FOLFIRI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初治或复治晚期结直肠癌患者13例,采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15mg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第1天至第7天,总量为105mg,共持续168小时,第6天开始联合FOLFOX/FOLFIRI方案治疗,3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13例患者共完成54周期治疗,全部病例均可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总有效率为(ORR)23.1%,疾病控制率(DCR)为69.2%,中位PFS为4.7个月。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延迟性腹泻和外周感觉神经麻木等,无化疗毒性相关死亡病例。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持续静脉输注联合化疗对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肯定,毒副反应能够耐受。

  • 标签: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 FOLFOX/FOLFIRI方案 晚期结直肠癌 联合化疗 毒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MEG3在雷公藤红诱导的肝癌HepG2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抑制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HepG2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blot检测cleavedcaspase-3、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real-timePCR检测MEG3的表达。结果:雷公藤红抑制HepG2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并上调MEG3的表达;敲低MEG3的表达后显著逆转了雷公藤红诱导的HepG2细胞增殖抑制和细胞凋亡。结论:雷公藤红通过上调MEG3的表达抑制HepG2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 标签: 雷公藤红素 长链非编码RNA MEG3 增殖 凋亡 肝癌
  • 简介:目的:观察国产虫草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MMP-9,TIMP-1及TIMP-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MTr法观察不同浓度的虫草溶液(0,1,2,4mg/ml)对Hela细胞增殖抑制作用。人MMP-9/TIMP-1ELISA试剂盒及RT—PCR技术检测经不同浓度虫草溶液(0,1,2,4mg/ml)处理后不同时间点(12,24,48h)Hela细胞MMP-9/TIMP-1及TIMP-1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国产虫草素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Hela细胞生长。不同浓度虫草处理不同时问的Hela细胞分泌MMP-9呈轻度剂量依赖抑制方式,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可上调TIMP-1及其mRNA的表达,且呈明显剂量依赖方式,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尤其在24hTIMP-1mRNA的表达及蛋白分泌达最高峰。结论:国产虫草可以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可以通过上调TIMP—1mRNA及蛋白的表达发挥潜在的抗肿瘤细胞侵润转移的作用,为国产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发及应用提供实验室依据。

  • 标签: 虫草素 细胞增殖 侵润转移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HELA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恩度)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以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和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系HPMEC建立非接触式共培养血管模型,并在此模型上应用MTT方法研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以流式细胞仪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的周期分布,以RT—PCR和Westernblotting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的cyclinD1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恩度能明显抑制共培养模型下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并呈剂量依赖性;肿瘤内皮细胞G0/G1细胞数增多,S期细胞显著减少;转录和蛋白检测水平cyclinD1呈剂量依赖性下调。结论:恩度能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且这一作用与抑制cyclinD1表达,使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滞留于G0/G1期有关。

  • 标签: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 共培养 HPMEC细胞株 CYCLIN D1
  • 简介:目的研究舌鳞状细胞癌的Ki-67及E-钙粘的表达、肿瘤厚度、浸润方式及淋巴细胞浸润程度等因素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舌鳞状细胞癌病例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Ki-67、E-钙粘的表达,同时测量肿瘤厚度、浸润方式、分化程度等病理指标,分析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分子表达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51例患者中,14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8例随诊期间死亡,用Kaplan-Meier法计算5年生存率为78.1%。E-钙粘表达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08),而Ki-67表达及肿瘤浸润方式与病理分化程度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厚度、E-钙粘表达是颈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中预后与T分期、颈淋巴结转移、肿瘤厚度相关,Cox多因素分析颈淋巴结转移是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颈淋巴结转移是舌鳞状细胞癌的独立预后因素,肿瘤厚度及E-钙粘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Ki-67表达及浸润方式是肿瘤分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舌鳞状细胞癌 E-钙粘素 KI-67 肿瘤厚度 淋巴结转移
  • 简介:目的探讨小剂量米非司酮配伍甲基睾丸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1例确诊为子宫肌瘤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口服米非司酮10mg,甲基睾丸5mg,1次/d,连服3mo为一疗程。治疗前后及停药6mo均行彩超监测子宫及肌瘤大小,同时实验室检测血清性激素水平。结果51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出现闭经,下腹部胀痛及贫血等得以纠正。治疗后血清雌、孕激素平均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子宫及肌瘤体积较前明显缩小(P<0.01)。停药后随访6mo无复发,其中43例绝经,8例月经稀少。不良反应主要是更年期综合征表现,但均不严重,不需处理。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易诱发绝经,效果好,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是一种理想的药物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小剂量 米非司酮 甲基睾丸素 治疗 围绝经期 子宫肌瘤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雷公藤红对鼻咽癌CNE-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和放射增敏作用及其机制;为中药雷公藤红的抗肿瘤作用以及寻找新的放射增敏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方法利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雷公藤红对CNE-1细胞的抑制率,并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雷公藤红对CNE-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应用集落形成方法和多靶单击数学模型拟合放射剂量-细胞存活曲线;观察雷公藤红对鼻咽癌细胞株CNE-1的放射增敏作用;流式细胞法观察雷公藤红对CNE-1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雷公藤红对Fas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雷公藤红对CNE-1细胞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随作用浓度的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升高、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IC50为32μg/m1);镜下可见核浓缩、聚集、碎裂、凋亡小体形成等典型的凋亡特征;集落形成方法显示雷公藤红和照射联合作用于CNE-1细胞,表现为剂量生存曲线左移,SER增加,Do减低,Dq变小,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明显增强,雷公藤红对鼻咽癌CNE-1细胞株有明显的放射增敏效应。流式细胞法结果显示雷公藤红影响CNE-1细胞周期再分布,随药物浓度增加,作用48小时后CNE-1细胞G1期G2/M期比例逐渐增加,S期细胞比例逐渐减少;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显示随着雷公藤红作用浓度增加Fas蛋白表达上调。结论雷公藤红对鼻咽癌细胞株CNE-1有明显的增殖抑制和放射增敏作用。放射增敏的机制可能与雷公藤红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1、G2/M期并使S期细胞减少以及细胞Fas蛋白表达变化导致凋亡增加有关。

  • 标签: 雷公藤红素 鼻咽癌 放射增敏 FAS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区域动脉灌注生长抑和化疗药物对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结肠癌病人45例,随机分为A.B和C组,每组15例。A组为术前加入善宁的区域动脉灌注化疗组,B组为术前不加入善宁的区域动脉灌注化疗组,C组不采用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常规手术组。区域动脉灌注化疗7~10d后行肿瘤切除手术。切除标本行MVD、VEGF、Ki67LI、ALI检测。结果A、B、C组MVD分别为12±8、25±17、26±16(P〈0.05);VEGF表达分别为39.2%、70.0%、72.4%;Ki67L1分别为(8±4)%、(11±6)%、(16±7)%(P〈0.05);ALI分别为(4.3±0.5)%、(2.2±0.6)%、(1.5±0.6)%(P〈0.05)。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可以对肿瘤增殖有抑制作用,并可以促进细胞凋亡,加入善宁可以加强其上述作用外,对肿瘤血管形成具有抑制作用。结论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可以提高结肠癌的疗效,生长抑可以增强其抗肿瘤作用。

  • 标签: 生长抑素 区域动脉灌注化疗 结肠癌 血管形成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观察和比较重组人血管内皮抑(恩度)联合培美曲塞与单药培美曲塞治疗晚期复治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32例均已确诊并有远处转移的复治的晚期NSCLC患者,其中恩度联合培美曲塞组12例,培美曲塞单药组20例,按照RESIST标准每周期评价化疗疗效和WHO标准每周期评价毒性。结果恩度联合培美曲塞组共完成35个周期,平均2.9个周期。RR3例(25.0%),CBR9例(75.0%)。培美曲塞单药组共完成55个周期,平均2.7个周期。RR4例(20.0%),CBR12例(60.0%)。两组比较,R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R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毒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均未达到3级及以上,可以耐受。结论恩度联合培美曲塞治疗复治晚期NSCLC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且毒性反应轻,耐受性好,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恩度 培美曲塞
  • 简介:目的:构建含MDR1基因启动子的荧光酶报告基因质粒,并检测其在朊蛋白高表达胃癌细胞系中的活性表达。方法:PCR克隆人MDR1基因启动子片段,通过亚克隆将启动子分别插入到pMD18-T载体和荧光酶报告基因pGL3-Enhancer载体中,建立含MDR1启动子的荧光酶报告基因质粒pGL-MDR1,并经测序及酶切确定扩增序列;脂质体基因转染法将pGL-MDR1转染入朊蛋白高表达胃癌细胞系SGC7901-PrP,并测定其荧光酶活性。结果:PCR克隆出MDR1启动子经DNA测序证实序列正确,pGL-MDR1转染入朊蛋白高表达胃癌细胞系的荧光酶活性,较转染入pcDNA3.1空载体细胞系相比升高3-5倍。结论:成功构建含MDR1启动子的荧光酶报告基因质粒;上调朊蛋白表达可激活MDR1的转录活性。

  • 标签: 多药耐药基因1 启动子 朊蛋白 胃肿瘤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 简介:目的:探讨细胞周期D1G870A基因多态性与头颈部肿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收集有关细胞周期D1G870A基因多态性与头颈部肿瘤易感性关系的文献,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献,应用Meta分析软件对各项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计算合并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并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的评估。结果:13篇文献纳入本研究,共计有2496例头颈部肿瘤患者和2463例对照人群。Meta分析合并结果显示与细胞周期D1G870A基因AA基因型比较,携带GG基因型和携带GG或GA基因型个体头颈部肿瘤发生风险的OR值分别为0.88和0.89(OR=0.88,95%CI:0.59-1.32;OR=0.89,95%CI:0.67-1.19)。通过种族的分层分析,没有发现细胞周期D1G870A基因多态性与头颈部肿瘤易感性在亚洲人群和欧洲人群中有差异。结论:细胞周期D1G870A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头颈部肿瘤易感性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但纳入研究的数量及每个研究的样本量均较少,需加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细胞周期素D1G870A基因 多态性 头颈部肿瘤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肠道准备和不同肠道准备方法[机械性肠道准备(mechanicalbowelpreparation,MBP)/口服抗生]是否影响结直肠手术的特定结局。方法从2012年启动的美国国家外科质量改进计划中的结肠切除术的数据库中提取研究对象的资料,包括是否使用肠道准备、肠道准备的类型以及结直肠术后特定的并发症。对于接受择期结直肠手术的患者,我们使用无校正的或校正的logistic回归分析来评估术前联合MBP与抗生(MBP+/ABX+),单独使用MBP(MBP+/ABX-)以及不使用肠道准备(no-prep)对预后的影响,特别是对吻合口瘘、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siteinfection,SSI)和肠梗阻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442名患者,no-prep组2296例(27.3%)、MBP+/ABX组3822例(45.3%)和MBP+/ABX+组2324例(27.5%)。组间的基线资料基本相似,但no-pre组在既往败血症、腹水、糖皮质激素使用、出血和肿瘤播散上稍比其他两组多。与no-pre组相比,MBP无论是否联合使用抗生都与术后肠梗阻(MBP+/ABX+:OR=0.57,95%CI:0.48~0.68;MBP+/ABX:OR=0.78,95%CI:0.68~0.91)和SSI(MBP+/ABX+:OR=0.39,95%CI:0.32~0.48;MBP+/ABX:OR=0.80,95%CI:0.69~0.93)发生率的降低相关。MBP+/ABX+组患者比no-pre组患者具有更低的吻合口瘘发生率(OR=0.45,95%CI:0.32~0.64)。多因素分析发现,联合使用抗生的MBP方法与吻合口瘘(OR=0.57,95%CI:0.35~0.94)、SSI(OR=0.40,95%CI:0.31~0.53)及术后肠梗阻(OR=0.71,95%CI:0.56~0.90)发生率的降低独立相关。结论上述结果阐明了近50年来的一个争议——肠道准备是否可改善结直肠术后的结局。联合使用口服抗生的MBP方法可有效降低接近一半的SSI、吻合口瘘及肠梗阻这些结直肠术后最常见最麻烦的并发症。

  • 标签: 肠道准备 吻合口瘘 结直肠手术 前联合 结肠切除术 改进计划
  • 简介:目的:构建miR-15a-5p和miR-16-5p的荧光酶报告载体,利用此载体分析并验证miR-15a-5p和miR-16-5p与CCND1基因3'-UTR区域的确切结合位点,探讨miR-15a-5p和miR-16-5p与CCND1基因的相互作用关系。方法:通过Pubmed和miRBase数据库分别寻找到CCND1基因3'-UTR区域碱基序列和miR-15a-5p、miR-16-5p的碱基序列。找出理论结合位点后,构建荧光酶报告载体,并用荧光酶报告基因方法验证miR-15a-5p和miR-16-5p与CCND1基因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通过基因测序表明,本实验成功构建了CCND1a/Ma和CCND1b/Mb荧光酶报告基因表达载体。将上述载体应用于荧光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发现CCND1b组的荧光酶表达强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15a-5p和miR-16-5p与CCND1基因的3'-UTR区域存在结合位点,其具体结合位置在CCND1b区。这在理论上意味着miR-15a-5p和miR-16-5p可以抑制CCND1基因的表达。

  • 标签: CCND1 miR-15a-5p miR-16-5p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 简介:目的观察β-链接(β-cat)、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环氧合酶-2(COX-2)在鼻咽癌(NPC)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三者的表达及其联合表达在NPC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50例NPC石蜡标本和15例正常鼻咽组织中β-cat、iNOS和COX-2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正常鼻咽组织中iNOS、COX-2未见表达,而β-cat胞膜表达。NPC中,所有病例β-cat胞质均呈阳性表达,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07,P=0.000)。β-cat胞膜表达明显降低,与正常黏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65,P=0.000);iNOS表达阳性37例(χ2=25.371,P=0.000),COX-2表达阳性33例(χ2=20.109,P=0.000),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胞质内β-cat、iNOS、COX-2的表达在不同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者胞质的表达强度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胞质内β-cat、iNOS和COX-2的过度表达与NPC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相关;胞质内β-cat、iNOS与COX-2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能同时针对三者起作用的化疗药物具有更好的抗瘤效应或放疗增敏效应。

  • 标签: Β-链接素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环氧合酶-2 鼻咽癌
  • 简介:目的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在加速康复模式下,促红细胞生成(erythropoietin,EPO)联合铁剂改善贫血与多次使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acid,TXA)减少围术期失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5月至2017年1月,行TKA手术患者154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相关血液管理方案分为3组,A组:单次静脉应用联合局部应用TXA;B组:在A组基础上联合应用EPO及铁剂;C组:在B组基础上多次静脉应用TXA。搜集并比较3组总失血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最大值、输血率、住院时间以及血栓发生情况。结果总失血量:(636.95±285.03)ml,明显低于A组(932.64±351.00)ml,B组(824.18±385.09)ml,(P〈0.001)。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最大值:C组(20.62±9.83)g/L,低于A组(28.91±15.02)g/L,B组(25.37±14.11)g/L,(P〈0.001)。输血率:A组2.96%,B组2.40%,C组0.45%,三组比较呈下降趋势,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住院时间:C组(9.92±3.17)天,低于A组(12.00±3.87)天,B组(11.57±3.8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发生肌间静脉血栓:A组61例,B组45例,C组1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6)。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A组11例,B组9例,C组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1)。整个住院及随访期间没有发生肺栓塞事件。结论(1)应用EPO联合铁剂可有效降低TKA围手术期失血量,减少患者血红蛋白的丢失;(2)静脉多次应用TXA,能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失血,改善术后贫血状况,缩短住院时间,且不增加血栓并发症的风险。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氨甲环酸 输血 失血
  • 简介:高级别胶质瘤(又称恶性胶质瘤)包括WHO分级为Ⅲ、Ⅳ级的肿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脑肿瘤。新诊断的Ⅲ和Ⅳ级胶质瘤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24个月和8~15个月。采用目前标准的替莫唑胺(TMZ)同步化疗及辅助化疗.新诊断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不足10%。前期研究显示,干扰α(IFN-α)可通过抑制胶质瘤细胞MGMT和NF-kB的表达增加TMZ的化疗敏感性.

  • 标签: 高级别胶质瘤 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标准方案 干扰素Α 诊断 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