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1 个结果
  • 简介:聚明胶肽为新一代明胶类血浆代用品,具有迅速补充血胶体成分,维持胶体渗透压,增加血浆容量,体内存留时间短,不干扰交叉配血等优点。为进一步了解聚明胶肽对手术病人凝血功能的影响,我们对46例鼻内窥镜病人在手术中应用聚明胶肽,观察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报告如下。

  • 标签: 聚明胶肽 凝血功能 手术病人 鼻内窥镜 血浆代用品 胶体渗透压
  • 简介:全麻下喉镜窥视和气管插管刺激可引起显着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心血管副反应,如何减轻和控制这类应激反应是众所关注的问题,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多,采取诸如咽喉气管表面麻醉、喉上神经阻滞和应用镇静、镇痛药,肾上腺能神经阻断药及血管扩张药等措施,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本文采

  • 标签: 全麻诱导 气管插管 心血管副反应 喉镜 心率 应激反应
  • 简介:目的:观察低比重布比卡因脊麻应用于下肢手术的效果。方法:ASAⅠ-Ⅱ组骨科及普外科下肢手术患者113例,年龄14-77岁。用0.75%布比卡因液1.6ml和注射用水8.4ml配制成0.12%布比卡因10ml,经测试在21℃时比重为1.0008。取患侧在上的侧卧体位,经L3-4间隙用7号穿刺穿刺,斜口朝天。脑脊液流出后胺0.1-0.2mg/kg计算注入的局麻药量,注速按0.2-0.4ml/s推注。拔针后调节体位为头低脚高位,控制阻滞平面达到手术要求后即改为平卧或头稍高位。结果:用药量达8-10ml者有97例,占86%。阻滞作用出现时间1-2min,阻滞平面固定时间15-20min,阻滞平面在T8以下者有110例,占97%。下肢运动阻滞程度按Bromage分级为2级。阻滞维持时间2.5-3.0h。麻醉成功率100%。术后轻度头痛2例。结论:本法药源充足,配制容易,体位安置简便,作用出现迅速,阻滞效果理想,并发症少而轻。

  • 标签: 低比重布比卡因 脊髓麻醉 下肢手术 麻醉效果
  • 简介:例1男,12岁,体重40kg,因左眼炸伤急诊入院。心肺及化验检查无异常,拟行眼球摘除术。术前肌注阿托品0.3mg。入室后血压110/70mmHg、心率110bpm、呼吸20tpm。静脉缓慢注射泾丁酸钠60mg/kg后,施行局部麻醉。手术分离眼球时。患者心率骤降至60bpm、呼吸12tpm、微弱、测潮气量为180ml。立即停止手术,静脉给阿托品0.3mg,面罩加压给氧,5min后心率100bpm、呼吸18tpm、潮气量300ml。手术继续进行,历时1h结束。术后无麻醉并发症发生。

  • 标签: 心率 眼心反射 呼吸抑制 静脉 阿托品 术中
  • 简介:目的:用Hemosonic^TM100经食道超声心动仪连续观察比较其术中气腹前后血流动力的变化,为腹腔镜手术与麻醉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ASAI~Ⅱ级,年龄20~60岁的择期手术病人40例,其中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病人20例为I组,行腹腔镜卵巢切除术的病人20例为Ⅱ例,诱导后置入Hemosonic^TM100血流动力监测仪,测定气腹前体位气腹后放气等各时点的学流动力学指标。结果:(1)两组病人体位前后HR、MAP、CO均未有显著性差异。(2)气腹后1min、5min、10min与气腹前相比,两组病人HR、MAP、CO、ABF、PV、Sva、TSVR均明显增加,(3)放气后5min与气腹前相比HR、MAP有所升高,CO,Sva升高明显,而TSVR则显著降低。结论:全麻病人气腹时血流动力学发生明显的变化。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气腹 血液动力学 影响 食道超声心动仪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 简介:目的:观察术前高容量血液稀释(AHH)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手术的可行性。方法:42例ASAⅠ-Ⅱ级凝行上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H组)和对照组(R组)。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施行。H组:于切皮前输毕6%海脉素1000ml,按50ml/min输入。R组:输注复方氯化钠液,方法同H组。持续监测MAP、HR、CVP、CL、TEI、SpO2和PetCO2;分别于稀释前,稀释后,术前、术后第1天和第7天测定HCT、PT、APTT和FIB的变化。记录术中输血量和输液量;计算出血量。结果:术中两组病人出血量和输液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输血量及输血病人敷以H组明显低于R组(P<0.05)。H组MAP的变化明显低于R组(P<0.05)。稀释后,H组CI显著高于基础值及R组,但HR明显降低(P<0.05)。CVP升高更显著(P<0.01)。但尚在正常生理范围。H组的HCT在稀释后及术中明显低于基础值及R组(P<0.05)。但在术前和术后第1天及第7天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T、APTT及FIB于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TEI在稀释前后也无明显变化。结论:硬膜外麻醉上腹部手术病人可安全施行AHH,可有效提高对失血的耐受性。

  • 标签: 高容量血液稀释 硬膜外麻醉 上腹部手术 心功能 血液动力学 凝血功能
  • 简介:目的:观察异丙酚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用于儿童斜视手术中的生命体征、术野出血、眼肌松驰及麻醉苏醒情况。方法:选择45例ASAⅠ级择期斜视手术儿童,随机分为三组:Ⅰ组单纯氯胺酮静脉麻醉;Ⅱ组分次重复流向异丙酚复合单次氯胺酮静脉麻醉;Ⅲ组微泵输注异丙酚复合单次氯胺酮静脉麻醉。监测MAP、HR、RR、SpO2,观察异丙酚首次剂量后下颌松驰呼吸抑制例数;眼肌松驰评级;手术中止血棉签应用数量;意识恢复时间。结果:两试验组各时点MAP显著性下降(P<0.05),对照组3min时点显著性增高(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HR在3min时点,与术前相比,对照组3min时点显著性增高(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HR在3min时点,与术前相比,对照组显著性增快(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HR在3min时点,与术前相比,对照组显著性增快(P<0.05),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眼肌松驰评级高(P<0.05);止血棉签数量少(P<0.05);意识恢复时间显著性缩短(P<0.05),Ⅲ组比Ⅱ组显著性缩短(P<0.05)。结论:三组麻醉方法的生命体征均较平衡,Ⅱ、Ⅲ组的术野渗血少,眼肌松驰好,利于手术操作,麻醉苏醒快,采用微泵输注异丙酚的效果更好。

  • 标签: 儿童 斜视手术 异丙酚 氯胺酮 静脉复合麻醉法
  • 简介:目的:研究术前施行心理学干预对患者的应激状态影响。方法:60例妇科择期手术患者,无精神病、麻醉和手术史,随机分为心理疏导组(n=30)和对照组(n=30)。全部患者都在术前和术后施行心理学调查与各种测试评价。术前采用填写调查问卷方法,让患者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并在术前、术中和术后检测血清皮质醇和血浆白蛋白,监测血压、心率和心电图数据。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的SAS、SDS、SCL-90记分无显着性差异,术后则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术前血清皮质醇和血浆白蛋白值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但在心理疏导组的术中和术后血清皮质醇与术前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减低(P<0.01),血浆白蛋白则无显着性差异;对照组的术中和术后血清皮质醇与术前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增高(P<0.01),血浆白蛋白则显着性降低(P<0.05)。心理疏导组的血压和心率平稳;对照组的血压和心率则波动明显增大。结论:手术前对病人施行心理疏导有助于降低麻醉手术的应激状态。

  • 标签: 心理疏导 妇科手术 应激状态 血清皮质醇 血浆白蛋白 围手术期
  • 简介:目的:在神经外科全麻手术中病人保留自主呼吸期间,采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和变相气道正压通气(BIPAP)两种通气方式,比较两种通气法对诱导镇静药和镇痛药用药量与术后脱离呼吸机的影响。方法:选择37例ASAI~Ⅲ级神经外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16例,术中采用IPPV通气方式;B组21例,术中采用BIPAPA通气方式。记录两组病人诱导插管咪唑安定和哌替啶的用药量,以及术后脱离呼吸机的时间,进行比较。结果:A组病人咪唑安定和哌替啶的用药量高于B组,P<0.05;A组病人术后脱离呼吸机的时间长于B组,P<0.05。结论:在全麻保留自主呼吸的情况下,BIPAP能维持较好的通气/血流分布和通气效率,较适宜用于神经外科全麻手术病人。

  • 标签: 神经外科 全麻手术 呼吸机 间歇正压通气 变相气道正压通气 镇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