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上海地区血压正常汉族老年人中(年龄≥60岁)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的分布特点,并同国内外人群的分布频率相比较,了解地区种族分布差异及与年龄、体重指数BMI(kg/m2)的相互关系.方法体检选取92例正常健康老年人,男72例,女20例,平均年龄65.32±4.70岁.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位于AT1-R基因3'-UTR的A1166C变异.结果(1)上海地区血压正常汉族老年人AA、AC、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89、0.11、0.00,1166C等位基因频率为0.05.低于白种人和日本人(P《0.001和P=0.046),与美国黑人相比无差异(P=0.815).(2)在国内人群中C1166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无差异,并与年龄、体重指数无关.结论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存在种族地域间的差异,上海地区与国内现有报道结果一致,1166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白种人群,但不同年龄不同体重指数人群1166C等位基因频率无差别.提示由于中国人群1166C等位基因频率低,故开展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疾病的关系中需要大样本研究.

  • 标签: 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基因 基因多态性 老年人 AT1-R基因 正常血压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提供诊断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4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就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8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高血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对照组为糖尿病未合并高血压患者.观察各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与N端前脑钠肽(NT-proBNP)水平、血糖值、血压值和左心功能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HbAlC、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收缩压、舒张压和NT-proBN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0.05).观察组LVMI显著高于对照组,LVEF和E/A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HbAlC与LVMI和NT-proBNP均呈显著正相关(r=0.643、0.814,均〈0.05),与LVEF和E/A均呈显著负相关(r=-0.582、-0.614,均〈0.05);NT-proBNP与LVMI和HbAlC均呈显著正相关(r=0.695、0.814,均〈0.05),与LVEF和E/A均呈显著负相关(r=-0.654、-0.688,均〈0.05);空腹血糖与LVMI、HbAlC和NT-proBNP均呈正相关(r=0.457、0.741、0.623,均〈0.05),与LVEF和E/A均呈负相关(r=-0.372、-0.482,均〈0.05);餐后2h血糖与LVMI、HbAlC和NT-proBNP均呈正相关(r=0.508、0.809、0.704,均〈0.05),与LVEF和E/A均呈负相关(r=-0.433、-0.405,均〈0.05).结论根据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临床特征,发现NT-proBNP水平对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具有较高预测价值,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NT-proBNP具有较高相关性,且检测方法简单,易于推广,可望用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左心功能筛查,具有-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老年 糖尿病 高血压 左心室肥厚 糖化血红蛋白 N端前脑钠肽
  • 简介: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高麻压患者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otalantioxidantcapacity,TAS)水平变化;分析TAS相关因素;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TAS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老年病科住院男性患者100例,年龄69~92岁,平均(83.3±6.2)岁,分为非高血压组(n=37)和高血压组(n=63),通过化学发光定量法榆测其血浆TAS,同时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onprotein,hsCRP)、尿微量白蛋白(MAU)、血脂、血尿酸、转铁蛋白等,并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厚度(CIMT).结果高血压组患者TAS值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68±0.058mmol/L与1.094±0.048mmol/L,P=0.045).单变量分析显示:TAS与尿微量白蛋白(r=-0.311,P=0.014)、血尿酸(r=-0.399.P=0.001),超敏CRP(hsCRP)(r=-0.269,P=0.011)呈负相关;校年龄以后作偏相关分析提示TAS与hsCRP(r=-0.334,P=0.02)呈负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TAS降低,且与超敏CRP一定相关性,通过TAS来评估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炎症反应和抗氧化状态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老年人 高血压 总抗氧化能力
  • 简介:目的观察老年人体位改变导致血压异常波动的发生率,研究体位性血压变化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65名老年人进行平卧位、立位3min内血压测定,据血压变化情况分成3组:体位性低血压(OH)组、体位性正常血压(ONT)组和体位性高血压(OHT)组,采用动脉硬化榆测仪榆测双侧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结果165名老年人中,OH组33例(20%),ONT组101例(61.2%).OHT组31例(18.8%).与ONT组相比,OH组、OHT组baPWV升高(P〈0.05).结论老年人体位性血压变化发生率较高;这种体位性血压变化与大动脉弹性下降有关,并可能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关.

  • 标签: 老年人 体位性血压变化 PWV
  • 简介:目的探讨高脂血症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例65岁及以卜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根据既往有无高血脂病史分成正常组和高血脂组,比较两组病人血压、血糖、血脂及肾功能各项指标,并分析血脂和肾功能的关系。结果两组间血压、血糖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高血脂组甘油三酯(TC)、胆固醇(TG)、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B(ApoB)、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尿酸(UA)均高于正常组(P〈0.01);相关分析表明:Bun和TC(r=O.3224,P=0.0009)、TG(r=0.3028,P=0.0052)、LDL(r=0.3985,P=0.0001)及ApoB(r=0.3145,P=O.0003)正相关;UA和TG正相关(r=O.3470,P=0.0001);高密度脂蛋白(HDL)和Scr(r=-0.1875,P=0.0191)、UA和Scr(r=-0.3173,P=0.0001)具有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血压、血糖相似的情况下,高脂血症是导致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肾功能损害的重要因素。

  • 标签: 高脂血症 高血压 肾功能衰竭 老年人
  • 简介:本世纪在心血管药理学方面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发现与合成,从1977年合成第一个口服的ACEICaptopril至今,已有二十几种ACEI制剂应用于临床,该类药物对现化心血管医学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它在高血压,充血性心衰,心室肥厚,心梗,糖尿病肾病等的治疗中有无以伦比的优越性,另外,它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后血管再狭窄(RS),动脉粥样硬化(AS)诸方面也显示了极大的潜力.

  • 标签: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动脉粥样硬化 ACEI
  • 简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是一种以进行性气流阻塞为特征的慢性呼吸疾病[1]。最新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COPD总人群发病率为8.6%,其中4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高达13.7%[2],已成为我国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慢病。我国COPD发病率高与吸烟,环境空气污染,出生时体重不足.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气肿 病理改变 肺动脉压力 病理生理学
  • 简介:目的调查老年男性人群血清活性维生素D含量和动脉硬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老年科体检的60岁及以上男性137例,运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中活性维生素D含量,根据检测值将其分为高、中、低值3组.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及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年龄、身高、体重等一般情况,疾病史、钙磷代谢相关药物使用情况及肾功能、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的检测,并测定动脉硬化指标,包括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臂踝指数(ABI).分析血清中活性维生素D浓度和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3组人群的一般情况、相关药物使用情况、心血管危险因素、心血管系统疾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aPW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BI在3组人群中差异统计学意义(P=0.047),ABI和血清中活性维生素D的含量呈负相关(P=0.015).结论老年男性中,活性维生素D的含昔与baPWV无相关,而与ABI呈负相关关系,提示活性维生素D和早期动脉硬化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活性维生素D 老年男性 动脉硬化 BAPWV ABI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亚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症(SCH)与动脉硬化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SCH患者65例作为观察组,并设对照组42例,分析比较2组体质指数,血压水平,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全套,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明显增高(P〈0.05);hs-CRP亦显著增高(P〈0.05),Hcy水平增高更为明显(P〈0.01)。结论老年SCH患者存在血脂紊乱、高C反应蛋白水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提示老年SCH患者存在更明显的动脉硬化病理生理基础,可能预示更高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 标签: 亚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 症动脉硬化 C-反应蛋白 同型半胱氨酸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是累及大中动脉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人类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导致该病最主要的机制之一是动脉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低密度脂蛋白在内膜下沉积,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炎症因子释放,致使炎性细胞募集积聚于内膜下,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致斑块形成。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功能异常 血管外膜 淋巴管 内皮细胞功能紊乱 低密度脂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漂移水平的差异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glucosemonitoringsystem,CGMS)对43例正常人及87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71±10)h的血糖监测,分析日内不同时段的血糖水平、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及日间血糖平均色对差(MODD);并用多普超声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内中膜厚度,将糖尿病者分为A组(IMT〈0.8mm)和B组(IMT≥0.8mm),与对照组C组进行比较。结果(1)糖尿病组的血压、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体质量指数(BMI)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则降低(P〈0.01);B组冠心病及脑血管病的百分比、糖尿病病程、收缩压、HbAlC、BMI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较A组增高(P〈0.05或P〈0.01);IMT与负2h血糖的相关性最强(r=0,88,P〈0.01),而与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呈负相关。(2)T2DM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IMT增加(P〈0.001);而CGMS显示的24hMBG、MAGE与IMT的相关性强(r=0.181,P〈0.01).(3)HbAlc与MBG呈正相关(r=0.82,P〈0.01),而与MAGE、NGE及MODD均不相关。(4)研究还证明:CGMS观测值与血浆葡萄糖值及指端毛细血管血糖均呈正相关(r=0.93,r=0.95,P均〈0.001)。结论T2DM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仅与血压、血糖、血脂、HbAlc及IMT有关,而且与血糖漂移水平的差异密切关联,相似的HbAlc水平其血糖漂移的程度可以不同,而血糖漂移幅度大的患者发生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性高。

  • 标签: 糖尿病 2型 颈动脉疾病 动脉硬化 血管内膜 血糖
  • 简介:目的通过对上海市长宁区社区人群的抽样调查,了解其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和治疗率,并分析与高血压相关联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四个社区,对其中35~91岁且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的自然人群19519人(男性8673人,女性10846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和治疗率分别为39.88%、84.74%和47.93%,三率均为65-91岁组高于35-64岁组(39.88%和22.27%,87.40%和78.74%,49.88%和43.53%,P〈0.05);(2)对高血压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与年龄、性别(男性)、体质指数、家庭收入、摄盐量、父母高血压史及本人高脂血症史相关(P值均小于0.001),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父母高血压史、本人高脂血症史的OR值分别为1.064(1.060-1.068)、1.098(1.053~1.145)、1.134(1.121-1.147)、1.831(1.722~1.947)、1.507(1.329-1.708);以家庭年收入5万以下组为参照,5-10万和10万以上组OR值分别为2.349(1.559-3.540)和2.462(1.620-3.742);以摄盐量6-12g/d组为参照,〈6g/d组和〉12g/d组OR值分别为0.888(0.832-0.947)和1.117(1.016~1.227).结论上海市长宁区社区人群≥65岁者高血压的患病率较高,而中青年高血压的知晓率和治疗率较低,特别是男性.年龄、男性、体质指数高、嗜盐、家庭收入高、高血压家族史及本人高脂血症史是高血压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标签: 高血压 患病率 知晓率 治疗率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部分血液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109例明确诊断“H型”高血压患者,记录一般资料、血清Hcy、空腹血糖(GLU)、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肌酐(Cr)、肌酐清除率(Ccr)、血尿素氮(BUN)、血尿酸(UA)、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不同Hcy水平组之间GLU、HbA1c、Cr、Ccr、BUN、HDL—C、LDL—C相比,组间存在差异(P〈0.05)。不同Hcy水平组之间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既往脑卒中、吸烟史、饮酒史、脑卒中家族史、体质指数(BMI)、TG、T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血脂、血糖和肾功能方面,“H型”高血压患者Hcy水平与部分血液生化指标存在相关性。

  • 标签: 高血压 同型半胱氨酸
  • 简介:目的观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tHcy)与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测定90例老年ISH患者血压和血脂,并检测其血Hcy浓度、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尿微量白蛋白(MAU),测定左室质量指数(LVMI),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FMD)和颈动脉内膜厚度(CIMT)。结果(1)Hcy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利用单变量分析显示:Hcy与血清甘油三酯(r=0.318,P=0.003)呈正性相关,与胆固醇(r=0.238,P=0.029)、低密度脂蛋白(r=0.221,P=0.043)、脉压差(r=0.253,P=0.019)无相关性;而采用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发现:Hcy与血清甘油三酯(r=0.302,P=0.004)呈正相关,但与脉压差、(r=0.217,P=0.038)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收缩压及舒张压无相关。(2)Hcy与血清炎性因子相关性:Hcy与IL-6呈正性相关(r=0.426,P=0.000).(3)Hcy与内皮功能相关性:校正年龄、血脂及血清炎性因子,利用偏相关分析表明Hcy与FMD的变化呈负相关(r=-0.332,P=0.003)。(4)Hcy与靶器官损害关系:未发现Hcy与CIMT、LVMI及MAU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心血管危险因素有一定相关性,是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老年人 高血压 高同种半胱氨酸血症 心血管疾病 内皮 血管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一氧化氮(NO)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中的变化,以及与左室肥厚(LVH)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选取EH伴LVH患者、EH不伴LVH患者及正常人各30例,检测血浆NO、AngⅡ水平及左室重量(LVM),进行组间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1)EH伴LVH组血NO水平低于EH不伴LVH组、正常对照组俨〈0.01),EH不伴LVH组NO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2)三组之间血AngⅡ水平与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LVM呈正相关(P〈0.01或0.05);(3)血压、LVM与NO呈负相关、与AngⅡ、LVM呈正相关(P〈0.01或0.05)。结论研究结果提示:血浆NO、AngⅡ参与了EH及LVH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

  • 标签: 一氧化氮 血管紧张素Ⅱ 原发性高血压 左室肥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