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脐动脉气检测在新生儿复苏抢救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近一年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均进行Apgar评分评估与脐动脉气分析评估,并对两项评估结果进行分组对比的方法进行实验观察与研究。为A组新生儿采用Apgar评分作为复苏抢救依据,并观察记录实验结果;为B组新生儿采用脐动脉气分析作为复苏抢救依据,并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将两组实验结果进行记录总结并对比分析报告。结果:在无其他客观因素干扰时,A组新生儿的窒息发生诊断为3例,占比为8.82%,救治成功3例,占比为100%,围产儿结局不良共计10例,占比为29.41%;B组新生儿的窒息发生诊断为4例,占比为11.76%,救治成功4例,占比为100%,围产儿结局不良共计8例,占比为23.53%。从数据结果上来看,两组在新生儿窒息与围产儿结局不良的数据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救治成功率上差异不大(P>0.05)。结论:通过两组对实验案例的观察调研报告可知,对新生儿复苏抢救采用脐动脉气检测,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应用价值,方法有效,值得推广。

  • 标签: 新生儿窒息 脐动脉血气检测 Apgar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肠系膜上动脉栓溶解治疗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间的30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结局分为死亡组(包含15例)和康复组(包含35例)。对比两组患者在性别、平均年龄、病程、出血状况、心血管疾病史及动脉栓形成情况的差异,据此设计个性化的护理方案。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有无出血,有无其他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时间>6小时者明显少于死亡者,且栓塞处在远端者明显多于死者,差异显著性(P<0.05)。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包括手术前、中和术后的护理。结论:病程与栓塞位置是决定介入性溶栓术疗效的重要指标,可以缩短病人的病程;而栓塞点在远端可以提高病人的预后,通过合理的护理可以降低病人的感染风险,对早期恢复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肠系膜 动脉血栓 介入溶栓 预后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取无序贯机械通气治疗对ICU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病伴呼吸衰竭患者动脉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收治的120例ICU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病伴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无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经过为期3天的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动脉气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为期3天的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动脉气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ICU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病伴呼吸衰竭患者采取无序贯机械通气来进行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动脉气指标,对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显著,在临床中值得大体推广使用。

  • 标签: 无创序贯机械通气 ICU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病伴呼吸衰竭患者 动脉血气指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为研究平滑肌细胞(SMC)在冠状动脉管壁中的增殖消长,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以及在AS高低发区的差异,应用Quantimet970图像分析仪及其Quips软件测试268例AS高(北京109)低(宁波64,南宁95)发区15-39岁意外死亡者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血管管壁细胞核数密度及面密度,应用特殊染色方法及偏振光显微镜观察及胶原纤维的变化。结果为;三地区男性内膜细胞核数密度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均有随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并以北京为明显,女性年龄性变化趋势均不明显;男性绝大多数年龄组的内膜细胞核面密度北京均低于宁波及南宁,男性及北京女性均有年龄性变化趋势;三地区男性中膜细胞核数密度均有年龄性变化的趋势,女性则无;三地区男性或女性中膜细胞核面密度的年龄性变化趋势均不明显,但大多数年龄组北京均低于宁波及南宁。随着年龄增加左前降支血管壁内膜I,Ⅲ型胶原纤维均逐渐增多,高发区较低发区明显。AS病变中Ⅰ,Ⅲ型胶原纤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多。结果提示AS高发区人群左前降支血管壁年龄性老化趋势较低发区明显,此可能是AS发生发展较快的局部因素。

  • 标签: 细胞核密度 胶原纤维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 青年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MDCT血管成像在颈动脉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评估颈动脉斑块特征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为颈动脉斑块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理论基础。方法:筛选符合本研究对实验纳入标准的临床病例资料86例,依据患者是否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将86例符合标准的病例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患者均发生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对照组36例患者病例均未发生急性卒中事件。对所筛选出的86例影像资料中颈动脉斑块性质、形态、分布位置,血管狭窄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将结果运用统计学知识进行分析,结果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为脂质斑块、斑块表面溃疡或不规则、血管重度狭窄程度占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CT颈动脉管成像技术可清晰了解颈动脉斑块的性质、斑块的形态以及斑块位置,识别高危颈动脉斑块特征。

  • 标签: 颈动脉斑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T血管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和手术方式。方法对4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采取微手术即采用小骨瓣开颅+引流术和脑室穿刺引流尿激酶冲洗治疗。结果45例患者微手术后良好12例,致残18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ll例。结论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引流术是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 标签: 微创治疗 高血压性脑出血 外科治疗 手术方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腕部固定联合食指感知法在动脉采集中的应用重点。方法:将2019年4月到2020年4月在我院行动脉采血的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98例患者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针对对照组,采用常规桡动脉采血方式,将患者手臂向外伸展,找到桡动脉搏动明显位置,用中指、食指固定,手持采血器,在中指、食指间30°进针,采血完毕后进行常规止血,针对干预组,应用腕部固定联合食指感知法,对比两组相关数据。结果:干预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疼痛评分(VAS评分法)、穿刺操作时间几项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统计学意义。结论:将腕部固定联合食指感知法应用在动脉采集中,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缩短了穿刺时间,减少患者痛苦,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这一操作方式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 标签: 腕部固定联合食指感知法 动脉血采集 应用重点 探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重度妊高症降压治疗后胎儿脐动脉流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重度妊娠高血压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列为观察组,对其进行降压治疗,并测定对比分析治疗前后胎儿的血流情况,大脑中动脉(MCA)、脐动脉(UA)的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收缩期峰值/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值(S/D)。并选取同期正常孕妇49例作为对照组,对于其胎儿血流情况进行测定,继而将其与治疗后的观察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统计分析得出,相比于治疗后,治疗前的UA-PI、UA-RI及UA-S/D更高(P<0.01),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的UA-PI、UA-RI及UA-S/D显然更高(P<0.05),在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MCA-PI、MCA-RI及MCA-S/D的对比方面,治疗后的观察组更低(P<0.05)。结论经我院研究得出,采用降压治疗的方法对重度妊娠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胎儿血流,但还不能达到正常胎儿的水平,为防止不良结局的发生,应当及时加强监测,保障母婴安全。

  • 标签: 降压 重度妊高症 胎儿 动脉血流 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危重患者使用动脉气剩余血进行生化检验的价值。方法:采用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0月接收的危重患者共计72例进行研究,按照抛硬币法将患者划分成对照组(36例)和研究组(36例)。对照组患者使用静脉血进行生化检验,研究组患者使用动脉气剩余血进行生化检验,归纳总结两组患者的用血量情况和生化检验结果情况。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生化检验结果相比,并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用血量少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危重患者 生化检验 动脉血气剩余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危重患者使用动脉气剩余血进行生化检验的价值。方法:采用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0月接收的危重患者共计72例进行研究,按照抛硬币法将患者划分成对照组(36例)和研究组(36例)。对照组患者使用静脉血进行生化检验,研究组患者使用动脉气剩余血进行生化检验,归纳总结两组患者的用血量情况和生化检验结果情况。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生化检验结果相比,并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用血量少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危重患者 生化检验 动脉血气剩余血
  • 简介:[ 摘要 ] 目的 : 结合临床与文献,研究 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管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 方法:时间范围: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5 月,研究对象:选取 80 例 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下肢动脉栓患者应用溶栓导管治疗的效果和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20.1-2023.12接收到的合适的患者60例,给患者应用溶栓导管治疗,配合采取围术期干预策略,加强血运观察。结果:34例患者手术中血管全面通畅,15例在48小时内复通,剩余11例部分通畅,症状改善。结论:急性下肢动脉栓患者应用溶栓导管治疗效果较好,配合有效护理避免引发并发症,增加患者血管通畅性,可以临床应用。

  • 标签: 溶栓导管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 效果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