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由于宗教、道德、伦理等原因,人胚胎干细胞研究曾度被禁止.但许多生物学家仍认为人胚胎干细胞研究有着深远意义,并将在人类认识自身及疾病治疗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经过人们不懈努力,1998年美国国会取消了该项研究禁令,且布什政府每年拨出数亿美元支持该领域研究.美国杂志1999年和2000年将干细胞生物学和干细胞生物工程评为世界十大科学成就之首,干细胞成了当今生物学研究热点.

  • 标签: 消化疾病 干细胞治疗 胚胎干细胞 成体干细胞
  • 简介:内镜技术问世被称为医学史上次革命,而更大变革在治疗内镜.近10余年来,随着内镜技术不断发展,治疗内镜在胰胆疾病应用日趋成熟,该项技术具有安全、简便、并发症低等优点,成为当今胰胆疾病治疗重要手段.

  • 标签: 胰胆疾病 内镜技术 胆总管结石 并发症 先行引流 鼻胆管引流
  • 简介:重症酒精性肝炎(SAH)特点为显著肝脏组织炎症反应、血循环中高水平促炎因子、严重凝血功能异常、血清胆红素增高以及迅速出现肝功能衰竭,其治疗临床争论和探索焦点.在戒酒和营养支持基础上,糖皮质激素最常用于治疗SAH药物之一,也是最具争议药物.正确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合理、规范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及标准化和个体化兼顾处理方案成功治疗SAH关键.

  • 标签: 肝疾病 酒精性 肝炎 酒精性 糖皮质激素类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淀粉样蛋白(SAA)水平在指导急性胆管炎患者应用抗生素临床价值。方法2016年6月~2017年5月我科诊治118例急性胆管炎患者均接受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再被分成两组,53例观察组患者依据血清感染标志物水平决定停用抗生素,65例对照组则依据传统经验治疗停药。常规检测血清PCT、CRP和SAA。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PCT、CRP和SAA水平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治疗9d后,对照组血清上述三种感染标志物水平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组,当血清PCT浓度低于0.25ng/ml、CRP浓度低于10mg/ml,或者SAA浓度低于10mg/ml,满足其中项时,即停用抗生素治疗,而在对照组,则依据传统经验,待体温和血象正常后3d停用抗生素治疗,结果观察组应用抗生素时间为(8.6±1.9)d,显著短于对照组(10.7±2.0)d(P〈0.05),观察组应用抗生素药物花费为(2465.7±306.4)元,显著少于对照组(3147.2±294.1)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PCT、CRP和SAA联合检测可有效地指导并缩短临床应用抗生素治疗急性胆管炎患者时间,对临床控制抗生素滥用有帮助。

  • 标签: 急性胆管炎 碳青霉烯类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血清淀粉样蛋白
  • 简介:与世间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样。药物既可用于防病治病,达到减轻症状、挽救生命、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质量目的,又可能成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异常或组织结构损害。此类由于药物在用于诊断或治疗疾病时又成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消化脏器功能异常或组织结构损害并具有相应临床经过疾病,谓之药源性消化疾病(Druginduceddigestive

  • 标签: 药源性 消化疾病 诊断 治疗 致病因子 药物
  • 简介:1999年日本内镜专家小野裕之及後藤田桌志等人首先开发出种先端带陶瓷绝缘头新型电刀(IT刀),可以完整切除直径大于2cm早期癌病灶,切除深度包括黏膜全层、黏膜肌层及大部分黏膜下层,这手术被称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良性肿瘤,其治疗效果与外科相近,又可避免开腹手术带来创伤和并发症,已逐渐成为治疗消化道癌前病变种标准微创治疗手段。

  • 标签: 侧向发育型肿瘤 ESD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NDOSCOPIC 消化道癌前病变 护理
  • 简介:背景:嗜酸细胞胃肠炎(EG)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和病理医师对此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诊断往往延迟。目的:探讨EG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0月-2013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确诊为EG患者临床、实验室、内镜、影像学和治疗资料。结果:10例EG患者平均年龄41.9岁,4例有过敏史或哮喘史,起病至确诊时间平均25d。临床均表现为腹痛,伴腹胀、腹泻或呕吐;8例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加,CT示7例胃和小肠壁广泛水肿,分层状肠壁增厚或腹腔积液。内镜检查发现6例胃窦、十二指肠或空肠黏膜充血糜烂。所有病例经胃肠黏膜活检和(或)腹水检查明确嗜酸性粒细胞浸润。7例患者予泼尼松治疗有效,1例停药后复发。结论:EG可能并非罕见,腹痛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或腹痛患者CT发现胃肠壁均匀水肿或分层状肠壁增厚,或伴腹水,需考虑EG,多部位包括十二指肠降部多点活检行病理学检查发现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确诊主要手段。激素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和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标签: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脑弥漫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在特殊外力作用机制下,脑内发生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病理生理变化。收集1998-10/2003-11因交通事故等所致DAI病人22例,分析CT及临床表现,讨论发病机制,以提高对本病认识,为临床提供可靠诊断依据,降低患者病死率。

  • 标签: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CT检查 诊断 临床分型
  • 简介:脑病由于严重肝脏疾病引起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在治疗上基本以降血氨和调节氨基酸平衡为主,纳络酮为羟-2氨吗啡酮衍生物,阿片样物质拮抗剂,可阻断阿片受体,产生强有力催醒作用,改善脑缺氧,以达到治疗肝脑病目的,我们2002~2004年采用纳络酮治疗肝脑病病人,并与常规治疗作比较,取得较好效果,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纳络酮 治疗 肝性脑病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接受核苷(酸)类药物(NAs)治疗过程中HBsAg动态变化对血清学转换预测价值。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CentralRegister数据库中关于HBsAg水平与HBeAg阳性CHB患者在接受NAs治疗过程中发生血清学转换关系临床研究。应用RevMan5.2软件。结果研究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467例CHB患者。HBeAg阳性患者发生HBsAg应答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64.3%,显著高于未发生HBsAg应答组19.8%(P<0.0001);HBsAg应答组HBsAg消失率为30.5%,显著高于未发生HBsAg应答组0.4%(P<0.05);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患者HBsAg基线水平为(3.4±0.6)lgIU/mL,与未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患者(3.7±0.4)lgIU/mL比,显著差异(P>0.05)。结论HBeAg阳性患者在NAs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BsAg早期快速下降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有效预测因素,甚至对HBsAg消失也有预测作用。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核苷(酸)类似物 HBSAG HBEAG血清学转换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10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补体(C3、C4)变化。方法采用胶体金法检测抗-HCV,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HCVRNA水平,将患者分为低、中等和高病毒载量3组。结果10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gA、IgG、IgM、补体C3和C4水平分别为(3.4±1.8)g/L、(19.3±3.6)g/L、(2.7±1.3)g/L、(1.0±0.2)g/L和(0.2±0.1)g/L,除C4外,均显著高于100例正常人[分别为(2.1±0.7)g/L、(11.8±1.9)g/L、(1.1±0.5)g/L、(1.1±0.2)g/L和(0.2±0.1)g/L,P〈0.05];22例低病毒载量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显著低于64例中等和16例高病毒载量患者(P〈0.05),而高病毒载量患者血清C3和C4水平显著低于低载量和中等载量患者(P〈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可能发生改变,对病情和治疗判断可能具有意义。

  • 标签: 慢性丙型肝炎 免疫球蛋白 补体
  • 简介:Wnt信号通路条进化上高度保守信号通路,参与调控细胞生长、分化、迁移、凋亡等生理过程,其异常激活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种有着较高恶变潜能肿瘤,Wnt信号通路激活在LST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Wnt信号通路在结直肠LST中研究进展作综述。

  • 标签: WNT信号通路 结直肠肿瘤 侧向发育型肿瘤
  • 简介:细胞调亡(apoptosis)1972年英国生物学家Kerr等首次提出概念。它是由基因控制细胞自我消亡过程,其发生对机体维持稳态和组织器官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引起许多生物学家、免疫学以及临床学家浓厚兴趣,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热点。近几年来已发现细胞调亡在造血、免疫和肿瘤发生机制上重要作用。认为以细胞凋亡为研究手段,可望进步探讨和揭示疾病发生机制;探讨药物或其手段作用机理和耐药性;寻找新治疗药物和方法。深入研究细胞调亡发生机制及其基因控制并进行基因分离,可望人为地调控细胞调亡,提高治疗效果、预防疾病发生

  • 标签: 细胞调亡 细胞凋亡 疾病 发生机制 临床学 首次
  • 简介:背景:胰腺实假乳头状瘤(SPNP)种并非罕见低度恶性胰腺肿瘤,近年报道例数明显增多。目的:总结SPNP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生物学行为。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07年6月上海瑞金医院收治13例SPNP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细胞α1-抗胰蛋白酶(AT)、α1-抗胰凝乳蛋白酶(ACT)、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波形蛋白、CD56、CD10、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胃泌素、生长抑素等表达。结果:526例胰腺肿瘤患者中,13例(2.5%)诊断为SPNP,男女比例为1∶5.5,平均年龄31.5岁,瘤体平均直径8.0cm。术前影像学诊断SPNP者6例(46.2%)。组织形态学显示瘤细胞大小致,排列成实片状区和假乳头结构。影像学显示4例浸润血管和周围组织,其中1例发生肝转移。免疫组化示α1-AT、α1-ACT、波形蛋白均呈阳性,11例NSE阳性,胰岛素和胃泌素阳性者。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SPNP好发于年轻女性,具有低度恶性潜能,免疫组化检测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重要价值,手术治疗对SPNP疗效较好。

  • 标签: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回顾性研究
  • 简介: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HP)在慢性胃炎(CG)和消化性溃疡(PU)病患者感染情况,研究其相关。方法对经胃镜、病理检查和HP检查1245例慢性胃病(CGD)患者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除复合性溃疡(COPU)HP检出率为55.6%外,其他CGD患者HP检出率为30.8%~36.6%。结论HP存在与CGD无明显相关

  • 标签: 慢性胃病 患者 相关性 HP 幽门螺杆菌 检出率
  • 简介: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然而.目前临床普遍采用三联疗法对相当部分患者H.pylori根除无效。目的:探讨影响慢性胃炎患者H.pylori根除主要临床因素。方法:取128例H.pylori阳性慢性胃炎患者内镜活检标本行H.pylori培养和药敏试验.以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7d三联疗法行H.pylori根除治疗,以PCR—RFLP法检测CYP2C19基因型。分析不同因素对H.pylori根除率影响。结果:共123例完成治疗,H.pylori根除率按ITT和按PP分析分别为66.4%和69.1%。H.pylori对甲硝唑和克拉霉素耐药率分别为48.4%和14.1%。有吸烟史者H.pylori根除率显著低于吸烟史者(37.0%对88.3%,P〈0.01)。甲硝唑敏感菌株和克拉霉素敏感菌株根除率均显著高于相应耐药菌株(90.5%对46.7%,P〈0.01;76.6%对18.8%,P〈0.01)。CYP2C19强代谢型根除率显著低于弱代谢型(63.4%对86.7%,P〈0.05)。不同性别、年龄以及是否饮酒患者之间H.pylori根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ylori对抗生素耐药和宿主CYP2C19强代谢型导致H.pylori根除失败主要原因.吸烟史对根除失败亦具有意义。

  • 标签: 慢性胃炎 螺杆菌 幽门 抗药性 细胞色素P450 2C19 治疗
  • 简介:目的总结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胃肠功能紊乱临床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200例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1周后是否并发胃肠功能紊乱分为观察组(胃肠功能紊乱,120例)和对照组(未发生胃肠功能紊乱,80例),对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基底节、丘脑、脑叶、小脑、脑干五个部位中,仅基底节、脑叶部位梗死率在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脑卒中昏迷组呕吐发生率(55.9%)、便秘发生率(30.4%)均显著高于非昏迷组且差异显著(P〈0.05),其他胃肠道症状在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入院时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14.3±1.2)分、血糖(11.7±2.2)m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入院2周后观察组患者ALB、PA、RBP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NIHSS评分分、血糖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胃肠道功能紊乱可能和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营养状况、梗死部位、血糖水平关系。

  • 标签: 脑卒中 胃肠功能紊乱 相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