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9 个结果
  • 作者: 陈慧慧
  • 学科: 医药卫生 > 心血管疾病
  • 创建时间:2023-05-29
  • 出处:《健康养生》2020年第18期
  • 机构:成都市武侯区华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成都 610000
  • 简介:张阿姨今年58岁,近一段时间来总是觉得头晕乏力,有时候会出现胸闷等不适。张阿姨到医院就诊,结果检查显示是高血压。听到高血压,张阿姨神情凝重,她身边患高血压的朋友太多了,知道这是一种慢性病,病程长,而且听人说血压控制不好的时候还可能出现心脑血管病,甚至危害到生命安全。对于张阿姨的疑问是真的吗?高血压患者什么情况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病呢?希望通过本文分享对您有所帮助。

  • 标签: 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慢性病
  • 简介:目的探讨非动脉瘤性与动脉瘤性蛛网膜腔出血(aSAH)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非aSAH和104例aSAH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CT检查(以德国Freiburg大学神经中心的标准,根据头部CT影像分型)、第1次全脑DSA检查、重复全脑DSA及短期和长期预后MRS(ModifiedRankinScale)评分等临床资料。结果①两组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023,P〈0.001。②两组CT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486,P〈0.001。非aSAH和aSAH患者伴有脑室积血者分别为36.6%(41/112)和89.4%(93/104),χ^2=72.254,P〈0.001;脑积水分别为34.8%(39/112)和74.0%(77/104),χ^2=38.910,P〈0.001。③中脑周围型蛛网膜腔出血和非中脑周围型蛛网膜腔出血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80,P〈0.01;经Spearman相关分析: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与CT分型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r=-0.4,P〉0.05。④中脑周围型蛛网膜腔出血患者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分别为14.5%(8/55)和21.8%(12/55),非中脑周围型蛛网膜腔出血患者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分别为54.4%(31/57)和42.1%(24/57),两组比较,χ^2=19.575,P〈0.01和χ^2=5.283,P〈0.05。⑤168例非aSAH患者随访92例,MRS≤2分者占90.2%,中、重度残疾占3.3%;104例aSAH患者随访88例,MRS评分≤2分者占50.0%,中、重度残疾占34.1%,χ^2=8.42,P〈0.05。结论非aSAH比aSAH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低,并发症少、预后好,在中脑周围型蛛网膜腔出血的患者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队列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下壁急性心梗(AMI)时侧壁、壁导联ST段压低,对梗死相关动脉的判别价值。方法将24例壁AMI早期ECG与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结果①壁AMI62.5%RCA阻塞,25%LCX阻塞,②STI、aVL下降≥0.1mV诊断RCA的敏感性93.3%,特异性83.4%。STaVL↓>STI↓诊断RCA阻塞敏感性73.3%,特异性100%;STⅢ↑>STⅡ↑诊断RCA阻塞敏感性86.7%,特异性83.4%;STⅡ↑>STⅢ↑诊断LCX阻塞敏感性66.7%,特异性100%。

  • 标签: 下壁急性心梗 临床意义 心肌梗死 ST段改变 冠脉造影
  • 简介:目的:比较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操作后假性动脉瘤(PSA)超声引导凝血酶注射(UGTI)与超声引导下压迫(UGCR)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0年6月~2006年6月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操作后出现假性动脉瘤患者共37例。其中,UGTI组:有接受UGTI治疗患者21例,UGCR组:有采用UGCR治疗的患者16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成功率、平均治疗时间、术后卧床时间等护理指标。结果:UGTI组的各种护理指标均优于UGCR组(P〈0.05~0.01);但PSA直径〈4cm的假性动脉瘤,UGTI组与UGCR组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若动脉瘤直径≥4cm,UGTI的疗效明显优于UGCR。

  • 标签: 动脉瘤 夹层 凝血酶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腹腔镜抗反流术治疗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1组、2组、3组,1组患者接受Nissen胃底折叠术治疗,2组患者接受Toupet胃底折叠术治疗,3组患者接受Rossetti胃底折叠术治疗。结果1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2组、3组患者(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2组、3组患者(P<0.05);2组患者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5.0%,低于1组、3组患者的22.5%、20.0%(P<0.05);术后随访三组患者3个月,三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前三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1组、3组。结论三种方法治疗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Nissen胃底折叠术创伤性最小,Toupet胃底折叠术围术期安全性高,建议临床医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患者实施治疗。

  • 标签: 胃食管反流 腹腔镜 抗反流术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置入单枚自膨式支架同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合并邻近锁骨动脉狭窄的技术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采用单枚支架置入同时治疗有后循环缺血症状的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狭窄率≥70%)合并邻近锁骨动脉狭窄(狭窄率≥50%)的患者21例。术中将1枚自膨式开环支架的头端放置于椎动脉V1段的中远端,尾端放置于锁骨动脉的近端。术后6~12个月行CT血管成像(CTA)和(或)DSA随访。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全部支架成功置入,椎动脉平均狭窄率由术前(87.1±5.7)%降至(7.4±6.4)%(中位数5%,范围0%~20%),锁骨动脉狭窄率由(61.9±8.4)%降至(4.5±5.7)%(中位数0%,范围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随访中发现1例(4.8%)患者椎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狭窄率约50%),但无相关临床症状;1例(4.8%)术后6个月再发眩晕,复查CTA和DSA,显示支架压缩合并椎动脉闭塞。结论单枚自膨式支架置入同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合并邻近锁骨动脉狭窄,技术可行且安全,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压缩的发生率较低。

  • 标签: 椎动脉狭窄 锁骨下动脉狭窄 支架置入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心电向量图在左前分支阻滞(leftanteriorfascicularblock,LAFB)合并陈旧性壁心肌梗死诊断方面的优势。方法釆集并分析两例有代表性的LAFB合并陈旧性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和心电向量图。心电图和心电向量图分别用Wilson导联体系和Frank导联体系采集。结果心电图无法明确诊断LAFB合并陈旧性壁心肌梗死。而心电向量图的特征性表现为额面起始向量位于下方偏左或右,然后迅速转向左上,环向左上展开;离心支呈顺钟向运行,归心支位于离心支的上方,呈逆钟向运行。结论心电向量图诊断LAFB合并陈旧性壁心肌梗死明显优于心电图。

  • 标签: 下壁心肌梗死 左前分支阻滞 心电向量图
  • 简介: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有脂代谢异常,单纯控制血糖不能完全消除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等大血管并发症,因此,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必须进行调脂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调脂药物主要包括他汀类、贝特类、烟酸、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在最近发表的CORALL研究中表明,在合并血脂代谢异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血糖控制[1].因此,对合并高脂血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调脂药物对糖代谢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我们主要介绍各类调脂药物对糖尿病状态糖代谢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 标签: 糖尿病 降血脂药 烟酸类 氯贝酸 葡萄糖代谢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抑制剂对蛛网膜腔出血(SAH)后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27只,选用视交叉前池注血法制作SAH模型,剔除3只死亡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AH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DMSO+p38抑制剂组,每组6只。采用Westernblot分别检测p38、磷酸化p38、帕金森病蛋白7(DJ-1)、自噬相关基因5(Atg5)、自噬接头蛋白p62、微管相关蛋白I轻链3(LC3)-I和LC3.U蛋白表达,并用Garcia神经功能评分标准判断神经损伤。PCI2细胞加氧合血红蛋白建立体外SAH模型,完全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H组、DMSO组及DMSO+p38抑制剂组,利用荧光探针JC-1观察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1)4组大鼠p38、磷酸化p38和DJ-1蛋白表达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4.959、150.293和698.476,均P〈0.01)。4组PCI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24.989,P〈0.01)。4组大鼠自噬相关蛋白LC3-II/LC3-I、Atg5和p62表达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35.319、110.490和36.311,均P〈0.01)。4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25.550,P〈0.01)。(2)与假手术组比较,SAH后p38、磷酸化p38和DJ一1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分别为0.43±0.06、0.41±0.02和0.07±0.01上升至0.61±0.08、0.79±O.07和0.17±0.03,均P〈0.01),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8.294-0.28上升至9.23±0.42,P〈0.01);Atg5蛋白表达上调及LC3-II/LC3-I升高(分别为0.23±0.04和0.25±0.04上升至0.47±0.04和0.46±0.04,均P〈0.01),p62蛋白表达下调(1.09±0.14降至0.54±0.10,P〈0.01);神经功能评分降低[(17.54-0.6)分降至(11.3±2.7)分,P〈0.01]。p38抑制剂显著下调SAH后磷酸化p38蛋白表达(0.794-0.07�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线粒体 自噬 大鼠
  • 简介:2009年12月11—13日,由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及神经外科主办的“全国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腔出血(aSAH)诊疗策略高峰论坛”在美丽的雁荡山成功召开。来自全国40多位脑血管病外科专家参加了此次论坛,对高分级aSAH的诊断、治疗、并发症的防治及预后等主要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对该疾病的诊疗达成了初步的专家共识。该论坛由著名脑血管病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沈建康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凌锋教授主持。现将论坛讨论的主要焦点报道如下。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结性报告
  • 简介:目的探讨入院时采取保守治疗的急性硬膜血肿患者病情加重的高危因素和危险时间窗。方法前瞻性地观察入院时予以保守治疗的急性硬膜血肿80例,在受伤3天内每8~12小时行一次CT扫描,3天后12~24小时行一次CT扫描至伤后5天,同时若出现病情恶化表现时立即行CT扫描。从而分析急性硬膜血肿病情加重的高危因素和危险时间窗。结果80例中发现急性硬膜血肿病情加重共40例,15例转手术治疗;患者的年龄、性别、出血部位等对病情加重无明显影响,但合并的颅骨骨折、脑挫裂伤等是急性硬膜血肿病情加重的高危因素。出现急性硬膜血肿病情加重的危险时间窗为颅脑创伤后24小时内(24小时内与24小时后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入院时采取保守治疗的急性硬膜血肿建议至少在伤后24小时内复查一次头颅CT,同时对于合并有颅骨骨折、脑挫裂伤的患者适当地增加头颅CT扫描的频率以及早的发现可能的病情变化。

  • 标签: 急性硬膜下血肿 高危因素 时间窗
  • 简介:蛛网膜腔出血(SAH)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发病急、病死率高、预后差等临床特点。传统观念认为,SAH后继发脑血管痉挛(eere.bralvasospasm,CVS),是导致缺血性脑损伤的主要机制。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更加注重SAH后早期脑损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炎性介质与细胞因子“级联瀑布”,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损伤 自身免疫 炎性反应 脑保护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在空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行CABG的患者40例,女性14例,男性26例。按是否应用体外循环机随机分为体外循环组(CPB-CABG组)和非体外循环组(OPCABG组),每组各20例。于术前一天、术后12h、24h、36h采集血浆标本,检测脑钠肽(BNP)含量。结果两组术后12h、24h、36h较术前血浆BNP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OPCABG组相比,CPB-CABG组术后12h[(138.0±42.6)pg/mLvs.(266.0±52.1)pg/mL]、24h[(258.0±38.3)pg/mLvs.(488.0±56.7)pg/mL]以及36h[(186.0±43.6)pg/mLvs.(356.0±47.1)pg/mL]BNP水平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非体外循环较体外循环CABG对心功能的影响较小。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脑钠肽(BNP) 冠心病
  • 简介:目的观察蛛网膜腔出血应用脑动脉瘤栓塞合并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科2010年3月-2015年8月收治的76例蛛网膜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脑动脉瘤栓塞合并腰椎穿刺治疗,观察组给予脑动脉瘤栓塞合并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恢复良好率较之对照组明显较高,致残、致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腔出血患者采用脑动脉瘤栓塞合并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好。

  • 标签: 腰大池 持续引流 脑动脉瘤栓塞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简介:目的观察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的作用,以及经导管血栓内溶栓治疗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对24例确诊为DVT患者均置放下腔静脉滤器,其中11例患者指引导丝经健侧髂总静脉置入患侧髂总静脉,并置入溶栓导管;13例经患侧股静脉置入溶栓导管.24例均经溶栓导管注入尿激酶,40~60万u/d,连续3~5d,每例患者结束溶栓前均行造影.结果无1例发生肺栓塞.21例造影显示小血管壁光滑,血流通畅,3例造影显示血管壁光滑,血流饺缓慢;24例患者下肢肿胀明显消退,无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腔静脉滤器能有效预防肺栓塞,经导管血栓内溶栓治疗DVT安全、高效,尿激酶用量少,出血少.

  • 标签: 下腔静脉滤器置放 导管 血栓内溶栓 联合治疗 深静脉血栓 尿激酶
  • 简介:目的:比较老年冠心病患者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方法:A组选择87例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B组选择79例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结果:B组死亡率低于A组(P<0.05),术后胸腔引流量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的.

  • 标签: 老年 冠心病 体外循环 冠脉旁路移植术 死亡率
  • 简介:目的对比研究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和常规X线指导射频消融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不同特点及优势,探讨CARTO指导下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的优势及可行性.方法将60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CARTO系统指导射频消融组和常规X线指导射频消融组,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放电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复发率、成功率.结果CARTO系统指导射频消融组患者30例,即刻成功率达100%,无1例发生并发症,随访半年以上均未复发,X线曝光时间较常规组明显缩短,手术时间较常规组无明显缩短.常规X线指导射频消融组30例,1例并发Ⅲ.房室传导阻滞,2例复发改为CARTO指导再次行射频消融后成功,随访半年未再复发.结论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射频消融中,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与传统X线指导相比,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减少复发,且明显减少了X线的曝光时间.

  • 标签: 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 常规X线 射频消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抬高与冠状动脉造影所示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87例急性壁心肌梗死患者,按入院时18导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分为2组,ST段抬高组(16例)和非ST段压低组(171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病变适合行经皮腔冠状动脉成型术并检测B型钠尿肽(BNP).结果急性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抬高时多为右冠状动脉近段闭塞,尤其是圆锥支闭塞(P<0.01),且伴有右心功能不全和血流动力学障碍,与壁右室心梗相比BN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壁心肌梗死合并胸前导联ST抬高表明为右冠状动脉近段或开口闭塞且多伴右室心肌梗死和心功能不全.

  • 标签: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心电图 胸前导联ST段抬高 冠状动脉病变
  • 简介:目的观察通窍活血汤对蛛网膜腔出血(SAH)后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DID)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入院时FisherCT分级,将283例SA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143例,使用通窍活血汤与尼莫地平片预防DID;对照组140例,使用安慰剂及尼莫地平片预防DID.两组患者均于入院后24h内口服或鼻饲给药,疗程21d,其他治疗两组相同.结果住院期内,中药组患者病情恶化总发生率、DID发生率分别为47.6%与11.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0.7%与22.9%(P<0.05);中药组与对照组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2.6%与11.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中药组DID患者重残、植物生存、死亡的总发生率为2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9.4%(P<0.05).结论通窍活血汤可有效地防治SAH后DID,改善DID患者生存质量,无诱发再出血的危险.

  • 标签: 通窍活血汤 缺血性脑损害 临床疗效 患者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迟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