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4 个结果
  • 简介: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东汉至三国时期的姜城城门遗址中出土一具大型兽,其制作年代在东汉末期,在同时期的城门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意义重大。其出现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一方面,本地区东汉晚期以来流行的墓前石雕虎形翼兽是其形象的直接来源,而这些石雕翼兽可能与中原文化的输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有关。另一方面,该地区当时为汉、夷、羌的交接处,据相关文献记载,此种城门兽与该地区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心理有关。东汉末年,该地区汉夷关系—度紧张,汉人根据夷人畏惧神灵怪兽的心理,在城门口放置大型石雕虎形翼兽,用来威慑夷人。而此种兽则在夷人的反叛中被破坏,汉族官吏的颂碑也多次被凿毁,整个城门也毁于兵燹。该兽、石碑、城门遗存及其毁坏痕迹为当时汉夷关系的一种物证。雅安地区特别流行此种大型有翼兽或许也与这种历史背景有关。

  • 标签: 汉代石雕姜城城门遗址有翼神兽 汉夷关系
  • 简介:X射线荧光在确定石头制品的起源方面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常常用于黑曜石的鉴定,同样还用于鉴定玄武以及其它火山岩石。

  • 标签: X射线 玄武 荧光 考古 色散 能量
  • 简介:1958年,山东滕县城东桑村公社西户口—座东汉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画像,其中229号画像在六博图中有题刻,标注对弈者的身份,颇为特别。对弈人物左侧题刻的第二字旧多误释,或释“良开(卯)丞”,或释“良成丞”,皆与字形不合。此字其实是刻划得有些走形的“邪”字,所谓“良开丞”、“良成丞”当改释为“良邪丞”。“良邪丞”即“琅邪丞”,系指东汉琅邪国琅邪县的某位县丞。右侧题刻“武阳尉”中的“武阳”,旧认为是东海郡武阳侯国,但画像所在墓葬年代为东汉延光元年(122年),此时武阳侯国早已除国且并入郯县,几乎不存在书于画像上的可能。此“武阳”其实是指与琅邪国接壤的泰山郡南武阳县。南武阳县一度曾划归琅邪国,如果画像所绘“武阳尉”与“琅邪丞”的对弈是真实事件,则最可能发生于南武阳、琅邪两县同属琅邪国之时。

  • 标签: 画像石 琅邪丞 武阳尉 南武阳
  • 简介:邓家湾遗址家河文化墓葬中主要是土坑竖穴墓,本文通过墓葬的空间布局、墓葬等级、随葬物品及葬俗,展开对当时该氏族内的原始宗教观念、社会分工、贫富分化、社会性质和结构的讨论。

  • 标签: 邓家湾 石家河文化 墓葬 氏族
  • 简介:南阳汉画像中女性的发式以发髻最为常见,主要有高髻、椎髻、双丫髻、圆髻等几种髻型;发饰则主要有假发与假髻、頍和帻、冠等,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头发美的追求和认知。

  • 标签: 汉画像石 汉代 发式 发饰
  • 简介:1988年3月14日,在朝阳市双塔区八里堡乡榆树林子村村民李荣阳家里发现金泰和三年(1203年)石经幢一个,幢为八面体。绿砂岩石质,幢身风化剥落较为严重,部分文字已脱落。幢为卯榫结构,上下均有凸榫。可知原实有幢顶和幢基。现存的为幢身,上面直径28、下面直径34、高109厘米。分别由四个大面上宽12、下宽14厘米和四个小面上宽10.5、下宽13厘米相间组成,两端并阴刻几何纹条带。

  • 标签: 辽宁 朝阳市 金泰和三年石经幢 文物
  • 简介:《新宗城县三清殿记》刻1913年出土于河北省威县,1933年的《河北月刊》第1卷第9期发表其拓片,并刊载了时任威县县长崔国卿的短文《威县新宗城县三清殿记刻考略》,封面更集刻中的“河北”二字为刊名。本文在崔考基础上,对刻内容进行了详细考证,认为其所记载的黄河水患、县城迁址等内容,可补威县地方的变迁史,而其集王羲之字,自由洒脱,一气呵成,颇具王体神韵,可与唐怀仁和尚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并称集王书法刻的双璧。

  • 标签: 河北威县 《新宗城县三清殿记》 刻石 北宋 王体集字
  • 简介:一、对狮子的最早认识狮子是最凶猛的食肉猫科动物之一。狮子体形硕大,头部宽阔,鼻骨较长,鼻头呈黑色。耳朵较短,近圆形。四肢强壮,爪子较宽,尾巴较长,末端还有一簇深色长毛。狮子毛发较短,体色有浅灰、黄色或茶色。雄狮颈部周围包着一层鬃毛,称作“狮鬃”,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长长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雄狮猎物前和黎明起身前往往大声吼叫,这就是著名的狮吼。

  • 标签: 形态 石兽 石狮 狮子 黑色 棕色
  • 简介:东周时期,铜铸币开始广泛流通。铸钱工艺脱胎于青铜器范铸技术,因此早期的铸钱一般都在青铜器铸造作坊进行。在中国古代存在着范铸造、铜范铸造和泥范铸造三大铸钱工艺传统。范铸钱工艺的出现和主要使用阶段在东周至秦汉时期,尤其是西汉早期范铸钱非常流行,此后该工艺几近消失。本文立足于考古材料,尽可能全面搜集已出土的东周至秦汉时期不同钱币种类的范资料,在此基础上考察范材质选择、刻制工具、制范技术;根据背范材料、范使用痕迹,探讨范的合范浇铸技术,力图对范铸钱工艺进行系统研究。在范铸钱工艺研究基础上,又对中国古代范铸造传统、西汉早期范铸造工艺兴盛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对范铸钱工艺在中国古代范铸技术史上的地位做出客观评价。

  • 标签: 东周秦汉 石范 铸钱工艺
  • 简介:2017年3月,正定南城门修缮工程在瓮城外西南侧施工时,于地下两米深处发现一件造像残座。此座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原座上佛像毁弃后,又将座之顶面重新雕刻为一佛龛。座之原始雕饰现仅存侧面四神王像和民间佛教团体“义邑”中都维那、维那、邑子题名。根据四神王及佛龛中残存菩萨像的造型特点,文章初步分析认为,此座原系北朝造像底座,宋朝对其进行了再利用。

  • 标签: 河北正定 南城门 石造像残座
  • 简介:<正>高文先生编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四川汉代画像砖》和由巴蜀书社出版的《四川汉代画像》两书,汇集了四川境内出土的汉画像砖(含纪年、文字砖)、画像拓片(照片)606幅,与目前我国发现的汉画像砖、画像较多的几个省区和已出版的汉画专著相比较,具有显著的地方特点:画像,以众多汉阙画像和崖墓画像为全国罕见;画像砖,则以内容丰富而数量众多居全国之首。这六百余幅汉画作品,再现了四川境内1700多年以前的政治、军事、生产、生活、文化艺术的不同侧面,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大百科全书。

  • 标签: 四川汉代 汉画像砖 汉画像石 拓片 金石 石刻画像
  • 简介:2011年10月,为配合恩来高速公路的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参考国内先进成熟的壁画保护修复方法,对恩施州宣恩县高罗乡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军标语墙进行了整体揭和保护修复,效果良好。这是湖北省对该类文物的首次揭和修复,为今后同类文物的保护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 标签: 恩施州宣恩县 红军标语 揭取 修复 保护
  • 简介:此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唐代武惠妃椁外壁纹饰的宗教内涵重新分析,认为其中的4幅“勇士神兽图”表现的可能是力士狮子的含义,它所表现的是犍陀罗佛教艺术中的护法者郝拉克勒斯和狮子形象的变体.椁外壁的动植物纹饰表达着不同的生死信仰,共同组成了一幅佛教的涅槃之地——窣堵波的墓葬化表现.

  • 标签: 犍陀罗艺术 窣堵波 石椁线刻画 墓葬美术
  • 简介:“二十四块”自20世纪50年代敦化境内牡丹江流域首次发现以来,是渤海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其留有特殊的人文信息,受到国内外的重视。但是随着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在逐渐丢失,结合保存现状的田野调查,是提出如何采职保护措施与解决保护问题的信息基础和科学依据。

  • 标签: 二十四块石 调查 保护
  • 简介:本文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切入点,对河北“国”情况进行了简要说明,并对河北的旅游发展提出建议,期望借“国”字招牌,发挥“国”优势,大力发展河北的文化旅游事业,让旅游者能够从中汲取历史文化精华,获得丰富的精神享受。

  • 标签: 河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旅游
  • 简介:一块磨刀,平淡无奇,放在水池边,并不起眼。它虽然切不动什么,但它却把自己的身躯,和着汗水,悄悄地、默默地全部献给了钢刀。磨的时间愈是长久,磨刀的牺牲就愈大,钢刀也就愈加锋利。

  • 标签: 上海阳光足球学校 王建华 教练员 学校管理 敬业精神
  • 简介:胶东半岛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位,目前,对于半岛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通过考察白石文化的文化特征及其与周边文化的联系,可以推定白石文化是胶东半岛新石器文化的源头。

  • 标签: 白石村遗址 白石文化 胶东半岛新石器早期文化 文化特征
  • 简介:中国杂技艺术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而在它成为一种表演艺术之前,作为群众娱乐活动的原始杂技,已在民间流传了万千年。值得庆幸的是,在研究中国杂技的历史时,我们可以从史籍、文学作品、出土文物中得到丰富的材料,以了解历代艺人是如何以艰辛卓绝的精神,创造了这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在此,我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主要是让人们认识到,当代的中国杂技,正是历史的中国杂技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 标签: 杂技艺术 鉴赏 百戏 佛龛 石刻 沁县
  • 简介:1973年4月,随着对外政策发展的需要,河南省博物院承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画像、碑刻拓片展览”赴日本展出。该展览共展出密县画像、南阳画像和碑刻的拓片157件,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 画像石 河南省 展览 拓片 碑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