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20 个结果
  • 简介:关山月是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人物画工作室教学体系的奠基人之一。1943年夏,关山月夫妇等人到敦煌莫高窟考察并临摹壁画。在这次考察中,关山月表现出对没骨画法的重视与学习。本文尝试讨论关山月敦煌临画中的“没骨”因素,笔者认为,关山月在敦煌“意临”“写画”中,对敦煌绘画中没骨晕染有了深入的研究。关氏将敦煌绘画中本来用于塑形的凸凹晕染所形成的“粗线条”提炼为笔法表现的画面内容,予以重新解读。这种以没骨画法来理解结构的临摹方法,使得关山月在临摹过程中侧重于画面的结构性特征,并通过对象动态与“没骨”笔法的相呼应来解读出气韵生动的感受。

  • 标签: 关山月 敦煌临画 风格分析 没骨画 晕染
  • 简介:自上个世纪初,伴随着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宗法社会的土崩瓦解.作为反映这一时代变革的意识形态.以科举制度的消失和儒学文化的式微为契机,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换。

  • 标签: 成功范例 何水法 花鸟画 重读 转型 体格
  • 简介:西北出土漢簡對于研究兩漢書史意義重大,其中諸多的習字簡記載了兩漢時期吏卒臨摹、練習書的相關史實,這些西部漢簡中的習字簡表明,漢代邊郡吏卒的書臨习是普遍、經常性的,也是漢代書進入"自覺"狀態的一個重要表現。

  • 标签: 西北漢簡 習字簡 書法自覺
  • 简介:一、对“六”的理解和认识(一)六的诞生“六”首次出现是在南齐画家谢赫《古画品录》的开篇当中,是有关于品评画作的一套标准,既是画理,更是画法。“六”何者?一日气韵生动是也,二日骨用笔是也,三日应物象形是也,四日随类赋彩是也,五日经营位置是也,六日传移摹写是也。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基本条件是用线造型、随类施彩和画面布局、笔墨、设色等艺术处理的手法,与“六”的主要内容不谋而合。从南齐谢赫的“六”中可以看出,

  • 标签: 中国传统人物画 “六法” 《古画品录》 气韵生动 骨法用笔 应物象形
  • 简介:近年来,"跨界"现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艺术设计领域,在教育领域也未尝不可"跨界",时代在发展,教育手段就必须不断创新。本文以编排设计课程的教学为例,探索如何将比较分析与情境式教学法相结合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 标签: 比较分析法 水平对比法 归纳对比法 呈现法 情境式教学法
  • 简介:清末民初之際,西方現代影印技術在國内的普及極大地促進了各類刊物的出版,書出版物就在這股浪潮中興起,在當時衆多的出版局中,震亞圖書局是較爲典型的以書字帖出版爲主營業務之一的圖書局。震亞圖書局依靠上海地區的書家和收藏家資源,出版了近百種書字帖,在上海、江蘇、江西、安徽等地設立經銷處。民國前期書字帖的出版改變了書史的發展面貌,極大地推動了帖學的重興。

  • 标签: 震亞圖書局 朱崇芳 民國 字帖出版 李瑞清
  • 简介:何绍基为晚清书坛最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甚至有人誉之为“清代第一书家”。其书法功底全面,篆、隶、楷、行、草诸体悉备,造诣精绝,尤其行草,成就最高,早为世人所公认,楷书亦获人们亲睐,惟有篆隶,至今未能引起人们特别的重视,因此对其篆、隶二体的认识、理解和赏鉴,并未达到相应的高度。一般认为,何绍基于书法研习,早年多重楷书,中岁以后渐多为行草,晚年方专注于篆隶。近人马宗霍氏在其著《霎岳楼笔谈》中说:道州早岁楷书宗兰台《道因碑》,行书宗鲁公《争座位帖》、《裴将军诗》,骏发雄强,微少涵渟。中年极意北碑,尤得力于《黑女忐》,遂臻沉着之境。晚喜分篆,周金汉石,无不临摹,融入行楷,乃自成家。”从此可知,其晚年对隶书兴趣异常浓厚,用功甚深,成效显著。天庐先生说:“何氏作隶书,是年事已高开始的。”从字面上看,二家所言似乎是说何氏接触隶书时间甚晚;其实不然,我们以为应理

  • 标签: 何绍基 隶书 中国书法艺术 艺术实践 楷书 书法家
  • 简介:  汉鸟虫篆印的抽象型作品,明显地分为汉玉印式、汉铜印式两种,尤以后者为秦汉鸟虫篆印的大宗.我们下面分析一下玉印式的特点.……

  • 标签: 抽象纹饰 汉鸟 玉印抽象
  • 简介:本课题基于行为主义教学方法,研究在新建产品成型实验平台环境下,模型课程教学内容与交通工具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相衔接的教学方法.强调在教学中使学生熟悉模型制作的技术规范和工艺流程,重点掌握油泥的加工方法和表现技法,能够根据设计内容完成相应的产品模型制作.

  • 标签: 行为主义教学方法 刺激 反应 强化 秩和检验
  • 简介:谢赫是南朝著名的画家和绘画理论家,其提出的“六论”被称为中国古代绘画的品评标准和重要的荚学原则,对后世的绘画创作和鉴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在当代艺术逐渐走向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立足传统文化,把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融入到当下的艺术创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综合材料绘画作为当代艺术发展的一种新样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而架上绘画中的材料造型(以下称“当代材料造型”)作为综合材料绘画的一个专题研究.

  • 标签: 综合材料 当代艺术 六法论 造型 谢赫 中国古代绘画
  • 简介:王羲之是中國書史中的核心人物,從東晋以至當代,在'崇王'觀念的驅使下,人們對王羲之及其書形象進行了一系列的詮釋與重塑。經詮釋和重塑所建構起來的王羲之及其書形象,與真實的形象産生了偏離與變形。人們一方面通過對王羲之相關文獻有意識地增删、編排、詮釋,重塑王羲之的個人形象,對王羲之的政治、道德形象進行建構,並建立起王羲之與碑學的關係。另一方面,通過集字、翻刻等方式複製王羲之書,在複製過程中,出現變形,重塑出與王羲之本來風格近似但又並不相同的新的形態和風格,歷代書家對這種變形多持接受態度。變形後的風格因傳播的廣泛而影響着學書者有關王羲之書形態觀念的建立,影響着中國書史的發展進程。

  • 标签: 王羲之 書法 形象 變形 重塑
  • 简介:小时侯看过一部电影,影片名记不清了,但主人公的一句台词令人难忘:“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当时觉得这话很玄,长大后知道这是一种逆向思维,这种思维常为人所用,并屡收奇效,“孙膑智胜魏惠王”、“司马光砸缸救友”等即是著名的例子。

  • 标签: 逆向思维 书法结构 变形 背离 主人公 司马光
  • 简介:俞樾生于道光元年(1821),卒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二十四年举人,三十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土。咸丰二年,散馆授编修,1855年八月出任河南学政,两年后被劾罢职,辞官后侨居苏州。此后,因“东南遭赭寇之乱”,颠沛流离于德清、上虞、上海、北京等地约十年,直到同治四年俞樾与李鸿章在金陵相识,才应李鸿章之邀出任苏州紫阳书院山长,同治六年又转赴杭州“诂经精舍”,从此足迹不出江浙,在此讲学达三十余年之久。

  • 标签: 俞樾 书法 紫阳书院 诂经精舍 李鸿章 翰林院
  • 简介:实验动画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态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创作活动在高校动画类专业开展日益广泛,针对动画本体性语言的思维训练研究够得尤为重要。

  • 标签: 思维训练法 基础教学 动画 实验 实践 创意
  • 简介:為總結雜誌辦刊經驗,推進新刊各項工作,3月18日,《書研究》復刊座談會在上海書畫出版社會議室舉行。本次座談會邀請了書學界一批重要的專家學者,堪稱是老中青三代學人的代表。其中老一輩的有黄陣、華人德、劉小晴等,中年的有劉紹剛、陳松長、祁小春等,青年學者有陳志平、仲威等。上海世紀出版集團黨委書記、總裁祝學軍也出席了座談會並致辭。上海書畫出

  • 标签: 仲威 法界 致辭 博士研究生 國書 論文
  • 简介:在艺术创作中,对"度"的理解和把握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度"不仅仅是一个"点",还是一个"区间"。仅把"度"理解为一个"点",并坚信惟有抓住此"点",才能创造出艺术杰作,这很容易把艺术创作引入"死胡同":艺术家的创造力遭受箝制,艺术作品千人一面。把"度"理解为一个"区间",鼓励艺术家在此"区间"内大胆尝试,自由创造,才能更好地激发艺术家的创造潜能,

  • 标签: 书法结构 变形 艺术创作 艺术家 艺术作品 自由创造
  • 简介:傳統書批評詞語審美參照系是一個新課題,很有挖掘潛力。本文初步揭示了古人在書面表達中藉助文學修辭手法,把天地萬物、人事物理所示之種種'意象'與書美感風格進行關聯式描述,並使之成爲藝術通感和傳統大文藝觀觀照下的書審美參照系。對書面表達中習見之經驗性詞語的'意象'趨同、類化與别異問題,對詞語本身被作爲審美參照系現象,清代碑學失誤在詞語'意象'上的諸多表現,一並進行了梳理和論説。

  • 标签: 審美參照系 意象 文學啓蒙 藝術通感 大文藝觀 類化與别異
  • 简介:构图对于绘画本身来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只要有绘画创造就必然要面对构图的问题,而中国画作为一种独特的东方绘画形式,有其特有的构图法则。早在魏晋南北朝时的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就提到:"虽画有六,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着何,一曰气韵生动是也,二曰骨用笔是也,三曰应物象形是也,四曰随类赋

  • 标签: “气韵生动” “六法” 中国画 构图 谢赫 绘画形式
  • 简介:“量”的增减是“质”的变化之前提。在结构变形中,增减手法的运用,一方面,它意味着创作主体不再是被动、麻木的,而是主动、活跃的,他需在增减什么、增减多少、怎样增减等基本问题上作出判断和选择.这是结构变形的先导。

  • 标签: 书法结构 变形 改造 创作主体 创作客体 组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