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6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20年代中期魏玛共和国外长斯特莱斯曼冷静地分析了魏玛共和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推行了一条理智而务实的外交政策.其目的在于恢复德国的大国地位,手段在于实现法国的和解,加强巩固苏联的关系以及调整美英两国的手段.

  • 标签: 斯特莱斯曼 大国外交 和解 合作 调整
  • 简介:德国作家毕希纳反对思维的第一性,表现出明显的“身体意识”。本文将试图结合毕希纳本人对笛卡尔的“二元论”哲学的研究[1]批判,以“身体主体性”概念为切入点,分析毕希纳作品中“身体主体”在“理性文明暴力”的压抑下历经复位、出场、失语、疯癫、机械化最终陷入虚无的现代性危机过程。

  • 标签: 毕希纳 身体 主体 危机
  • 简介:蔡元培对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学术制度之构建意义重大,而其在北大所进行的改革蔡元培留学德国之背景有密切关系,本文探讨其传统文化西方文化背景、对待西潮之态度,着重以蔡氏留学德国为核心,探讨以洪堡思想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大学观对蔡元培的影响.

  • 标签: 现代大学制度 蔡元培 留学 德国
  • 简介:由德国司法进行的纳粹罪行审判是德国反省纳粹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乌尔姆审判和纽伦堡审判以及联邦议院对纳粹罪犯追诉时效的辩论,对德国20世纪50至70年代的政治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德国人反省纳粹历史的自觉意识的产生和变化是其主要成果之一.

  • 标签: 自觉意识 纳粹 历史 反省 罪行 战后
  • 简介:在全球化时代,我们越来越多地面对不同文化理念和文化行为方式.由此所致的跨文化问题影响不同文化人员间的交流合作.鉴于这一新时代新问题,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应对21世纪的挑战,促进不同文化人员间的交流.本论文从跨文化诠释学理论出发,从跨文化认知特性跨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问题及跨文化理解前提三个方面,通过中德跨文化交际的实例论述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认知跨文化理解.

  • 标签: 跨文化理解 跨文化能力 文化时空观 中德跨文化交际
  • 简介: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既是德国基本法的解释者,也是重要的政治参与者.从德国宪法法院针对欧共体欧盟条约的有关案件的判决来看,它对欧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欧盟本身法律性质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德国宪法法院的影响不可忽视.

  • 标签: 欧盟 德国 宪法法院 违宪审查 管辖权 审查权
  • 简介: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先锋,德国非常重视通过能源政策和法律措施减缓气候变化,在气候保护和能源利用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德国的气候保护政策能源政策走过了从紧密联系到相互融合的演进过程。在气候保护能源政策的指导下,德国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能源法律体系,其中规定了一系列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以减缓气候变化的法律措施。国家发展战略的指引、联邦政府积极的推动、公众环保意识的支持、成本收益的综合考量以及确保能源安全的需要,是德国能源气候政策和法律体系发展完善的关键动因。

  • 标签: 德国 气候变化 能源政策 法律措施
  • 简介:地缘政治、国际体系与国家对外战略的相关性不言而喻,而对德国外交战略的影响特别显著.1871年以来的德国外交战略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俾斯麦时期,二是威廉二世和希特勒时期,三是冷战时期.研究德国外交战略地缘政治、国际体系的关系,既有利于我们认识德国重新统一后外交战略的趋势,也有利于为我国外交战略的选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 标签: 地缘政治 国际体系 德国 外交战略
  • 简介:二战结束后,苏联和法国分别提出了对鲁尔实行四大国共管和建立独立鲁尔国的方案,以防德国利用鲁尔资源卷土重来。然而,单独控制鲁尔的英国却没有接受两国的计划。随着东西方分歧的扩大,英国越来越倾向于只在州一级水平上对鲁尔工业进行公有化改造。这是英国在英占区建立北莱茵威斯特伐伦州的主要原因之一.

  • 标签: 英国 德国 鲁尔 北威州
  • 简介:德国在19世纪中后期出现了跳跃式的快速发展,这种经济起飞的深层次原因是德国制度的创新.

  • 标签: 德国 社会制度 经济理论
  • 简介:德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不仅取决于企业对研发的高投入,更重要的是有一个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是一种制度,它不仅指产、官、学、研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和反馈,还包括影响研究、探索以及学习过程的经济结构和制度组织的所有部门和方面。德国制造业国家创新体系运作的经验值得我国在实现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借鉴。

  • 标签: 国家创新体系 德国 制造业
  • 简介:同济大学是我国对德联系的一个重要窗口,德国高等学校及其他有关方面有着传统的友好联系。今年以来同济大学对德联系继续稳步开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 标签: 同济大学 友好往来 德国 高等学校
  • 简介:德国政府的改革攻坚取得了部分成果,社会及民众的改革承受力有所提高.但敏感问题的言论禁锢又引发人们对历史现实进行再思考.目前,德国朝野各党忙于调整政策、消除内耗、积蓄力量,迎接已到来的又一个改革攻坚年和超级选举年.

  • 标签: 德国 改革攻坚 党派相争 社会舆论 超级选举
  • 简介:本文尝试从文化学视角聚焦《痛苦的中国人》中的无聊问题,探讨语言危机状态下,个体混乱感知错位中,无聊作为意义消解重构合二为一的过程。文本研究得出作为存在状态的无聊同时提供了战胜虚无主义,重新追问存在意义的可能性。

  • 标签: 无聊 语言危机 门槛状态 解构
  • 简介:在近代来华的众多传教士中,郭士立是最受争议的一位。他对在华传教事业贡献颇多,却受到同时代其他传教士的指责。他是勤勉的福音传播者,却也是积极协助殖民国家侵略中国的帮凶。本文尝试从身份建构和身份冲突的视角出发,对郭士立的在华传教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 标签: 郭士立 传教士 身份建构 身份冲突
  • 简介:作为中世纪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园子”以自己独特而诗意的方式,表达出中世纪的文化精神内涵。在对于“园子”的勾勒中,诗人们往往采用一个古老的文学图景“风景宜人之地”(10CUSamoenus)。此外,中世纪文学中的“园子”还尤其从《旧约·创世纪》《旧约·雅歌》中汲取了深厚的宗教内涵。中世纪诗歌艺术作品中对“灵之园”“爱欲之园”的描摹也揭示出中世纪欧洲,尤其是12世纪以来,虔诚的宗教信仰世俗爱欲两种看似相悖的价值景观共存的有趣现象。以上这些思考会集中体现在我对12世纪的诗人哈特曼·冯·奥埃的亚瑟王叙事诗《埃里克》的分析中。亚瑟王骑士埃里克的最后一次冒险“宫廷之乐”(Joiedelacurt)在全书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在这一次冒险中出现的“林园”(Baumgarten)是中世纪诗歌“园子勾勒”的一个典例,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出“风景宜人之地”作为传统文学图景的的“新生”,甚至包括《荷马史诗》中园子爱欲的关系以及奥维德笔下以“优美之地”为背景而创作的“恐怖之事”。同样重要的是,《埃里克》作为中世纪的叙事诗,深受《雅歌》《创世纪》中的“园子”形象的影响,尤其是《雅歌》中的“封闭的园子”关涉圣母玛利亚的神学阐释也融汇到了哈特曼对于“园子”的想象和描摹中。哈特曼笔下的“园子”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以“伊甸园”和“玛利亚之园”为模板的“灵之园”,另一方面是承载着中世纪宫廷爱情(minne)的深受世俗文化影响的“爱欲之园”。同时,在这篇论文中,我也以“园子”为中心,探讨了中世纪文学中与此紧密相关的概念和主题:如“冒险”(aventiure)“骑士爱情”(minne)。

  • 标签: 灵之园 爱欲之园 优美之地(10cus amoenus) 封闭的园子(hortus conclusus)
  • 简介:统一的货币政策欧元区各成员国间独立的工资政策的相互影响是关系到欧元未来的重大问题.本文将就两者之间如何作用、其影响和潜在危险如何展开较为深入的分析.

  • 标签: 欧元 货币政策 工资政策 就业 欧元区 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