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颞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 ,TLE)患者丘脑网络异常与认知功能下降的相关性及其机制。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20年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癫痫专科门诊就诊的53例单侧TLE患者,同时招募37名人口学特征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及结构、功能磁共振检查。使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研究单侧TLE患者的丘脑灰质体积变化,使用基于种子点的结构协变网络和功能连接网络分析研究TLE患者的丘脑网络变化,对异常的丘脑结构、丘脑网络变化与认知功能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为探索TLE患者的丘脑及丘脑网络与认知表现的关系,提取丘脑体积及存在异常协同性改变的脑区的灰质体积、功能连接值与MoCA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TLE患者的MoCA总评分[27.0(25.0,29.0)分]低于健康对照[29.0(28.0,30.0)分](Z=-4.601,P<0.001)。全脑灰质体积分析显示,与健康对照相比,TLE患者的左侧小脑、右侧颞极、右侧梭状回、直回、双侧颞中回、丘脑、内侧和旁扣带回表现出显著的体积缩小(经GRF校正,体素水平P<0.001,团块水平P<0.05);以差异丘脑为种子点的结构协变网络分析显示,TLE患者丘脑与右侧梭状回(MNI:x=28.5,y=-15.0,z=-34.5)、左侧脑岛(MNI:x=-33.0,y=-18.0,z=-1.5)、右侧颞中回(MNI:x=55.5,y=-51.0,z=9.0)、左侧补充运动区(MNI:x=-10.5,y=1.5,z=57.0)和右侧中央后回脑区(MNI:x=31.5,y=-33.0,z=51.0)的协同性较健康对照减低(P<0.001,体素> 100);以差异丘脑为种子点的功能连接网络分析显示,TLE患者丘脑与左侧脑岛(MNI:x=-38,y=-7,z=-7)、左侧舌回(MNI:x=-6,y=-81,z=-12)、右侧舌回(MNI:x=15,y=-105,z=0)和左侧三角部额下回(MNI:x=-39,y=36,z=-6)的连通性较健康对照下降(GRF校正,体素水平P<0.001,团块水平P<0.05)。在TLE患者中,与丘脑协同性减低的左侧脑岛体积与MoCA总评分呈正相关(r=0.279,P=0.043),与丘脑协同性减低的左侧补充运动区体积与MoCA总评分、语言评分呈正相关(r=0.323,P=0.018;r=0.334,P=0.015);与丘脑功能连接减弱的右侧舌区功能连接值与回忆评分呈负相关(r=-0.331,P=0.016)。结论TLE患者的丘脑体积、丘脑结构协变网络及功能连接网络均发生改变。丘脑网络的异常与TLE认知表现有关,可能是丘脑参与TLE患者认知障碍的神经机制。

  • 标签: 颞叶癫痫 丘脑 丘脑网络 认知功能 多模态磁共振
  • 简介:摘要颞癫痫在所有局灶性癫痫中发病率最高,具有病因学、症状学及电生理特征多样,进展为难治性癫痫率高的特点。手术是治疗难治性颞癫痫的有效手段,但传统方法通常难以对致痫区进行准确定位,立体脑电图技术为致痫区的准确定位提供了有效手段。基于立体脑电图的射频热凝和MRI引导的激光间质热疗,为手术风险高、难度大的难治性癫痫患者的外科治疗提供了精准、微创的新选择。

  • 标签: 癫痫,颞叶 电生理学 立体脑电图 射频热凝 激光间质热疗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功能磁共振功能连接密度(FCD)探索耐药与否的内侧颞癫痫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差异,并分析其与病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从2009年7月至2019年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就诊的单侧海马硬化的内侧颞癫痫患者共146例,根据2010年国际抗癫痫联盟对耐药性癫痫的定义将其分为药物控制组(73例)和耐药组(73例)。对所有受试者均进行3.0 T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比较两组患者FCD的差异,并计算两组患者FCD差异脑区FCD值和病程的相关性。结果药物控制组和耐药组内侧颞癫痫患者的FCD显示出广泛差异。相比于药物控制组,耐药组在致痫灶侧岛、豆状核、丘脑、海马、中央前回FCD值明显降低。耐药组致痫灶侧楔前叶FCD值与病程呈负相关(r=-0.30,P=0.010)。结论耐药性内侧颞癫痫患者较药物控制组FCD值广泛降低,此外大脑可能存在进行性损伤,影像学差异有利于探究内侧颞癫痫患者耐药相关的病理生理机制,寻找可靠的耐药相关的神经影像标志物。

  • 标签: 癫痫,颞叶 磁共振成像 纹状体 丘脑 功能连接密度 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颞癫(TLE)患者脑葡萄糖代谢和功能连接的改变模式。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就诊的药物难治性单侧TLE患者75例,包括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28.4±8.7)岁]左侧TLE(LTLE)和34例[男13例,女21例,年龄(28.5±8.8)岁]右侧TLE(RTLE),同时纳入44名[男24名,女20名,年龄(31.2±6.2)岁]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的18F-FDG PET图像采用统计参数图(SPM)12进行脑葡萄糖代谢分析,并以双侧海马和杏仁核为种子点,进行葡萄糖代谢的脑功能连接分析。采用重复1 000次非参数置换检验分析数据。结果与对照组比,LTLE和RTLE组均见患侧海马、杏仁核、岛和颞代谢减低,健侧海马、海马旁回、杏仁核、豆状核及丘脑代谢增高;LTLE组还可见患侧额叶(包括额上、中回)代谢减低,双侧额眶回、双侧小脑、患侧豆状核和丘脑代谢增高。LTLE和RTLE组患侧种子点与患侧额上回、舌回、梭状回、颞上、中回及颞极脑功能连接增强(均P<0.05),RTLE组还与健侧额上回(P=0.005)、舌回(P=0.018)及颞横回(P=0.016)脑功能连接增强;LTLE组患侧种子点与双侧静默网络(DMN)(均P<0.05)、患侧尾状核(P=0.015)和健侧丘脑(P=0.008)功能连接减低且分布均匀,RTLE组与双侧大脑皮质散在脑区连接减低且不规则分布(均P<0.05);LTLE组健侧种子点连接增强脑区较RTLE组多了患侧额上(P=0.005)、中回(P=0.042)、健侧海马(P=0.038)、海马旁回(P=0.019)、杏仁核(P=0.038)、后扣带回(P=0.004)及双侧梭状回(P=0.048);连接减低脑区较RTLE组少了健侧额上(P=0.047)、下回(P<0.001)及眶部(P<0.001)、直回(P=0.016)。结论TLE患者脑代谢及功能连接发生改变,有助于深入理解TLE脑葡萄糖代谢模式。

  • 标签: 癫痫,颞叶 代谢 神经网络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 简介:摘要1例76岁女性患者肺癌切除术并行化疗结束后自行泡服三青15 g/d。用药3个月后患者出现乏力、口干症状。4个月后出现白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并进行性加重。服药6个月后,白细胞计数2.8×109/L,血红蛋白88 g/L,红细胞计数3.05×1012/L;空腹血糖10.0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93%。诊断为糖尿病、白细胞减少、贫血,考虑可能与三青有关。嘱患者停用三青,给予中药汤剂治疗,2个月后血细胞恢复正常,空腹血糖6.0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10%。《中药志》中三青的每日规定用量为3~9 g,本例患者的糖尿病和血细胞减少可能与超剂量长时间服用该药有关。

  • 标签: 植物,药用 糖尿病 三叶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间来源恶性肿瘤(RMM)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9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8例RMM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9例,女19例。汉族21例,少数民族27例。中位年龄55(16~79)岁。首诊主诉腰痛31例,腹胀8例,血尿2例;体检发现6例;1例因上臂痛于骨科就诊,完善检查提示为肾脏来源肿瘤。CT检查多表现为肾占位性病变,部分肿瘤可有液化、坏死或有囊性改变,增强后肿瘤不规则强化,边缘不清,与肾癌较难鉴别。肿瘤位于左侧30例,右侧18例。所有患者完善术前血常规、生化、凝血等检查。凝血酶原时间正常39例。根据初诊时的影像学结果进行临床分期:T1期7例,T2期16例,T3期20例,T4期5例。8例首次就诊时发现远处转移,分别为肺转移4例,腹膜后转移2例,骨转移2例。13例行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本组48例中,术前诊断为肾肿瘤29例,肾占位性病变12例,腹膜后占位7例。17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22例行肾部分切除术,9例穿刺活检明确诊断后未接受手术治疗。结果本组48例病理诊断为平滑肌肉瘤17例,脂肪肉瘤17例,其他类型间来源恶性肿瘤14例。平均随访38.8(7~180)个月,死亡30例,平均生存时间39个月。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其他类型肿瘤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8.2%、30.8%、5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和异常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36.8%和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术前穿刺活检和非穿刺活检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27.4%和3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3);根治性手术和肾部分切除术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4.6%和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T4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0.0%、31.6%、3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0.013)、肿瘤临床T分期(P=0.030)、手术方式(P=0.006)是影响RM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MM较罕见,恶性程度高,临床症状以腰痛最常见。术前行穿刺活检不影响RMM的预后。术前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初诊临床分期早期、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预后较好。肾脂肪肉瘤的预后优于肾平滑肌肉瘤。

  • 标签: 肾肿瘤 间叶瘤 肉瘤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随着艾滋病在世界各国的流行,波及的地域越来越广,人群更多,流行模式更为复杂,对艾滋病疫情估计和预测的方法也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已有的疫情估计中的数理统计模型和计算机软件预测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不同的疫情估计方法相互结合、相互印证有利于艾滋病疫情的综合评估。本文对贝斯统计在艾滋病疫情估计中的思想、发展、应用以及注意事项展开综述,为贝斯统计在艾滋病疫情估计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贝叶斯方法 艾滋病 疫情 估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侧裂岛入路和经颞皮质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青年重症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2月至2021年2月在安康市中心医院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青年基底节区重症脑出血患者。发病后6个月时采用格拉斯哥转归量表评价转归,4~5分定义为转归良好,1~3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51例患者,年龄中位数41岁(四分位数间距39~43岁),男性29例(56.8%),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中位数6.0分(四分位数间距5.5~7.0分),基线血肿体积中位数38.0 ml(34.5~47.5 ml)。经侧裂岛入路组21例(41.2%),经颞皮质入路组30例(58.8%);转归良好31例(60.8%),转归不良20例(39.2%)。经侧裂岛入路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各项基线临床资料与经颞皮质入路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经颞皮质入路组相比,经侧裂岛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和血肿残留更少,需行去骨瓣减压术的患者比例(33.3%对63.3%;χ2=4.449,P=0.035)更低,使用脱水药物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P均<0.05)。但两组转归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7%对56.7%;χ2=0.518,P=0.472)。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较低(优势比0.128,95%置信区间0.017~0.977;P=0.047)和住院时间较长(优势比1.402,95%置信区间1.065~1.844;P=0.016)与转归不良独立相关。结论对于行血肿清除术的青年重症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尽管采用经侧裂岛入路的患者转归与经颞皮质入路无显著差异,但前者更具优势。

  • 标签: 脑出血 脑血管基底神经节出血 神经外科手术 术后并发症 治疗结果 年轻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活体供者肝右联合脑死亡捐献者肝左外的双供肝活体肝移植治疗肝细胞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0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例行成人活体供者肝右联合脑死亡捐献者肝左外的双供肝活体肝移植受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性肝细胞癌受者,年龄为46岁,体质量为66 kg,身高为171 cm,血型为A型Rh阳性。移植物1来自女性活体供者,年龄为23岁,体质量为50 kg,身高为150 cm,血型为A型Rh阳性。移植物2来自男性脑死亡捐献者,年龄为44岁,血型为A型Rh阳性。手术在3个手术间施行,2个手术间同时施行移植物1和移植物2的切取手术,第3个手术间施行受者肝脏游离,当移植物的体外拼接接近完成时,完整取出受者肝脏,并施行肝移植。观察指标:(1)活体供者及受者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2)受者病肝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肝细胞癌复发监测、移植肝功能监测、免疫抑制剂监测调整、胆道血管并发症监测、排斥反应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受者需终生定期随访,最近一次随访时间为2019年12月4日。计数资料采用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结果(1)活体供者及受者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活体供者手术时间为315 min,术中出血量约200 mL,术中输入自体回收血量约200 mL,术后第6天出院,无并发症发生。受者顺利完成改良背驼式肝移植。移植物1取自活体供者不含肝中静脉的肝右,质量410 g。移植物2取自脑死亡捐献者肝左外,质量400 g,拼接后的供者移植物质量与受者体质量比为1.2%。受者手术时间为815 min,无肝期时间为60 min,术中出血量约1 500 mL,术中输血量为1 800 mL。住院期间受者体温正常。术后第1天受者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达到峰值(分别为17.15×109/L和91.7%),后逐渐降低,采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抗感染,术后第7天WBC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降至正常范围(分别为7.90×109/L和70.9%),停用抗菌药物。住院期间,受者白蛋白(Alb)为31.0~41.4 g/L,受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肝功能指标均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肾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术后第10天受者全身状况良好,康复出院。(2)受者病肝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①中分化肝细胞癌,肿瘤包膜欠完整,未侵及肝被膜,周围肝组织呈乙型病毒性肝炎后结节性肝硬化改变,肝门断端未见肿瘤累及;②慢性胆囊炎伴胆固醇沉积;③腹腔淋巴结1枚,呈反应性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提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10%细胞为阳性)、乙型肝炎核心抗原阴性。(3)随访情况:受者2019年11月19日复查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2.92 μg/L、异常凝血酶原16 AU/L,结合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阴性结果提示肿瘤无复发。受者2019年12月3日复查肝功能:TBil 8.6 μmol/L,ALT 23 IU/L,AST 28 IU/L,Alb 44.0 g/L;他克莫司血药浓度4.2 μg/L,调整吗替麦考酚酯至250 mg 2次/d,其余治疗不变(他克莫司2 mg 1次/d,西罗莫司1 mg 1次/d);无症状、体征及检查结果提示胆道血管并发症、排斥反应及药物不良反应等。结论成人活体供者肝右联合脑死亡捐献者肝左外的双供肝活体肝移植安全、有效,可以作为治疗超出米兰标准肝细胞癌患者的次优方案。

  • 标签: 肝肿瘤 成人 超出米兰标准 双供肝 脑死亡供肝 活体肝移植 劈离式肝移植 背驮式肝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舌超薄皮瓣技术治疗耳廓瘢痕疙瘩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许昌市立医院采用舌超薄皮瓣技术治疗耳廓瘢痕疙瘩患者57例并设为观察组,另抽取同期采用单纯手术切除术治疗者83例设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皮损发生诱因、皮损形状大小、皮损累及部位与范围、治疗期间及治疗后6个月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治疗后6个月随访信息等数据。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发病诱因、家族史、皮损形状、皮损长径及皮损累及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合并感染、皮损加重及局部血肿等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皮损改善率(100.00%,57/57)高于对照组(73.49%,61/83),P<0.05;皮损改善后复发率(15.79%,9/57)低于对照组(39.34%,24/83),P<0.05;治疗满意度评分[(7.54±1.22)分]高于对照组[(5.49±1.17)分],P<0.05。结论舌超薄皮瓣技术治疗耳廓瘢痕疙瘩有效率高、复发率低、患者满意度高且安全性好,是一种操作简单、有效、实用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瘢痕疙瘩 耳廓 舌形 超薄皮瓣 疗效
  • 作者: 侯卫华 申民强 侯卫东 张晓兰 牛静伟 周胜理 金木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10
  • 出处:《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1年第10期
  • 机构: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病理科 467099,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消化内科 467099,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467099,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郑州 45000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病理科 10002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鳞状上皮梭细胞型异型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意义。方法收集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项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2009—2019年食管鳞状上皮梭细胞型异型增生37例,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37例患者中位年龄65岁(范围47~81岁),男女比为1.5∶1.0。食管上段4例,中段31例,下段2例。肿瘤中位直径14.0 mm(范围3~40 mm)。按巴黎分型0~Ⅱa型11例,0~Ⅱb型14例,0~Ⅱb+Ⅱa型3例,0~Ⅱc型9例。内镜下病变黏膜发红,微血管增粗,形态不一,密度不均。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及细胞核呈梭或长梭,细胞形态基本一致,核深染,染色质细腻或轻度增粗,核分裂象易见,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细胞质嗜酸,细胞间桥明显。细胞密集,极向轻度紊乱,仍呈平行排列,多垂直于基底膜。梭细胞经常累及鳞状上皮全层,无正常鳞状上皮的梯度成熟分化,肿瘤边界清楚。常见梭细胞上皮突向固有膜,浸润性生长。15例肿瘤内伴有灶状的普通型高级别异型增生和浅表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p53蛋白突变型表达突变率为41.4%(12/29)。Ki-67阳性指数中位数值为40%(范围20%~80%)。Ki-67异常分布模式29例(100%)。原病理诊断为低级别异型增生6例,不典型性上皮细胞4例,高级别异型增生及浅表浸润性鳞状细胞癌27例。结论梭肿瘤细胞具有中-重度异型性,一些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以及p53的突变,表明它们是食管鳞状上皮的高级别异型增生;梭肿瘤细胞的独特特征提示它们可能代表了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形态学谱系中的一种梭细胞亚型。当对该肿瘤认识不足时,病理上易误诊或漏诊。

  • 标签: 食管肿瘤 癌,鳞状细胞 肿瘤抑制蛋白质p53 Ki-67抗原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跨理论模型(TTM)在多红斑(EM)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威海市立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EM患者8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予以皮肤科常规护理联合微信随访,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TTM,持续护理至患者出院半年。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病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心理状态,采用疼痛视觉评估法(VAS)评价口腔疼痛水平,比较两组遵医行为评分、出院满意度和半年内再入院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红斑消失时间、水泡消失时间和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SAS评分、SDS评分和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控制饮食、合理用药、生活卫生和适当休息遵医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出血、感染、脱皮和溃疡总并发症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服务态度和专业性评价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M患者采用TTM联合微信随访护理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和疼痛水平,有助于患者早期康复,降低再入院率。

  • 标签: 跨理论模型 微信随访 多形红斑
  • 简介:摘要当前,角膜塑镜控制近视进展的有效性已得到初步认可,是近视治疗的常见临床手段之一。角膜塑镜主要应用于儿童和青少年人群,其安全性须长期关注。文章回顾了有关角膜塑镜安全性研究的文献,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微生物角膜炎,其他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角膜基质浸润、角膜上皮损伤、结膜炎、角膜色素环,此外,泪膜、内皮细胞、角膜厚度、角膜生物力学性质的改变可能带来潜在的安全性影响。其病因、机制、发生率及长期影响多无一致结论,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目前,鉴于近视的低龄化发生及向高度近视发展的形势,角膜塑镜作为临床控制近视的有效措施,仍需注重和观察其应用的安全性和评估其长期效果。

  • 标签: 角膜塑形镜 安全性 近视 儿童 青少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视作为一种全球发病率最高的屈光不正,其趋势日益增加,已成为眼科研究领域的热点。觉剥夺性近视是实验性近视中较为成熟的造模方法。众多研究报道多巴胺作为一种调控视网膜及眼球生长微环境的神经递质,通过与多巴胺受体、途径间的相互作用,在觉剥夺性近视的形成和抑制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多巴胺对觉剥夺性近视的影响及其生化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近视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多巴胺 多巴胺受体 形觉剥夺性近视
  • 作者: 张旭 王雁 徐路路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天津市眼科医院 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300020(现工作于保定鹰华眼科医院,保定 071000)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天津市眼科医院 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300020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镜早期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连续收集2018年1—4月在保定鹰华眼科医院成功验配角膜塑镜的近视患者46例46眼,分别进行戴镜前及戴镜后1个月的角膜像差、角膜离心率e值测量。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并分析角膜形态,记录6 mm内角膜前后表面鼻侧、颞侧、上方、下方各方向e值,Zernike分析计算以角膜顶点为中心6 mm直径范围内的前表面、后表面和全角膜Z33、Z3-3、Z31、Z3-1和Z40值。结果配戴角膜塑镜后,角膜前表面和全角膜水平彗差、垂直彗差和球差的值向正向漂移,角膜后表面水平彗差、球差的值向负向漂移,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戴镜前eNf、eTf、eIf、eSf、eMf分别为0.580(0.450,0.670)、0.455(0.378,0.513)、0.485(0.268,0.553)、0.665(0.578,0.740)、0.505±0.015,戴镜后分别为0.285(-0.635,0.665)、-0.605(-0.813,-0.335)、-0.545(-0.765,0.305)、-0.335(-0.705,0.423)、-0.247±0.058,戴镜后各个方向角膜前表面由陡峭变为平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配戴角膜塑镜后全角膜球差与角膜e值、初始屈光度均呈中度负相关(rs=-0.626、-0.450,均P<0.05),水平彗差与颞侧e值中度负相关(rs=-0.391,P=0.004);戴镜后角膜前表面球差与角膜e值、初始屈光度呈中度负相关(rs=-0.612、-0.432,均P<0.05),水平彗差与颞侧e值中度负相关(rs=-0.400,P=0.003);戴镜后角膜后表面水平彗差与角膜前表面水平彗差呈负相关(rs=-0.380,P=0.009)。结论配戴角膜塑镜后,全角膜和前表面球差、彗差正向漂移;角膜后表面球差、水平彗差负向漂移。戴镜前屈光度和角膜前表面变化大小是引起角膜高阶像差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 标签: 近视/治疗 角膜塑形镜 高阶像差 角膜e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佩戴角膜塑镜对正负相对调节力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200例自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濮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青少年近视,随机分为两组,佩戴角膜塑镜者作为试验组,未佩戴角膜塑镜者作为对照组,每组100例。对比两组间正负相对调节力和试验组佩戴前后正负相对调节力。结果佩戴2个月后,试验组负相对调节力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5,P=0.340),而正相对调节力则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25,P=0.000)。试验组佩戴后正相对调节力优于佩戴前(t=9.763,P=0.000),而负相对调节力则佩戴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4,P=0.321)。结论正相对调节力是延缓近视进展的重要机制,佩戴角膜塑镜在青少年近视者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正相对调节力。

  • 标签: 角膜塑形术 塑形镜,角膜 调节力,相对,正,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眉间斧皮瓣修复内眦部及其邻近的鼻根部皮肤肿瘤切除后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浙江绍兴第二医院整形美容科共收治5例内眦部及其邻近的鼻根部皮肤肿瘤患者,男2例、女3例,年龄48~61岁。皮肤肿瘤切除后,创面大小为0.9 cm× 0.8 cm~2.0 cm×1.8 cm。根据缺损修复的需要,于眉间区域设计并切取斧皮瓣,根据血供情况,皮瓣蒂部宽度与斧刃长的比例为1∶ 3~1∶ 2,将内眦动脉于内眦角处的穿支血管包含在蒂部时,蒂宽可进一步缩窄。旋转推进斧皮瓣修复内眦部及其邻近的鼻根部皮肤缺损。观察术后效果。结果本组5例眉间斧皮瓣均顺利成活,修复内眦部皮肤缺损3例,蒂宽为皮瓣长的1/2;修复内眦旁鼻根部皮肤缺损2例,蒂宽为皮瓣长的1/3。皮瓣面积为1.8 cm×1.0 cm~4.0 cm×2.0 cm。术后皮瓣成活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短期内两眉间距均有一定缩窄。随访2~24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较好,切口瘢痕纤细、平坦,对于修复内眦部病例,皮瓣的上睑部分略厚,其余病例皮瓣厚薄适中。两眉间距经过一段时间后随着皮肤逐步松弛而获得较大改善,所有患者皮肤肿瘤均无复发。医患双方对手术效果均很满意。结论眉间斧皮瓣的质地、色泽和厚度与内眦部及其邻近的鼻根部较为接近,血供可靠,简单易行,是修复内眦部及其邻近的鼻根部皮肤肿瘤切除后皮肤缺损的较好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泪器 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SS)患者的睫毛毛囊蠕螨感染状况及其与眼表特征的相关性。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9年1─6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干眼门诊就诊的SS患者22例(44眼)作为SS组,同期在干眼门诊就诊的非SS的干眼病患者21例(42眼)作为对照组(非SS组)。2组患者均进行5项干眼问卷(DEQ-5)和眼表疾病指数量表、无创伤泪河高度、无创伤泪膜破裂时间、睑板腺缺失比例、荧光素染色角膜评分、睫毛毛囊蠕螨计数的检查。2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变量间的相关性判定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非SS组蠕螨数量明显高于SS组(Z=-2.41,P=0.021)。SS组患者蠕螨检出的数量与睑板腺缺失比例(r=0.40,P=0.02)和DEQ-5量表的分数(r=-0.70,P=0.02)存在相关性,而在非SS组患者蠕螨检出的数量仅与DEQ-5量表的分数存在相关性(r=0.63,P=0.04)。而当按照蠕螨阳性与阴性分类时,2组间仅睑板腺缺失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14,P=0.002)。结论:相比非SS干眼患者,SS患者睫毛毛囊蠕螨检出数量更少。DEQ-5量表分数、上睑板腺缺失比例与蠕螨的检出数量相关。

  • 标签: 蠕形螨 干燥综合征 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