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8 个结果
  • 简介:从早年学生时代在新加坡的学术交流,到2003年开始的在《联合早报》开设专栏,以及2012年成为连瀛洲学者,作者亲历了新加坡与中国的诸多公共外交活动.通过对新中公共外交的了解和学习,作者提出了公共外交将有利于中国对外开放和提高公民体面而富有尊严的生活的新观点.

  • 标签: 外交活动 新加坡 中国 《联合早报》 公共外交 学术交流
  • 简介:如何讲好中国军队故事,传播好中国军队声音,增强我军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已成为我军对外传播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通过介绍首次组织西方主流媒体深入我军事院校进行独家拍摄、独立制作并播出的第一部纪录片的相关情况,反映近年来我军对外传播工作思路的变化。2014年上半年,英国广播公司(以下简称BBC)在其新闻频道、第二频道、世界新闻频道等主要传播平台播出了纪录片《新型中国军队》

  • 标签: 中国军队 西方主流媒体 英国广播公司 军事院校 世界新闻 BBC
  • 简介:近年来,国家间日益频繁的经贸活动逐渐成为影响国家形象的重要变量.随着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经贸合作水平的不断提升,阿拉伯国家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走出去”的重要舞台.但是,诸如产品质量问题、部分企业未诚信守法经营问题、部分员工不能融入当地生活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国在阿拉伯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为此应加强对产品质量和企业的管理.

  • 标签: 中国国家形象 国家经贸 产品质量问题 阿拉伯国家 “走出去” 合作水平
  • 简介:2014年9月26日至27日,由国家宗教事务局外事司与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在复旦大学共同举办了首届“中国宗教走出去战略高层论坛”.中国宗教走出去在这里是指中国宗教走出国门,加强与国际宗教界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国际交流与互动,扩大中国宗教及其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的实践活动的总称.

  • 标签: 中国宗教 “走出去” 宗教界人士 复旦大学 国际交流 走出去战略
  • 简介:在后冷战时期,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功能和规模持续扩展,为中国提高参与深度和广度提供了难得机遇。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也考验着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对于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意义。然后就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如何进一步强化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提出了笔者

  • 标签: 中国国家 国家形象 形象建设
  • 简介:二轨国际机制具有“机制的二轨性”和“二轨的机制性”的双重属性.为更好地通过二轨国际机制参与国际事务,中国思想库应着力关注和破解参与全球事务、人才资源国际化流动和思想库研究的国际化三个关键性问题.

  • 标签: 中国思想库 国际机制 资源国际化 国际事务 机制性 性问题
  • 简介:公司外交是指公司开展的公共外交.在中国企业走出去方兴未艾之际,2014年7月5日,察哈尔学会主办的察哈尔圆桌“公司外交的理论与实践”在京举行.本次圆桌会议共邀请了来自英国、荷兰、澳大利亚和中国大陆的20名学者和跨国公司管理者,围绕“公司外交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讨论.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摘编了部分学者的观点,供读者参考.

  • 标签: 公共外交 中国公司 理论与实践 现状 公司管理者 中国企业
  • 简介: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在文化外交上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文化外交是指以传播本国文化为目的的对外交流活动.尽管新中国成立后在该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文化资源优势在转化成外交优势方面还很不够.如何分析这些问题及其深层根源,并努力探索突破问题的思路,是中国文化外交面临的重要课题.

  • 标签: 新中国成立 文化外交 文化资源优势 对外交流活动 文化大国
  • 简介:近十几年,中非关系迅猛发展.随着双方经贸的稳步推进,将有更多的中国人前往非洲求职、创业.如果中国人不主动融入非洲,中非民间关系就难以健康发展,中非关系全面发展也就难以推动.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在非中国人与中国企业需要从以下四点做好功课:把自身的发展同非洲发展联系起来,多雇佣非洲员工;采取开放的态度,多接触非洲人;在前往非洲以前,应当对当地的法律、政策、文化以及政治(战争)风险进行研究评估;重视企业社会责任.

  • 标签: 企业社会责任 非洲人 中国人 中非关系 稳步推进 民间关系
  • 简介: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政党外交与公共外交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在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对外交往扩大国际影响;建国之初利用对外交往打破外部封锁,为迅速打开新中国外交局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综合运用各种对外交往形式争取国际信任,超越意识形态差异,同世界各国各类政党建立联络与合作.中国特色政党外交要在突出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推动党的外交事业不断发展.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对外交往 政党外交 国际影响 新中国外交 公共外交
  • 简介:近年来,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和贡献越来越大,但在当前西方掌控的国际舆论中,对中国形象的负面评价多于正面评价.如何为中国和平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要有新的思路和办法,发展公共外交就是一项特别重要的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急需整合资源、统筹新的举措.发展公共外交、提升国家形象要重视做好“公共内交”,还要多管齐下、着眼长远、系统推进.

  • 标签: 中国国家形象 公共外交 负面评价 国际社会 国际舆论 国际环境
  • 简介:国际海洋问题的敏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开展海洋公共外交必须坚持走和平路径,这种路径的本质在于消除威胁和互惠互利。当前中国开展海洋公共外交必须以此为基础,通过海上军事力量的防御化与维和化发展,增进海洋贸易对他国的互惠关系,推广中国海洋文化,以及推动海洋事务的机制化与制度化建设这四条路径来开展以和平发展为理念的公共外交,树立负责任大国及和平友好的国际形象。

  • 标签: 公共外交 制度化建设 互惠关系 文化发展史 机制化 中国海军
  • 简介:本文旨在分析“和主义”的起源、意义与目标.“和主义”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并赋予了鲜明的现实内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主义”与西方社会对现代性的反思互通互补,也对应了非西方国家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因而顺应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和主义”蕴含有美好的价值追求,即在各国之间建立命运共同体,共同打造更美好的未来世界.

  • 标签: 主义 公共外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 中华传统文化 西方社会
  • 简介:中国将更加注重维护和拓展自身发展利益和安全利益。在努力争取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的同时,中国会更全面地参与全球事务,在维护东北亚、南海等地区的和平稳定,参与解决世界热点冲突和全球性问题,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制定网络、深海、极地、太空等新领域的国际规则方面,中国将有更大作为;在援助发展中国家,维护国际通道安全、全球网络安全、推动反腐合作等方面,中国将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产品。

  • 标签: 国际恐怖主义 国际通道 国际规则 网络安全 全球性问题 全球事务
  • 简介: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先生是中美建交公报的签署人.他早在1949年就访问过中国,他的生日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之日.这位与中国有缘的美国前总统接受了本刊的书面采访,以他独有的视角展望了美中关系的未来.

  • 标签: 美中关系 展望 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美国前总统 1949年
  • 简介:'熊猫外交''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多次使用的特色外交方式之一,为我国对外交往开拓了局面。改革开放后,'熊猫外交'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受关注度依然不减。在新时期应继续积极运用'熊猫外交',将对我国和平形象乃至综合软实力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熊猫外交'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更有利于中国树立和平的国际形象;可以结合全世界范围内的熊猫相关衍生品开展多渠道传播;可以带动中国和国际组织开展合作,同西方在动物保护等议题上进行话语对接。

  • 标签: 熊猫外交 动物保护 受关注度 尼克松总统 西方价值观 濒危动物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亚太外交经历了一个重新融入地区一体化建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国与东亚国家不仅在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而且逐渐对以和平发展合作塑造地区安全环境达成了共识。然而,自2010年美国大力推行再平衡战略以来,亚太地区的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与东亚主要力量的关系不约而同地受到磨损,东亚地区的区域合作陷入停滞。在此情况下,中国不得不超越以往的地区融入战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推动地区共同体建设。其主要内容包括:重新以发展合作来界定地区议程,强化本地区的利益融合和共享机制,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推动亚太地区形成符合时代特征和亚洲特点的新型观念意识,比如多元共生意识、亚洲主体意识、同享共担意识等。

  • 标签: 周边安全 中国外交 命运共同体 亚太再平衡
  • 简介:2014年上半年,经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协调沟通,英国BBC一个摄制组跟随两名英国军校学员拍摄解放军理工大学“国际学员周”活动,首次深入中国军事院校拍摄.借助境外媒体讲好中国故事,利用外媒影响力传播中国好声音,这种“借船出海”的成功尝试为我军开展对外宣传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模式.

  • 标签: 中国故事 声音 传播 解放军理工大学 军队 军校学员
  • 简介:2015年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可以概括为:大国博弈烈度增强,但总体关系格局基本稳定;热点问题突出,但仍具有可控性。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塑造中,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在周边地区实施创造性维稳、开拓性进取战略的关键环节。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演变中,南海问题热度上升,朝鲜半岛冲突风险增大,钓鱼岛及东海风险犹存。不同地缘板块的交织搅动,给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构建平添了新的不确定因素。2016年将是一个多事之年。一些矛盾冲突点将会继续发热,大国博弈的联发效应会继续扩散。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塑造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是妥善管控分歧,维护周边局势的基本稳定,避免局部冲击整体,让和平发展的大环境得以维持和延续。

  • 标签: 中国 周边安全 环境 形势 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