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从语义演化、内在逻辑及现实历史的演进三个层面看,中国传统政治的精髓在于“正人”“治民”。秦汉之后的大一统之政乃是中国特有“政治”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中国传统“政治”概念本身就蕴涵着这一发展趋向。儒家政道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主导原则,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顺应传统的“正人”之“政”的发展趋势,并以更大的综合性,为之提供更充分的理论论证,且使之在实践上得以更有效地贯彻和深化。

  • 标签: “政治” “正人”之政 以“攵”而“正” “大一统”之政 儒家政道
  • 简介: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尤其是阿尔法狗围棋(AlphaGo)以4:1的比分击败前世界围棋第一人李世石之后,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比较乐观,当然对人工智能的风险性也产生巨大的担忧。那么,人工智能将带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未来?人工智能的风险性是否存在?风险性生成的机制是什么?相互之间的关联度如何?人工智能风险防范的边界在哪里?这些问题亟待不同视角的探讨,哲学在其中有其特有使命。

  • 标签: 人工智能 技术风险 人机边界
  • 简介:这里所说的“西学”一词,是一个泛称,最早出自17世纪初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艾儒略(1582-1649)撰述的一本书的书名:《西学凡》.这是相对于“中学”而言的泛指西方学术的一个术语,其中就包含了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等西方哲学、神学等重要思想.这种介绍伴随语言翻译而出现了大量的新学术用语,形成了中西文化的沟通乃至碰撞,历史上称之为“西学东渐”的现象.

  • 标签: “西学”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化 意义 当代 耶稣会传教士
  • 简介:目前,学界对人工智能是自主的且能够独立承担责任的论证都是基于行动自主的,这并不能解决人工智能承担责任的问题.人工智能的自主性问题实质上是在决定论世界里讨论能动者能否自主的问题.在理性回应论的支持下,人工智能有可能是完全自主的,并且能够承担义务责任.人工智能所承担的义务责任是一种联合义务责任,根据与人类关联的形式,分为多种责任承担形式.人工智能的使用者需要注意忽视的责任,而非人工智能的使用者要承担不使用人工智能的责任.

  • 标签: 人工智能 自主性 决定论 责任
  • 简介:从考察文本与认知之间的基本关系着手,首先分析了中国先秦时期形成的经典文本的基本特征,即内容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经验性,结构呈现出离散性、模块性和动态性,以及功能表现为实用性。接着,深入地探究了形成这些特征的认知基础,认为经典文本是自然认知的产物,而自然认知中汉语表征的特殊性和基于经验与实用的认知推理偏向,能够合理地阐释经典文本的这些特征。基于对文本特征的认知阐释,并以古希腊文化作为参照,得出:先秦时期的中国思想家中,那种超验的纯思能力并未获得培养和发展;而这对于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还探讨了中国经典文本的传承机制和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当下学习传统文化的启示。

  • 标签: 文本 认知 文化 诠释 传承
  • 简介:与作为现代工商文明基础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相比,人文科学的影响力日趋下降。面对正在迫近的人工智能时代,人文科学需要确认两个前提:其一是技术统治的确立,其二是全球一体化的现实。只有确认了这两点,人文科学才可能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并且积极界定自己的未来使命。

  • 标签: 人文科学 人工智能 技术统治 全球一体化
  • 简介: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在医学研究领域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和关注.人体作为复杂的生理和演化系统,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非线性、多层次性、动态性、突现等特征.从复杂性哲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人工智能医学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的优势和问题.人工智能医学可以利用海量数据,搜集复杂的特征信息,发掘并识别多种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通过机器学习捕获数据中的复杂与非线性关系,克服还原主义的局限,消除不确定性,提高预测的准确性.疾病过程所体现出的动态复杂性和过程敏感性,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和突现特征,使得人工智能医学对疾病和治疗状态的预测和长时段的预测难以实现.人工智能利用相关性所做的预测,虽然准确,但因为因果解释的缺失和路径依赖,不能直接用于临床上的医学照料,需要医生具身的临床经验和知识辅助判断.治疗的临床情境的重要性与数据化上的困难,也给当前人工智能医学实现从精准预测到有效治疗带来了挑战.

  • 标签: 复杂系统 人工智能医学 生物医学 大数据 机器学习
  • 简介:相较于自觉的、理智的研究,文学作品更能直接地反映精神生活和思想态度中的新趋向。此外,文学是精神史上一种宝贵资源,可以从中挖掘出某些容易被人忽视同时又让人萦绕于怀的情愫,这些情感并没有被那些官方的文化模型所认可,人们往往无法从非艺术语言中发现它们的踪迹。通过对清代袁枚《子不语》的文本分析,我们发现袁枚对儒家主导的传统宗教、宇宙秩序及历史概念提出了重要的挑战,从而表明文学材料可以为我们彰显对新儒家的道德解决方案的某些让人不满之处,也就是对新儒家正统理论关于宇宙秩序的官方概念的不满,这种彰显可以成为理解特定时期的某些被掩藏起来之侧面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源泉,从而拓宽了自觉的、理智的研究的认知边界。

  • 标签: 子不语 宗教 宇宙秩序 历史概念
  • 简介:德雷福斯的哲学贡献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他对海德格尔的此在哲学与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并形成了一种德雷福斯式的现象学哲学。其次,他成功地沟通了现象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看似不相干的领域,并同时推进了这些领域的研究。他对现象学的解读并不是没有缺陷的,这主要表现在他对胡塞尔意识现象学的低估上。但就其研究的跨度和影响而言,德雷福斯堪称是当代哲学与技术交叉研究的楷模,指明了未来哲学与具体科学技术研究进行交互的方向。

  • 标签: 德雷福斯 现象学 人工智能
  • 简介:2014年8月27日下午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了“家训家风与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作为上海市社联的合作研究项目,同时也是上海市精神文明办和上海市妇联家训家风传承培育系列研讨会的第二场研讨会、上海市妇联第十三届家庭文化节和第四届妇女文化周的重要活动,这一研讨会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办、上海市妇联和上海市伦理学会、上海市家庭研究会、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上海市台湾研究会联合举办。上海市妇联主席徐枫、上海市社联专职副主席刘世军和上海市台湾研究会副会长章念驰到会致辞。上海市文明办副主任宋慧、上海市妇联副主席刘琪与会。来自沪、台不同学科和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代表80余人出席了这次研讨会。会议由上海市伦理学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陆晓禾主持。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家训文化 文化传承 研讨会综述 家风 优秀传统
  • 简介: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如果说目前哲学在青年那里不受欢迎,也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那么问题主要是哲学不能反映时代的要求。哲学自身的问题在于它由反思的批判活动逐渐蜕变为单纯的知识记忆,从而使哲学变成了非哲学。进行哲学教育改革,就应该提倡以哲学的方式进行哲学教育

  • 标签: 哲学教育 教育改革 哲学话语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系
  • 简介:美国哲学家德雷福斯对人工智能的批判是现象学和技术哲学中的经典案例。他所动用的现象学资源包括胡塞尔的意向性和"生活世界"、海德格尔的"在世"、梅洛—庞蒂的知觉和身体理论。从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的视角来看,德雷福斯的"海德格尔式的认知主义"是典型的对现象学的"美国式挪用",而他将哲学化约为科学造成了哲学与科学的"短路",从而错失了现象学(或哲学)的超越论的维度。

  • 标签: 德雷福斯 齐泽克 人工智能 现象学
  • 简介:围棋的人机大战,在国内外都激起了热烈的反响。社会人文学界人士在认真辨析:机器真能超越人类吗?工程科技界人士则在思考:应当选择哪些技术项目实现人工智能的赶超?这些都是至为可敬的思虑!然而,“机器超人说”并无明确的科学依据;基础理论的突破是赶超和创新的根本之道。众所周知,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既是理论研究的源头,又是理论研究的龙头。因此,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当务之急应是变革和创新人工智能研究的科学方法论,抓住人工智能创新研究的龙头,在源头上实现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的突破、超越与引领。

  • 标签: 机械还原方法论 信息生态方法论 通用人工智能理论
  • 简介:《文心雕龙》中的《宗经》一篇围绕以圣王及其经典调教文人的主题,教育的落足点尤其在于引导文人的心性也即文心。刘勰的主张乃针对文人时代开启以降,个体性文心偏离经典所导致的文弊状况,提倡回到圣王经典中汲取教化,通过个体文心在经典的涵泳体味中被塑构,文人个体体性与重树圣王经典权威两种诉求得以综合起来,以是,纯粹个体文人也相应被塑造为君子—文人。

  • 标签: 《文心雕龙》 文心 文人 圣王
  • 简介:计算论者以人工智能系统模拟科学发现作为反对强纲领的经验实例.引起了一场围绕科学发现是否完全由社会因素因果决定的激烈争论。这场争论是众多对SSK的批评之一,但它的发生视角不同以往,它关注科学发现这个主题。争论中出现的社会学主义的科学发现观和心智主义的科学发现观分歧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把内部社会情境和外部社会情境区分开来。AI系统的重新发现证明了区分两种社会因素而不是模糊两种社会情境的合理性,示例了哲学史上某些长期有争议的问题的一些结果以及社会学的限度。

  • 标签: 科学发现 强纲领 人工智能
  • 简介:世界若欲顺利迈向未来。我们需要有提升到更高境界的人性。这并不是过去人们所认为的“成年”而已。笔者先前曾就中美教育所共同面对的一个挑战与一些华人学者进行过交谈:那就是现代性并不能培育出成熟的心性。④因为教育改革对于全球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笔者在本篇论文中,试图在那些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美中未来教育改革的对话方向。笔者将提出三项基本主张,然后据此提供建议以为响应。

  • 标签: 博雅教育 对话 中美 心性 成熟 培养
  • 简介:德行教育预设我们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并加以贯彻实行。知而不行的事实。使得道德自律的可能性遭到质疑。以价值灌输或行为规训做为保证知行一致的教育手段.这种德行教育的迷思普遍存在。首先批判来自知行双轨论的教育学迷思,并透过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的知行同轨论,说明知行不一致的现象其实只代表:道德判断是道德行动之必要但非充分条件。借助布莱西(AugustoBlasi)与蒂尔曼·哈贝马斯(T.Habermas)对于道德行动之充分条件的探究,最后将指出,以自我本真与群体团结做为基础的责任判断.才是德行教育真正的基础。

  • 标签: 德行教育 知行问题 责任判断 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
  • 简介:2012年10月27日,作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百年系庆活动的重头戏之一,"哲学教育与当代社会——世界大学哲学系主任联席会议"在北京大学博雅国际酒店隆重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很多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哲学系主任和一些国际知名的哲学家或哲学教授与会,大家围绕大学哲学教育展开了研讨。

  • 标签: 哲学教育 大学哲学 系主任 联席会 社会 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