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7 个结果
  • 简介:汤草夏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关于这一战争及其军事战略思想,史学界向有涉及,但多以文献材料证之。从豫西地区的考古新发现,特别是二里头遗址和郑州商城遗址发现的反映这一战争的考古实物,帮助廓清历史迷雾。以历史文献整合考古资料,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商汤灭夏战争胜利的军事战略思想。从天下大势看,商汤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利;从战略战术上看,伐夏战争措施得当,采取的是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方针;从战前动员的效果来看,统一思想,赏罚严明,使得将士用命,上下一心;在实际的军事行动上,东联东夷,联合对夏战争。最后商汤一战而胜,夏灭商立,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 标签: 商汤灭夏 军事战略思想 文献与考古 整合研究
  • 简介: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后,大约有十万之众的左翼人士和无辜平民遭到韩国李承晚政府的屠杀,而美国却对屠杀暴行袖手旁观。韩国“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几经努力,才终于揭开这段湮没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历史。

  • 标签: 朝鲜战争 大屠杀 爆发 李承晚 委员会 韩国
  • 简介:<正>《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是已故宋代军事史专家曾瑞龙的力作,对于中国古代史研究具有不小的借鉴价值。本书的基本内容,包伟民、何玉红等学者曾做过介绍,~①稍显简略,仍有详加述评的必要。除绪论和结论外,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总结既有成果及其不足。第二章阐述自唐末到宋初,契丹与中原王朝关系的演变。第三章论述北汉在10世纪中期宋辽关系中的特殊地位。第四章指出宋初文、武两大群体所奉行的战略文化不相容,为此后的军事失败埋下了伏笔。第五章分

  • 标签: 宋辽战争 幽燕 战略文化 中国古代史研究 中原王朝 曾瑞
  • 简介:英雄主义和集体记忆是战争电影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方式,但是,国家认同有双重理路,英雄主义有多元表征,集体记忆有代际变化,文章试图说明,“英雄主义”和“集体记忆”如何在这个充满张力的过程中建构不同的国家认同。

  • 标签: 战争电影 英雄主义 集体记忆 国家认同
  • 简介: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抗战时期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成熟时期,其内容丰富、臻于完善.为人民谋利益,不断改善民生,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脚踏实地为民做事,做勤政、务实、清廉的实干家.研究这一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对于今天党的执政与党的建设,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 标签: 群众路线 密切联系群众 为民谋利 务实 清廉
  • 简介:二战后欧洲一体化的兴起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源于对20世纪上半期欧洲遭受深重的战争灾难这一历史记忆所进行的深刻反思,战争的历史记忆成为了催生欧洲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 标签: 战争 历史记忆 欧洲 一体化
  • 简介:1904年,日本宪兵队伴随着日俄战争,在维持军纪的旗子下,跟随作战部队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从此一直到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宪兵队一直作为侵华战争中的重要力量而存在。名义上,宪兵队是军队中监军护法的机构,在军队里行使治安和维护军纪的权力,并非作战部队,而实际上,日本宪兵队作为一支严酷而又精干的兵种,拥有广泛的权力,他们在占领地配合作战部队攻城略地、搜集各种情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残害无辜平民。日本宪兵队在中国分别有“关东宪兵队”“北支宪兵队”“中支宪兵队”“南支宪兵队”等几个部分,其中以关东宪兵队的人数最多,危害最广。

  • 标签: 宪兵队 侵华战争 关东 日本天皇 作战部队 中国人民
  • 简介:《申报》作为中国最早具有重要影响的近代报刊,对中日甲午战争进行了大量的跟踪报道和评论。通过对这些报刊资料的分析和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申报》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政治倾向,从而深入推动《申报》及甲午中日战争等相关问题的研究。

  • 标签: 《申报》 《马关条约》 日本 中国
  • 简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我军军事文化建设的萌芽阶段,在当时红军队伍成分复杂、环境恶劣以及“左”倾路线干扰等情况下,经过广大红军官兵的努力,军事文化建设仍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文章从军事理论文化、军事制度文化、政治工作文化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红军军事文化建设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探讨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军军事文化建设的特点规律。

  • 标签: 红军 军事理论文化 军事制度文化 政治工作文化
  • 简介:太平天国起义160多年来,学界对太平天国的研究可分为三个时期四个阶段:即第一个时期从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到1912年清王朝灭亡;第二个时期从1894年孙中山发起兴中会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三时期从1949年到现在。第三时期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两个阶段。从太平天国起义到清王朝灭亡,太平天国一直被清王朝称为"匪"和"贼"。研究太平天国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还原太平天国的本来面貌。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太平天国史研究存在着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研究过于片面化和非理性化。

  • 标签: 太平天国研究 清政府 农民战争 历史虚无主义
  • 简介: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与其说是日俄两国武力、国力的较量,毋宁说是文化、意识形态的争斗。这场战争向人们昭示:西方主流文化统治东方的格局在20世纪初将会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以日本为首的东洋文化将主宰东亚。这场战争使日本在中国东北实施殖民统治的梦想变为现实,为日本在这个地区张目自身的伦理价值取向、加固统治地位创造了机遇,更为日本构筑区域性殖民文化框架搭建了平台。加速日本全社会更加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将日本资本主义推向了罪恶的顶点——军国主义。

  • 标签: 日俄战争 日俄的价值观 文化冲突
  • 简介:毛泽东认为,战争是力量的竞赛,战争胜负主要地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这个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军事领域的科学结论,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重要观点。“战争”与“战争胜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把两个不同概念以及它们的主要决定因素相混淆。毛泽东关于“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的论断是其战争观的体现,而不是战争胜负观的论断,更不应以此作为“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的理论依据,要全面、准确、实事求是地理解毛泽东关于战争胜负的主要决定因素的观点。

  • 标签: 毛泽东 军事理论 战争 战争胜负 中国革命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同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并逐步实现本土化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的教育理念,推行了新的教育政策。根据地的干部教育就是中国共产党教育事业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学习内容、多样的教育形式、完善的教育制度和鲜明的教育特色,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共产主义的理念,展现了与革命年代的价值观、文化观紧密相连的时代特征。

  • 标签: 抗日战争时期 干部教育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 社会实际
  • 简介:笔者收藏有两张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地区发行的"苏联红军司令部"纸币,面额分别为十元和一百元,这两张被称为"红军票"的纸币发行过程之曲折、国际影响之广泛、政治意义之巨大、印制流布之短暂在整个货币史上都极为罕见,

  • 标签: 解放战争时期 东北地区 纸币 二战时期 军票 发行过程
  • 简介: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要求,政治工作必须全面提升信息能力.在信息表达上,实现数字化、模型化、标准化、精细化;在信息感知上,增强政治工作综合态势的智能化掌控能力;在信息处理上,形成政治工作信息检索、政治工作数据挖掘、政治工作辅助决策等能力;在信息控制上,提升政治工作信息介质管理、信息共享控制、涉军网络舆情引导、信息时效控制和信息安全保密等能力.

  • 标签: 信息化战争 政治工作 信息能力
  • 简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开端,中国共产党人在全国各地开始创建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的火热斗争,陆续在全国各地创建了五十多块革命根据地。其中较大规模的有13块,地处西北的陕甘革命根据地就位列其中,这块根据地在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那么,

  • 标签: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西北 中国共产党人 中国革命史
  • 简介:〔摘要〕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胜利。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的精神要素,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国民党和共产党携起手来共同抗日是发动全民抗战的有力保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时代精神。

  • 标签: 〔〕民族觉醒民族凝聚力中 国共产党中流砥柱携手抗日
  • 简介:案件名称:LubangaCase当事方:TheProsecutorv.ThomasLubangaDyilo审理法院:InternationalCriminalCourt判决时间:14March2012一、案情简介本案的主要犯罪事实发生在刚果的伊图里(Ituri)地区。伊图里处于刚果民主共和国境内奥恩泰勒省与乌干达共和国的交界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大约有18个左右不同的族裔在伊图里地区共同生活,这其中就包括伦杜族和赫马族。赫马族自比利时殖民刚果时期就属于当地的上层阶级,

  • 标签: 以下儿童 儿童战争罪 利用征募
  • 简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东北的新教传教士均遭逮捕,日伪利用日本牧师将西方新教各派整合为满洲基督教会,其他教派也被重新统合。此后日伪官员直接介入宗教活动,并通过培训班、座谈会等形式宣扬日本国策,以强化教会的战争协力意识。日伪组建联合协议会、宗教教化团体联络委员会、教化国民研究会等组织,以确保上情下达;并以这些组织为核心,推行增产、储蓄、识字、捐纳、昂扬斗志等运动,使教会沦为战争协力的工具。日伪对宗教派系进行整合统制并利用其为战争服务,这一模式在战时各沦陷区具有普遍性,同时也是日本国内政教模式的移植。

  • 标签: 伪满洲国 基督教会 宗教控制 政教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