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伴颅骨转移的恶性嗜铬细胞。该患者为25岁男性,10岁时诊断腹膜后副神经节,手术切除小部分病灶后行放射治疗。15岁因头痛伴血压升高就诊,发现右肾上腺占位,未进一步诊治。25岁头痛加重,血压升高明显,就诊我院诊断右肾上腺嗜铬细胞,并行手术切除。术后药物治疗血压可控制在正常范围。26岁复查血、尿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均升高,同时发现颅顶占位性病变,131I-MIBG显像阳性,诊断恶性嗜铬细胞伴颅骨转移。颅顶病灶先后行4次射波刀治疗,病灶略缩小。29岁出现右侧肋骨与左侧髂骨多处转移,行131I-MIBG放射治疗。基因检测示SDHB基因致病性突变。治疗后1年随访,口服酚苄明10 mg,qd,血压波动于140/90 mmHg(1 mmHg=0.133 kPa)左右。本例患者为恶性嗜铬细胞伴颅骨等多处骨转移,幼年起病,病程跨度大但预后尚理想。我们建议实施以临床表型指导的基因检测诊断路径,及时诊断、合理评估嗜铬细胞患者预后并长期密切随访。

  • 标签: 恶性嗜铬细胞瘤 颅骨转移 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选取 2022年6月-2022年12月濮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位疑似嗜铬细胞患者,年龄31岁-56岁,每组30例,分别采用 CT 与 MRI 检查方法,通过图像质量和检出率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显示,发现增强CT 扫描中对这些病灶部位的检出率明显优于 MRI 扫描,两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嗜铬细胞的 CT 和 MRI 表现各具有一定特点,结合临床生化检查,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 标签: CT MRI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 作者: 吴霞 徐瑞 于晓倩 黄文 郑飞 赵学强 李欣然 段艳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心内科,济南 250014,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内科,济南 250014,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脏超声科,济南 250014,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核医学科,济南 250014
  • 简介:摘要报道1例肾上腺嗜铬细胞术后原位复发伴骶椎转移。患者为36岁男性,16年前行左肾上腺嗜铬细胞手术,术后血压正常。2年前出现血压升高。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CT提示左肾上腺后上方及骶椎处存在病变,诊断为左肾上腺嗜铬细胞原位复发伴脊柱转移,经多学科会诊后行手术治疗。左肾上腺嗜铬细胞原位复发伴脊柱转移相关报道少,缺乏标准治疗方案,本文通过对该病例进行研究探讨,以期为该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复发 脊柱转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嗜铬细胞诊断中生化检验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医院2016年4月—2017年7月期间诊治的嗜铬细胞患者中选取65例作研究对象,并予以生化检验,选间甲肾上腺素、去甲变肾上腺素两个指标作为甲组检验法,在上述指标基础上联合尿液VMA,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指标检验,设为乙组检验法;就2种检验方法对嗜铬细胞的检测准确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多指标联合检验对本组嗜铬细胞患者的检测准确性是98.46%,高于常规生化检验方法对本组嗜铬细胞患者的检测准确性87.69%(P<0.05)。结论嗜铬细胞诊断中多指标联合生化检验的应用价值确切,准确性较高,值得借鉴。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诊断准确性 常规检验 生化检验
  • 简介:妊娠合并肾上腺嗜铬细胞在临床上较少见。本病因血儿茶酚胺升高使全身小血管痉挛,导致血压升高、心律失常、代谢紊乱等,而妊娠可加重上述病理变化,且麻醉、阴道分娩、子宫收缩均可导致致命的高血压;另一方面,胎盘灌注减少可使胎儿生长迟缓、窒息甚至死亡,其预后的好坏取决于能否早期诊断处理及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2002年2月至2006年2月,本院对2例妊娠合并肾上腺嗜铬细胞患者施行肾上腺嗜铬细胞切除术,经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患者康复出院。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 标签: 妊娠 嗜铬细胞瘤 手术 护理
  • 简介:本组3例患者血压仍维持在160~180/90~100mmHg,1993.1003.  2张金菊.嗜铬细胞围手术期护理.护理与康复,其中行腹腔镜手术治疗11例

  • 标签: 嗜铬 围术 摘除围
  • 简介:嗜铬细胞多起源于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组织,主要表现为高血压及一系列的代谢紊乱。随着医学科学、麻醉手术学与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腹腔镜手术在此类疾病中的应用日益成熟[1]。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我科成功完成19例腹腔镜嗜铬细胞切除术,医师、护士、麻醉师配合良好,手术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与体会报道如下。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腹腔镜检查 手术配合
  • 简介:<正>1病例简介患者,男,43岁。查体发现发现右肾上腺区占位1天。患者1天前于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示右侧肾上腺区实性占位,继续行MRI检查示:右肾上腺区占位性病变(图1)。追问病史,无头痛、头晕,无大汗淋漓,无心悸、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无夜尿增多,无腹部胀痛等不适。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查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醛固酮、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肾素活性等指

  • 标签: 多发性嗜铬细胞瘤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肾上腺外 血管紧张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占位性病变
  • 简介:摘要嗜铬细胞是一种少见的疾病,是肾上腺髓质及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系统产生儿茶酚胺的嗜铬细胞所发生的肿瘤。手术是目前治疗嗜铬细胞唯一有效的方法,但危险性大,为了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围手术期的护理风险观察及应对极其重要。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围手术期 护理风险 应对措施
  • 简介:摘要Takotsubo心肌病发病一般均以情绪波动或者躯体应激为诱因,临床上部分患者可继发于其他疾病。本例系以反复一过性心功能受损为表现的年轻患者,最后确诊为嗜铬细胞导致的反复Takotsubo心肌病发作,并回顾了嗜铬细胞相关的反复(≥2次)Takotsubo心肌病发作的病例报道,以期对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Takotsubo心肌病 嗜铬细胞瘤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后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的临床疗效,以提高对嗜铬细胞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58例肾上腺嗜铬细胞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后腹腔镜手术组30例,开放手术组28例。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血压剧烈波动例数、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日、手术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均成功完成,无严重并发症。后腹腔镜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血压剧烈波动例数、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日等方面优于开放组(P<0.05)。结论后腹腔镜手术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的治疗安全有效,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并且对术中血压波动控制较好,值得推广。

  • 标签: 肾上腺 嗜铬细胞瘤 后腹腔镜 开放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切除术后的护理。方法对7例行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密切监测血压、尿量,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结果7例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切除术,均治愈出院。结论加强术后病情观察及护理,防治并发症,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腹腔镜术 嗜铬细胞瘤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以发热、脱水起病的复合型嗜铬细胞新生儿,主要表现为心率增快、高血压、多汗等儿茶酚胺增高症状。本文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对难以用常见病因解释的发热、脱水、高血压、高血糖等症状,需要考虑到该肿瘤可能。

  • 标签: 肾上腺肿瘤 嗜铬细胞瘤 神经母细胞瘤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混合性嗜铬细胞(composite pheochromocytoma,CP)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例CP,对5例CP的临床、影像学、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预后进行观察,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结果CP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1例,男女发病比例为4∶1,发病年龄52~68岁(平均年龄59岁,中位年龄54岁),肿瘤最大径3~4 cm(平均最大径3.6 cm,中位最大径3.5 cm);临床表现多为无明显症状的肾上腺肿块;典型的形态为两种成分组成,一种为细胞呈不规则巢状排列,细胞胞质细颗粒状、嗜碱性或双嗜性,核分裂象罕见;另一种为由不规则交叉束状排列的施万细胞及散在分布的神经节细胞组成;免疫组织化学示嗜铬细胞弥漫表达PHOX2B(5/5)、突触素(5/5)、嗜铬粒素A(CgA,5/5),支持细胞S-100蛋白阳性(5/5),节细胞神经弥漫表达S-100蛋白(5/5)、神经丝蛋白(5/5),其内神经节细胞PHOX2B、突触素、CgA弱阳性;5例均接受手术切除,预后良好,随访均无复发。结论CP较少见,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其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征,仔细的观察肿瘤的完整组织结构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HOX2B、CgA、突触素、S-100蛋白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病理学 外科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鉴别
  • 简介:摘要嗜铬细胞和副神经节(pheochromocytomas and paragangliomas,PPGLs)是一类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很强的遗传背景。患者的症状与过量儿茶酚胺释放相关。近年来,相关学者在PPGLs的遗传、代谢、免疫等潜在发病机制方面取得诸多进展,为其诊断和治疗手段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随着越来越多的PPGLs致病基因被发现,人们对PPGLs患者的治疗、预后及随访有了新的认识。现本文就PPGLs的分子遗传学特点进行综述。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 分子遗传学
  • 简介:摘要嗜铬细胞并不常见,而巨大囊性嗜铬细胞更为少见,是嗜铬细胞的一个亚组,大部分因为肿瘤坏死和出血过程形成囊性,极少为真囊肿。因为大部分儿茶酚胺在肿瘤内代谢或储存,当肿瘤发生囊性退变时,儿茶酚胺生成减少或储存在胞膜下,不易释放入血,导致其缺乏典型嗜铬细胞的常见症状,生化检查儿茶酚胺代谢产物阴性亦不少见,加之影像学表现多样,不易与其他腹腔或腹膜后占位鉴别,早期诊断极困难。本文就巨大囊性嗜铬细胞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治等方面综述其进展,以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 囊肿 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