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奥沙利铂是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在多种恶性肿瘤尤其是胃肠道肿瘤中应用广泛,但剂量限制性周围神经毒性使其临床应用明显受限,如何防治奥沙利铂的神经毒性已成为研究重点之一。本文旨在对奥沙利铂神经毒性的防治研究做一综述。

  • 标签: 奥沙利铂 化疗 神经毒性 防治
  • 简介:【背景】当前农药品种及其使用量日益增多,测试农药对环境生物的急性毒性成为农药环境安全监测的重要途径。【方法】采用食下毒叶法和药土法分别测定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氰氟虫腙、螺螨酯、螺虫乙脂、嘧菌酯、苯醚甲环唑、戊唑醇、2,4-D二甲胺盐等9种农药对家蚕和蚯蚓的急性毒性,并根据其毒性等级划分标准进行分级,评价其对环境的安全性。【结果】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氰氟虫腙、螺螨酯、螺虫乙脂、嘧菌酯、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2,4-D二甲胺盐对家蚕的LC50(96h)分别为2.05×10-3、8.59×10-4、2.79、250.48、11.52、272.18、2.50、1.93×10-2和534.47a.i.mg·L-1,对蚯蚓的LC50(14d)分别为11.05、6.29、〉100、〉100、〉100、〉100、99.13、115.31和〉100a.i.mg·kg-1干土。其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和戊唑醇对家蚕"剧毒",氰氟虫腙、螺虫乙脂和苯醚甲环唑对家蚕"高毒",其余农药对家蚕均为"低毒";阿维菌素对蚯蚓为"中毒",其余农药对蚯蚓均为"低毒"。【结论与意义】9种农药对家蚕和蚯蚓的急性毒性存在差异,为农药的合理使用和环境保护提供了依据。

  • 标签: 农药 家蚕 蚯蚓 急性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病毒性肝炎相关常规生活检验项目。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人10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调查者进行常规血细胞分析及生化检查,对比两组调查者的检测结果,分析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在病毒性肝炎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血细胞分析结果显示肝炎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但淋巴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血生化检查结果显示肝炎组TBIL、ALT指标明显较对照组升高,ALB及A/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ALB与A/G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常规生化检验项目检查病毒性肝炎,具有较高的检出能力,并且操作简单、检测迅速,经济性高,可依据临床比较、分析提高病毒性肝炎的诊治效率。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常规生化检验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微生态制剂(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腺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2年9月10日-2013年12月31日住院治疗的240例腺病毒性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0例,对照组120例。治疗组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益君康)口服并配合蒙脱石散,补液对症治疗,对照组只口服蒙脱石散,补液对症治疗,3天后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在腹泻次数减少、退热时间、脱水纠正时间优于对照组。结论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腺病毒性肠炎疗效满意。

  • 标签: 腺病毒性肠炎 微生态制剂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病毒性肠炎合并惊厥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特点,提高儿科医师对该病的重视,以提供合理的诊治方案.方法回顾分析52例病毒性肠炎合并惊厥患儿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及治疗.结果无热惊厥42例,占80.77%;惊厥在病程1-3天内多见,占96.15%;惊厥持续时间均在5分钟以内;抽搐2次及以上35例,占67.31%;头颅CT及脑电图均无异常;脑脊液压力升高27例,占72.97%.结论小儿病毒性肠炎并发惊厥,部分病例伴颅压升高,需降颅压治疗,愈后良好.关键词病毒性肠炎惊厥临床特点中图分类号R3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423-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相关的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肿瘤患者的数量逐年上升,在导致妇女死亡的因素中,恶性肿瘤居第一位,如何治疗妇女的肿瘤,已经成为了重要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三种常见的妇科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反应和使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毒副反应的作用。

  • 标签: 妇科抗肿瘤药物 毒性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白芍与川乌配伍前后急性毒性,为合理配伍提供依据。方法制得川乌、白芍单煎剂以及配伍剂,预试验,评价不同单煎剂与合煎剂一次性灌胃引起小鼠死亡界限,计算全死量与全活量,据此设定灌胃量,取小鼠300只,随机分为川乌组、白芍组、合并组(11)、合并组2(12)、合并组3(21),每组又分为5个剂量组,阶梯比11.36,按40ml/kg灌服,常规饲养14日,逐日观察小鼠毒性反应。结果川乌、白芍给药后出现症状时间、中毒表现、解剖表现、死亡高峰存在一定差异;合并组1、2、3,给药后出现症状时间、中毒表现、解剖表现、死亡高峰与川乌组基本相同,合并组1、2、3的LD50分别为川乌12.19g/kg、12.20g/kg、13.10/kg,95%CI分别为(10.18~14.68)g/kg川乌、(10.18~14.67)g/kg、(12.18~15.17)g/kg,合并组1、2、3各剂量组小鼠死亡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白芍与川乌配伍可减少川乌毒性,提高小鼠耐受川乌剂量水平,但仍需大规模实验证实。

  • 标签: 白芍 川乌 配伍 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电图对于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8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展开研究分析,分析脑电图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结果脑电图、脑脊液、头颅CT和MRI异常检出率分别为91.67%、75.00%、34.29%、54.84%,脑电图异常检出率同脑脊液、头颅CT和MRI异常检出率进行两两对比,脑电图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电图在对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和指导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小儿病毒性脑炎 脑电图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护理干预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治疗效果中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122例,将所有患儿按照入院顺序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1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要比对照组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明显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病程,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并且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使患儿得到更加人性化的治疗,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广泛推广。

  • 标签: 护理干预 轮状病毒性肠炎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提高重症病毒性肺炎的诊治能力。方法回顾武汉市第一医院ICU2014年1月到5月收治的7例重症病毒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诊断治疗过程,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血常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对病毒性肺炎的诊断有提示价值,胸片或CT对病毒性肺炎有重要诊断价值,病毒检测是明确诊断重要手段但结果获取困难。对7例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回顾发现,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及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是必需的,而传统治疗手段如抗病毒治疗、激素、免疫球蛋白治疗等措施并非必需。结论医生需提高对病毒性肺炎的认识,争取做到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并改善病毒性肺炎预后。

  • 标签: 病毒性肺炎 危重症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及预防控制。方法对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进行分析。结果针对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性特点做好预防控制工作,加强管理和经济投入,降低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结论病毒性肝炎目前缺乏可靠的特效治疗,慢性及重型肝炎应合理用药。甲型肝炎的预防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同时管理好传染源,必要时进行被动免疫等措施。随着乙肝疫苗的广泛使用,对乙型和丁型肝炎可采取以保护易感人群为主,同时切断传播途径等预防措施。对丙型与戊型肝炎,因其疫苗研制困难很大,因此,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仍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对庚型肝炎目前认识尚不清楚,难以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但仍倾向于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预防措施。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预防 控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制约中小学课程改革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评价滞后。而评价滞后不仅表现在评价技术的缺失,而且表现为评价发展方向的迷茫。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受制于教育改革的进程,更受制于评价的价值导向。而评价的价值导向,本质上是社会人才标准。

  • 标签: 评价技术 “会学” 学会 价值判断 课程改革 教育改革
  • 简介:从两位研究毛泽东的学者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1917-1935政治思想的基础》一书和斯图尔特·R·施拉姆《对毛泽东的初步重估》一书中提出的理论假设和历史评价来看,长期以来,在毛泽东研究领域显示出极其不愿认真解决遇到的理论问题,这些问题会出现在对毛泽东的分析和阐释中,也会出现在对毛泽东的思想、政治生涯和文字遗产的分析和阐释中,只有植入更多的理论自我意识进入到对毛泽东的研究当中,以对毛泽东做出或者将会做出最终的且不可撤销的评价

  • 标签: 毛泽东 理论假设 历史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总结妊娠晚期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方法,有效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与质量。方法对妊娠晚期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总结并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适时终止妊娠,加强产程的观察与护理,可以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促进早日康复。结论妊娠晚期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应做到早期诊断、早期发现、早期配合综合治疗、适时终止妊娠,护理重点是病情动态观察,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从而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母婴安全,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妊娠产妇 病毒性肝炎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论述了护理干预手段在重症病毒性肝炎中的应用,以期可以为提高治疗和护理的效果提供借鉴。方法把68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4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实验组使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94%VS2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0%VS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如果能够有效加强对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干预,就可以有效提升满意程度,同时,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更加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 标签: 护理干预,重症病毒性肝炎,临床应用,满意度,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