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总结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并发CRS反应的护理体会。包括治疗前CRS反应风险评估,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把握评估时机,确保评估频率,严密监测临床症状,协助医生早期诊断鉴别CRS反应,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住院期间采取集束化管理模式,组建MDT护理小组,出院前制定延续性护理档案,确保延续性护理的执行。本中心通过精心护理5例患者顺利完成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免疫疗法奠定基础。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CAR-T细胞 CRS反应 护理
  • 简介:【摘要】总结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并发CRS反应的护理体会。包括治疗前CRS反应风险评估,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把握评估时机,确保评估频率,严密监测临床症状,协助医生早期诊断鉴别CRS反应,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住院期间采取集束化管理模式,组建MDT护理小组,出院前制定延续性护理档案,确保延续性护理的执行。本中心通过精心护理5例患者顺利完成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免疫疗法奠定基础。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CAR-T细胞 CRS反应 护理
  • 简介:摘要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CNSL)患者病情进展迅速,由于化疗药物难以穿过血脑屏障(BBB),并且放疗不良反应严重,患者通常预后较差。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是一种治疗肿瘤的新型免疫疗法。该疗法通过将患者或健康供者体内分离出的T细胞进行体外基因修饰,使其表达靶向肿瘤细胞的嵌合抗原受体(CAR),从而有效杀伤肿瘤细胞。已有相关临床试验结果证明,CAR-T免疫疗法治疗CNSL患者安全、可行,但是目前临床治疗病例数较少,仍需进一步研究。笔者拟就CNSL的临床治疗,以及CAR-T免疫疗法治疗CNSL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行总结,旨在为应用CAR-T免疫疗法临床治疗CNSL提供参考。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 淋巴瘤 免疫疗法 血脑屏障 化学疗法 放射疗法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D19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患者疗效不佳的因素。方法招募自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血液科的34例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均接受CD19 CAR-T细胞治疗,评估其疗效、分析疗效不佳的因素以及不良反应。结果34例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患者输注CD19 CAR-T细胞后,总有效率为58.8%(20/34),完全缓解率为41.2%(14/34)。有效组共20例,疗效不佳组14例。两组患者CD19 CAR-T细胞输注数量分别为8.6(5.0~12.7)×106/kg和9.7(5.8~15.0)×106/kg(P=0.654);外周血检测CAR-T细胞扩增数量,有效组和疗效不佳组CD19 CAR-T细胞占T淋巴细胞百分比中位数分别为10.28%(3.92%~44.16%)和4.05%(0.92%~28.63%),有效组比疗效不佳组CAR-T细胞扩增的比例更高,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1)。单因素方法分析两组疗效不佳因素,提示具有巨块型肿物是影响CD19 CAR-T细胞疗效的不利因素(P=0.001)。应用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具有巨块型肿物特征仍然是患者CD19 CAR-T细胞疗效不佳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5,OR=0.039)。34例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患者输注CD19 CAR-T后,70.6%(24/34)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主要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出现发热的中位时间为输注后第3天(第0~11天),其中16例为1级CRS,7例为2级CRS,1例为3级CRS,经过糖皮质激素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均好转。结论CD19 CAR-T细胞疗法在CD19+B细胞淋巴瘤治疗中有一定效果,具有巨块型肿物特征可能是应用CAR-T疗效不佳的因素。

  • 标签: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B细胞淋巴瘤 疗效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 简介:摘要患儿男,7岁,因“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1个月余”入住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血液科,患儿行亲缘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原发病获得完全缓解(CR)。移植术后11个月患儿出现睾丸复发,给予放疗,效果可。后出现骨髓复发,行化疗及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等治疗无效,给予输注自体来源抗CD19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患儿原发病获得CR。抗CD19的CAR-T细胞可作为治疗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移植术后复发的重要手段。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将细节护理实施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治疗淋巴瘤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将于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治疗的淋巴癌患者设置为样本来开展此次研究,设置例数为80例,随机做有效分组处理,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其中常规组的4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的40例患者则采用细节护理,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于淋巴瘤患者来说,应在其术后护理中应用细节护理干预,可有效防止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效果明显。

  • 标签: 细节护理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治疗 淋巴瘤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CD19异构体对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BiTE)治疗的反应,进一步探讨BiTE治疗无效的相关机制及相应的解决方案。方法通过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1例CD19+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BiTE治疗前后CD19异构体mRNA表达量的情况,Sanger测序对相应的异构体序列进行分析,流式细胞术及转录组测序分析治疗前后谱系特异性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患者初诊时即存在2号外显子缺失型CD19异构体的表达,BiTE治疗后患者未缓解,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CD19抗原表达转阴,但2号外显子缺失型CD19异构体的表达量并无增加,且细胞表型及转录组测序均未见谱系转化的发生。外显子可变剪接引起的缺失型CD19异构体的表达及谱系转化并非该患者CD19抗原表位缺失的机制。该例患者在疾病进展退出BiTE治疗组之后,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自主研发的CD22及CD19 CAR-T序贯治疗后完全缓解。结论该例患者CD19抗原-缺失导致BiTE治疗无效,其缺失并非由可变剪接或谱系转换所致,更换为CD22、CD19双靶点CAR-T细胞治疗有效。

  • 标签: 白血病,淋巴细胞,急性 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 表位缺失 异构体 CD19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在回输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后28 d内感染的发生率、临床和微生物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成功接受CAR-T细胞输注的170例血液肿瘤患者基线资料以及回输后28 d内发生感染的临床与病原菌特征。使用泊松回归评估基线特征与感染密度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CAR-T细胞回输后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170例患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7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56例、多发性骨髓瘤(MM)42例,99例患者在28 d内共发生119次感染,累积感染发生率为(58.2±3.8)%;其中细菌感染98次(45.9%),总感染密度为2.01,首次感染发生的中位时间为回输后12(1~18)d。多因素泊松回归显示ALL患者、难治性疾病、既往30 d内感染病史、回输前ANC<0.5×109/L、前期治疗方案≥4种的患者在28 d内与感染密度有更高的相关性;多因素Cox回归显示≥3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是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HR=3.74,95%CI 1.29~5.72,P<0.001)。结论感染是血液病患者CAR-T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同肿瘤的感染发生率与类型有所差异,但均以细菌感染为主。ALL患者、难治性疾病、既往30天内感染病史、回输前ANC<0.5×109/L、前期治疗方案≥4种与感染密度相关;3级以上CRS是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OIC-17011180、ChiCTR1800018143

  • 标签: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治疗 血液肿瘤 感染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在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取得了巨大的临床成功。随着CAR-T细胞免疫治疗在多中心临床试验和商业化治疗中的广泛应用,疗效监测和毒性管理对于确保安全性和提高总体生存率必不可少。生物标志物不仅可以作为反映患者基线特征、肿瘤生物学特性和CAR-T细胞功能的指标,还可以评估治疗期间的毒副作用。

  • 标签: 白血病,B细胞 嵌合抗原受体 生物标志物 疗效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CD19-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免疫治疗中,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评分不同的急性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ALL)患者各类细胞因子和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对2018年7月至2020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CD19-CAR-T细胞免疫治疗的87例B-ALL患者治疗前后及30名健康对照者的凝血指标,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g)进行连续的监测;其中患者的年龄为32(20,56)岁,36例(41.4%)为女性。应用流式细胞术监测B-ALL患者治疗前后体内CD19-CAR-T细胞的比例以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2、IL-4和IL-17A表达,并按照共识标准根据严重程度进行CRS分级。结果CRS>3级患者PT、APTT 延长,D-二聚体升高,Fg降低(P<0.05)。CRS>3级患者血浆中 IFN-γ、IL-6、IL-10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二聚体水平与 IL-10水平呈正相关。结论CD19-CAR-T细胞免疫治疗中CRS分级严重的患者有的凝血功能紊乱。细胞因子 IFN-γ、IL-6和 IL-10可能在 CD19-CAR-T细胞治疗中影响凝血功能和CRS分级。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细胞治疗 凝血功能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最瞩目的成就之一,流式细胞术(FCM)在CAR-T细胞的设计构建、患者入组、CAR-T细胞产品的性能检测、治疗后疗效评价、免疫功能评价、复发机制研究与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等各个环节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推广与规范FCM在CAR-T细胞免疫治疗相关实验室检测中的应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组织了“流式细胞分析在CAR-T细胞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专题报道,多篇文章分别涵盖FCM在CAR-T细胞免疫治疗中应用的多个方面,包括专家共识、继续教育、专家述评、微小残留病检测、免疫功能和细胞因子检测等,以期促进FCM在CAR-T细胞免疫治疗中应用的规范化,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大的帮助。

  • 标签: 流式细胞术 受体 嵌合抗原 T细胞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在回输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后28 d内感染的发生率、临床和微生物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成功接受CAR-T细胞输注的170例血液肿瘤患者基线资料以及回输后28 d内发生感染的临床与病原菌特征。使用泊松回归评估基线特征与感染密度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CAR-T细胞回输后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170例患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7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56例、多发性骨髓瘤(MM)42例,99例患者在28 d内共发生119次感染,累积感染发生率为(58.2±3.8)%;其中细菌感染98次(45.9%),总感染密度为2.01,首次感染发生的中位时间为回输后12(1~18)d。多因素泊松回归显示ALL患者、难治性疾病、既往30 d内感染病史、回输前ANC<0.5×109/L、前期治疗方案≥4种的患者在28 d内与感染密度有更高的相关性;多因素Cox回归显示≥3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是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HR=3.74,95%CI 1.29~5.72,P<0.001)。结论感染是血液病患者CAR-T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同肿瘤的感染发生率与类型有所差异,但均以细菌感染为主。ALL患者、难治性疾病、既往30天内感染病史、回输前ANC<0.5×109/L、前期治疗方案≥4种与感染密度相关;3级以上CRS是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OIC-17011180、ChiCTR1800018143

  • 标签: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治疗 血液肿瘤 感染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针对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及治疗有较大的变动。近年来,靶向成熟B细胞抗原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也有大量的临床研究报道。为了便于读者更好理解相关部分内容,现对此进行解读。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复发 难治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来那度胺联合抗B细胞成熟抗原(BCMA)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河南省中医院2020年1月收治的1例接受来那度胺联合抗BCMA CAR-T治疗的RRMM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51岁男性,2015年10月确诊IgD-λ型多发性骨髓瘤(MM),接受包括免疫调节剂和蛋白酶体抑制剂等方案化疗10个疗程后缓解,随后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14个月MM复发,采用多种化疗方案及鼠源和人源抗BCMA CAR-T治疗,病情持续进展。用氟达拉滨和环磷酰胺预处理后,-1天服用来那度胺,次日输注人源抗BCMA CAR-T,输注后发生3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对症治疗后缓解。抗BCMA CAR-T治疗后14 d原发病评估达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至截稿前已维持VGPR 3个多月。结论来那度胺联合抗BCMA CAR-T治疗RRMM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来那度胺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B细胞成熟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 抗原受体 T细胞治疗复发性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至肾功能衰竭的护理体会。方法: 患者诊断及病情选择 FC方案,停化疗第 5天回输 CART细胞。骨髓抑制期患者出现发热,显著升高的血清乳酸脱氢酶,羟丁酸脱氢酶,肾功能不全,且进行性加重,及时行床边血滤改善急性肾功能衰竭并给予抗感染,保护脏器等对症治疗。做好床边血滤, CART细胞前后及后期肠道的护理。结果: 复查患者肾功能逐渐恢复,血象好转,白细胞恢复。结论: 该病例病情得到控制,肾功能血象均好转,说明此种治疗方法对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至肾功能衰竭有一定的疗效。

  • 标签: 护理 复发 难治 嵌合抗原受体 T细胞 多发性骨髓瘤
  • 简介:目的:构建细胞因子受体-抗人AFP嵌合抗体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方法:用RT-PCR方法从人胚肝组织中扩增EpoR胞外区基因及gp130跨膜区基因,并用限制性酶切连接方法拼接。用PCR方法从抗人AFP单链抗体表达载体中扩增VL、VH基因,分别与人kappa轻链和人gammal重链恒定区基因重组,获得人鼠嵌合轻链和重链,再将EpoR-gp130与嵌合重链连接,最后将嵌合轻链和H—EpoR-gp130分别连接到质粒pVITRO上,构建pVITRO-E-g-Ig载体。结果:获得EpoR胞外区基因750bp,gp130跨膜区基因900bp。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经限制性酶切鉴定示EpoR、gp130基因、嵌合重链基因和嵌合轻链基因正确连接到载体pVITRO。结论:成功构建细胞因子受体-抗人AFP嵌合抗体基因表达载体。

  • 标签: EPOR GP130 嵌合抗体 克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接受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免疫治疗的B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水平的变化特点,以及Treg水平与最佳疗效及治疗反应的联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至2021年在武汉同济医院接受CD19/CD22 CAR-T细胞免疫治疗的23例复发/难治性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的资料,依据Lugano修订版的淋巴瘤疗效评价标准将入组患者按照最佳疗效分为治疗后完全缓解(CR)组8例,部分缓解(PR)组7例及无效组(NR)8例。收集武汉同济医院同期16例未进行CAR-T细胞免疫治疗的B细胞淋巴瘤患者为对照组。在CAR-T细胞免疫治疗期间不同时间段,应用多色流式细胞术动态检测患者外周血中Treg占CD4+T细胞比例(Treg/CD4+T)、占淋巴细胞比例(Treg/Lym)、占白细胞比例(Treg/WBC)及Treg绝对数(Treg#),分析Treg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以及回输前后不同时间段内Treg占比及绝对数在不同最佳疗效患者组别中的差异。根据CAR-T细胞回输后1~15 d内Treg占比和绝对数中位数水平将患者分为低水平组11例及高水平组12例,比较各组间CAR-T拷贝数峰值、铁蛋白峰值、白细胞介素6(IL-6)峰值的统计学差异。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Cox-Stuart趋势存在性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接受CAR-T细胞免疫治疗的23例患者,清淋预处理后CAR-T细胞输注前Treg/CD4+T及Treg/Lym均值分别为(20.42±7.96)%及(13.61±7.13)%,显著高于对照组Treg/CD4+T均值[(7.33±3.61)%,t=5.893,P<0.001]及Treg/Lym均值[(1.91±0.90)%,t=6.53,P<0.001]。同期Treg#均值(1.81±1.52)/μl明显低于对照组均值[(13.66±9.89)/μl,t=4.261,P<0.001]。回输CAR-T细胞后,Treg/CD4+T与Treg/Lym均有降低趋势(P<0.001),Treg/WBC有升高趋势(P=0.01)。最佳疗效为CR组的患者回输前Treg/CD4+T(12.87±1.93)%、Treg/Lym(6.35±2.84)%、Treg/WBC(0.05±0.05)%均值均明显低于PR组[(29.68±5.49)%(P<0.01),(21.85±2.10)%(P<0.01),0.50±0.69(P<0.05)]。回输CAR-T细胞后1~15 d内Treg/CD4+T均值较低的患者,CAR-T拷贝数峰值更高(P<0.05)。结论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CAR-T细胞免疫治疗过程中,Treg/CD4+T与Treg/Lym先增高后降低。预处理后CAR-T输注前外周血Treg细胞占比较低的患者疗效更好,CAR-T 输注后早期Treg/CD4+T 水平相对低的患者CAR-T 细胞的扩增更好,在CAR-T细胞免疫治疗过程中利用多色流式细胞术对Treg比例进行动态监测,对免疫治疗最佳疗效以及治疗反应的预测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受体,抗原,T细胞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免疫治疗 调节性T淋巴细胞 流式细胞术
  • 简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是恶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亚型,其复发和难治常常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手术、放疗、化疗和姑息治疗等作为传统的抗肿瘤治疗模式,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但每年仍然有大量患者因肿瘤不治而死亡.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尤其是表达CD20的成熟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在利妥昔单抗问世之后,其治愈率有了大幅度的上升,然而仍然有近20%-40%患者因复发和难治而去世.近5年来,随着可特异性识别B细胞表面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的T细胞(CAR-T)的发展,尤其是CD19CAR-T细胞免疫治疗在针对复发和难治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试验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疗效,CAR-T细胞免疫治疗便逐渐受到广大研究者和临床学家的重视,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多家医疗机构纷纷注册和开展了针对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的临床试验.本文就CD19CAR-T细胞在治疗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过程中的发展历史,在前进行中的主要的临床试验和已经证实的主要潜在不良反应作一综述.

  • 标签: B细胞淋巴瘤 白血病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 简介:摘要报道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于2019年5月及12月收治的2例CD19靶向的嵌合抗原受体T(CD19 CAR-T)细胞治疗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孤立性睾丸复发(ITR)患儿的诊疗经过及结果,探讨CD19 CAR-T细胞治疗相较于传统放化疗的疗效,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2例患儿均经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诊断为B-ALL,分别于初诊第60个月及第38个月经睾丸活检术确诊为ITR,随后行CD19 CAR-T细胞输注,CAR-T细胞输注数量分别为7.0×106/kg和1.5×107/kg。输注CD19 CAR-T细胞7~10 d后睾丸白血病细胞浸润消失,均获得完全缓解。其中例2患儿治疗后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并免疫效应细胞相关性神经毒性综合征,经药物干预治疗后好转。提示CD19 CAR-T细胞治疗儿童ITR效果良好,或可替代睾丸切除或局部放疗成为B-ALL患儿ITR的新型治疗方法。

  • 标签: 儿童 CD19靶向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孤立性睾丸复发 髓外复发
  • 作者: 李维 李青 邓琦 张会来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转移性肿瘤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和医院淋巴瘤内科,中美淋巴瘤血液诊治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060,天津医科大学第一中心临床学院,南开大学医学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血液科,天津 300192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脊髓累及合并心脏病患者疗效。方法对1例62岁男性患者应用CAR-T治疗二线诱导缓解治疗后达部分缓解的脊髓累及合并心脏病的DLBCL。回输细胞数2×106/kg。结果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心功能异常,毒性可耐受,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为I级,无中枢毒性。患者CAR-T后6个月出现脑部病变,病情进展。CAR-T治疗后11个月死于病情进展。结论对于脊髓累及合并心脏病的复发DLBCL患者,在心脏病专家的共同诊治下CAR-T治疗是可行的,部分患者可能会从CAR-T治疗获益。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脊髓累及 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