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从肝组织病理角度初步探讨下调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值上限对国内ALT正常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泰州市人民医院肝病科并完成肝活检的123例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以2018版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ASLD)指南建议的ALT正常值上限(男35 U/L,女25 U/L)为截断值,将患者分为正常值高位组(HNALT,ALT处于AASLD与国内标准之间)和正常值低位组(LNALT,ALT低于AASLD指南设定标准),比较两组患者肝组织学显著改变(G/S≥2)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存在G/S≥2的危险因素。结果123例患者中68例(55.3%)存在肝组织学显著病变。LNALT组83例患者,G≥2、S≥2以及G/S≥2的患者分别为35(42.2%)、26(31.3%)和39例(47.0%),HNALT组40例患分别为27 (67.5%)、21 (52.5%)和29例(72.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28、5.126和7.107,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ALT处于正常值高位(χ2=7.107)、白蛋白水平(t=2.248)、谷氨酰基转移酶(Z=-2.885)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t=-3.152)是影响患者肝组织学发生显著改变的危险因素(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LT处于正常值高位(OR=3.492,95%CI 1.369~8.907)和国际标准化比值(OR=1.529,95%CI 1.054~2.218)是患者发生肝组织学显著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下调ALT正常值上限将有利于识别潜在需要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建议对ALT处于正常值高位的患者进行肝穿刺活检或无创肝纤维化检查,以评估肝组织学病变情况,必要时予以治疗。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肝脏活组织检查 丙氨酸转氨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寻HBeAg阳性且丙氨酸转氨酶(ALT)<2倍正常值上限(ULN)的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的影响因素,建立无创模型并验证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20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收治入院的279例HBeAg阳性且ALT<2×ULN的CHB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肝穿刺病理结果进行肝纤维化分期,将S0~S1患者纳入轻度纤维化组(n=117),将S2~S4患者纳入显著纤维化组(n=162)。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肝纤维化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回归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凝血酶原时间(P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抗-HBc和HBV DNA是HBeAg阳性且ALT<2×ULN的CHB患者显著肝纤维化的独立预测指标(OR=1.055、1.365、1.027、1.231和0.763,P值均<0.05)。AUC为0.772(95%CI:0.716~0.828),当截断值为0.504,敏感度为79.5%,特异度为70.9%。APRI模型和FIB-4指数模型评估HBeAg阳性且ALT<2×ULN的CHB患者显著肝纤维化的AUC分别为0.720和0.671,均小于无创模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该模型能评估HBeAg阳性且ALT<2×ULN的CHB患者肝纤维化严重程度,且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肝纤维化 血清学指标 无创预测模型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从肝组织病理角度初步探讨下调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值上限对国内ALT正常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泰州市人民医院肝病科并完成肝活检的123例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以2018版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ASLD)指南建议的ALT正常值上限(男35 U/L,女25 U/L)为截断值,将患者分为正常值高位组(HNALT,ALT处于AASLD与国内标准之间)和正常值低位组(LNALT,ALT低于AASLD指南设定标准),比较两组患者肝组织学显著改变(G/S≥2)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存在G/S≥2的危险因素。结果123例患者中68例(55.3%)存在肝组织学显著病变。LNALT组83例患者,G≥2、S≥2以及G/S≥2的患者分别为35(42.2%)、26(31.3%)和39例(47.0%),HNALT组40例患分别为27 (67.5%)、21 (52.5%)和29例(72.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28、5.126和7.107,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ALT处于正常值高位(χ2=7.107)、白蛋白水平(t=2.248)、谷氨酰基转移酶(Z=-2.885)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t=-3.152)是影响患者肝组织学发生显著改变的危险因素(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LT处于正常值高位(OR=3.492,95%CI 1.369~8.907)和国际标准化比值(OR=1.529,95%CI 1.054~2.218)是患者发生肝组织学显著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下调ALT正常值上限将有利于识别潜在需要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建议对ALT处于正常值高位的患者进行肝穿刺活检或无创肝纤维化检查,以评估肝组织学病变情况,必要时予以治疗。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肝脏活组织检查 丙氨酸转氨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寻HBeAg阳性且丙氨酸转氨酶(ALT)<2倍正常值上限(ULN)的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的影响因素,建立无创模型并验证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20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收治入院的279例HBeAg阳性且ALT<2×ULN的CHB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肝穿刺病理结果进行肝纤维化分期,将S0~S1患者纳入轻度纤维化组(n=117),将S2~S4患者纳入显著纤维化组(n=162)。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肝纤维化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回归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凝血酶原时间(P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抗-HBc和HBV DNA是HBeAg阳性且ALT<2×ULN的CHB患者显著肝纤维化的独立预测指标(OR=1.055、1.365、1.027、1.231和0.763,P值均<0.05)。AUC为0.772(95%CI:0.716~0.828),当截断值为0.504,敏感度为79.5%,特异度为70.9%。APRI模型和FIB-4指数模型评估HBeAg阳性且ALT<2×ULN的CHB患者显著肝纤维化的AUC分别为0.720和0.671,均小于无创模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该模型能评估HBeAg阳性且ALT<2×ULN的CHB患者肝纤维化严重程度,且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肝纤维化 血清学指标 无创预测模型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胞焦亡在瓦斯爆炸致大鼠急性肺损伤(ALI)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于2018年2月,选取SPF级雄性SD大鼠126只,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8只)和实验组(距起爆点40 m、80 m、120 m、160 m、200 m和240 m,每组18只)。实验组在巷道内进行瓦斯爆炸,构建ALI模型;对照组不实施瓦斯爆炸,其他条件与实验组一致。爆炸后24 h测定各组大鼠呼吸频率(f)、潮气量(TV)、每分通气量(MV)和气道狭窄指数(Penh)等呼吸功能指标;麻醉后每组处死大鼠5只,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含量;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肺组织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等细胞焦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各实验组大鼠f、MV均高于对照组(P<0.05);除40 m、80 m组外,其他实验组大鼠TV均高于对照组(P<0.05);除40 m组外,其他实验组大鼠Penh均低于对照组(P<0.05)。HE染色显示,不同距离点实验组大鼠肺组织均可见肺间质及肺泡明显水肿,肺泡腔大量红细胞、炎性细胞渗出,肺间质增厚,肺损伤评分增加(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各实验组大鼠Caspase-1阳性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各实验组大鼠细胞焦亡相关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细胞焦亡参与了瓦斯爆炸致大鼠ALI的病理生理过程。

  • 标签: 急性肺损伤 瓦斯爆炸 大鼠 细胞焦亡 动物模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总结角度Dick系统在治疗爆炸型骨折中对恢复椎体高度和椎管容积的作用,以能够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和椎管的容积,角度Dick由于其有向上下撑开的一定角度和自身椎弓根钉的增强性使脊椎能够在术中复位时使脊柱纠正并销毁不利的后突畸形

  • 标签: 型脊椎 恢复爆炸 椎体高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连续性血液净化在大规模爆炸特重伤员救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 研究对象为 2014 年 10 月 1 日 ~ 2016 年 9 月 30 日 期间在 我院进行治疗的 大规模爆炸特重伤员 ,30 例患者均使用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 。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 PaO 2 、 RR 、 HR 、 CO 、 PEEP 、 MAP 。结果:大规模爆炸特重伤员治疗前后 的 PaO 2 、 RR 、 HR 、 CO 、 PEEP 、 MAP 对比存在明显差异 ( P < 0.05 ) 。结论:在救治大规模爆炸特重伤员时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能够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稳定生命体征,应用价值高 。

  • 标签: 大规模爆炸 特重伤 连续性血液净化
  • 简介:目的了解封闭负压引流(VAC)技术对猪皮肤软组织爆炸伤感染创面的疗效。方法用电雷管在4只小自家猪双侧肩胛及双侧臀部共造成16个爆炸伤创面,将创面分为对照组和负压治疗组。2组创面伤后前2d不作任何处理任其感染;第3天起,对照组创面用油纱换药,负压治疗组创面行VAC治疗。于治疗前(伤后第3天)及开始治疗后1、3、6、9、14、19、24d测量并计算创面的面积、深度;取创面组织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检测细胞增殖指数、血管内皮细胞数、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细菌计数。记录创面愈合时间。结果开始治疗后第1、3天,负压治疗组创面面积和创面深度不再扩大和加深,创面内炎性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增殖细胞数目均增多,MPO活性明显增高,细菌数明显减少;此期间对照组各指标变化情况与该组相反。治疗后1~19d,2组创面的面积、深度、血管内皮细胞数以及细菌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9d,2组创面细胞增殖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6d,2组创面MPO活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为(32.8±1.6)d,明显长于负压治疗组的(25.8±1.0)d(P〈0.01)。结论与常规换药相比,VAC能明显减少猪皮肤软组织爆炸伤感染创面的细菌数量,减轻继发性坏死,促进炎性反应,快速启动肉芽组织生成,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感染 创面愈合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爆炸事故受伤人员调查,了解受伤人员佩戴护耳器(防噪耳塞)对听觉器官和听力损失的影响,为爆震性听力损伤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9年8月采用回顾性方法以某钢铁厂1990~2016年发生的23起爆炸事故39名爆震听力损失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受伤就诊时、伤后3~6个月为调查取证时间,按照是否佩戴护耳器分为防护组和无防护组,对其就诊时听觉系统症状及伤后3~6月听觉系统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防护组比较,无防护组就诊时处于休克(昏迷)患者更多见(34.8%,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无防护组外耳道损伤、鼓膜穿孔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个月后患者听觉系统及其他症状康复情况显示,防护组听力减退、耳鸣、耳痛、头痛、眩晕等症状全部消失,无防护组症状虽有好转但多持续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颅脑损伤等康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耳廓损伤未愈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防护组比较,无防护组外耳道损伤有69.57%(1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纯音气导听阈检查显示,防护组听力得到良好恢复,而无防护组发生不可逆听力损伤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耳器在爆炸事故中对劳动者的听觉器官特别是外耳道和鼓膜有明显保护作用,是预防和减轻爆炸事故导致外耳道损伤、鼓膜穿孔及爆震性听力损失的有效保护措施。

  • 标签: 爆炸事故 职业性噪声 护耳器 听觉系统 爆震性听力损失
  • 简介:摘要探讨批量火灾爆炸伤病员救治的组织管理,优化救治流程,提高急救水平。方法根据伤员病情轻、中、重分三级进入相应诊疗区域。将救护人员分为指挥组、物质保障组、预诊组、救治组,清创组、陪检后送组。结果22名伤员全部接受有效救治,对分诊救治流程实施结果满意。讨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功的关键是应急预案和分级保障,合理调配人力、物力,做好科室之间的协调,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火灾爆炸 突发事件 分诊救治 应对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812天津爆炸伤患者康复期的康复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8月12日天津爆炸爆炸伤患者6人,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和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干预,观察在经过心理指导干预前后患者的康复效果以及患者的心理状况。结果在经过全面的心理干预后,患者的负面情绪得到有效改善,并能够做到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康复效果较好。结论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指导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态,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较好,进而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爆炸伤 心理干预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探讨批量火灾爆炸伤病员救治的组织管理,优化救治流程,提高急救水平。方法:根据伤员病情轻、中、重分三级进入相应诊疗区域。将救护人员分为指挥组、物质保障组、预诊组、救治组,清创组、陪检后送组。结果: 22名伤员全部接受有效救治,对分诊救治流程实施结果满意。讨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功的关键是应急预案和分级保障,合理调配人力、物力,做好科室之间的协调,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火灾爆炸 突发事件 分诊救治 应对策略
  • 简介:【摘要】:总结 1例爆炸伤致多发骨折合并多器官损伤患者的重症护理 。护理要点:有效的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与患者个体化的镇静镇痛护理,充分评估后采取外科清创,采用负压吸引技术(VSD)控制皮肤烧伤感染,减少毒素吸收;严格无菌操作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及 VAP等;重视功能锻炼;加强营养支持;加强患者心理护理。经过 21天的 ICU综合治疗,患者伤口逐渐愈合,病情好转转去手足显微创伤外科继续康复治疗,治疗效果好,逐渐康复好转出院。

  • 标签: 爆炸伤 烧伤 VSD 功能锻炼 营养支持 护理
  • 简介:摘要总结1例爆炸伤致多发骨折合并多器官损伤患者的重症护理。护理要点有效的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与患者个体化的镇静镇痛护理,充分评估后采取外科清创,采用负压吸引技术(VSD)控制皮肤烧伤感染,减少毒素吸收;严格无菌操作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及VAP等;重视功能锻炼;加强营养支持;加强患者心理护理。经过21天的ICU综合治疗,患者伤口逐渐愈合,病情好转转去手足显微创伤外科继续康复治疗,治疗效果好,逐渐康复好转出院。

  • 标签: 爆炸伤 烧伤 VSD 功能锻炼 营养支持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瓦斯爆炸对真实巷道环境下大鼠急性冲击性肺损伤和呼吸功能指标时相变化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4月,用大型煤矿瓦斯爆炸试验巷道和爆炸测试系统模拟真实瓦斯爆炸巷道环境,固定笼具,设置爆炸参数。将72只SPF级SD大鼠按体重以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近距离组(160 m)和远距离组(240 m),各组内又分别设有创组(24 h组和48 h组,8只/组,6组共48只)和无创组(8只/组,3组共24只)。除对照组外,其余组大鼠在麻醉状态下置于不同距离点笼具内,将大鼠按照能使肺部受力的姿势摆放,实施瓦斯爆炸试验。无创组大鼠于爆炸后2、24、48、72和168 h用肺功能仪监测其呼吸功能指标的变化,7 d后麻醉处死;有创组大鼠分别于24、48和168 h后麻醉处死。对大鼠进行大体观察,肺组织湿/干重比值以及肺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瓦斯爆炸2 h后近距离和远距离组大鼠呼吸频率(f)、每分钟通气量(MV)、最大吸气流速(PIF)、最大呼气流速(PEF)和潮气量达到50%时呼气流速(EF50)降低,呼吸间歇(PAU)、吸气时间(Ti)、呼气时间(Te)和放松时间(Tr)增加(P<0.05);48 h后远距离组大鼠潮气量(TV)、气道缩窄指数(Penh)、PAU、PI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2 h后远距离组大鼠MV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168 h后近距离和远距离组大鼠Penh、PAU、Ti明显降低(P<0.05)。不同距离组大鼠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距离组大鼠肺组织大体及HE染色观察均显示,瓦斯爆炸引起肺水肿,肺毛细血管明显充血,大量炎性细胞、红细胞浸润。结论真实巷道环境下瓦斯爆炸能够导致大鼠呼吸功能时相改变以及肺组织损伤,瓦斯爆炸致大鼠急性冲击性肺损伤模型初步建立成功,为进一步探索急性冲击性肺损伤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 标签: 大鼠 瓦斯爆炸 急性肺损伤 呼吸功能 真实巷道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电切术术中发生膀胱内爆炸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降低其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在本院收治1例行前列腺电切术术中发生膀胱内爆炸致膀胱破裂的临床资料。结果改开放探查行膀胱修补术,术后留置导尿管2周,行膀胱造影,无渗漏,拔除导尿管,排尿情况良好,痊愈出院。结论膀胱内气体爆炸是前列腺电切术中发生的偶发事件,发生突然,严重时可导致膀胱破裂,主要原因考虑为术中外界空气进入膀胱与电切组织时产生的可燃气体混合,达到一定比例,在电火花作用下,引发爆炸。缩短电切时间、减少外界空气进入、及时排出膀胱内气体、避免高功率持续电切电凝,可降低其发生率。

  • 标签: 前列腺切除术 创伤和损伤 膀胱
  • 简介:摘要2018年1月31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1例交联聚维酮粉尘爆炸致特重度烧冲复合伤并发急性肾损伤的21岁男性患者。针对患者的病情,落实下列护理措施:烧伤休克期合并急性肾损伤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期间,加强液体出入量管理、防范低体温和非计划下机;针对创伤性气胸做好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实施低潮气量、低呼气末正压的通气策略;感染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肺炎克雷伯菌期间优化监护室环境消毒、做好多黏菌素B药物护理。经过71 d综合治疗和护理,患者康复出院。本病例提示,针对特重度烧冲复合伤患者的肾功能、肺功能情况,实施个体化治疗和护理措施有助于提高该类患者的治愈率,并改善预后。

  • 标签: 烧伤 护理 聚维酮 粉尘爆炸 烧冲复合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值上限2倍(2× ULN)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病理特征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住院的ALT< 2× ULN、HBV DNA阳性、进行肝脏活体组织活检的CHB患者共91例,根据肝组织活检结果将G2以下者定为轻度炎症组(61例),G2及以上者定为中度炎症组(30例);S2以下者定为无明显纤维化组(69例),S2及以上者定为明显纤维化组(22例),分别将炎症两组、纤维化两组患者的血细胞、肝生化指标、凝血指标、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 M)、HBV DNA进行对比分析(Wilcoxon W检验和χ2检验)与相关性研究(φ相关分析)。结果91例患者肝组织轻度炎症组与中度炎症组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球蛋白(GLO)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 2.095、P = 0.036,Z = 3.927、P < 0.001,Z = 2.900、P = 0.004,χ2 = 10.972、P = 0.001)。无明显纤维化组与明显纤维化组患者AST、GLO、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和HBeAg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 2.933、P = 0.003,Z = 3.064、P = 0.002,Z = 2.544、P = 0.011,Z = 2.231、P = 0.026,χ2 = 10.116、P = 0.001)。HBV DNA水平在肝组织轻度炎症组和中度炎症组、无明显纤维化组和明显纤维化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 = 1.908、P = 0.056,Z = 1.729、P = 0.084)。ALT、AST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低度相关(rφ = 0.211、P = 0.044;rφ = 0.284、P = 0.007);AST、WBC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低度相关(rφ = 0.222、P = 0.035,rφ = 0.289、P = 0.006);GLO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中度相关(rφ = 0.457、P < 0.001)。结论对于ALT< 2× ULN、HBV DNA阳性的CHB患者,HBeAg阳性者较阴性者发生肝纤维化的机率高;WBC、PLT、AST、GLO水平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有关,其中GLO水平> 30 g/L的患者与肝组织肝纤维化的相关性更高。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肝组织病理特征 实验室指标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原家兔胸部爆炸伤后血浆NO的变化特点。方法家兔随机分为高原致伤组,高原对照组和平原致伤组。分别于伤前和伤后1h、3h和6h各时间点检测各组血浆NO浓度。结果致伤前高原各组血浆NO浓度比平原组低(P<0.05),伤后各组NO浓度持续升高,A、C两组与伤前有明显差异(P<0.05),A组伤后各时间点NO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C组(P<0.01)。结论NO可能是参与高原胸部爆炸伤后急性肺损伤过程的介质之一,这对于高原胸部爆炸伤的早期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高原 胸部 爆炸伤 一氧化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