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近几年,临床医学科研者提出“为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促进临床与基础的深度融合”的目标,各个医学教学单位积极响应,主动开展一系列活动,以此促进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深度融合。临床与基础的紧密结合,模拟相关实践操作,提出一系列微创培训模式,开启临床与基础融合的新模式,充分实现资源优化与平台共享的目的;遵循“反复临床、多临床、早临床”的教学理念,促进临床与基础的双向渗透,促使医学生与临床医生、基础教师三方均能够获得收益,且效果令人满意。

  • 标签: 临床教学融 基础融合 解剖教学 教育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诱导痰细胞检查用于慢性咳嗽病因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22年1月-2022年6月的慢性咳嗽无痰患者53例,在其病因诊断中结合诱导痰细胞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53慢性咳嗽患者诱导痰细胞检查成功50例,成功率为94.3%;不良反应发生1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9%。50例诱导痰细胞检查成功者得到明确诊断者46例,明确诊断率为92.0%;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为(0.4±0.9)%,中性粒细胞水平为(37.5±20)%,巨噬细胞水平为(58.8±21)%,淋巴细胞水平为(1.0±1.1)%。结论 诱导痰细胞检查用于慢性咳嗽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和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诱导痰细胞学检查 慢性咳嗽 病因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降纤酶不同静滴速度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指标的影响,探讨降纤酶的最佳静滴速度.方法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静滴速度分别为10滴/min、20滴/min和30滴/min,输液时间分别为2.5h、1.25h和0.83h,以7d为统计界限.结果3组患者7d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A、B两组较C组降低更明显(P<0.05).A、B两组凝血时间(BCT)较治疗前延长(P<0.05),C组治疗前和与A、B两组比较明显延长(P<0.01).血小板(PLT)粘附试验(PAdT)、PLT聚集(PAgT)、纤溶酶原(PLG)较治疗前A、B两组降低较显著(P<0.01),C组与A、B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3组均对PLT计数、出血时间(BT)无影响(P>0.05).A、B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无差异(P>0.05);C组较A、B两组临床疗效明显降低(P<0.05).3组不良反应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降纤酶静滴速度以20滴/min为最佳.

  • 标签: 降纤酶 静滴速度 急性脑梗死 血液学指标
  • 简介:目的探索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急诊科护士的工作沉浸体验,形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急诊科护士工作沉浸体验的诠释性描述。方法运用质性研究的现象研究方法,在自然情景下对12名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急诊科护士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采用Giorgi分析方法分析收集的资料。结果急诊科护士工作沉浸体验的5个主题:专注于当前的工作任务忘却自我;自己能控制工作任务并有清晰的目标;行动与意识的融合,了解工作的进程;时间感的改变;体验能激发自身的工作动力。结论激励急诊科护士工作的是一种责任,包括对家庭的责任和工作责任感;急诊科护士的工作需要得到领导、同行和社会的认可,同时需要得到理解和尊重。

  • 标签: 急诊室 医院 护士 沉浸体验 定性研究
  • 简介:采用开放式访谈法对5名中医院校护理本科生合作式教学法经历的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进行了访谈.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前提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地谈论他们的经历。访谈结果得到3个主题:对教与学的视点,应对行为和情绪反应,以及人际关系得以强化。这提示合作式教学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 标签: 学生 护理 教学方法 质性研究
  • 简介:2009年1~12月于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参加无偿献血约40万人次,Rh阴性献血者1487人次,其中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稀有血型爱心之家成员约占54%.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全年捐献Rh阴性应急机采血小板128U,其中稀有血型爱心之家成员捐献112U.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为保障首都临床Rh阴性血液的临床及应急供应,早在2001年12月就建立Rh阴性稀有血型爱心之家社群组织来满足临床用血的常态及应急需求[1].为了科学、合理、有效地管理近千人的社群组织,及时有效地救治病息,笔者探讨了品牌社群理论在稀有血型队伍科管理中的实践,以制订稀有血型爱心之家的管理模式,现报道如下.

  • 标签: 稀有血型 科学管理 品牌 RH阴性血液 血液中心 应用
  • 简介:目的分析医院工作人员锐器伤发生环节、场所、器械类型和防护等流行病特点,为制定锐器伤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照上海质量控制中心发布的《锐器伤登记表》统一标准,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工作人员发生的锐器伤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12-2016年发生锐器伤共计274例次。2012-2016年发生锐器伤实际人次有逐年升高趋势,占医院总人数的比例也呈逐年提升趋势。锐器伤的发生涉及34个科室,在医院所有临床医技和后勤部门均有锐器伤发生;高发锐器伤的前3位科室是骨科、手术室、普外科;高发锐器伤的前3位地点是手术室、普通病房、治疗室。共有126名年龄≤25岁的医护人员发生锐器伤,从职业分布来看,在发生锐器伤的人群中,护士、实习医生、实习护士占前3位。90%的锐器伤存在感染的风险。医生发生锐器伤的器械和场所主要为缝合针(51.5%)和手术室(60.9%),89.8%的医生在操作过程中受伤,多为中度损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器械和场所主要是头皮钢针(56.3%)和普通病房(61.9%),主要发生环节是为患者拔除针头(38.9%),以轻度损伤为主。发生损伤的主要防护措施是佩戴手套。发生锐器伤人群一半以上没有接受过专业针刺伤预防的培训。结论锐器伤多发生在低年资医护人员,医生护士锐器伤发生和防护存在差异,对不同群体应针对性培训,提高医护人员职业安全意识。

  • 标签: 锐器伤 血源性职业暴露 流行病学特点 医务人员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肿瘤放射治疗住院医师进行线上教学的培训,做好对应的实践。方法:选取本院医师共计40名,范围均在2020.1-2021.1月间,均为本科以上。对线上培训前、线上培训后的效果进行比较,做好对应的教学实践。结果:培训后住院医师中技能、观察判断、应变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沟通能力整体评分优于培训前,综合能力评分有统计差异(P<0.05)。对于培训后住院医师理论考试、操作考试、病例书写、病例分析等评分明显优于培训前,整体效果良好(p<0.05)。结论:对肿瘤放射治疗中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做好线上教学的实践工作,整体效果较好。

  • 标签: 肿瘤放射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线上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人文关怀对影像检查患者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6月期间于我院进行影像检查的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及人文关怀护理,对比2组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2组患者SAS、SDS评分并无显著差异(P>0.05),经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而护理满意度评分则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差异统计意义显现(P<0.05)。结论:为接受影像检查的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能够更好地稳定患者心理状态,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将其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人文关怀 影像学检查 心理状态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的影像护理对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接受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的患者120例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的影像护理模式。评估各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各组心理状态评分检查所需时间、应激指标变化情况等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抑郁、强迫症状、敌对等心理状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各项应激指标等比对照组小,检查所需时间等较对照组更短,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期间应用影像护理模式,能够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且可减轻其不良情绪。

  • 标签: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 影像学护理 不良反应 影响
  • 简介:[目的]探讨基于学习风格的个体化教学在高职护生的《人体结构》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4级护理1班和2班的学生,1班为试验组,2班为对照组,试验组在《人体结构》教学中采用基于学习风格的个体化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课程结束后,比较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对教学的评价.[结果]试验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对教学的评价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学习风格的个体化教学应用于《人体结构》教学中有助于提高护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满意度.

  • 标签: 学习风格 高职护生 人体结构学 个体化教学 教学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评教评模式在临床带教中促进教学相长的作用。方法将2009届和2010届毕业实习护理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2010届毕业生为试验组,2009届毕业生为对照组。试验组在实习过程中采用评教评模式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由科室及护理部对两组定期进行技能、理论考核;学生、带教老师定期进行互相考评,对考核、考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的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试验组和带教老师互相评价优秀率提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评教评模式应用于临床教学中,有利于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相长的目的。

  • 标签: 学生 护理 教学 临床实习
  • 简介:【摘要】在临床护理中,股静脉穿刺和股动脉穿刺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操作技术,而了解和掌握股静脉、股动脉的毗邻、走形以及位置,能够使操作的成功率提高,减少并发症。因此,本文对股静脉穿刺和股动脉穿刺的解剖基础和护理研究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临床护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帮助。

  • 标签: 护理解剖学 股静脉穿刺 股动脉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微课在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我校2020级两个班的80名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分析,对照组传统教学法,观察组联合使用微课教学,比较两组学生考试成绩、自主学习能力评分差异。结果 观察组学生各项考核成绩、自主学习评分均好于对照组,(P

  • 标签: []人体解剖学 护理专业 实验教学 微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自身免疫肝病患者护理中暗示性心理护理的作用。方法:本次实验跨越2020年2月至2022年8月这一时间段,研究人员对50例自身免疫肝病患者进行研究。将双盲对照原则作为本次实验所选患者的分组依据,在本次实验中,研究人员分别采用一般护理干预、一般护理干预联合暗示性心理护理来完成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护理任务,记录对照组及实验组所选患者对护理工作所持态度、干预前后焦虑评分,并实施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及实验组所选患者中对护理工作持特别认可及一般认可态度的人数分别为19人及24人,护理认可度分别为76.00%及96.00%,组间对应数据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p<0.05);干预前对照组及实验组所选患者焦虑评分之间无突出的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焦虑评分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组间数据之间的差异是不容忽视的,(p<0.05)。结论:在自身免疫肝病患者护理中暗示性心理护理的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自身免疫学肝病 一般护理干预 暗示性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主要调查我院重症监护病室(ICU)病人鲍曼不动杆菌定植的特点及危险性,为症监护病室(ICU)病人顺利康复奠定坚实的基础。方法 主要 采用流程病调查方法,对我院10例鲍曼不动杆菌定植患者进行分析调查,进行持续跟踪观察,以此来保证观察数据的科学性与权威性。结果 经过系统观察分析,及对观察样本的研究表明,采用临床干预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感染率。结论 通过分析研究表明,鲍曼不动杆菌定植与周围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患环境进行消毒,以此来降低医院出现交叉感染的风险。

  • 标签: [] ICU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危险要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教,,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助产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50例助产专业学生,按照助产教学模式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教学模式)和观察组("教,,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经相同时间后,对两组学生的实际操作、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考核,同时调查其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学生的实际操作成绩、理论知识成绩评分均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学生对于教学效果的满意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采用"教,,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助产科学生进行教学,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可有效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具有广泛应用的价值。

  • 标签: "教 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助产技术 护理教学
  • 简介:现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为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将人体解剖、组织胚胎和病理形态课程整合为人体形态。整合后的人体形态课程在内容上得到充分肯定,但在教学实施中却带来了许多难题。为了让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更好地学好人体形态这门基础课,采用课前案例分析教学法,利用形态知识解释临床疾病常见症状,通过临床的思维方式分析疾病的发生过程,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摄取知识,达到较好的效果,并受到学生和临床带教教师的肯定。

  • 标签: 学生 护理 教学方法 人体形态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病原微生物检验中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我院接受病原微生物检验的患者中抽选9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采取荧光RT-PCR检测和常规的RT-PCR检测,对比不同检测技术的检验结果。结果:荧光RT-PCR检测阳性检出率为87.50%,常规的RT-PCR检测阳性检出率为72.92%,荧光RT-PCR检测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的RT-PCR检测,差异有统计意义(X2=6.431,P

  • 标签: 病原微生物检验 分子生物学技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在高职人体解剖教学中应用基于数字人解剖系统的项目教学法所取得的成效。方法 选取我校10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21年1月到2022年10月。按照双色小球法对学生分组,其中51名为对照组采用常规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其余50名为实验组应用基于数字人体解剖系统的项目教学法,观察对两组的教学成果。结果 比较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期末考试及格率以及期末平均考试成绩,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高职人体解剖教学中应用基于数字人解剖系统的项目教学法有着更为确切的效果,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高职院校 人体解剖学 教学 数字人解剖系统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