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T)在鉴别细菌感染与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到2013年2月接受治疗的细菌感染患者38例,自身免疫活动期35例为研究对象,测其PCT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结果自身免疫活动期的患者CPR水平(0.0641±0.0692)g/L,PCT的浓度(0.08±0.09)×10-3g/L;感染组的患者CRP水平(0.1162±0.0862)g/L,PCT的浓度(2.35±7.01)×10-3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R的特异性与灵敏度不如PCT,PCT对鉴别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动是有效果的,但CPR与PCT联合对这种诊断没有显著地意义。

  • 标签: 细菌感染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感染疾病的效果及不良反应评价。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2例患者(感染疾病),收治时间为2014年3月7日至2016年3月8日,采用电脑软件随机抽签的方式把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数量均为51例,分别采用头孢他啶(对照组)以及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观察组)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后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头孢他啶),对比差异显著,P小于0.05。结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感染疾病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 标签: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感染性疾病 效果及不良反应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对C反应蛋白结合血常规在不同年龄小儿感染疾病中的指导意义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4年10月在我院进行诊疗的小儿患者100例,首先进行血常规检查,后给予C反应蛋白检查,对两种检查确诊和年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联合检查方法确诊比例显著优越于单纯C反应蛋白检测、单纯血常规检查,差异性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年龄较大的儿童阳性比例对比年龄较低的儿童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查能够更好的对患儿的感染疾病进行明确的诊断,尤其对年龄较小的婴幼儿,感染疾病的症状不明显。尤为重要,可更加准确的进行诊断和依据情况进行治疗。

  • 标签: C反应蛋白 血常规 小儿 感染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胆道疾病术后感染细菌的主要分布及耐药特点,探讨治疗对策,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本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胆道手术后的胆汁标本631株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剔除重复菌株。结果按照CLSI2017年版标准判定,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耐药分析,其中革兰阳性菌179株,革兰阴性菌452株,居前5位的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1%)肺炎克雷伯菌(12%)粪肠球菌(11%)屎肠球菌(9%)铜绿假单胞菌(8%)。结论革兰阴性菌中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革兰阳性菌中的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是急性胆道感染及胆道术后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治疗胆道感染的关键。

  • 标签: 胆道疾病 细菌 耐药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儿科住院感染疾病患儿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儿科2011年7月至2011年12月感染疾病患儿出院病历共500份,从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联合用药情况、给药途径、病原学送检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3%,抗菌药物共3类10种,以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为主,联合用药比率为29.7%,静脉滴注给药占99.6%,病原学送检率为69.2%。结论该院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合理用药有待改进,以提高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

  • 标签: 儿科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门诊儿童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用单种抗生素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门诊治疗儿童120例对入选病例采用单种抗生素口服治疗。结果120例患儿经单种抗生素口服治疗,42例用阿膜西林颗粒治疗好转,70例单用阿膜西林克拉维酸甲治疗后好转,3例患儿用头孢克肟颗粒治疗未见好转改用单一抗生素静脉给药治疗后好转。3例联合用药后好转。结论在一般无合病症情况下门诊对儿童感染疾病根据临床诊断及辅助检查选用单一抗生素口服治疗是可行性的,避免了抗生素滥用,也不会延长病程。

  • 标签: 儿童 抗生素 门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WBC)在新生儿感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新生儿感染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以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71例经病原学检验确诊为感染疾病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全部入选病例均于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样标本,进行PCT、CRP和WBC检测,对照新生儿标准PCT、CRP和WBC水平分析检测结果。结果本组患者治疗前PCT(12.35±4.62)μg/L、CRP(18.37±6.34)mg/L、WBC(34.82±10.07)×109/L,治疗10日后PCT(0.34±0.06)μg/L、CRP(3.72±1.15)mg/L、WBC(17.48±2.35)×109/L,治疗前后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可作为诊断新生儿感染疾病的可靠临床指标加以推广使用。

  • 标签: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 新生儿 感染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应用于细菌感染角膜疾病后期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细菌感染角膜疾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分别给予泰利必妥滴眼液和加用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治。比较两组临床表现。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56%,优于对照组的77.78%,χ2为4.7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症状缓解时间、角膜修复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分别为25.007、23.6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应用于后期治疗中,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提升临床表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 细菌性 角膜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左氧氟沙星在急性重症细菌感染腹泻患者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性重症细菌感染腹泻患者84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分配42例。观察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对照组给予磷霉素钠治疗,观察两组症状消失时间以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73.81%(P<0.05);观察组患者腹泻消失、腹痛消失、退热时间明较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8%明显低于对照组7.50%(P<0.05)。结论治疗急性重症细菌感染腹泻,使用左氧氟沙星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及使用。

  • 标签: 左氧氟沙星 急性重症 细菌性感染性腹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中性粒细胞用于诊断儿童病毒感染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以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患儿90例为研究对象,以病原体分离培养与PCR鉴定结果为依据将研究患儿分为腺病毒阳性组及呼吸道合包病毒阳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血常规,进行比较。结果血常规结果比较,腺病毒阳性组患者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参考范围,两者具有显著差异(P<0.05),腺病毒阳性组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组患儿以淋巴细胞为主。腺病毒阳性组患儿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值范围,而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组患儿C反应蛋白水平未见显著升高。两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同类型病毒感染疾病中血细胞常规和C反应蛋白水平有明显差异,临床中可应用血细胞常规、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进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血清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中性粒细胞
  • 简介: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其急性加重常由于细菌感染导致。本文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的抗感染治疗策略,为提高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抗感染 治疗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在治疗感染休克中的应用价值,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我院于2012年01月~2014年01月收治的68例感染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综合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CRRT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各项生化指标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氧合变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氧合指数均有所恢复,但研究组的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感染休克效果显著,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氧合指数,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 CRRT 感染性休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评估临床常用感染指标对血液感染诊断及细菌鉴定的临床意义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4-2016年间,对同时检测血培养、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及分类项目的样本进行如下分析(1)分析近三年血液感染的主要菌种;(2)对比分析PCT、CRP、WBC等感染指标在血液感染诊断及G+菌、G-菌鉴别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近三年我院最常见血液感染的菌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人葡萄球菌。(2)血培养阳性组PCT、CR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鉴别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时,PCT、CRP、NRL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WBC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判断是否有血液感染时PCT较CRP具有更高诊断价值,且判断感染细菌的类型时PCT较CRP、NRL更有临床意义。

  • 标签: 血液感染 PCT C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感染辅助降低血黏度治疗细菌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于2014年7月~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细菌感染患者共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抗感染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观察组辅助降低血粘度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4%,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抗感染辅助降低血黏度治疗细菌感染,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体征及症状,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抗感染 降低血黏度 细菌感染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感染休克患者的手术麻醉方式及其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治疗的感染休克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其中观察组采用气管插管复合全身麻醉,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相较手术前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改善状况优于对照组,数据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感染休克患者进行手术麻醉采用气管插管复合全身麻醉效果良好,不良反应率较低,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感染性休克 手术麻醉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感染休克患者临床的麻醉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44例感染休克的患者进行全面监测,其中包括心电图、无创血压、中心静脉压、脉搏氧饱和度、尿量等,给予复合静脉气管插管的全身麻醉,采用咪达唑仑、维库溴铵或者芬太尼和依托咪酯等药物进行麻醉。结果患者在手术后,相关的监测指标都明显好于手术前,血压回升、心率得到减缓,而且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也较为稳定。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的休克患者最好采取气管插管来进行全身麻醉,选择不良反应小、效果显著的药物,并给予积极抗休克的治疗,避免脏器受到损伤。

  • 标签: 感染性休克 麻醉处理分析 麻醉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感染休克是影响小儿健康的重要问题,尽管医疗护理水平在不断进步,但是小儿感染休克的死亡率仍然在增长。对于感染休克小儿进行早期诊断,确定病原微生物,及时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法,对于挽救患儿生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首先介绍感染休克的致病菌和严重并发症,然后介绍小儿感染休克的诊断进展,主要包括病原菌检查,影像学检查,生化指标检查和动脉血气分析,最后阐述小儿感染休克的治疗进展,包括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液体复苏,心血管治疗,抗感染治疗,血管活性药的应用和血液制品的应用。

  • 标签: 小儿 感染性休克 诊断 治疗 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