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4 个结果
  • 简介:'义兴公'建筑群始建于清中叶,由茹姓晋商营建,用于经营陶瓷业,是一组三进四合院式的清代建筑群。本文主要根据勘察设计和维修保护工程,阐述了这组建筑群的维修保护理念与具体做法。

  • 标签: 义兴公 古建筑 保护维修
  • 简介:<正>河南省历史学会1987年年会于9月23——25日在郑州召开。来自全省各地的专家学者50人出席了会议,收到论文30余篇。省历史学会会长胡思庸教授和副会长朱绍侯教授主持了本届年会。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围绕纪念抗日战争爆发50周年和十月革命70周年两个主题进行学术讨论。与会代表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学术空气浓厚。郑州大学历史系陈传海的《河南全民抗战史研究中的几个问

  • 标签: 历史学 全民抗战 胡思庸 十月革命 史学工作者 郑州大学
  • 简介:不久前考察汉代诸侯王陵墓,受到河南新乡市文物同行的邀请,说那里有一座自古以来民间就传说着的“赵王冢”——据传是南越王赵佗的陵墓,要我们去看看并发表一点意见。听到过消息,心里颇觉疑惑:雄踞岭南的一代枭雄是怎么也不会将墓地选在中州之地的。

  • 标签: 越王 陵墓 王陵 诸侯 墓地 文物
  • 简介:“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建立了伪“满洲国”等伪组织,又以建立“回教国”为诱饵引诱回族坠其圈套,以实现其分化瓦解、全面侵华之目的。河南回族以国家利益为重,做出了正确抉择,先后成立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分、支、区会及其附属机构战时服务队,数量居全国第一。并以此为基础,抗击日寇。依据《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月华》《新华日报》等报道,笔者将这些组织机构成立的时间、地点、负责人及开展的抗敌斗争等作一梳理。

  • 标签: 抗战 回族 回协分支区会 战时服务队
  • 简介:北宋的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被称为“三苏”,他们都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正因为这个缘故,“三苏坟”便成为人们凭吊的一项古迹。“三苏坟”在河南郏县。据1932年重修的《郏县志》载,在郏县城西北45里的地方,有一座小峨眉山。山南麓有一所院落,院中隆起三坟,这就是“三苏坟”。居中的是苏洵墓,苏轼和苏辙墓分列于左右。三苏是四川眉山人,死后,却葬在河南郏县。为什么?若想弄清其中缘由,我们有必要简单地了解一下苏轼一生中的坎坷遭遇。苏轼差不多一辈子都在贬谪中过日子。北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他受到政治诬陷,被贬到惠州;在惠州住了两年多,又被贬到更遥远更荒凉的海南儋州,一直到元符三年(即公元1100年)才离开。公元1101年6月,苏轼在江苏常州病逝。他病重期间,曾写信嘱咐其弟苏辙把自己葬在嵩山脚下的郏县。1102年,苏辙遵照苏轼遗嘱,将他从常州迁葬到郏县。那么,这位杰出的文学家为何要葬在郏县?近900年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我认为,比较可信的是这样一种观点———公元1094年闰三月,苏辙因一篇谏议激怒了宋哲宗皇帝,被贬到...

  • 标签: 三苏坟 三苏葬 坟变迁
  • 简介:通过对调研的襄城县湛北乡坡李村清代民居的介绍,详细论述了其组成、形态、特征及现状,对其价值和特色进行了初步分析。进而在保护方面提出建议和思考。

  • 标签: 襄城县 宋家民居 特征 保护
  • 简介:为学习兄弟省市做好新形势下地方志工作的先进经验,开阔工作思路,推动创新发展,近日,省志编委重点围绕“学习贯彻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地方志工作科学发展的创新举措、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开展读志传志用志,开发利用地情资源的做法和经验;加强方志馆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做法和经验;第三轮三级志书编修的筹备情况”等问题,组织部分市(州)地方志办公室负责人赴相关省进行考察学习。

  • 标签: 考察学习 编委 地方志工作 先进经验 河南 山西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河南人民同心协力,艰苦奋斗,走过了50年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其间,有艰难曲折带来的深刻教训,更有不断探索带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可喜的是,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引下,经过半个世纪,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年的努力,我们终于找到了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强省富民之路,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基本形成了农林牧渔并举,农业与非农产业相互支持、协调发展的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格局,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河南农村百业凋敝、贫穷落后的面貌。一、曲折前进的历程河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党和政府领导人不断探索符合河南省情的农业、农

  • 标签: 河南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 乡镇企业 河南农村 民主法制建设
  • 简介:一、近现代文物(43处)1靳岗天主教堂,1844年,南阳市卧龙区靳岗乡靳岗村2刘家宅院,1880年,开封市顺河区刘家胡同2号3李鸣钟故居,1887年,沈丘县县府街县委院内4常仙甫故居,1888年,浚县屯子镇裴庄村5许世友故居(含墓),1905年、1985年,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6彭雪枫故居,1907年,镇平县安字营乡七里庄村7洛阳吴佩孚司令部旧址,1920年至1924年,洛阳市中州路401号8袁世凯行宫,1917年,项城市南大街9濮阳基督教堂(含华美中学旧址),1920年至

  • 标签: 文物保护单位 省人民政府 河南省 2000年 名单
  • 简介:河南省气象台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发展回顾文/张新霞天气预报节目是气象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服务的重要窗口。五年来,河南省气象台依托天气预报的优势,借助电视宣传媒体,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把静态的“拉洋片”式的旧模式改进为由气象小姐主持的新颖活泼的电视天气...

  • 标签: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 河南省气象台 节目质量 气象信息 气象工作者 发展回顾
  • 简介:中国的大运河是人类文明史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河流。它凝结了中华先人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中国智慧,同时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活着的、流动着的中华文化遗产。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大运河河南段开凿于隋代,在历史上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连通南北地区、促进经济文化往来功不可没。新时代下,我们需要重新解读文化内涵,创新保护理念,让大运河焕发盎然新生机。

  • 标签: 隋唐大运河 河南段 遗产 遗址 保护
  • 简介:2003年6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河南内黄三杨庄汉代庭院建筑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清理出的建筑遗址有房屋瓦顶、墙体的砖基础、坍塌的夯土墙、水井、排水道等。通过对墙基、井壁、井台、排水道几处用砖的规格、铺砌方式,已使用及未使用的板瓦、筒瓦,墙体所用的夯土及土坯的分析研究,结合已发掘的几处汉代居住建筑遗址出土的建筑材料,可以看出,三杨庄遗址的建造技术与西汉时期居住建筑的建造技术相比较高。这同样是对遗址所处西汉末、东汉初这个时期论断的重要支持。

  • 标签: 三杨庄 汉代 庭院建筑 建造技术
  • 简介:本文以人称代词中的三身代词为分析对象,主要考察三身代词在开封方言的使用及其自带领属标记情况,试图在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寻找相关规律。在搜集、整理语料后笔者认为,开封方言的人称代词形式单一,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的相关形式在主宾语位置上的句法功能分别成互补分布状态,第三人称代词使用则较为自由,但三身代词在领属结构中存在自带领属标记的情况,即通常不需领属标记“的”。

  • 标签: 河南方言 开封方言 三身代词 领属标记
  • 简介:为了更好地保护、继承河南优秀建筑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和中原文化特色,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和规划建设管理,保存和延续文化遗产的真实历史信息和独特价值,有效保护和利用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河南省政府公布了河南省第五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本文对我省第五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历史、建筑、文化、军事、艺术和科研价值作了简述,呼吁要重视和切实保护好这些真实、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风貌。

  • 标签: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历史建筑 文化资源
  • 简介:客家文化研究丛书本丛书包括《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刘佐泉)、《客家迁移万里寻踪》(大河报社)、《飘洋过海的客家人》(罗英祥)、《太平天国与客家》(刘佐泉)等四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陆学者和海外学者联袂研究客家问题的力作。丛书除对客家起源、形成、发展及其在历史上的贡献进行系统研究外,对客家传统的内涵和特征也作了详尽介绍。丛书把客家历史与国史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论述,新见迭出,具有较强的学术性、资料性和可读性,是了解客家、认识客家的实用教材,也是海外客家人寻根溯源的得力向导。

  • 标签: 河南大学出版社 学术精品 图书介绍 教育事业 客家文化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