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此行益阳,为纪念母亲百岁冥寿。老一辈人过生日,兴的是农历。母亲诞生于丁未年正月十八,到今天整岁百年。

  • 标签: 母亲 周扬 父亲
  • 简介:《三国志·志·孙破虏讨逆传》说,当孙策攻占会稽之后,“自领会稽太守”,以“丹阳朱治为吴郡太守”。不但孙策生前,即在其死后由孙权继承时同样如此。《三国志·志·顾雍传》说:“孙权领会稽太守,不之郡,以(顾)雍为丞,行太守事。”吴国初建,孙氏仅据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五郡,吴郡是政治军事的中心,为什么孙策不领吴郡太守,而委之于朱治?其后孙权尽管“屯”、“不之郡”,也为什么仍领会稽太守,仅以顾雍为丞“行太守事”?说明在孙氏兄弟的心目中,

  • 标签: 会稽 孙权 孙策 部曲 三国志 吴国
  • 简介:历代名画大多流传有绪,其中还附会着精彩的故事,但像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这样历经如此沧桑。保存至今的名画,实属罕见。名画家收藏名画,凭的是眼力。机遇和经济实力,三者缺一不可。该画最近来上海展出,笔者想起一代名家湖帆与这件国宝的一段因缘,因以记之,为画史提供一点资料。湖帆,又名翼燕,号倩安,江苏吴县人。家为苏州名门望族,祖父大,乃晚清大吏,官拜兵部尚书,但此公亦雅好文艺,对诗文、书画、鉴赏之道尤精,晚年更是致力于此。湖帆少时即受祖父影响,舞文弄墨,极好书画,显示出一名天才画家的秉赋。待他二三十年代来上海定居时,隐隐已是中国画坛的领军人物,画风清逸明丽,雅腴灵秀,似古实新,独树一帜

  • 标签: 富春山居 黄公望 火烧痕 古董商 中国画 国家保护文物
  • 简介:一2011年6月21日,解放初期在原上海中共沪西区委书记亮平领导下的部分老同志举行了座谈会。亮平在1986年逝世时,中共中央讣告曾给予崇高评价,说他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社会科学家”。应该说,在中国共产党人中,获得这样评价的人是很少的。但是,至今党内有些人,对这个评价不以为然,他们对亮平的革命功绩了解甚少,不明白他为什么“官越做越小”。

  • 标签: 解放初期 原上海中共沪西区委书记 吴亮平 历史 中国
  • 简介:長沙走馬樓簡竹簡中出現的草刺文書爲縣列曹起草呈送縣廷審核、簽署,需要郡府處理事務的摘要。封發類文書是由縣廷統一封緘、發送文書的摘要。草刺類文書是通過歸納具體文書和簽牌而形成。歸檔時自成一類,單獨收卷,内部以事類爲中心。草刺文書所反映的孫吴郡、縣政權處置基層事務的流程爲:縣曹吏負責具體事務的處理,將草撰好的文書上報縣廷,縣廷根據需要,選擇部分内容上報至郡府,或郡府委派督郵等方式進行處理。在這一過程中,縣廷是日常行政運轉的樞紐。

  • 标签: 吴簡 文書 草刺
  • 简介:北京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是北京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宣南文化在北京历史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随着北京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宣南文化研究,更成为热点。宣南在历史上泛指宣武门外一带,现今的宣武区是宣南文化的发祥之地。在论及宣南文化同北京文化的关系时,形成三种互相辅济的观点,即源头说、缩影说和精华说。三说结合考察,可以窥见宣南文化的整体。

  • 标签: 历史文化名城 北京史 政治文化中心 宣武门 源头 独特
  • 简介:左右尊卑文化现象的研究杨琳左右方位在人们心目中具有两种刚好相反的文化蕴涵,一是右尊左卑,一是左尊右卑,各自有不同的适应范围。我们先来看一下右尊左卑的现象。《礼记·王制》:“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右学是大学,左学是小学,国老尊于庶老,可知右...

  • 标签: 文化现象 《左传》 《老子》 左券 文史知识 “右”
  • 简介:壮泰两民族的器乐文化非常丰富,乐器种类繁多。器乐文化的历史发展规律中,内涵从宗教典礼仪式向世俗化转变。两民族器乐文化相同点在于乐器的种类、型制与音乐的功用,相异之处是壮族器乐文化世俗化,而泰族器乐文化获得了浓重的印度佛教的色彩。壮泰器乐文化异同的原因在于种族的同源和后期分化。由于外来宗教信仰文化的影响,泰族发生宗教信仰上的本质性变化。由于泰族的器乐在宗教严谨性方面突出,以致在传统文化保护上更胜一筹,这对于壮族保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启示。

  • 标签: 壮泰 器乐文化 异同 宗教信仰
  • 简介:闽南与粤东的丘陵山区,习惯上称为“半山”,居住在这一带的客家人习惯上称为“半山客”。广东省的饶平、丰顺、潮安、陆河、揭西、揭阳、普宁、惠来、海丰、陆丰和汕尾等县市便处在这个区域。半山客与纯客有一些文化上的差异,其实,即使纯客,闽粤赣三地同样有差异,故半山客与纯客是相对而言的。因半山客人数众多,分布广阔,直接处在客家与福佬两种文化交融的前沿,故有研究的必要。‘

  • 标签: 文化研究 丘陵山区 文化交融 客家人 广东省
  • 简介:20年来中国的伊斯兰文化研究取得了前所末有的进展,在研究机构的建设、研究队伍的成长、学术活动的开展、学术成果的推出以及学术研究形式的多元化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成就;同时在某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21世纪的伊斯兰文化研究仍有现实和理论意义。

  • 标签: 中国 伊斯兰文化 研究 机构 队伍 成果
  • 简介:<正>民族学是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尽管还有其他学科的研究范围也涉及民族,民族学却以研究民族的特点而明显地与其他学科相区别。民族学这门学科就是为了探究不同民族间特点之异同及原因而兴起的。一个民族以自己固有的特点与其他民族相区别,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特征。我国早在周朝就以语言、服饰、礼仪、习俗为

  • 标签: 民族学研究 民族文化特点 各民族 民族过程 汉族 民族特征
  • 简介:史学研究的拓展和进步除了仰赖新材料的发现,还有赖于新方法、新视角的探索,以及由此实现的新领域拓展。近年来,不少明史学者试图在明代政治史研究中探索出不同于以事件、人物、制度沿革、政策得失为中心的传统政治史的新的方法和路径,也是这种努力的表现之一。2013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与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联合举办了“故宫学与明清政治文化学术研讨会”。会后,本刊邀请参会的几位学者就“明代政治文化”做了一组笔谈,希望可以一定程度上展现此次会议在方法、视角方面的收获。其中,赵轶峰教授的《明代政治文化研究的视阈》对政治文化的定义,政治文化的4个维度——政治制度、政治价值、政治思想、政治生态——进行了系统阐述,并结合明代政治史研究实际,指出了适合从政治文化视角解析的论题。王剑教授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史研究的新增长极》提出,应将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些理论、范式、核心概念引入中国政治史研究,从政治学与政治史的交集点即政治文化角度对传统政治史进行创新性的研究。该文还讨论了政治文化研究方式可能遇到的质疑问题。艳红教授的《关于明代的政治文化建设》认为,人们大多偏重强调政治文化作为状态、传统的传承性特点,较少注意政治文化被人作为主体加以建设的性质。文章以明代朝廷祭礼和公案小说中折射出来的司法官员形象两个情况为案例,阐释了其对政治文化的主动建设性的看法。希望三位学者各自对明代政治文化的理解有助于读者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做更多的思考。

  • 标签: 政治文化研究 明代 视阈 中国政治史 故宫博物院 中国传统
  • 简介:论左右江区域文化──“粤西文化研究之二莫金山(广西民族学院)从历史上看,一个民族或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首先都与大江巨河的分布流向有关。广西地区也一样。这里山高石多,衍沃之地大多集中在江河两岸,因而其文明的产生发展也是与江河流域紧密相联的。关于这个...

  • 标签: 左右江 区域文化 粤西文化 土司制度 桂西南 壮族人
  • 简介:沈约于南齐永明年间担任御史中丞一职,作《修竹弹甘蕉文》,意在暗指当时吏部尚书王晏专权。明末文人从先作《甘蕉复弹修竹文》,以甘蕉的口吻弹劾修竹,指责修竹与兰、萱结党营私。通过对比两文,从创作动机、文章格式、叙事风格和文学价值来看,沈文都远远高于文。然而将两文比较研究,能够清晰地看出两代文风的差异及文人书写习惯的不同。

  • 标签: 沈约 《修竹弹甘蕉文》 吴从先 《甘蕉复弹修竹文》
  • 简介:<正>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董鸿扬研究员撰写的《东北人:关东文化》最近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的新成果,是对文化研究的一种深化和拓展。该著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从中华共同文化与关东文化内在联系上揭示了关东文化的共同性与特殊性,从而丰富和深化了对中国文化研究。过去对中国文化研究,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其基本精神的成果颇多,但由于概括程度高,难于从微观层面上深入。近年来兴起的地域文化研究,把中华共同文化研究推向了微观层次,更加精细化了。该书正是从中华共同地域性的视角,探讨了关东文化的特征。该书指出,“中华共同文化既有共同性或一般性,又有其地域的差别性与特殊内容。文化的地域性是中华共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有机组成部分。”由于中国地域辽阔、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在文化的统一性之中又具有多样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亚文化的版块。关东文化就是中华共同文化的亚文化。中华文化的共同性,即作为中华共同文化的基本文化精神、价值体系,制约着作为子系统的各个地域文化,把它们凝聚成一个整体,成为文化的整合机制。此外,中华共同文化还有地域的隔离机制在起作用。由于自然、社会、心理等隔离机制的作用,造成某一地域特有的文化特征和精神风貌

  • 标签: 关东文化 地域文化研究 东北人 新拓展 文化精神 隔离机制
  • 简介:论文分析了广西独特的民族文化优势,在调查研究基础上,阐述了近年来广西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成效及不足,进而提出了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建议。

  • 标签: 民族文化优势 提升 文化软实力
  • 简介:明代的《唐诗纪》是重要的典籍之一,在“全唐诗”编纂史上,其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它成书于万历前期,包括初唐诗纪六十卷、盛唐诗纪一百一十卷,收录作家572人,诗歌8362首(句)①,诗以人分,人以世次,同一人名下,诗歌分体排列。《唐诗纪》始事时间较早,在唐诗搜集、校勘、辨伪等方面,为清修《全唐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着发凡起例的意义。然而,由于规模较大,传本难见等诸多原因,长期以来,学界关注不够。特别是对其编者瑁的认识,自《四库总目提要》出,其后陈陈相因,以讹传讹,少有辨者。

  • 标签: 《全唐诗》 生平考辨 《四库总目提要》 作者 发凡起例 盛唐诗
  • 简介:求剑(1902—1995),湖北省黄梅县小溪镇(今苦竹乡)小溪村花园山人。父亲树彩,在乡农商,兼理赈困。为人公道,行谊遐迩。求剑先后于黄梅县八角亭小学,武昌中华大学附属中学毕业。1919年在武昌求学期间,参加了五四运动。被湖北督军王占元逮捕,经学校营救出狱。后于北京通才商业专科学校(后并入北京交通大学)肄业,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就读,从此百战沙场,戎马一生。

  • 标签: 吴求 小溪村 大学附属中学 苦竹乡 农商 王占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