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2 个结果
  • 简介: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传世。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十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这些思想中不乏有伦理道德的思想,且这些思想都是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需要,为更多还原

  • 标签: 墨子思想 尚贤 墨家学派 非乐 天志 《墨子》
  • 简介:摘要19世纪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小说《觉醒》讲述了一个上层社会的女性艾德娜为追求自我意识的觉醒,最终投身大海的故事。本文拟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细读文本,从社会伦理、自然伦理伦理选择三个方面对其中蕴含的伦理问题进行剖析,揭示作者的伦理意识,为改善当今社会的伦理道德状况提供有益的借鉴。

  • 标签: 《觉醒》 社会伦理 自然伦理 伦理选择
  • 简介:摘要儒家和道家是我国先秦时期不可忽视的流派,两者在伦理思想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人性论、义利观、道德修养论方面有着各自独到的理解。两者对我国古代伦理思想以及当代伦理思想建设的研究和总结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儒家与道家的伦理思想虽然不同,但两者共同为我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对后世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 标签: 儒家 道家 人性论 义利观 道德修养论
  • 简介:同情动物是真正人道的天然要素,这是在思想的昏暗中亮起的一盏新的明灯,并越来越亮。阿尔贝特·吏怀泽1963年4月21日于兰巴雷内在给这篇文章命名时,我不得不重新启用一个被我们文字改革委员会革除掉的一个汉字:“牠”。“牠”以“牛”做偏旁就直观地显示了“牠”指的是与人类一样具有生命活力的“动物们”。中国的文字改革中

  • 标签: 生态伦理学 人与动物 人类社会 史怀泽 文字改革 敬畏生命
  • 简介:劳伦斯和郁达夫小说的性伦理思想主要体现为:反对理性、道德对人性的干预;主张回归人的自然本性;追求"灵"、"肉"相谐。他们从自己的性伦理标准出发,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或丑陋或理想的性关系的人物形象。这对于揭露批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扭曲、封建道德对生命本能的压抑,创建情欲相谐、灵肉统一的新型两性关系具有积极意义。由于劳伦斯在否定资产阶级道德的同时,也否定了任何道德的必要,因而他的性伦理是有缺陷的。郁达夫用充满人道精神的性伦理来反对传统的封建伦理,因而社会现实意义更大一些。

  • 标签: 劳伦斯 郁达夫 小说 性伦理
  • 简介: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更是一个民族永葆活力的固本之道,是一个民族实现复兴的力量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科学论断和重要论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建设关乎国运兴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而从更深层次去讲,文化自信的本质和根源所在,还是对于中华文化所蕴含、发展、架构、融通的包括“以人为本”的精神价值理念、理性价值与现实实践相契合的社会道德规范、辩证科学地看待世界并由此产生的思想和实践方法等为主要内容的伦理价值体系的充分自信。这种优秀伦理价值体系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真正的“精气神”,对于这种“精气神”的足够自信,其意义不只是在于对国民性格个社会品格的价值塑造,对礼仪文化志邦的接续和复兴,更是对于人类共同体的价值引领,对于世界人民中国智慧的贡献。因此,尝试将文化自信放在伦理学的语境下,将二者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更宽的角度去挖掘、发现和解读文化自信,有着其鲜明的历史与时代的双重价值。

  • 标签: 伦理学,文化自信,阐述
  • 简介:基督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对林语堂具有深刻的影响,其影响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是表现了人类从对命运的神秘不测到对命运的超然彻悟,再到宽怀、同情、献身的境地这样一个不断渐进的精神升华的历程。

  • 标签: 林语堂 人文主义 宗教文化 文学创作
  • 简介:霍桑通过对中海丝特·白兰等三位主人公经历的由犯罪-赎罪-自我拯救这一'殉道'模式的描写,揭露了清教压抑人性的残酷、教会制度对人精神的桎梏与摧残,但由于作者受根植于内心传统的宗教观念的影响,在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厦悲惨命运的安排上表现出折中、妥协、模棱两可的矛盾态度.说明作者的世界现是保守的、清教徒意识的.

  • 标签: 霍桑 《红字》 宗教观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采用实地观察、个案访谈的方法,通过对西双版纳傣族宗教信仰变迁的分析,发现当地不同支系傣族均存在宗教信仰观念趋于淡薄、宗教信仰程度存在年龄差异、原始宗教与南传佛教并存的现象。

  • 标签: 傣族 宗教信仰 变迁
  • 简介:摘要发展临终关怀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同时它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发展临终关怀是时代所趋,未来临终关怀在医学界必将形成一个重要、完整的体系。而医学伦理学为临终关怀的发展提供着一定理论基础,对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临终关怀则为伦理学的发展提供实践基础,二者相辅相成。本文将从医学伦理学角度分析临终关怀,以期对临终关怀的发展起一定的积极作用。

  • 标签: 临终关怀 病患 医学伦理学
  • 简介:20世纪90年代的父子伦理叙事从"人民伦理大叙事"中解放出来,实现了真正的自由伦理个体叙事。90年代小说中的父亲给人一种更加日常更加真实的感觉,他们不再像五四文学那样常被拿来做旧文化的象征,也不像先锋文学中的那样,为了印证"暴力""人性恶"的诗学把父亲写得残暴丑陋不堪。父子伦理叙事的叙事视角也变得更加多元,除了以子辈的身份来言说父亲,以父亲的身份来言说子辈,还有从旁观者的视角来同时打量父子,"审父"和"审子"并行不悖。之所以"父子伦理叙事"在90年代会发生这样一些变化,与作家整体的文化立场及伦理观念的转变有关,他们从以前的"启蒙立场"和"精英立场"转向了"平民主义立场","父子伦理叙事"因此不必承担过多的文化象征重负和意识形态重负,从而使90年代小说父子伦理叙事成为植根于社会现实的"当下生存"叙事。

  • 标签: 父子关系 伦理叙事 个体叙事 平民主义
  • 简介:引论新世纪以来的底层写作,多数作品是展现底层遭罪者的痛苦、绝望和迷茫。但底层并非天然就属于道德高地,不会犯恶,为此也有众多作家书写底层犯恶者,呈现他们作恶后的内心罪感,这在底层写作中非常流行。纵观作家们笔下的底层故事,人物或遭罪或犯罪,因遭罪而痛苦,也因犯罪而自责。

  • 标签: 伦理困境 底层文学 书写 罪恶 救赎 虚妄
  • 简介:杜诗自然意象中的道德伦理之思牟瑞平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儒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和“天地君亲师”的伦理意识是其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杜甫高洁纯真、宽厚慈爱的品性人格,古往今来,无人能出其右;其忠君爱国的浩然胸怀和忧时伤民的深邃情感...

  • 标签: 自然意象 道德伦理 杜诗 杜甫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伦理道德
  • 简介:伦理观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面对与自我分离的社会群体,个体如何调节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从而实现个体在群体生活中的自由;面对自我内心的普遍分裂,个体如何克服多重人格的不和谐,从而实现个体内心生活的充实与宁静。伦理观标志着个体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在艰苦的社会环境里自我人格的选择,这种选择经常是非此即彼的选择,经常把个体置于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郭沫若前期经常面对这种选择。他清醒地意识到自我与父母、与妻子、与朋友之间利害关系的冲突,意识到自我内心生活中灵与肉、情与理、理性与本能、理想与现实的普遍分裂,感受着无法解脱的选择的痛苦。然而,选择毕竟无法

  • 标签: 自我人格 内心生活 朋友之间 灵与肉 情与理 祖国母亲
  • 简介:摘要从2009年起,哈萨克斯坦在中学开设“宗教学基础”的课程,自此宗教学正式进入哈中学教育系统。宗教学基础从科学的角度向学生讲述宗教的作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宗教观,抵御极端主义的侵蚀。同时,哈中学宗教学知识教育在师资和教材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 标签: 哈萨克斯坦 中学 宗教教育
  • 简介:美国影片《盗梦空间》(INCEPTION)自2010年7月16日在北美正式上映以来连续三周蝉联北美票房冠军。这部电影以其极具想象力的空间,为观众打开了梦境之迷,每个观众似乎都能从影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脱离现实却又摆脱不了现实,也就是在这种真真假假,虚虚幻幻当中,影片的上映引

  • 标签: 西方宗教 空间 影片 脱离现实 梦境 故事情节
  • 简介:摘要承德“外八庙”作为避暑山庄皇家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避暑山庄的建设而逐步完成。作为清朝民族宗教政策的重要载体,它是神权和皇权、宗教和政权相互交融的产物。本文以藏传佛教寺庙“外八庙”中的普宁寺、安远庙、普乐寺、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为切入点,通过建筑形式和园林艺术来探讨“外八庙”在清代维护民族团结和统一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以及“外八庙”宗教建筑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的特殊地位。

  • 标签: 外八庙 皇家寺庙 藏传佛教 宗教建筑 园林艺术
  • 简介:作为一个出生在乡村、成长在乡村,以纯洁的眼睛和质朴的心灵审视乡土生活的"80后"女作家,宁夏回族青年女作家马金莲始终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书写着西海固这片贫瘠土地上的人情风貌。在她的笔下,西海固生活显得有些忧伤而又透露着丝丝甘甜,也许正是她的这种独特经历才孕育了如此丰富的精神世界,才构成了她"明静又伤感、好笑又苦涩、艰辛与希望、磨难与坚韧、成长

  • 标签: 宗教意识 西海固地区 回族穆斯林 叙述风格 前定 女性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