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话语”“话语分析”概念界定是区分当今世界话语研究学派最主要依据。德语语言学界占主导地位“语言学”话语分析流派主要接受和发展了福柯话语思想,也借鉴融合了哈贝马斯的话语伦理学观点。它透过有别于批评性话语分析视角考察语言现象,强调语言在社会现实和知识建构中作用。本文旨在回顾德语话语语言学发展历程,对其学科定位和方法论整合努力予以评析,从而为我国语言学界的话语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借鉴。

  • 标签: 话语 话语分析 福柯 哈贝马斯 德语语言学
  • 简介:德国东部经济改造反改造──步履艰难私有化进程肖辉英两德统一以后,德国政府从两个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改造,一是彻底改造原东德上层建筑;二是实行以私有制为主体市场经济体制。几年来其私有进化进程已基本完成,但整个过程步履维艰,留下问题依然不少。1...

  • 标签: 私有化 民主德国 德国东部经济 托管局 房地产 私有化进程
  • 简介:'迟到民族国家''超前民族国家'乍看起来是一对相互矛盾概念,但对于21世纪初德国来说却是一个和谐统一体.用这两个概念来探讨'新德国问题'发展前景,是本文作出尝试.

  • 标签: 民族国家 新德国问题 连续性
  • 简介: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著名'文明冲突论',指出冷战后国际政治中冲突主要以不同文明之间斗争形式展开.这个观点引起了国际学术界争论.德国资深批评者之一哈拉尔德·米勒专门出书分析并批驳了亨氏这一观点.本文从两人观点'冲突'入手,对两人观点'共存'进行总结,从而点出米勒眼中世界秩序,亦即文明共存.

  • 标签: 米勒 亨廷顿 文明的共存 文明的冲突
  • 简介:围绕目的工具合理性价值合理性论争,构成了欧洲对外政策理念发展历史维度。马基雅维利用目的圣化手段,消除了价值道德对国家对外决策行为干扰;但丁、黑格尔规划世界对外政策理念追求价值合理性,其出发点是对西方理性信仰;康德反对强权外交,尝试建立一种纯粹以道德为规范力量对外政策理念。战后欧洲对外政策理念经历了从目的论行动模式向规范型行动模式转变。目的论行动模式注重目的工具合理性,通过借助经济杠杆和军事力量威慑干预,谋求在短期内获得一定利益。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深入,欧洲对外政策理念逐步转向规范型行动模式,追求价值合理性,注重标准和价值传播。

  • 标签: 欧洲 规范型对外政策 价值合理性 工具合理性 话语道德 交往理性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制度主义回归到政治学研究中,同时也成为了欧盟研究新学说中一种。本文从新制度主义三个流派即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基本假设出发,着重论述了它们在欧盟研究中具体运用。本文最后指出,虽然这些不同流派在某些解释和阐述上存在着相互补充、相互借用可能,但是由于它们在本体论和认知论方面提供是相互竞争诠释,因此,它们在这个层面上彼此之间是难以调和

  • 标签: 制度 新制度主义 欧盟
  • 简介:罗伯特·舒曼是德国著名音乐家之一,他气质及作品具有显著浪漫主义特征.但传统界定并未把他归于德国浪漫主义音乐典型代表.本文试图通过对舒曼其人及作品分析,来说明他浪漫主义思潮紧密联系,从而证明他理所当然应属于德国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

  • 标签: 音乐艺术 浪漫主义情愫 罗伯特·舒曼 德国
  • 简介:本文聚焦中欧光伏争端,以衍生自双层博弈理论三层博弈理论为分析框架,对此次贸易争端进行分析和梳理。本文主要尝试通过“赢集”这一核心概念,解释此次争端中德国和欧盟立场及行动。本文认为,在此次光伏争端案例中不仅存在着中国欧盟在国际层面的谈判和互动,欧盟与其成员国和利益集团之间,以及成员国利益集团之间也存在着紧密互动关系。而争端最后解决结果是这几个层面互动合力结果。

  • 标签: 中欧光伏争端 双层博弈 三层博弈 欧盟决策机制
  • 简介:歌德《浮士德·第二部》最后一场“山谷”是古希腊悲剧形式和德意志浪漫精神完美结合。尽管浮士德全场缺席,然而他却无处不在,其中诸男性形象均为浮士德本质性变形。他在向往神性过程中走完此在最后瞬间,不断向上意味着原先无神论人本主义者浮士德神性皈依,承认并敬仰在人之上更高存在,最终成为崇拜圣母玛丽亚博士。

  • 标签: 歌德 浮士德 变形 神性
  • 简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是深受读者喜爱德语作家。1919年饱受一战折磨黑塞来到瑞士堤契诺。在《堤契诺之歌》一书中,黑塞以文画辉映方式记录四季,抒发感恩,反思科技化,歌颂第二故乡。对文学研究来说,《堤契诺之歌》结构轻巧却内涵丰富,是了解黑塞一部佳品。

  • 标签: 黑塞 堤契诺 散文 诗歌
  • 简介:德国制造业竞争优势来源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不仅取决于企业对研发高投入,更重要是有一个高效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是一种制度,它不仅指产、官、学、研之间复杂交互作用和反馈,还包括影响研究、探索以及学习过程经济结构和制度组织所有部门和方面。德国制造业国家创新体系运作经验值得我国在实现自主创新过程中借鉴。

  • 标签: 国家创新体系 德国 制造业
  • 简介:同济大学是我国对德联系一个重要窗口,德国高等学校及其他有关方面有着传统友好联系。今年以来同济大学对德联系继续稳步开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 标签: 同济大学 友好往来 德国 高等学校
  • 简介:德国政府改革攻坚取得了部分成果,社会及民众改革承受力有所提高.但敏感问题言论禁锢又引发人们对历史现实进行再思考.目前,德国朝野各党忙于调整政策、消除内耗、积蓄力量,迎接已到来又一个改革攻坚年和超级选举年.

  • 标签: 德国 改革攻坚 党派相争 社会舆论 超级选举
  • 简介:在近代来华众多传教士中,郭士立是最受争议一位。他对在华传教事业贡献颇多,却受到同时代其他传教士指责。他是勤勉福音传播者,却也是积极协助殖民国家侵略中国帮凶。本文尝试从身份建构和身份冲突视角出发,对郭士立在华传教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 标签: 郭士立 传教士 身份建构 身份冲突
  • 简介:作为中世纪文学中一个重要意象,“园子”以自己独特而诗意方式,表达出中世纪文化精神内涵。在对于“园子”勾勒中,诗人们往往采用一个古老文学图景“风景宜人之地”(10CUSamoenus)。此外,中世纪文学中“园子”还尤其从《旧约·创世纪》《旧约·雅歌》中汲取了深厚宗教内涵。中世纪诗歌艺术作品中对“灵之园”“爱欲之园”描摹也揭示出中世纪欧洲,尤其是12世纪以来,虔诚宗教信仰世俗爱欲两种看似相悖价值景观共存有趣现象。以上这些思考会集中体现在我对12世纪诗人哈特曼·冯·奥埃亚瑟王叙事诗《埃里克》分析中。亚瑟王骑士埃里克最后一次冒险“宫廷之乐”(Joiedelacurt)在全书中具有关键作用。在这一次冒险中出现“林园”(Baumgarten)是中世纪诗歌“园子勾勒”一个典例,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出“风景宜人之地”作为传统文学图景“新生”,甚至包括《荷马史诗》中园子爱欲关系以及奥维德笔下以“优美之地”为背景而创作“恐怖之事”。同样重要是,《埃里克》作为中世纪叙事诗,深受《雅歌》《创世纪》中“园子”形象影响,尤其是《雅歌》中“封闭园子”关涉圣母玛利亚神学阐释也融汇到了哈特曼对于“园子”想象和描摹中。哈特曼笔下“园子”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以“伊甸园”和“玛利亚之园”为模板“灵之园”,另一方面是承载着中世纪宫廷爱情(minne)深受世俗文化影响“爱欲之园”。同时,在这篇论文中,我也以“园子”为中心,探讨了中世纪文学中与此紧密相关概念和主题:如“冒险”(aventiure)“骑士爱情”(minne)。

  • 标签: 灵之园 爱欲之园 优美之地(10cus amoenus) 封闭的园子(hortus conclusus)
  • 简介:统一货币政策欧元区各成员国间独立工资政策相互影响是关系到欧元未来重大问题.本文将就两者之间如何作用、其影响和潜在危险如何展开较为深入分析.

  • 标签: 欧元 货币政策 工资政策 就业 欧元区 货币
  • 简介:文章介绍了中国联邦德国签订两项双边经济协定基本内容;分析了它们作用及两国在这些问题上出发点异同。文章还把这两项协定同国际上同类型协定作了一些比较。

  • 标签: 联邦德国 理论与实践 协定 经济 文章 同类
  • 简介:英雄史诗《尼伯龙人之歌》(约1200年)中有四段关于梦境描写,它们都对之后情节起到预示作用。本文从不同叙事方式以及人物反应、情节发展、意义产出三者之间关系入手,对史诗中梦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研究。从叙事角度来看,史诗中的人物对于这些梦境反应不完全遵循逻辑,但是都具有推动情节发展作用。通过这些梦境,史诗塑造了一种"毁灭机制",将所有情节发展都预先注定,也使所有角色行动都与情节发展方向保持一致。这些梦境中所出现母题和意象在中世纪文学中都具有象征意义,对人物形象和文本主旨有揭示作用。最后,梦境指出了爱情(minne)、忠诚(triuwe)、痛苦(leit)和复仇(rache)之间存在联系。

  • 标签: 《尼伯龙人之歌》 中世纪 史诗 梦境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