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4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三种语言水平的无声调语言母语为研究对象,通过语音产出实验,考察汉语声调范畴产出的发展过程。研究发现,汉语声调范畴的发展随语言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这表现在不同语言水平的声调混淆类型不一样,以及不同语言水平汉语声调起点、中点和末点的调值范畴的发展程度不同。声调特征的自组织机制制约着无声调语言母语汉语声调范畴的发展。

  • 标签: 无声调语言 汉语声调范畴 语音产出 自组织机制
  • 简介:一个6岁孩子放学后等着妈妈来接,而妈妈却忙于工作拖延了4个小时才出现。这位母亲见到儿子不问冷暖先谈神圣使命:“孩子,你受委屈了。可是妈妈有着太多的责任啊!也许她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但她绝对是个优秀的共产党员!”

  • 标签: 演讲艺术 思想感情 演讲者 思维模式 语言表达
  • 简介:本文以HSK[高级]考试的实测数据为研究材料,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高级汉语学习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结构模式以及四项技能间的融合/分散趋势。对包含一阶因子模型和高阶因子模型在内的9个理论模型的验证结果显示:高级水平汉语学习技能结构模式可以用"听读+说+写"的形式进行描述,四项技能中听力和阅读呈现融合的趋势,相对而言,说的技能与其它技能的区分性比较高,高级水平汉语学习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呈现出部分融合的趋势。研究认为,HSK[高级]考试采用主试卷、口语试卷和写作试卷三部分各自独立施测的方法,并将听力和阅读分数进行综合报道,口语、写作分数独立报道,这种做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 标签: 高级汉语学习者 | 结构方程模型 高阶分析 语言技能
  • 简介:研究选取高熟练的蒙汉双语老者,采用自定步速阅读范式考察了蒙古语和母语语序相似程度对句法加工的影响。结果显示,句子成分的主效应显著,句子成分与语序的交互作用显著,简单效应分析发现,SVO语序在加工谓语时的反应时显著短于SOV语序,SVO语序在加工宾语时的反应时显著短于SOV语序。这表明两种语言语序的不同会对句子的加工产生影响。

  • 标签: 句法相似性 语序 熟练度 句法加工
  • 简介:文章从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6个方面对预科留学生中成功的学习策略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成功的汉语学习在各项策略上都表现比较积极,他们在元认知策略及社交策略上的表现尤为突出。对汉语学习来说,汉字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难点,这些成功的学习突破汉字的策略,对我们的教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比如合理采用字本位的一些方法,适当提高汉字的字词比,可以减轻学生记忆汉语词语的负担,在短时间内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 标签: 学习策略 预科留学生 汉语 成功者
  • 简介:“言为心声”及其相关的古汉语现象木言社会语言学告诉我们:语言是一种现实的意识,同时语言又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从这个角度上予以观照,我们就可以对传统语言学中的许多现象获得新的解释。我们中国人每每说:“言为心声”、“说心里话”。一方面表明他们已然认识到语言...

  • 标签: “言为心声” “以为” 古汉语 “心” 社会语言学 “言”
  • 简介:“所在”中的“所”是个从书面语中沿用下来的助词,主要用在及物动词前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短语——“所”字短语,这在学术界已成定论。例如:所见所说所学所想

  • 标签: 类语言 位相 “所”字 及物动词 书面语 名词性
  • 简介:孙俪《唐韵》是陆法言《切韵》一个影响很大的重要增字加注本。孙俪所作序中“又纽其唇齿喉舌牙部仵而次之”的句读分析学者们意见分歧较大,而且对句意都有所误解。本文对其句读进行了辨正,并指出这句话是孙俪对《唐韵》增加字编排规则的一条重要说明。

  • 标签: 《唐韵序》 古代语音 标点呼号 校勘
  • 简介:本文采用配价语法理论,以词项为单位,对《庄子》中的“转让”类动词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描写“转让”类动词的语义特征、配价结构、基本句式、派生句式,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 标签: 庄子 动词 转让 配价
  • 简介:在高校发展过程中,传统的管理方式与当前社会中提倡的治理范式出现了不吻合的情况,在此种情况下,高校想要做好大学生管理工作,就应构建大学生管理伦理。本文对治理范式下当代大学生管理伦理的构建进行了具体分析,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以供参考。

  • 标签: 当代大学生 管理伦理构建 策略
  • 简介:本文以汉英元音的相似度为基础,考察美国学习对汉语元音的习得情况。通过计算学习和母语的元音距离分析学习汉语元音的准确性,通过学习与母语元音范畴对比,分析学习的元音偏误。跨语言语音相似度与二语习得的关系表现为,两种语言间语音的感知相似度决定了母语对二语发音的影响程度,相似度越高影响越大,相似度越低影响越小。对于感知相似度较高的音段来说,当声学相似度与感知相似度的结果差距较大时,母语的影响会相应减小。语言间的相似度也会影响二语发音的准确度,两种语言中完全一致的音段和相似度较低的音段其发音准确度较高,而两种语言中存在一定相似性的音段的发音准确性较低。对于这些相似的音段来说声学相似度决定其发音的准确度,声学相似度越小,发音准确度也越低。

  • 标签: 元音相似度 元音习得 感知同化 元音偏误
  • 简介:二语学习在进行口头交际时,常会使用重复、替换等方法来帮助表达。以往的研究通常将这些行为视为学习的自我修补或交际策略,认为其作用在于使交际顺利进行;同时,也认为它们是学习表达不流利的表现。而在输出理论的创始人Swain看来,学习的这些行为属于自我语言调控,是提高流利度的必要手段。为验证自我语言调控在学习口语流利度发展中的作用,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考察了不同水平汉语学习的自我语言调控行为与其口语流利度发展的关系,并结合学习的口语语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学习的自我语言调控在其口语流利度各方面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 标签: 口语流利度 自我语言调控 社会文化理论
  • 简介:情绪知觉过程中,语言是否与其他背景起到的作用有所联系,是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使用面孔一中性场景复合图片,求双语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表情识别,比较早期双语和晚期双语场景再认正确率的差异。结果发现,晚期双语场景再认正确率更高。因此,语言和其他背景一起,在情绪知觉早期参与了加工过程,对情绪知觉起到限定和塑造的作用。

  • 标签: 语言 情绪知觉 背景 双语者
  • 简介: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按照一定筛选步骤,分别确定了韩语、蒙古语、日语、英语和印度尼西亚语五种母语背景汉语学习易混淆路径动词,并参考混淆度,依据等分原则和临近原则给易混淆词分级。在此基础上,采用平面和立体两种视角观察易混淆路径动词在词际关系和误用方向上、语义关系上、词语内部结构上的特征。从母语角度看,学习混淆路径动词的主要原因是母语词义域误推、母语词用法误推以及母语功能词直译。

  • 标签: 易混淆词 路径动词 CSL学习者 词汇习得
  • 简介:本研究探讨在不同时间压力条件下韩国汉语学习在口语产出中的权衡效应和加工机制。研究发现,时间压力因素是造成韩国汉语学习汉语口语产出的权衡效应的主要原因。没有时间压力的口语交际并不会产生权衡效应。但有时间压力必然会对第二语言学习汉语口语交际带来不同程度的权衡效应。此外,时间压力是影响韩国汉语学习口语产出机制变化的外在因素,而注意力资源的分配则是口语产出权衡效应的内在因素。在注意力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学习必然会以依赖不同的加工机制实现口语产出的质与量的平衡。研究表明,在不同时间压力条件下,韩国汉语学习口语产出的规则加工优势和语块加工优势与其第二语言加工特定的脑区密切相关。这些结论对汉语口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 标签: 加工机制 汉语口语 流利性 准确性 权衡效应
  • 简介:本文研究了汉语水平较高的日本学生习得普通话轻声时的韵律偏误,发现日本学生产出的轻声音节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调型方面,基频曲拱偏平,升降幅度不够;基频曲线后半段常有轻微抬升;T3后的轻声音节常常被读为降调。(二)调域方面,四声后的轻声音节都存在调域偏窄问题,其中T1、他后尤其严重。(三)时长方面,不同声调后轻声音节存在不同程度的时长过长问题,尤以T3后为最,甚至超过T3音节。

  • 标签: 汉语二语习得 日本学生 轻声 语音偏误
  • 简介:借助“看图说话”的话语诱导方式,本文考察了12名初级水平汉语学习在间隔两个月的时间内、口语产出流利性的发展情况。前测和后测数据分析显示,学习的口语流利性发展呈现不同的步调,在时间性的多数指标上取得明显进步,在表达性和准确性的多数指标上则没有显著变化。结合文本分析发现,在第二次的表达中,学习的口语产出更连贯,内容更丰富,语言形式的运用更为复杂。

  • 标签: 看图说话 初级 口语 流利性
  • 简介:河北无极方言的“乜”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人称代词,除了用于本指外,还扩展出了回指和虚指的用法。作为人称代词,“乜”与“人家”的语义类似但又略有区别,既可以回指表人的名词或名词短语,也可以回指表物的名词、名词短语或某个事件。可以放在体词性成分前或后,去掉后不影响句义,但可赋予句子某种感情色彩。各种用法的区别可从语义和句法两个层面加以判别。从“乜”的演变途径可推测无极方言“乜”与“人家”共存共生现象的原因。

  • 标签: 河北无极方言 人称代词“乜” 回指 虚指
  • 简介:本文采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探讨了动量词“过”的产生、发展及其消亡,并在此基础上总结魏晋南北朝动量词系统形成的原因。

  • 标签: 动量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