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经典影片《十二怒汉》中的人物话语为语料,以Martin评价理论中的介入系统为理论框架,并根据身份建构理论,解读人物身份如何通过话语中的介入资源得以建构。研究发现,特定的人物身份在介入资源的使用和分布上呈现鲜明特征,这些特征证明介入资源分析在解读特定人物身份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可帮助观众以一种新的视角来欣赏影视人物。

  • 标签: 介入系统 身份建构 《十二怒汉》
  • 简介:玛丽娜·卡尔是当代爱尔兰最杰出的女性剧作家。她以自己的成长地——爱尔兰中部地区为背景创作的悲剧三部曲《梅》、《鲍西娅·考夫兰》、《猫原边……》,打破了民爱尔兰男性剧作家单一话语和强调民族身份的叙事传统,把被边缘化的爱尔兰女性呈现在舞台中心。女主角在封闭、压抑的家宅空间和开放、神秘的自然空间中游走,在记忆与现实交织的心理空间中挣扎,在父权主义和天主教权威压制的社会空间中抗争,最终在沼泽地自杀身亡。她们的叛逆行为挑战、颠覆了爱尔兰女性“房中天使”的他者身份。剧作家通过探究悲剧女主角在由家宅空间、自然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组成的戏剧空间隐喻中自我身份的建构,对当代爱尔兰社会女性的边缘身份提出质疑和反思。

  • 标签: 玛丽娜·卡尔 空间 记忆 身份建构
  • 简介:从“学员”到“学生”的转变,老年大学受教育者身份应重新认识。老年大学的学生是继续发展中的人,其“新一代大学生”身份的确立具有合理性,也存在可能性和必要性。以此为基础,研究认为老年大学和老年大学教育应该实现如下转型:在本质属性方面,从“活动中心”向“专门教育机构”转型;在价值追求方面,从“健康快乐”向“康乐+发展”转型;在课程体系方面,从“以音体美健为主”向“音体美健+文化理论知识”转型;在教育形式方面,从“以教师教授为主”向“教师教授+学生自主学习”转型;在师资构成方面,从“兼职教师”向“专职教师+兼职教师”转型。

  • 标签: 学员 新一代大学生 继续发展 老年大学 转型
  • 简介:谭恩美凭借《喜福会》获得了"全美图书奖"等一系列文学大奖,并以此奠定了她在文学界的声誉。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谭恩美的经典著作《喜福会》,从种族和阶级的角度切入,分析女性角色在不同时代所受的来自男权主义的压迫以及她们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反抗,探究作品中女性自身从边缘化的"他者"形象逐步转变为"自我"的动态过程,意义深远。

  • 标签: 男权主义 他者 女性 身份
  • 简介:本文在简要讨论了加拿大土著居民的历史背景之后,审视了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加拿大出台的关于土著居民的教育政策,而这一时期正是加拿大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起初,加拿大联邦政府试图通过为土著学生建立独立的教育机构将其同化,后来试图通过公民身份认同来达到民族融合的目的。后者给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但在某种程度上对国家团结、稳定构成了不利的因素。文中探讨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土著居民发起的教育改革运动以及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提出多元文化教育应当在公民身份性和民族性之间保持某种张力和平衡,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并将其从狭隘的民族情绪中解放出来。

  • 标签: 加拿大 少数族群 教育政策 公民身份认同
  • 简介:从19世纪下半叶以来有代表性的美国华裔女作家的英语创作来看,作家们在应对种族主义、父权制和文化差异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直接影响到其作品中的女性主体身份的定位。华裔女性主体身份在破冰期、模范少数族裔塑造期和多元文化共生期这三个历史阶段分别呈现出两个不同的特点:从冲突对抗到异质共生、从悖离族裔到溯源寻根。当下,文化差异、种族和性别不平等依然存在,作家们的书写对于当代美国华裔女性建构身份、补充历史和对抗霸权主义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美国华裔女作家 主体身份流变 书写的意义
  • 简介:《苏州杂志》在陆文夫手中共办有100期,这100期取得的成效确是显著的,《苏州杂志》先后获得多项荣誉,侧面也说明陆文夫在创办这份杂志上投注了大量的心血。通过《苏州杂志》,可以把多项与他有关的称谓对照起来:探索者,陆老师,陆“苏州”。作者力图从《苏州杂志》出发,解读陆文夫的这三重身份

  • 标签: 陆文夫 《苏州杂志》 陆苏州
  • 简介:《外国小说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选录了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一文。提到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形象,许多论者都会根据其中"我在看管动物""没家"等只言片语认定,这是一位孤独、可怜的普通老人,就连人教版配套教师用书也说:"在老人的话语里,我们似乎能够看到,

  • 标签: 老人 复活节 人民教育出版社 再认 礼拜 小说欣赏
  • 简介:无论是从农村基层民主制度转型的动力机制与其所处的村庄组织弱化现状进行内在解构,还是从村落发展过程中"留守"青年对于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作外在分析,都可见"留守"青年对于乡村民主政治参与的主体性作用。因此,推进"留守"青年由农民向公民的身份转化对实现乡村政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冀南二村的社会调查分析,"制度屏蔽"与"自我否定"的双向挤压给"留守"青年的公民身份认同带来诸多困扰。必须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在改良公民教育的同时加强制度供给,并以新型公共空间的塑造共同推动"留守"青年公民身份认同的系统建构。

  • 标签: “留守”青年 公民身份认同 公民意识 建构路径
  • 简介:一个数除以小数是小数除法的难点,学生总是在移动小数点时出错,主要表现在学生弄不清楚“以谁为标准移动小数点”。教学片段一: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你们会做一个数除以小数的题了吗?(生:会)真的会了吗?咱们试试吧。(学生独立完成2.19÷0.3)生1:我把2.19和0.3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一位(如图1)。

  • 标签: 教学片段 小数的 两位小数 数学信息 巩固练习 问题解决
  • 简介:伴随场馆的繁荣与“场馆学习”频次的增加,其教育作用也日渐显化。场馆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身份及其关系亟待明确的界定。基于第一人称的叙事分析发现,场馆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教师身份不再局限于某一类人或群体,它是多样的、全域的。同时,但凡走进场馆与展品进行互动,发生经验改变的人都将获得学生身份。场馆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属性与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基于意义生成的师生包容关系;基于身份自由转换的师生流动关系;基于第三空间的师生平等关系。师生关系的构建也将从教师、学生和场馆三类主体的责任着手,具体包括保持敏感性与主动性,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创新场馆资源的参与方式。

  • 标签: 场馆教育 师生身份 师生关系 第一人称叙事
  • 简介:以骆里山的文化身份批评理论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其理论中“异质性”、“杂糅性”和“多重性”三个关键词的基本含义,发掘骆里山文化身份理论的批评立场及深层诉求:拒绝任何遮掩亚裔族群之间在阶级、性别和民族的多样性、“不可通约性”和独特性的同质化行为。在文化身份上,骆里山认同的是在持续的继承、改变、创作和反抗的文化实践中形成的动态的、不定的亚裔美国文化,并号召以此来削减、消解白人文化的权力机制与霸权话语。

  • 标签: 骆里山 文化身份批评 多重性 异质性 杂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