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4 个结果
  • 简介:印度宪法第73条修正案总结独立后的村民自治经验,概括地规定了村民自治组织潘查亚特的基本制度。其后,潘查亚特在各邦的村民自治实践中呈现出多样化的现实问题与发展趋势。其根本原因在于,虽然宪法上有关村民自治制度的规定是各种政治力量博弈和妥协的结果,但以民主政治形式运作的潘查亚特无法回避与社会传统之间的碰撞与磨合,由此形成了印度村民自治独特的实践逻辑。

  • 标签: 村民自治 村级潘查亚特 农民权益 基层民主 印度宪法
  • 简介:财产权利凭证能否成为盗窃罪的犯罪对象,问题核心在于财产权利凭证能否称之为刑法上的'财产',财产性利益能否解释为'财产',对此理论界存在不同观点。文章重点从财产权利凭证的财产性、价值性、支配性、稀缺性四个特性进行分析,认为其具备刑法中一般'公私财产'的属性,窃取财产权利凭证的行为应当属于盗窃罪的规制范畴;同时进一步明确其司法认定,重点分析财产权利凭证的范围界定,以论证其作为盗窃罪对象的合理性。

  • 标签: 盗窃 财产权利凭证 财产性利益
  • 简介:感觉这篇文章尚未完成,所以不大好评论。文章的主要缺点是核心概念使用混乱,其内涵、外延缺乏应有的界定和前后一致性。比如,标题'当事人主义:对象、方法与程序',什么是'当事人主义的对象'?作者引证了20年前的一个语焉不详的结论'当事人主义的程序体制包含了三个要素:顺序、对象与方法'。

  • 标签: 主义对象 对象方法 当事人主义
  • 简介:本文从实际的司法案例出发研究了司法鉴定过程中三种不同的撤销行为,分别是当事人撤销鉴定申请的行为、委托机关撤销鉴定委托的行为和鉴定机构撤销鉴定意见的行为。相关法律对以上撤销行为均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大量存在。通过案例分析发现撤销行为的法律意义、产生原因、存在问题、司法态度,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 标签: 司法鉴定 撤销行为 诉权 规范程序
  • 简介: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问题意识与整个西方思想史上的诸多重要问题密切相关,它是整个政教之争的延续,更是现代人之追求的内在逻辑。马克思指出,随现代政治革命而来的政治解放即是国家从宗教中解放出来,国家的正当性不再依靠于宗教,宗教被逐出公共领域而成为了私人信仰。政治解放同时形成了国家和市民社会,市民社会的存在为宗教的存在提供了基础。市民社会这一自私自利之人活动空间的存在表明了政治解放本身所存在的巨大矛盾。该矛盾最终展示为人自身两种身份——国家公民与自然个体——之间的矛盾与分裂。马克思指出,导致这种分裂的根源是现代人对以金钱为代表的财产的过度追求。为此,即使有了政治解放,还必须进一步批判下去,直至人的两种身份彻底统一,达到人的解放。

  • 标签: 政治解放 国家 宗教 金钱
  • 简介:按揭在英国法中具有悠久的历史,中世纪法学家围绕如何保护按揭权人的利益展开制度建构,最终形成了权利转移型担保的经典模式。近现代以来伴随着衡平法的兴起和高利贷禁令的解除,按揭除去了对按揭人的严酷色彩和规避高利贷禁令的功能,只保留债务担保的功用,按揭权因而具有了价值权的属性,其实现程序也相应地发生了变革,设立方式特别是衡平法按揭的设立趋于经济和灵活。2002年英国《土地登记法》颁布之后,按揭与大陆法系中的抵押趋同。

  • 标签: 按揭 结构模式 高利贷 衡平法
  • 简介:<正>上诉率通常用来衡量司法公正的程度以及当事人是否受到"冤屈"。从经验的角度而言,如果当事人对一审的判决不服,对一审法院的表现不满,其最为便捷、最为合理的举动就是提起上诉,请求二审法院对一审法院的审理程序和实体结果进行核查。因此,上诉率高,往往意味着一审法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甚至可能暴露出一审程序中存在的若干问题。随着对审判质量控制的重视,法院在审判管理工作中开始重视

  • 标签: 上诉率 刑事案件 基层法院 危害公共安全 服判息诉 上诉案件
  • 简介:段文波老师的论文就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下的裁判对象、裁判方法以及审理程序的问题进行了相当准确和透彻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就我国法上之开庭审理程序的改造提出了具有相当洞见的观点,给人以深刻启发,是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程序化研究的重要文献。论文的很多观点都是笔者深表赞同的。比如,诉讼请求、

  • 标签: 主义对象 对象方法 当事人主义
  • 简介:权利客体和权利对象是民法基础理论中的一个艰深问题,核心是两者是否在语义表达上是一致的。对其的不同解读在民法领域以及知识产权法领域均产生了理论的分歧,同时也使司法实践尺度不一。权利客体和权利对象实属权利领域的不同范畴,权利客体内化于权利,反映权利的本质,即利益;权利对象是权利的外在指向,是具体的事实要素。两者的恰当区分是解决版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重叠保护"的重要理论基础,两权的对象同质,但保护的利益各不相同,在此意义上也就并不存在所谓的"重叠保护"。

  • 标签: 权利对象 权利客体 重叠保护 外观设计
  • 简介: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很多伦理争议、技术问题不断出现,各类医学丑闻的曝光严重影响了美国人民对生物科技研究的信心和信任程度。《贝尔蒙报告》主要是从原则的层面上向国家卫生、教育、福利等机构提出意见。基因科技实验中医学人员遵循伦理原则、有利原则和公正原则这三项基本原则。在这三个重要的伦理原则的指导下,《贝尔蒙报告》对在科研过程中保障伦理的应用要求也作出了重要的规定。《贝尔蒙报告》对后续的生物医学基因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国际伦理准则》的出台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基因科技 伦理原则 有利原则 公正原则 《贝尔蒙报告》
  • 简介:网上证券交易又被称为是证券电子商务,是网络技术在证券市场环境中的广泛适用而出现的新型的证券交易方式,其一出现,即引来世人的瞩目。另一方面,证券监管机构也因为其的出现带来的一系列新的问题而备感头疼。在网上证券交易方兴未艾之际,探讨相关的法律监管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尤其重要的是构建起相应的监管机制的问题。本文结合有关资料,在分析网上证券交易市场结构、监管内容以及必要的法律框架的基础上,结合美国的网上交易监管机制,提出了不同的监管模式,期望对构建我国的网上证券交易监管机制作出一点抛砖引玉的贡献。

  • 标签: 网上证券交易 网上交易监管机制
  • 简介:一直以来,环境纠纷的行政解决机制都未引起学界的足够关注。调查发现,环境监察部门解决了社会生活中绝大多数的环境纠纷,且效果较好。进一步的实证分析显示,环境监察人员在纠纷解决中更喜欢采用行政命令或处罚方式,而非法定的调解,这与纠纷性质、受害人诉求、工作量与工作重心等一系列因素有关;环境纠纷的行政解决机制在实践中呈现出依附性、封闭性、状况性和决定性的典型特征。为使这一机制运作更加顺畅,可行的改革措施是填补立法空白,设置相对独立的纠纷解决机构,增加程序公开性和调解方式的运用,增强环境监测在纠纷解决中的运用以及区别对待纠纷解决结果的效力。

  • 标签: 环境纠纷 环境监察部门 行政命令 行政处罚 调解
  • 简介:知识产权法教学中,应根据法学专业与非法学专业学生的不同特征和需要设定教学目标,根据知识产权法的学科特点确定针对不同对象的教学侧重点。教师应重视学生深度参与的需要、担任亲自探索和引导探索的角色,以塑造精神气质与培养专业人格为理念,采用兼顾内容专业性与传授生动性的教学方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中应注意发掘不同专业学生的潜在优势,教师应储备司法实务知识增强课程的吸引力。重视互动、举办活动是有益的创新尝试。

  • 标签: 知识产权法 研究性学习 专业竞争力 互动 创新
  • 简介: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是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民事诉讼法学科的基本理论,本文拟从回顾和展望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体系和内容、指导思想和方法等方面的历史角度来看待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的发展进程,以期推动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深化。

  • 标签: 民事诉讼法学 回顾 展望
  • 简介: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保障机制包括公众查阅保障机制、当事人信息保障机制以及法院组织保障机制三个方面。通过以H省三级法院为样本的调研发现,实践中裁判文书网上公开保障机制存在文书查阅范围限缩,文书查阅时间延迟,当事人信息保护尺度不一,当事人信息保护措施不力,以及法院组织机构的设置不合理等问题。有必要通过增强对文书上网积极意义的认识,提升公众查阅文书的效果,完善相关立法,合理制订考核方法以及改革法院文书上网管理机构等举措,促进裁判文书网上公开保障机制的完善。

  • 标签: 裁判文书网上公开 公众查阅保障机制 当事人信息保障机制 法院组织保障机制
  • 简介:迄今为止,我国对法律制度废止时的制度善后并没有确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流程。废止一项法律制度犹如从制度灌木丛中连根拔除其中的一株灌木,涉及的基本问题有三个:为什么要拔除,这可称为制度供给;如何干净彻底地拔除,这可称为制度实施;是否需要以及如何填补拔除后出现的空白,这可称为制度创新。制度供给的理性建构主要包括确定制度供给的主体、说明制度废止的理由、阐明制度废止的法律依据、明确制度废止的形式等;制度实施包括正向度的制度配套和反向度的制度清理两个部分;法律制度废止后并不必然引发制度创新,如果需要创新,则创新后的制度必须具有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 标签: 制度善后 制度供给 制度实施 制度创新 法治 劳教
  • 简介:中国陪审制度的诞生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政治作用。伴随着法治进程的发展,陪审的政治意味逐渐淡化,陪审制度本身的司法民主和司法公正价值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然而也存在诸如缺乏具体法律规范、陪审员不能有效参与审判等许多弊端。陪审制度的具体运作过程显示,陪审员无论是在选任标准、参审方式还是具体审判情况都存在大量争议性问题,社会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但是,陪审制度的存在符合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司法民主及司法公正。当下,陪审制度的发展正处于一个瓶颈阶段,如何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陪审之路,如何使陪审制度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如何重新定位陪审制度的核心价值及基本功能和角色,是当前陪审制度的当务之急。,

  • 标签: 陪审制度 司法价值 制度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