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7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高新技术推动下,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如何促进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调整我国文化产业结构,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本文认为,我国特别是中心城市,应把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作为重点,着重做好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文化创造、完善产业链、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等方面的工作。

  • 标签: 文化产业 新兴文化产业 传统文化产业
  • 简介: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基础环节。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之作,体现着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学习与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既要坚持科学的立场和态度,也要运用正确的原则和方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马克思主义 经典著作
  • 简介:“改革开放”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其内涵的演进是一部生动的改革开放史。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重要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这一概念的形成与演进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话语层面,还体现在内涵层面,表现为促进话语建构与认同、增进思想深化与内化、推进实践转化与创新等基本价值。同时,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历史动因中,“改革开放”内涵的演进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话语转换与价值认同的统一,价值性与真理性的协调,历史逻辑与现实观照的衔接,并通过建构“价值共同体”形成改革开放的共识,推进着“命运共同体”基础上的共识性改革开放。回顾“改革开放”概念的形成历程对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启示:我们要以“长时段”理论审视改革开放,以“大历史”观念总结基本经验,以“全球化”视角回应发展诉求,进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 标签: 改革开放 概念史 话语 40年
  • 简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历史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地方历史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开展地方历史文化教育有利于破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和文化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四川省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上有明显优势,可以利用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利用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红色旅游基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推动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与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相融合,推动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融合,促进四川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高校"文化育人"中发挥更好的效果。

  • 标签: 地方历史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文化育人
  • 简介:2015年9月7日上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文化厅、民进陕西省委和我校等承办的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路文化·长安论坛'在陕西省图书馆报告厅开幕。我校政治经济学院承办了'丝路文化·长安论坛'之红色文化文化传承分论坛的组织工作,邀请到省内外2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来我校进行了主题交流与对话。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欧阳康教授,苏州大学正校级调研员、博士生导师任平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丰子义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万俊人教授等省内外专家学者,以及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王涛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袁祖社教授出席了论坛。论坛由袁祖社教授主持。

  • 标签: 文化传承 红色文化 丝绸之路 国际艺术节 论坛 陕西省人民政府
  • 简介:<正>在严肃的、批评性的知识活动中,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的开始",也不存在没有间断的连续性。观念的历史如此珍爱无穷无尽的传统的展现;阿尔都塞学派则偏爱把思想打断成为"错误的"部分和"正确的"部分的"认识论断裂"这种绝对主义;它们两者都不

  • 标签: 文化研究 结构主义 意识形态 威廉斯 文化主义 阿尔都塞
  • 简介: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其民族文化的自我意识。中国文化自信基于三个要素:一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先进文化。它的多元一体的整体性和同根性,使其具有一种“文化能量”,一方面不断地吸取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又能够始终保持民族精神的同一性。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强烈的人本性,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共通性,代表着人类文化的共同追求,因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和社会价值能获世界公认。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保证中国文化发展的科学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先进文化的结晶。它揭示了文化的本质、特点、结构、功能和发展规律,提供了指导文化发展的科学方法论;为人们认识、处理和进行文化建设建构起合理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前提,同时又不断对这些前提进行审视和批判,实现对这些前提的重构,因而使文化建设既有连续性、规范性,又有开拓性、创新性。三是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是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主体,其实践及创造活动是文化发展之源;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的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不竭之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总结群众的新经验,不断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才能始终保持文化自信。

  • 标签: 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指导 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 简介:1949年以前,在中国革命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的思想、理论、路线和政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民主革命的基本结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开始。随着一系列政治革命和生产关系改造的实现,在文化领域里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 标签: 文化思想 邓小平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人
  • 简介: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2006年5月在云南考察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2006年lO月,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正式提出了“和谐文化”这一概念,向全党和全社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文化任务。他指出:“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

  • 标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文化思想 胡锦涛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国家文化软实力 和谐文化
  • 简介:"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党和人民对胡耀邦清廉作风的精确评价,深刻揭示了他党性、品德、人格、风范的精神特质、价值精髓和文化意义。"苦寻屈子魂",精辟概括了胡耀邦一生自奉清廉的文化渊源。"心在人民,利归天下",奠定了胡耀邦厉行为民务实清廉作风的根本基因。"准则""表率""力行",铸就了胡耀邦清廉作风的原则和灵魂。其奋斗的人生、杰出的贡献、高尚的情操、革命的精神、伟大的人格、清廉的风范,是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进行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作风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优秀教材和强劲动力,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将发挥"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营养剂"的功用。

  • 标签: 胡耀邦 清廉作风 文化意义
  • 简介:颜佳华、方浩伟在《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监督文化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监督理论为基础,批判继承中国传统监督文化,以中国历史发展经验为参照,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毛泽东关于监督文化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所构成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是毛泽东认为监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为核心的价值观。

  • 标签: 监督理论 文化思想 毛泽东 哲学社会科学版 马克思主义 思想理论体系
  • 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产生以来,研究者对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异,彼此冲突甚至互相排斥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界定的混乱及内含的逻辑缺陷,影响了研究进程的深入和研究成果在更广范围的传播。本文通过剖析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几种通常解释,就如何进一步拓展“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提出了一些独到见解,并剖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长期忽视经济学的原因及后果,认为强化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概念解析 内涵拓展
  • 简介:作为英国CCCS的第二任主任,斯图亚特·霍尔不仅对早期文化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并且开辟出新的领域,领导CCCS走向了一个高峰时期。从文化研究的发展来看,CCCS与霍尔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一系列"转向",从早期的文化主义到结构主义,再到"葛兰西转向",继而是在拉克劳和墨菲影响之下的"话语转向"与"接合"理论,是一种由多种理论构成的,以某些问题为联结点,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于实践,看似无中心、实则有线索和脉络的理论集合。

  • 标签: 文化 文化主义 结构主义 “葛兰西转向” “话语转向” 接合
  • 简介:在全球化舞台上,文化扮演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的角色,人类文化实践也因此面临多方面的深层考验和挑战。全球化造成中心与边缘的划分,改变了身份认同的基础,使得非西方社会文化身份的问题凸显出来。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一方面要遵循文化的自律规则,但要警惕陷入"自我中心论"的固化思维;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文化的他律因素,明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才能找到中国文化主体性建构的现实根基。

  • 标签: 全球化 文化身份 文化主体性
  • 简介:《中国文化》是抗日战争时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综合性学术月刊,它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新民主主义文化,探索中国文化未来走向的重要阵地。基于抗战建国的需要,面对文化保守主义派与全盘西化派文化的选择困境,延安文化界以《中国文化》为阵地,在反思现实文化运动和回击错误思潮的基础上,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与特征、对待古今中西文化的态度、“民族形式”的论争、文化大众化等四个方面公开阐发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文化观。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 标签: 《中国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简介:文章认为文化滞后是十月革命后俄国现代化进程所面临的历史性难题。列宁经过“战时共产主义”的挫折后,开始从俄国现代化独特的初始条件出发,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理论问题。一是认为形形色色的前资本主义经济的残余在农村中保持着巨大的历史惯性并占据着充分优势,因而作为现代化后起国的俄国必须通过实现电气化、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改造大量的传统经济,创造社会主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走上现代化道路。二是充分估计到人的素质对现代化的制约,特别是文盲众多、文化水平太低既阻碍了政治民主化进程,又阻碍了通过合作化改造小农经济从而引导千千万万个小农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 标签: 列宁 文化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
  • 简介:媒介文化的商品属性决定了其是在资本的驱逐下遵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发展的,媒介文化的普及为人类当代精神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后工业社会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媒介文化依托高科技传播手段为人们提供了内容丰富的知识与信息,有效地满足当代社会人类认知的需求;后工业时代人们的劳动与生产水平都大大提高,但人们所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媒介文化的娱和性生使其成为人们精神的避难所。

  • 标签: 媒介文化 当代生活 资本 社会认知
  • 简介:陈晋在2017年2月27日《文艺报》撰文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历史发展精髓的深刻领悟、对自身文化秉赋的充分尊重、对自身精神价值的高度肯定,并在此基础上自觉地传承、弘扬、践行,进而拥有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能力。文化自信不是固定人群对既有文化的被动承担,其基本路向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觉,目的是文化自强。毛泽东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 标签: 文化自信 毛泽东 审美精神 文化自觉 《文艺报》 创新性发展